没能进学生会玩玩,一直是我心头的遗憾。文学社的人员流动太快,出报纸的资金也总是不足,除了组织几次自费的写生意外,其他活动基本上都是停滞状态。在大一的下学期,就毛遂自荐要加入学生会。毕竟那是我没有的尝试过的,那种虚荣我还没得到。像是刚竞选文学社主编的时候那样,准备演说,可是凭自己的特长完全不能在学生会施展拳脚,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应聘当天,我自己默默唧唧的装了半天,好像没人感兴趣,心里没底了。刚要下台,当时的主席,示意我先等等。然后和辅导员,问了我不少关于办报纸的的事情。哈哈,这个我可是玩过的啊,侃侃侃给你们都忽悠蒙,估计他们没我清楚。得意的走下讲台,自己有点找不到北了,心想估计是学院要办报纸或者杂志啥的,因为那时候整个学校整刮着办学院自己的刊物的风。
一个礼拜后,结果出来了,我落选了。当时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太大的失落感,快快乐乐的过完了我的大学第一年的生活。等到好像是大二刚开学的时候,新生都来了,我迷迷糊糊的成了学院编辑部的副部长,部长是宣传部部长兼的。学生会主席和辅导员告诉我,学院要办自己的杂志,任务让我扛,帮手我自己选。部长他告诉我,他什么都不管,一切按我的意愿办,只要出来就行。我筹划了一个礼拜,写了个报告就走马上任了,开始了我混学生会的经历。
啥叫知遇之恩,当时老感动了,觉得学院真TMD珍惜人才,舍得为了我了成立一个新的部门(这完全是自我感觉良好罢了)。办杂志这个不难,Word就能搞定,我也不会别的,起早贪黑,周末不休息天天的泡在团委,终于在考试前出了第一期,命名为《海潮》,院长写了致辞、提了字,印刷了就算完成了。至于有没有人看,这个真的不好说了。后来总有同学跟我说:你的第二期啥时候出啊,厕所纸篓里可没纸了。我愤愤的说:你也不怕得痔疮!
玩笑就是玩笑,在学生会里总是有这样的玩笑。我记得当时有九个部门,副部长都是我们04级的学生,吃饭睡觉都逗小厉。小厉是网络部的副部长,来自于江南水乡,人生的水灵,掌管团委最值钱的财产——两台被院长淘汰下来的电脑。由于他为人和善,大家都喜欢跟他开玩笑,几个人都一起逗着他玩,他也不生气。社会主义的和谐在我们的这个集体里,体现的淋漓尽致,有事大家团结合作,各尽其才。自我感觉我们这一届学生会,是配制最高的,没有那种为了所谓的名头而相互拆台斗争的,到现在我还能记得这些可爱的人们。
学生会在很多学校早已经成为了勾心斗角的权利斗争场所。靠银子,靠关系要的就是个什么狗屁部长,狗屁主席的名头。有很多的真正有能力,有才气的同学都被不正当的竞争所埋没,导致学生活动开展不力,学生会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这些所谓的学生干部大摆官僚主义,成为学生们唾弃的对象。要是今天我再次上大学,我想我是不会再趟这趟浑水的,其实美好的回忆就只有那一次。
混学生会要是只能办个杂志,我想不来也罢。正是学生活动的多姿多彩,才是吸引我的真正理由。每年的新生歌手大赛、元旦晚会等等,我虽然不擅长歌舞,但是可以参与到他的前期准备、彩排中,承担一定的责任,那种成就感不比办杂志差多少。还有结交那么多的朋友,是更加让人快乐的事情。我自己认为,每年的学生会招新都是新生老生代表结识、成为朋友的过程,而且可以交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朋友,这可是千金难买的好机会。
不再其位不谋其政,也不知道其中的苦乐酸甜。我之于《海潮》的感情难舍难分,我之于编辑部的感情同样是难以割舍。形势每天都不同,办杂志已经过时了,辅导员也已经走了,我的编辑部和《海潮》已经显得多余了。尽管我已经早早的退出了那个我不再熟悉的学生会,我说过我在学校一天,没有人能打她们的鬼主意。我毕业后仅仅是几个月的时间,《海潮》的最后一期都没能出,编辑部的也被解散了,我听得辛酸、心寒。还好也算是照顾了我的感受和情绪,没有让我看到那一天,本人不胜感激。
经历这么久算是够本了,不计较得失。学生会带给我了年轻时候的虚荣,带给我美好的回忆,我感谢所有那时候帮助过我的人,和给我快乐的人。我之所以选择了学院的学生会,而不是学校的,就是想踏踏实实的干点事,而不是去学校学习圆滑世故,卷入无情的权利斗争。其实,学院和学校是一样的,新生总是觉得学校的就比学院的高,在我看来,学校的永远是远离群众,永远无法真正的开展学生工作的机构。只有学院的,才能了解自己学院的实际情况,才能开展出适合自己学院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凝聚力。
这就是我学生会生活的感受,和我的故事,很简单、很平常、很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