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个单词艰难地落在试卷上,我终于松了口气,我的高考应该结束了吧?一定!我心里发誓。不管成绩怎样,即使去上民办大学也不复读,一次高考就够了,再来一次我估计会疯掉,对复读三、四年的同学我深感佩服,他们的精神是何其强大呀!
高考已经三天了,现在是2001年7月9号,再过一会高考就结束了。回想三天来的经历,感觉就像是在梦游,非常神奇,我倒底是怎么撑下来的?总共睡眠不足10个小时,本身就有失眠的毛病,又是第一次在家以外的地方住,有紧张也有兴奋,每天晚上都暗示自己早点睡早点睡,明天还要考试,但还是要四、五点才能入睡,绵羊老是数错,不停地开始又不停地打断。每天早上都是被同学叫醒,迷迷糊糊起来走进考场,又稀里糊涂地出来。
我上的是农村高中,考试在市里。学校把我们安排在汽车站附近的一家小旅馆,八人一间,周边环境就不要奢望了,我们高三150多号人就蜗居在此,为自己的大学梦做最后的挣扎。
考场离我们住的地方很远,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同考区的同学,凑钱打的奔赴考场。我们不在一个地方考试,分散在很多考区,找人凑份子是很难的一件事。
看了下表,距铃响还有10分钟。现在考的是英语,高考英语第一次有了听力,我们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学了六年的无声英语来到高三,被告知明年英语会有听力的时候,我有点傻了。高三需要学习巩固的东西太多了,而听力又不是短时间内可以提高的东西,直接放弃抓阄了事,20分应该能蒙对4、5分。因多了听力,须提前30分钟进考场,也就是说我会比其他同学多出30分钟做题时间,时间会相对充裕,当听力结束的时候,单选我已经完成了15个。
用5分钟时间对了下答题卡和试卷作答是否一致、快速复查了下主观题,感觉应该没什么问题了,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抬头看了下监考老师的位置,距离我的位置比较远,没什么危险,可以做下一件事了。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橡皮,那是块崭新的橡皮,这样的橡皮我买了四块,这是最后一块了。撕开包装,一边警惕地防备着监考老师的突然到访,一边飞速地把选择题的答案抄在橡皮上,终于完成了,小心地用包装纸把橡皮重新包起来。高考答案不允许带出考场,三天来我经历了四次心脏快速跳跃,所幸没发生悲剧,但还是有点惊险,不过现在安全了。
铃声响了,高考结束了。同时也宣告了我中学时代的谢幕,结局是否完美,不去想了,反正我是不想重来一次,什么样的结局都能接受,就这么着吧。
走出考场,赶紧点起一根烟,将近3个小时没抽了,感觉有点难受。我奇怪现在竟然感觉不到一点困意,在考场的时候我的意识已经有些模糊了。
陕西的气候有些奇怪,印象中几乎每年高考都会下雨,今年也没能例外,第二天下的,很大。不过现在已经放晴了。
要想办法睡会,不然身体会出问题。
旅社是不能去了,早上离开的时候我看见带队老师在办退房手续,考试结束后没看见他们的身影。
回家?算了,还是买了明天的报纸再回去吧,明天报纸上会有试题答案。
那我还能去哪呀?晚上在哪呆呀?想想还是去找阿斐吧,阿斐是我的死党,在RQ中学复读,RQ中学是市重点,我们曾取笑他上了三年高中大学没考上,倒是考上了RQ,也算圆了初中时的梦想,想想其实也挺好的。
找到阿斐的时候他正躺在床上看金庸小说,问他考得咋样,他说不怎么好,于是开始沉默。谈到一年来在RQ寄人篱下的复读生涯,他的神情显得很凄凉,我还是沉默,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RQ中学的复读生是没有宿舍的,所以附近村子的民房里基本上住的都是复读生,阿斐是其中的一员。110多人在一个教室学习生活一年,我可怜的想象力实在想象不出是怎样一幅场景。
看得出他还想坚持,我竭尽全力说服他同意我的观点,算了,走吧,不管咋样今年都走,只要是大学就行,即使是电大,实在不行找个民办大学上算了。
他有些黯然。
聊天在伤感的气氛中难以继续,于是提议出去喝点酒。
在村子里找了家小饭馆,要了盘凉菜、两杯扎啤,我以前很少喝酒,他是第一次喝。喝完感觉有点头晕,没事出去转会吧,转了一圈也没什么意思,没地方可去,这个城市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好好想想我们还可以去哪坐会,想了半天还是没地方去。最后阿斐说去王丽那转会吧,我说随便,于是一起去找王丽。王丽也在RQ复读,是我们小学、初中同学。
到王丽房子的时候,她那正好有客,也是刚参加完高考,于是几个人就相互询问考试情况,问到我时,我说:“不知道,现在我脑子里全是浆糊,考的啥都忘了。”然后他们三个就开始讨论具体题目的解法,我坐在床边插不上话,慢慢地躺倒在床上,在他们的争论声中我进入了梦乡。
晚上八点的时候我被他们叫醒,说饿得不行出去吃饭吧。
吃完饭谝了会,我们就散了。回到房子,问阿斐现在心情咋样。
“一般吧,我感觉有几道题是他们错了。”
“别想了,早点睡吧,明天就知道了。”
第二天醒来已经十点多了,不禁有些惊讶,怎么会睡这么久?一年多了,我每天的睡眠时间一直低于六小时。
报纸已被阿斐买回来了,他正在对答案。
“咋样?”
“悬了。”
“哦,我出去吃点东西,回来对答案。”
着急忙活地摔门而出,囫囵吞枣地吃了几个包子,几乎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回阿斐的房子。有点气喘,喝杯水,镇定,我要镇定。
阿斐分给我一张报纸,坐下开始对答案算分。
“有些答案开始模糊,确定不下来。”阿斐困惑地说。
“你没把答案弄出来?”
“你弄出来了?”
“是呀,”我拿出了我那四块没有发挥橡皮作用的橡皮,“你第二次考,我以为你会有办法。”
我听到了阿斐的惨嚎声。
客观题没有误差,主观题误差将会比较大,我参考标准答案依据高考评分准则严格给自己的作答打分,于是我的原始分就华丽的出场了:语文(101)、数学(130)、英语(81)、文综(173)、总分(485),总分误差应该不会超过10分,完全可以作为估算标准分的依据。
标准分的换算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太多了,而我们手上的资源却有限得可怜——一本教育部颁发的《报考指南》,关于标准分上面只是简单的介绍了换算方法,往年原始分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分数段考生的分布情况等一些基本资料完全没有。
我们是最后一届使用标准分,明年陕西将会取消标准分而开始使用原始分,我有些羡慕那些学弟学妹们,他们明年将不必为标准分的换算而苦恼。但我更羡慕那些分数出来后填报志愿的省份,他们的学子填写志愿是多么轻松的一件事呀!知道分数、知道录取线,如果不是过分好高骛远,填写志愿失误的几率几乎为零。
标准分的决定因素是排名,但是考生谁会知道自己的排名呀,连考分都不知道。所以只能靠猜,这样误差将会非常大。
我用尽了我那微薄的数学知识,什么抛物线、数列、分布、概率,参照一个莫须有的数据换算出了我最后的标准分:630,误差可能会有30分。我是先假定一个基础分420(500)、一个最高分705(900),只算了一下总分,没算各科成绩。反正都是蒙的,蒙四次求个平均数难道会更准确吗?
考生估算自己的标准分有两个难点:一是原始分的估算,高考试题答案不允许带出考场,估分全凭记忆,睡一晚基本上忘得差不多了;二是根据自己在全省的排名,换算标准分,连自己考了多少都不是很确定,怎么可能知道别人考了多少?这个排名从何谈起呀?更何况我们刚好赶上了3+X的全国推广,变数太多了。
去年陕西文科一本线652、二本581,630可以确保我上大学,甚至可以幻想一下普通点的一本大学。
阿斐估算的分数就比较惨了,原始分不到400,即使理科分数比文科低点,但是上本科的希望几乎没有,只能寄希望上专科了。
大学扩招还在继续,也许我们会赶上好运也说不定,谁知道呢?
明天就要去学校要填志愿了,需要好好合计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