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世界名人备忘录
2807600000036

第36章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歌德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人奴隶。

才能不是天生的,可以任其自便的,而要钻研艺术请教良师,才会成材。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1749年~1832年),出生于法兰克福镇,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主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欧洲最重要的诗人、作家。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父亲约翰·卡斯帕尔·歌德是皇家顾问、法律博士,母亲是当时法兰克福市长泰克斯托尔的女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歌德从小表现出惊人的才气和毅力,他八岁学习法语、意大利语、英语和希伯来语,十岁广涉伊索、荷马等人的作品,11岁博览拉辛和莫里哀的剧本。

歌德年轻时梦想成为画家并为之不懈奋斗,但在意大利看到著名画家的作品时,感到自愧不如,开始转行从事文学作品的创作。

1774年,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出版使歌德一举成名。此后,歌德应邀来到魏玛公国做官,但十年之内一事无成。

1794年,歌德与席勒相遇,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友谊。在十年的时间里,席勒督促歌德,使歌德创作完成了他的毕生巨著《浮士德》。

1832年3月22,歌德病逝。

歌德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也是歌德的成名作,书的出版,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维特热。主人公维特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但官场腐败、市民庸俗,他为了夏绿蒂,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最后走上了自杀的道路。《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粒小珍珠,具有反封建的意义,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的现象,表达了觉悟的德国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巨著。他前后用了60年之久,完成了这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故事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浮士德》全长12111行,第一部不分幕,25场,前面另有《献诗》、《舞台上的序剧》、《天上序幕》三个小部分。第二部分五幕,27场。《浮士德》整个诗剧写了主人公浮士德的自强不息、日常生活、追求真理、追求古典美和立志建功立业五个方面的事情,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内容庞杂,用典极多,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像、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糅杂在一起,达到了很高的技术境界,它和《荷马史诗》、《神曲》、《汉姆雷特》并成为欧洲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

除此之外,《葛兹·冯·伯里欣根》、《普罗米修斯》也是歌德很好的作品。

不怕别人笑话

歌德出生在法兰克福镇,父亲获过法学博士,他很喜欢文学艺术。在歌德3岁的时候,他就培养歌德对自然科学、文学艺术、音乐和绘画的兴趣。

到了歌德4岁,有一天,父亲邀请许多朋友,他们在家里忙忙碌碌,很快就摆成了一个会场的样式。

父亲请朋友们坐下,让歌德到前面的椅子上练习演讲。

歌德注视着台下一双双陌生的眼睛,心里突突地跳,父亲给他演讲稿后,歌德用手颤抖地捧着,好长时间没有说话。

父亲走向前,对歌德说:“怎么,孩子?念呀!”

歌德望着父亲,想说什么又说不出口。父亲鼓励他说:“没事的,孩子!没有人会笑话你的,大胆地读出声吧。”

歌德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感觉到心都快要跳了出来,用颤抖的声音一字一字地念着。

歌德说话结结巴巴,没有一点感情,父亲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在一旁热烈地鼓掌,父亲的朋友也齐声喝彩。歌德觉得自己可以,就大胆地念出声来。虽然不是怎么流畅,但歌德还是坚持了下来,一直到读完演讲稿。

练习结束后,父亲问歌德:“你在台上有什么感受?”

“我起初不敢念,我怕你们会笑话我,但是后来,我改变了我的观念,我觉得我可以顺畅地念出来,就大胆地放声读。”

父亲笑着说:“你念得确实非常好啊!就是你念得差,父亲也会相信你会念得越来越好。”

歌德听了父亲的鼓励说:“爸爸,我可不可以再试一次?”

父亲说:“当然可以了!”

于是,歌德又来到了前面的演讲台上,当作平时父亲教自己读书一样,大胆放声地念了起来。

父亲和朋友们觉得歌德比刚才进步多了,一齐在台下鼓掌喝彩。

歌德是不怕别人笑话,才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你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要不怕别人笑话,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你也会发挥你最佳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