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2799800000008

第8章 声名鹊起(1)

一、为上司出谋划策

于成龙自从得到广西巡抚金光祖的赏识之后,来往于省城桂林也较于频繁,金光祖也甚是信任于成龙,一旦有什么棘手的问题便会找到他,让于成龙给他出谋划策。于是,自此以后,于成龙便在广西地面上声名鹊起。

他虽说只是一个小小的罗城县令,七品芝麻官,但是,在广西官场上也算小有名气,渐渐地知道他的人是越来越多。他的能力和政见已逐渐得到金光祖的赏识和认可,某些政策的成功实施,还取决于于成龙的策略。

于成龙虽然饱读诗书,很有些才华,但是,毕竟罗城只是弹丸之地,虽然他把罗城治理的很好,也并不能说明他的能力有多强。但现在面临的毕竟是广西一省的政务,广西全局他并不是太了解,还有他是北方人,而广西是南方,无论是地理、风土、人情皆不相同,甚至有着天壤之别。金光祖向他取经,听取于成龙对广西现状的一个看法和广西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于成龙只是根据自己的所学,还有就是自己对政治的感悟和体会,就广西目前的形势和状况,作了系统的策略。

一是“肃清吏治”。于成龙提出:“平息地方之要,莫若安民。而安民之法,必以肃清吏治为先务。吏得其人而洁己爱民,则弭盗、固圉、省刑、息讼、兴利、剔弊诸务毕举。虽在边徼,可渐次化理矣。”

二是坚决铲除地方匪患。然而,怎样操作,于成龙为金光祖的献策是,于成龙认为,匪患并不是天生的,而来源于人民群众,从老百姓中产生的,并不是生来就具备烧杀抢掠的天性。人之初,性本善。哪个人愿意为匪为盗,原因很简单,要么是官逼民反,要么是他们没有饭吃了,才会狗急跳墙。战乱、灾荒之年,百姓颗粒未收,饥寒交迫,又得不到官府的赈灾援助,这才占山为王。二来,是由于官府强行催缴赋税,施以酷刑,百姓因难以忍受这般痛苦,最后,被迫为绿林好汉。所以,导致匪患太多的地方,其责任主要还在于地方官员。官员更要以身作则,体恤民情,要爱民如子,尽可能的减免一些老百姓繁杂的赋税。百姓生活富裕了,社会进步了,家家有饭吃,有衣穿,谁还愿意到山上去当土匪头子,弄不好还要杀头,这是在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相信不会有人愿意这样做。

三是,安抚和管理少数民族;于成龙认为,广西是多民族地区,民族矛盾日趋增大,壮族、瑶族等民族时有反清倾向。虽然,朝廷以军事将他们给镇压住了,但是,他们的心里更不服朝廷统治,时有骚动。于成龙的解决方法是:“若稍疏一面之网,多方招抚,开诚布公,消疑释嫌,逆僮虽愚,亦必乐生恶死,悉归王化,不烦弓矢而土宇宁谧。”这句话的大意就是,要彻底的消除这一隐患,不一定要依靠武力,而要用更为宽厚仁慈的招抚手段,这样才能从心理面消除他们对朝廷的戒备和反叛之心。于成龙认为,作为少数民族的他们,对汉文化不甚了解,给他们将孔孟之道、三纲五常也是无济于事。“骄悍固其素习”,这一方法根本无法从实际上解决问题。地方官员作为父母官,更应该悉心的教导他们回归本心,要循序渐进,不要急功近利,要“宽舒其手足,约束其心思”,不仅要在行政权力上收复他们,更要收服当地人的心,让他们死心塌地的做大清的子民。处理民族关系上更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去可以偏袒那个民族,要对他们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少数民族有能力的人,我们应该要对其重用。对于“抚绥驯制”,于成龙则认为“宁猛勿宽”,一旦有人触犯到国家法律,定不宽恕,定将严惩不贷。

四是,军事设防。于成龙初到广西,而且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对广西全省的地理形势并不是太了解。所以,于成龙在这方面给金光祖提出的意见是按照平生所学,结合现状,归纳出来的一点:“屯戍之兵不可不设,而统兵之法不可不严。兵以卫民,亦有祸民者;兵有防奸,亦有作奸者。屯戍设防,宁简勿滥。”这句话的宗旨,还是以民为本,他深刻的阐述了军民关系要处理得当。当个年代不像现在,出征作战,军士纪律涣散,常常偷溜、脱离出队伍,四处扰民,不仅偷鸡摸狗,还趁机玷污良家妇女。而且,作为地方行政官府是无权管理和拘押军队中的将军、士兵的,他们就是犯事也是军法处置,所以,官府对此格外头疼,严整军纪才是头等大事。

五是,修缮破损驿馆。驿馆是古代来往官员的栖息地,外地官员上任和出差,可以住进驿馆里面。古代,在通讯方面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和多种多样的,那个年代,只有书信来往和飞鸽传书。而且交通工具,无非也就是牛、马车之类的,一封信件来往两地就会花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两个月都是很正常的。所以,驿馆也就成了官方传递和收发信件地唯一途径。驿馆又称驿站,不仅有传递信件的功能,还兼带着接纳各地官员食宿的功用。驿馆里面,国家设置有专门管理驿站的官吏,每年他们会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他们的俸禄和来往住宿官员的生活开支,然而,驿馆其实也就是一个中转站,不仅有紧急信件需要传送,如发生战乱,还有紧急军务需要通报。有些过往官员,知法犯法,无理征调和肆意讹诈,一旦出了差错,上司还对其进行责罚。驿馆的这些信官们,由于忍受不了他们的责罚,纷纷弃官而逃,由此导致了很多驿站无人管理,形成倒废。于成龙对驿馆的看法是,驿站最为民苦。如何能完善驿馆的不足,于成龙的意见是,驿馆既然是国家通讯的命脉,这上面一定不容出差错,更不容忽视。就算再难,也要恢复其功用,对驿馆应该严格规范其功能,凡来往的信使及官员,需要检查他们的“火牌”,“勘合”等证件及相关文件,手续检验完毕,才正式入住或者通行,手续不全的官员则拒绝服务。此外,严禁过往官员再任意调离驿官和索取财物。并且,驿馆也要建立并完善一些制度,比如,建立档案和工作记录,供上级官员随时核查。避免驿站官员出逃的现象,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包括一些细微的政策落实,于成龙都向金光祖提到了。

还包括土司事务,土司是封建时代的一种民族政策,土司拥有对其辖区的自治权。是从元代时期才兴起来的,但发展到清朝,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朝廷委任他们这一职位的权力是很大的,可以说掌握着辖区的生杀大权。

当然土司也会有大小之分,在土司的领地里,就跟诸侯一样,诸侯有大小之分,土司亦如此,他们相互间常常争名夺利、抢夺城池和争夺统治权。土司官职跟皇家是一样的,世袭制,老土司死后或者退位可以将土司之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过,土司一般具备朝廷颁发的印信,作为自己上任的凭据,表示土司是由朝廷任命的,并且他们都要无条件的服从大皇帝的统治。除此之外,土司在自己的领地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他们只需要每年向朝廷缴纳赋税和进贡即可,名义上是少数民族官员,但是实际上相当于独立的王国。只要不发生战乱和反叛朝廷的行为,皇帝一般不会干涉其内政。只是到了清代后期,朝廷的权力辐射已逐渐退化,难以再对其进行管束,各土司之间便相互混战。

于成龙的建议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土司身边缺乏贤能辅助,所以才会如此肆无忌惮。他的意见是,让朝廷派一些精通律法的贤良进去,当教导员教导他们,引导土司工作。地方官府,不能任意干扰土司执法,或者对其约束,反倒会适得其反。对于刑狱之事,于成龙也有自己的看法,由于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很多良民迫于生存,才加入到作奸犯科的行列当中,以致于监狱人满为患。于成龙提出,“宁失出,毋失入”的原则,意思就是宁可错放,也不乱抓一人。于成龙抵制诉讼歪风的办法是,“禁止教唆,严绝赦前”,大概意思也就是说一旦发现有唆使当事人打官司的讼师,一定要严惩不贷。新皇登基或者是太后过寿等国家大事一般会大赦天下,无论犯下何等罪过,一律不追究。但是,在大赦天下之前,所犯之罪,一律不在受免之列。如不是特别严重的事情,很难列案。这样也降低了官府的工作量。

于成龙鼓励百姓垦荒屯田,各地经过战乱之后,人口锐减,导致土地荒芜。现在天下初定,各地生产生活也恢复到正常轨道,将那些流浪在外的流民集中在一块,成了朝廷的一件大事。刚刚入驻中原的清王朝,在民生工程这块还是很人道主义的,鼓励百姓垦荒种地,并且在三年之内不向朝廷缴纳一分一毫的苛捐杂税,待三年生产逐渐得到恢复生产后,老百姓再向朝廷履行缴纳赋税的义务。于成龙的意见是,只求地方官员谨遵朝廷的“三年起税”这一惠民政策即可,不需要再向老百姓施加任何压力,老百姓为了生存,为了要吃饭,哪个又不愿意去耕种呢?只要让老百姓安心耕种,待粮食得到一定产量后,他们自然会对朝廷感恩戴德,社会生产也会逐渐得到发展和进步。对于贪官污吏一定要严惩不贷,贪官污吏,是历朝历代都有的问题,朝廷并不能讲之一网打尽。封建时期尤为严重,加之,广西省我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与南洋各国隔海、隔山相望,可谓天高皇帝远。在广西做官的这些地方官员们,作奸犯科的可能性最大,也最多。

于成龙却说:“蛮烟瘴雨,地瘠民贫,性命之念重,富贵之心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在那些富裕之地为官,才会起贪心,收刮民脂民膏,官员贪污受贿风气最盛。广西则不同,广西乃边疆省份,自古以来经济就很一般,算的上是穷乡僻壤的地方,在广西做官的也就自然没有油水可捞,只得安身立命,安安分分做事。相对那些富裕繁华之地,广西的官员对于钱财的意识更淡泊一些,只要上级官员,认真、严厉督导,他们一定会恪守本分,便能很快对贪污受贿的风气赶尽杀绝。官府衙役们,常常背着上司,欺上瞒下,欺压百姓,于成龙的建议是,发现一人,处置一人,绝不姑息养奸,这样会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对于衙门的衙役,需每年更换一批,此法是为了不让他们长期性的待在一个衙门,这样时间一长,熟手、熟路以后,便要作奸犯科。于成龙对于储粮一事,也有自己的看法,储粮是为了应对灾荒之年,老百姓有吃的,救灾所用。等于说,这算是预备粮食。于成龙的储粮法则是,效仿古法,建立“常平仓”。繁遇丰收之年,可适量多储存一点。秋天丰收之时,从老百姓手中将余粮平价收购回来,然后,纳入官仓。来年,要是遇到天干,或者苗木长势不好时,可将储存的粮食在平价出售给老百姓。只要官府认真对待,一定能够起到救济作用。

于成龙对于广西的布政,无不是面面俱到,甚至小到每一个细微的地方,所以,让金光祖尤为赏识。于成龙之政见颇有独到之处,他的大部分策略基本上都被金光祖采纳,并且还向朝廷推荐了于成龙的这些政见,朝廷也从中取纳了一部分,金光祖慧眼识人,于成龙对政治的认识如此娴熟,不仅仅只是一块县令的材料,从他的这些出色表现完全可以看出,假以时日,于成龙必成大器。

二、小县令的雄才大略

清朝时期,盐务这块,一直都是官府在管理和控股,盐务是以官盐的形式存在,官盐也是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所以,盐务是属于国有,一旦发现有人贩卖私盐,或者操控盐市,那便是杀头的死罪。

大概从康熙元年(1662)起,盐务一时间成为了广西省害民的一项重大的弊端。朝廷向盐商出卖“盐引”,这个其实就是所谓的许可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经营许可证,盐商凭着这个许可证,便可直入盐场买盐,最后,再运到指定的地方销售。

其实,这个过程是存在弊端的,尽管如此,老百姓也早已习惯了这种弊端,无非就是逆来顺受。国家为了提高财政收入,于是便在盐务上动脑筋,人为的提高了限额数量,并且,要求各地的盐商多卖盐、多收税,于是,就酿成了新的弊端。

此时的金光祖已然从广西巡抚升迁到了两广总督的官位,两广总督这个官位可不小了,在清朝时算的上是封疆大吏,总督广西、广东两省的军政要务。然而,广东的政务也落在了金光祖的肩上,以前只是身在广西,对于广东的情况并不是特别的清楚。听说,广东的盐务和广西一样,同样存在着相同的弊端。广东省的“盐引”开始积压,不能顺利的完成销售任务,官府便将广东的这部分积压推到了广西省,广西省的官员们为了及早的完成任务,便层层下达指令,将上面的压力分派给下级官吏,还将食盐的销量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范畴当中,但凡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销售任务,便会被视为玩忽职守,是官员们渎职所造成。各级官员迫于压力,只好将自己衙门里面的衙役组织起来,运输和贩卖食盐,为了尽快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便将食盐强行贩卖给老百姓,认为是官府在卖,老百姓就一定要买,不然则视为抗命。所以,这强制性的买卖,便成了老百姓的义务,是必须的,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没有选择的权利。地方官员们,其实也并不愿意这样做,净干些违心之事,但是上级给他们施加压力,他们才不得不这样做,否则,随时都有可能掉乌沙或被扣上渎职的罪名。官员们很内疚,不情愿,老百姓更是搞得很痛苦,很揪心。金光祖还在广西做布政使的时候,就主管全省的财政,就意识到盐务所存在的弊端,但是一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自从做了巡抚以后,虽然权力比以前大了很多,但是,对盐务一事,仍然是束手无策。尽管如此,他改革的决心日盛,决心想要挖掉这一政策毒瘤,为了彻底的清除盐务弊端,金光祖可是想方设法。

终于,第一次他鼓起勇气上书朝廷,免去食盐的销售任务,朝廷最终是驳回了他的奏本,金光祖并没有泄气,也并没有气馁,决心要铲除这种不良陋习,于是,便第二次向朝廷进言,提出了“区划户口食盐法”,在他的极力周旋下,朝廷最终将“盐引”减去了三分之二的量,紧接着,各级官吏的压力和老百姓的负担也随着减轻。尘埃尚未落定,盐务仍然存在不少的弊端,金光祖无计可施,只能求助于地方官吏,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人之力,终究难敌众人,或许可以采纳一些基层官员的意见,弥补自己思想上的缺陷和不足。金光祖将自己的想法写了下来,以公文的形式,下发到广西各州、县官员们手中,求助于各州县基层官员,要求他们共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