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2799800000031

第31章 清端陨落

一、离世前跟敌人的最后一战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八月,清军正式攻入台湾,郑成功之子郑克爽率领残余投降。郑氏家族与大清的战争彻底宣告失败,台湾被收复,全国统一。虽然台湾已经完全被清军占领,但台湾周边部分岛屿,仍然存在反清势力,这股反清余孽若不及时清除,日后也将会危及沿海各省。所以,清廷将会对其一举歼灭,斩草除根,永无后患。

康熙二十二年十二月,朝廷下令,命令两江总督治下的江口左路水师迅速组织战船一百多只,兵丁数千,在总兵张杰的率领下,与浙江水师会合,准备向台湾附近海域进军。

出征之前,于成龙还修了一份讨贼檄文《檄示剿海行兵方略》,下发给总兵张杰等人,希望他们按章执行。于成龙提出:“用兵之道,无论贼之多寡,总贵谋出万全。故为将者每事谨慎,自不难于克敌奏功。”

于成龙还指出,这次作战,是临阵调兵,会合将士相互之前并不是太熟悉,而且军队也没有经过战前训练,所以,这次作战要防止敌军浑水摸鱼,混入到我军阵营之中。于成龙建议,待战船和将士们都聚集起来的时候,各部将军、总兵要对其战船和兵士拟出一个名册,一式三份,总兵保存一份,江南省和浙江省双方各一份,以作核实之用。一旦有上级或者军机处下发的公文,一定要认真核实,以辨真假。除此之外,每天晚上的值班士兵,还需要有口号,这个口令需要保密,如果有提前就变换口号或旗号的,需要提前通知,传达到各部。临阵前,各部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御敌,切不可内讧,将领之间切勿相互猜忌,这样都是兵家大忌。另外在出征前,还需要拟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军法,一旦有违军法者,将严惩不贷。于成龙虽然是个文官,一介文人,但是打起仗来却不含糊,曾经在黄州期间,就赢得过很多战役,虽然是文官,但是他足智多谋,不会上阵杀敌,还是能够指挥战役的。

这次征剿台湾反清余孽,于成龙并没有亲自带队,毕竟他是两江境内的最高行政长官,并且年纪一大把,看起来这来日也不多了,他已无力再亲自带队杀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后应工作,战争期间,于成龙还亲自带领两江的文武官员到妈祖娘娘庙为将士们祈祷。此时的大清正值鼎盛时期,威仪四海,台湾的部分余孽,见清军来此,他们闻风丧胆很多都是不战而降,这倒省了清军很多力,终于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六日,大战告捷,台湾余孽彻底被清除,捷报传到紫禁城,康熙皇帝龙颜大悦。“海寇”伪将军房锡鹏、周云龙,伪都督阮继先等率伪官一百余名、兵四千一百余名向清军投诚。

这次战争,也是于成龙临死前参与的最后一场大战,他见证了清军是如何在弹指之间将台湾贼寇一举歼灭的。这又将是于成龙出仕以来的又一次壮举,为国家的统一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距离于成龙去世,只有短短的几个月时间了。年老力衰的于成龙再次向康熙皇帝请求退休,他意识到官场风云变幻,一天一个样,前段时间遭小人诬告,要不是康熙皇帝英明,于成龙差点就身败名裂、晚节不保。都这把年纪了,于成龙还是想要光荣退休,肯定不愿意被朝廷被皇帝罢黜,虽然说是清者自清,但一些小人总喜欢找茬,嫉贤妒能的他们,难免会再次对于成龙下手,都说五十知天命,于成龙都快七十了,知道自己来日不多,气数将尽,只想在临死前退休,回家看看家中老小。

于成龙再给康熙皇帝的奏章中道:“无奈两目久昏,两耳不聪。自去秋染疟之后,复得怔忡之症。每办事午夜,心胸惊悸,辄不能寐。焦思愈集则精神愈惫,精神既竭则事务糊涂,势所必然。臣勉励之念虽切,而艰大之任自揣万不能胜。是臣无裨两江之治化,实负期望之圣心。将来再有贻误,纵睿慈曲加矜全,臣有腼面目,尸位素餐,将何以砥砺僚属,统驭士民耶?”

这次请求退休,仍然没有得到康熙皇帝的支持,于成龙很无奈。不仅如此,于成龙这次上奏退休不但没有得到皇帝的批准,还把他另外两个手下都调走了,余国柱和徐国相,他们两个一个升任湖广总督,一个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两江的二把手都被皇帝调走了,由于没有新任巡抚,这两江的担子落在了于成龙一人身上。于成龙之后的几个月,公务更加繁重,加之他年老力衰,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可以说是废寝忘食。这段时间,他还是坚持每天吃青菜,营养跟不上,身体自然严重透支。此时的于成龙身体出现了各种老年突发病,眼睛也看不清了,听力也下降了,就连走路也不是很稳当。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十八日的凌晨,彻夜失眠的于成龙再次从床上走下来,穿上衣服,来到办公桌前,批阅之前没有批完的公文。于成龙体力透支,加之身体本有顽疾,就连握笔杆子手都有些颤抖,此时的于成龙可以说是已经油尽灯枯。就这样依靠在椅子上端坐而逝,手中的笔杆子也掉了下来,于公的眼睛从此合上了,他累了,他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将自己最后的岁月都捐献出来了,就连临死前见家人最后一面的机会也没有。

江南距离北京相隔甚远,于成龙去世后几天消息才传到北京。这天,康熙皇帝玄烨正在书房里批阅奏章,内阁大学士张英突然来见,他来的很匆忙,像是前方发生紧急军情一样。

康熙皇帝批阅奏章正认真着,张英急匆匆的闯进来,还没有来得及等太监总管通报,他一筹莫展的道:“启奏皇上,微臣刚刚收到消息,说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于成龙在康熙二十三年四月,也就是前几天突然在总督府里暴毙!”

康熙皇帝一听到这个消息,如同受到晴天霹雳的打击一般,他最喜欢的清官离他而去。康熙皇帝一生求贤若渴,刚刚提拔起来的清官,还没有真正为朝廷所重用就这样离去了。

康熙皇帝眼泪夺眶而出,他很少为大臣哭过,于成龙的突然离世对他的打击很大。他手中的毛笔连同眼泪一起落在了奏折上,让眼泪和墨迹湿透了奏折。

康熙皇帝站起身来走出来,来到张英的面前,痛心不已的道:“张爱卿啊,这于成龙是朕最器重的清官,他一生为了百姓,连家都难得回一次,就在他去世的前些日子还向朕告老还乡,朕始终没有批准,没想到他用自己的生命报答了朕,报答了百姓,朕要命人为他立传,将他的廉洁、德操传至后世!张爱卿啊,你看给于公一个什么谥号为好啊?”

张英犹豫了一下,道:“皇上,于成龙乃前朝举人,虽入我大清为官,但在我大清朝终究无功名在身,若贸然给他一个谥号肯定会受到朝中大臣的集体抗议的。鉴于于成龙并未入我大清的翰林院,所以自然不能以“文”谥号,就给他一个......”张英思索了一下道:“就给他一个清端的谥号吧,这也算皇上对他天大的恩赐了!”

康熙皇帝沉思了一下,道:“清端。清正,端正,好,就叫清端,为官清正,做人端正,这也倒符合于公的为人,那张爱卿就快快拟旨吧。”

张英道:“臣遵命。”

说罢,便退出了御书房。

康熙皇帝突然叫住了他。

玄烨痛彻心扉道:“张爱卿啊,就再给于公一个太子太保的封号吧,朕对不起他!”

张英有些犹豫,见康熙皇帝如此眷顾于成龙,他有些嫉妒,吞吞吐吐道:“皇上,你这.....这.....这不合适吧,太子太保只有本朝的一品以上且有功劳在身的官员才能得以殊荣啊!”

康熙皇帝觉得他有些罗嗦,使了一个脸色,催促道:“快去吧,人都死了,一个虚名难道张爱卿你还不愿意给他嘛!就按照朕的意思办吧!于公的家人一定要好生照顾。”

康熙皇帝与众大臣商量之后,最终决定给于成龙“清端”的谥号。“清”字就是清廉的意思;“端”字就是端正、正直,不为势利所趋的意思。

也只有这个谥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于成龙的一生。

于公被授予太子太保衔,这是只有正一品大员才能享此的殊荣。太子太保虽然是一个荣誉,但是这个荣誉并不是谁都能得到的,就连乾隆年间的大学士纪昀纪晓岚也不过是得了个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属于是东宫官职,其主要职责是教授太子。康熙皇帝追封于成龙这么一个太子太保衔,其用意可能在于以于成龙为师表影响太子吧。

太师是皇帝的恩师,太子太保则是太子的老师,所以,皇帝在授予这个荣誉的时候是非常谨慎的,并不是轻易、随便授予某人这一荣誉。

三、清端节操永留人间

于成龙去世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江宁府(南京)的大街小巷,百姓听闻于成龙逝世,是痛哭流涕。江宁城出现“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这是何等景象,于成龙对江南百姓的影响竟会如此之深。

康熙二十三年冬天,康熙皇帝第一次南巡,南巡期间,他顺便探听了于成龙在江南时候的政绩。

康熙皇帝带着一帮大臣微服江南民间,见街市一居民家中供奉着于成龙的塑像。并每日朝拜,于公的塑像正放在他家的客厅正中,所以康熙皇帝和大臣们一眼就能看到。康熙皇帝和大臣们也产生了好奇心,便直入该居民的家中。见这老汉一个劲儿地给于成龙上香磕头,康熙皇帝一行也不便打扰,直到他磕头完毕。

康熙皇帝才走到老汉的身后,好奇地问道:“老人家,我们是从外地来此旅游的人,正好见你在此叩拜这名官员,所以就冒昧的进来了,想必你拜的这名官员应该就是本朝的于成龙于公吧?”

老汉应道:“正是于大人!”

康熙皇帝就更加好奇了,于成龙就是再怎么深得民心,也不至于让百姓如此对他吧。便接着问道:“既然是于大人,那又何必将他做成塑像当作神灵供奉在家里呢?还对他三拜九叩,焚香祷告!”

老汉叹了一口气,感恩戴德道:“公子你有所不知,于大人可是我们一家的恩人呐。我们一家老小本不是地道的江南人,而是客居在此,早年在三藩之乱的时候,兵荒马乱,我们一家四处飘零,好不容易安定下来又开始闹粮荒,我们一家就快要饿死了,是于大人将他身上唯一的几两银子拿出来送给我们,救了我们的命,听说他自己却是以粗糠粥充饥。是于大人让老汉一家得以活下来,所以,我们一家决定世世代代供奉于大人,老汉有一天死了,就由儿子、孙子代替!”

康熙皇帝大为惊讶,想不到于成龙却如此深的民心。

这次微服出巡,玄烨看到在江南的街道上,甚至有酒家为了纪念于成龙,将自己店里的酒命名为“于公酒”。

此次出巡,康熙皇帝才真正的了解于成龙,他清廉的程度远比他想象的还要清廉。之前朝廷大员对于成龙的举报纯粹是诬告,是一些奸佞之臣对于公的诽谤,好在康熙皇帝始终都是相信于成龙的。康熙皇帝通过这次在江南民间的明察暗访,充分确信了自己的决定,于成龙的为人他是深信不疑的。

康熙皇帝在心里已经感到很自豪,自己信任之人终究是忠于国家的,是忠君的。南巡完了以后,康熙皇帝回到紫禁城,当众向大臣表扬了于成龙,对于成龙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下诏:“国家澄叙官方,首重廉吏,其治行最著者,尤当优加异数,以示褒扬。原任江南江西总督于成龙操守端严,始终如一。朕巡幸江南,延访吏治,博采舆评,咸称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应从优褒恤,为大小臣工劝,其详议以闻。”

事后,康熙皇帝还亲自给于成龙作诗、撰写碑文,以作表彰。诗文是:服官敦廉隅,抗志贵孤洁。江上见甘棠,遗爱与人说。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二月十五日,康熙皇帝亲自为于成龙撰写了碑文,内容是:朕读周官六计廉吏,曰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吏道厥唯廉重哉!朕用是审观臣僚,有真能廉者,则委以重寄,赐以殊恩,所以示人臣之标准也。尔于成龙,秉心朴直,莅事忠勤,而考其生平,廉于尤善,以故累加特擢,皆朕亲裁。盖拔自庶官之中,洊受节钺之任,尔能坚守夙操,无间初终。古人脱粟布被,或者嫌于矫伪,尔所谓廉,本于至诚。闻尔之风,可以兴起。乃本慭遗,忽焉奄逝。日者有方察吏,南及江表,采风谣于草野,见道路。思清德在人,于今不泯。唯尔之廉,天下所知。朕俯合舆情,载褒劲节,既考名副实,谥曰清端,葬祭以礼。又晋之崇秩,赐予有加,恩恤尔子。呜呼,人臣行己、服官、事主之道,尔可谓有始有卒者矣,顾不可以风世也!

直到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再一次南巡,见江南百姓仍然在纪念于成龙,康熙很是感动,也很欣慰,随即写下了一副对联:“历仕甘棠随地转,两江清节至今传。”

于成龙的去世,康熙皇帝是痛彻心扉、痛心疾首,为此黯然神伤了很长一段时间,于成龙的子孙受祖上福荫,相继入朝为官,孙子于准最后竟做到了贵州巡抚,虽然不及祖父于成龙,但是贵州巡抚也算是封疆大吏了,也是从一品大员,于准跟他祖父于成龙一样,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清官,这些大概是受到了于成龙的影响,跟于家的家教有关。

不管怎么说,于公的一生都是精彩的,都是伟大的,他享年六十八岁,但是真正出仕是在四十五岁的时候,为官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相当于他人生的三分之一还少点。四十五岁以前,于公是个怀才不遇的文人,他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报效国家,渴望拯救黎民,好在老天开眼,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即便是大器晚成,想必于公也该知足了,他为官二十余载,但足以羞煞那些为官一世的平庸之辈,他不为势利所屈,不畏强权,不为名利,一心只想为百姓谋福祉。

几百年过去了,于公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依然没有丝毫的模糊,仿若刚刚离开人世一般,几百年时间里,于公的清风亮节一直在影响着后人,仿若一盏灯,为盲目的官吏,照亮一条光明大道,清端之光辉,足以照耀世人,千秋万代、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