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60年
2799000000007

第7章 吕后当权(1)

吕后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她能很好地拿捏住分寸,而这种分寸就是这个帝国在吕后时代为将来的崛起所贡献的最旺盛的精力。这位帝国的设计师虽然能维护住帝国的命运,却不能保护得了吕氏一门。她不能在本家族内训练出一位精明强干的后继者,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无奈。

公元前180年的夏天,帝国境内,长江泛滥,一万多户人家流离失所。直到秋天,帝国政府才将这些人安顿完毕。然而,帝国的总设计师吕后在这个时候突然病倒了。在经过多名太医的多次诊视下,他们一致确定,吕后将不久于人间。在弥留之际,吕后再次做了人事安排,把吕禄与吕产同时封为上将军,分别统御长安城内的南北军。

此时,吕后更多考虑的是小皇帝刘弘,他还年轻,自四年前继承皇位以来,根本还不懂得为政之道。吕后只能通过自己的亲戚拥有兵权来防止自己死后的****,至于能否真的太平无事,那就不是她所能考虑的了。

阴历七月的最后一天,吕后在病榻前说了最后一段话:“吕氏为王,大臣只是表面服从,因我在,所以不敢有所动作。我若去世,皇帝年纪小,大臣们必会作乱,你们必须牢牢控制军队守卫未央宫,千万不要为我送丧,以防为他人所制。”

吕后指导这个帝国长达八年,而在这八年时间里,以她的霸气与才能居然没有做到与政府官员的和谐,在临死前仍旧担心政府官员的作乱,由此可见,这个政府的顽固力已非人力所能相向。这种顽固力来自于高祖皇帝的阴魂和功臣们的自我价值评判。

吕禄与吕产虽然跟随吕后多年,但耳濡目染的政治判断力与决策力却少得可怜,即使我们不敢断定二人是政治上的愚夫,但其与政府里的那些功臣的政治手腕比起来,显然要逊色很多了。

吕后的担心在她死后被证明是方向出了问题,作为后宫政权与皇室政权的集大成者,吕后在八年的执政岁月里深谙功臣们的软对抗与阳奉阴违。她始终认为,自己不在人间的岁月中,真正欲行叛乱的是政府而不是皇室。她自认为已经牢牢地控制了皇室,这就是她的方向性错误所在。在她死后,第一个向诸吕发难的是刘氏皇族,而不是政府官员。

朱虚侯刘章即使在吕后生前就不是一个稳定分子,刘章那时不过二十出头,无所畏惧。在一次入宫侍奉吕后喝酒时,他居然因一位吕氏成员不遵守酒令而追到宫门外将其杀掉,吕后也为之一震,诸吕从此后对他敬畏三分。吕后一去世,最活跃的皇族分子就是刘章。他在给当时的齐王刘襄的密信中这样谈到,我得到一个不好的消息,诸吕想要作乱——据他自己说,是从其妻子,也就是吕禄的女儿那里听来的——我希望你能发齐国之兵来长安,我充当内应,待诛尽诸吕后,立你为帝。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谎言,倘若吕禄真要作乱,何必要通知自己无任何实力的女儿,即使他的女儿被通知了,这么机密的消息,她如何肯让身为刘氏皇族的刘章得知?然而刘襄并不想知道这是刘章的谎言,或者说他装作不知道,就开始密谋发兵。

八月份,刘襄举兵西攻济南,同时送信给各个刘姓诸侯,列举诸吕的罪状,怂恿大家举兵讨伐。关于那份诸吕罪状,对于刘襄而言不过是一个旗号,即使是被吕后临死前任命为丞相的吕产也没有对这份罪状过于上心。刘襄举兵这一行动才是他当前迫切需要关心的大事件。

吕产当时的想法是,吕后临死前的思路有些偏差,政府的那些功臣们并没有任何迹象要与吕氏为敌,那么,身为相国,自然就会想到任命一位大臣前去平叛。这个人就是灌婴。

灌婴始终效忠高祖皇帝,曾参与过讨伐异姓诸侯的叛乱活动,其身影始终活跃在高祖皇帝周围。也就是说,这个人是亲刘派。吕产在这个时候派出这样的人去平叛,若不是他的政治敏感性不足,那就是吕氏家族实在挑不出真正的人物来。

灌婴在到达战略要地荥阳后,立即就违反了丞相的命令。他当然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旦将齐王击败,诸吕必将获得政治资本。外面虽然风言风语诸吕欲反叛,灌婴是否相信倒是其次,但有了政治资本的诸吕向刘氏继续开刀是肯定的。于是,灌婴派人去跟齐王说,诸吕现在没有叛乱的迹象,您贸然举兵难服天下,倒不如我们大家谁都不动,等诸吕叛乱一发生,再联合起来进军长安,平定叛乱。那时,谁是匡扶社稷之功臣,天下自然知道。

齐王同意了他的建议,回到了齐国。吕产等人在这个时候又犯了个致命的错误,他不仅没有怪罪灌婴不向齐王进行军事打击,反而身心全都放松下来。

此时,长安城中开始暗流涌动。

朱虚侯刘章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发挥他本应该发挥的作用,倒是政府官员们,开始了阴谋策划。齐王的举兵就是他们最大的动力。时任太尉的周勃与第二丞相陈平尽弃前嫌,联合到一起,为一场流血的政变开始做准备。帝国制度规定,太尉名义上是军事最高首领,但却不能指挥军队。此时长安城中所有军队都控制在诸吕手中。想要政变成功,就必须要控制军队,这是千古不移的真理。

作为帝国的第一阴谋家,陈平随便出了一个小小的阴谋。他让人劫持了曲周侯郦商,原因是郦商的儿子郦寄与控制军队的吕禄交情很深。在以郦商为人质的逼迫下,郦寄只能按照陈平的意思去欺骗吕禄。郦寄劝说吕禄交出兵权给周勃,理由是,在这之前,吕禄已被封为赵王,本该去赵地,可现在居然留在长安不走,还控制着军队,这就是齐王为什么要举兵的原因,想要杜绝诸侯举兵的事情再次发生,就应交出军权,到封国去。如此,政府部门的大臣们才能安心,大家彼此和谐,可谓万世之利。

毫无政治危机感的吕禄又在信任郦寄的情况下居然就答应了这一要求,在与吕氏成员商量的过程中,意见并不统一。吕禄的姑妈,也就是吕后的女儿听到这个消息后,大怒不已,怒斥吕禄:“你身为将军却要离开军队,这实在是大祸临头之事。”

就在此时,一个阴谋再次诞生。有传言说,灌婴欲与齐王联合诛杀诸吕。身为第一丞相的吕产大为惊讶,他准备进未央宫以做必要的决策,但这个时候为时已晚。

周勃与陈平再出阴谋,派郦寄对吕禄说:“少帝已委任太尉暂行北军指挥之职,想要您去封国。您还是马上交出将印,离开这里!否则将大祸临头了。”吕禄真就把将印交了出来。他对郦寄太过于信任是使他做出这样愚蠢决策的关键。周勃在得到将印后立即进入北军,以拥“刘”和拥“吕”为煽动口号,结果,他得到了早已经心知肚明的各个将领的拥护。于是,北军得以控制,但还有吕产的南军。

吕产这个时候并不在军中,他想进入未央宫。至于他进入未央宫的目的不得而知,事实上,无论是他还是吕禄都没有作乱的心思,他进入未央宫无非是想跟少帝表明清白。但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进入。早已经被陈平通知的未央宫武士们守住宫门,吕产这个时候却在门外徘徊,不主动进攻也不撤退。

周勃在北军军营中始终无法下定最后的决心向诸吕开战,还是朱虚侯刘章主动站出来要求带一千士兵进未央宫,杀掉吕产。周勃同意,刘章带领一千人杀向未央宫,见到了正在宫外依旧徘徊的吕产,并将其杀掉。然后回北军报告,周勃这个时候才放下心来,立即宣布对诸吕进行大搜查。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分头把诸吕男女统统捉起来,一场屠杀开始了。第二天,将已经毫无立身之器的吕禄捉拿,并杀掉。吕氏三王也被杀掉或者被废黜。

这场军事政变前后只持续了不过十天,仅用了十天时间,在刘氏皇族与政府的合力屠杀下,诸吕尽灭。

这是一场最为卑鄙也最为血腥的大屠杀,无论是刘氏子弟还是政府功臣,都该归类到卑鄙小人的圈中去。吕后在天之灵岂能安息?

从整个政变的过程来看,陈平与周勃的阴谋并不是无懈可击。只要吕产与吕禄坚守自己的政治底线,屠杀就完全可以避免。然而,跟随最优秀的政治家吕后近八年的吕产与吕禄,其政治思维与政治判断力居然如同婴儿,这很可能就是吕后在临死前为什么谆谆告诫并拿长安的所有军队交给他们二人的原因。

帝国政府与皇族的这次合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实在是因为他们的对手太软弱了。纵然像陈平这样以阴谋著称于世的阴谋家,在这场军事政变的整个过程中,也只是利用了对手对自己派出去的人的信任,也只是利用了吕禄迟钝的政治神经而已。周勃就更不必说,即使是在控制了北军后,他仍旧不敢大声向诸吕宣战,而是以皇族刘章充当了马前卒。至于刘氏成员,如果不是事成,刘章的奋不顾身实在是自不量力,倘若吕产当时能迅速回到南军军营,调动军队,刘章的一千人马不过是活着的炮灰而已。至于齐王,仅凭灌婴的几句话就退回齐国,足见其反吕之心并不坚定。由此可见,整个军事政变的成功全在于吕氏成员的政治敏感度太低。

倘若此二人在政治上能及吕后的十分之一,这场军事政变就绝不会发生。无可否认的一点是,吕后虽然在帝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政绩,但其政治手腕的高超与阴毒却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她又非常懂得节制,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和必须不能做什么,她都了然于胸。

惠帝在位时,吕后虽然对帝国政事频繁提出建议,却没有正式参与朝政,她很尽力尽心地遵从高祖皇帝的遗嘱,以功臣来管理政府事宜。在惠帝临朝的这段时间,吕后并没有向政府开刀,她所做出的为后人所不齿的事情全是在整顿她的后宫。确切地说,惠帝一朝,吕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后宫政治上,杀赵王如意的母亲与赵王如意,威慑当时的齐王,这都属于后宫政治范畴,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稳定惠帝的统治。然而在惠帝驾崩后,形势为之一变。惠帝的儿子太小,根本没有能力处理朝廷政事,这个时候,她必须要走到前台。她不信任那些功勋元老,正如那些功勋元老也不信任她一样。

在惠帝的丧礼上,吕后通过张良的儿子张辟疆对当时的两位丞相王陵与陈平说道:“如今皇帝年少,太后实在很担心你们会做出不符合高祖皇帝所定规则的举动来,所以,你们可以请太后选拔吕氏成员为将统领南北军,并且还可以推荐吕氏的某位成员担任宰相之职,如此一来,太后心安,你们的祸患也就能够免除了。”

陈平不置可否,这位阴谋家认为,军权是万不能交给吕后的。但至于让吕氏成员抬头,成为皇亲贵戚,他并不反对。帝国的军队名义上是掌握在太尉手中,但实际上,调动军队需要皇帝特别制作的兵符,太尉如果没有这道兵符,等于是光杆司令。陈平很可能认为,现在的军队事实上就是掌握在吕后手中,给与不给,结果都是一样的。可如果光明正大地将兵权交出,无疑会给吕后增加更多的实力,这是陈平最不愿看到的。至于在吕氏成员的封王进爵上,陈平认为这只是虚名,一旦朝廷有变,所谓的王不过是纸老虎而已。但王陵却在吕后欲封诸吕为王的问题上相当较真。

他以白马之盟回应吕后的提议,吕后微微冷笑,对于这个高祖皇帝私下与功臣们定下的带有江湖习气的盟约,吕后并不认真对待。作为政治,在某些时候讲究的是透明,是明枪明刀的你杀我冲。白马之盟即使是高祖皇帝所立,却并非是朝廷政事的一部分,也没有成为祖宗宪法,出色的政治家吕后自然明白,只要不违背祖宗宪法,那任何事情都可以有回旋的可能与余地。

陈平与周勃自然看到了吕后封诸吕为王的迫切与必将成为事实。陈平给吕后的安慰非常巧妙。他说,高祖皇帝在位时,因为姓刘,所以封刘氏子孙为王,但事实上,高祖皇帝不过是想抬高皇族的势力而已。吕后现在已掌国家大政,那么,封吕氏为王自然并无不妥。吕后不但没有破坏白马之盟,反而是继承了这一盟誓。

吕后自然非常高兴,但深谙政治的她也不得不钦佩陈平的狡猾奸诈。这样,封王运动就立即展开了。但吕后自然不会堂而皇之地将吕氏封王,她先是废掉了装病不朝的宰相王陵,用自己的亲信审食其顶替。然后封了高祖时代的功臣无择为侯,同时立了惠帝后宫的五子为王。接下来才是她的真正目的所在,分封了她的外孙张偃为鲁王,吕种为沛侯,吕平为扶刘侯;吕台为吕王,吕禄为胡陵侯。不久后,她又分封了一大批吕氏子孙为侯,甚至吕氏女姓也不放过。

在封王的过程中,吕后始终在寻找政治平衡,她所担心的是刘氏皇族对自己的这番封王活动不会服气,所以,一旦有机会,她立即就会将刘氏成员也推到王侯的位置上。高祖皇帝曾祖父的弟弟营陵侯刘泽当时已经垂垂老矣,有人建议吕后说,“诸吕被封王,大臣们内心不服,现在刘泽是刘姓皇族中年纪最大的,如果他被封为王,那么吕氏的封王就会非常稳固。”吕后立即采纳了这个人的建议,封刘泽为琅邪王。不仅如此,吕后在王侯问题上的处理态度也让政府与刘姓皇族的人无话可说。吕王吕嘉(吕台死后,吕嘉继位为王)因生活作风很有问题,吕后在查明后也立即将其废掉。

正是在这些政治技术层面上的努力,使得没有人敢站出来对吕后封诸吕为王表示反对。事实上,封诸吕为王原本是皇族事务的一部分,陈平上面的那段话虽然有诡计之嫌,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吕后当家,自然就该由她来做主。如果真的有人反对,那最先反对的应该是吕后临朝称制。但是,吕后把临朝称制这一道别人很难做到的程序做得非常好,可谓水到渠成。她凭借着在惠帝一朝所积攒下的政治资本,又通过技术手段将皇帝的年龄限制,再将后宫政治理顺,太后执政的理想自然而然地就实现了。在惠帝死后,她宣布称制时,并没有人反对。这是因为无论是帝国政府还是刘姓皇族,都难以拿出一个解决当前困境的办法来,这个困境就是皇帝年幼无理政能力。要想解决这一困境,如果不想谋反,就只能走传统的一条路:由皇帝的母亲或者是太后主政。少帝的母亲已经在后宫政治中被吕后制服,她已经不可能步入前台,最后就只剩下吕后了。

从中可以看出,吕后不但有使自己临朝称制的手腕,而且也有临朝称制的能力。将她形容为大汉帝国的设计师并不为过。

从惠帝继位到吕后驾崩,短短的十五年时间,吕后用其能力与政治手腕将帝国初期存在的各种矛盾春风化雨,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其对帝国前景设计的蓝图再次重申了一次开国基调,帝国能有后来武帝的复仇行动,吕后对帝国的设计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