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60年
2799000000010

第10章 吕后当权(4)

然而,此时的吕后虽然信心十足,但在高祖皇帝驾崩之时,她险些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险些毁掉了这个帝国。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二十一,高祖皇帝驾崩,终年六十二岁。高祖皇帝是很不想死的,他坐上皇帝位上才不过七年,国家仍旧如烟如云,看不到前景,看不到希望。当他不在人世的岁月里,皇后吕雉究竟做出什么样的机关,把大汉王朝引领到什么样的境地,高祖皇帝深为忧虑,却又无能为力。

十二年四月中旬,高祖皇帝躺在长乐宫的床上,吕雉来问。二人的谈话可看作是高祖皇帝的政治遗嘱,也可看作是吕雉对国家前途的问卜。

吕雉问高祖:“您走后,丞相萧何万一不测,谁将是百官之主?”

高祖回答:“曹参。”

又问:“之后呢?”

回答:“王陵。”

吕雉不语,高祖却又做了补充,“王陵这个人有些迂愚刚直,可以让陈平帮他。陈平智慧有余,但是难以独当重任。所以,一定要用周勃来帮他。而周勃可以作太尉。也许外人会认为周勃缺少文才,但是客观地说,将来安定刘氏天下的,一定是周勃。”

在长时间的沉寂后,吕后再问,“这些人之后呢?”

高祖的回答显得很无奈,但似乎又很从容:“这就不是你我所能知道的了。”

历史所能记载的只限于此,也只能如此。作为高祖皇帝最亲密的人,吕后在丈夫即将归天之际的焦虑是肯定要存在的。

从帝国的角度来看,百废待兴;从吕后个人角度而言,对权力的欲望和对丈夫荣耀的延续都让她必须正视皇帝驾崩的现实。

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四月二十一日夜,高祖皇帝永远地离开了人间,吕后做了一件她自认为相当正确的事:秘不发丧。

作为吕后最亲近的臣子审食其,自然明白吕后这样做的原因。吕后对他也自然不隐瞒:“朝廷元老大臣当年都与皇帝平起平坐,北面称臣就怏怏不快,现在要让他们在我儿刘盈面前俯首称臣,心中定然更是不服,如今,先皇离去,他们必有动作,倒不如趁机将他们诛灭。”

审食其与吕后的关系非同寻常,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记载说二人有着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于是,这位与吕后保持多年难以启齿关系的男人最终还是决定帮助吕后,维护住吕后所谓的大汉江山。

在近四天的时间中,许多大臣纷纷前来探望已经龙宾的高祖皇帝,无一例外的,全被吕后以“龙体不适”、“不宜见臣”为由拒之门外。而这四天时间里,审食其运用各种手段成功地拉拢到了吕后的娘家人,甚至曲周侯郦商的儿子郦寄也同意了他与吕后的主张。郦寄年轻气盛,却颇有头脑,虽然表面上答应参加这一军事行动,却还是回到家中把吕后的计划告诉了父亲。

郦商是开国元勋,是看着这个帝国成长的人,当他听说审食其与吕后准备要以“皇帝病危”招诸元勋进宫而一举杀之的消息后,立即跑来对审食其告诫:“我听说皇帝已经驾崩四天了,你们要有动作,我无法阻止,但后果一定要告诉你。一旦你们执行这样的计划,陈平、灌婴在荥阳有大军十万,樊哙、周勃在燕、代有大军二十万,若闻诸将遭诛,必定联兵回攻关中。到时候,大臣内叛,诸侯外反,高祖基业危矣,你的性命自然不在话下。”

很多人往往做出愚蠢的事,就是因为从来不考虑后果。审食其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当他听到郦商给自己分析出来的后果时,顿时大惊,跑进长乐宫,劝阻吕后不可轻举妄动。吕后最终决定,取消计划,为丈夫举行葬礼。

于是,高祖皇帝在龙驭上宾四天后,才被人所知,整个帝国在那一天都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中。作为帝国的创导者,高祖皇帝的离去虽然是他个人身体的消亡,而帝制时代的特性却告诉所有人,随着他消亡的很可能是一个帝国的基调,甚至是帝国的前途。

汉帝国在公元前195年时,情况很不好。

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太子刘盈显然不符合条件,至少是不符合高祖皇帝的条件。刘盈的性格趋于柔和,不过在高祖皇帝眼中,就是懦弱。这自然跟他童年时期所受到的两次惊吓有关。楚汉战争期间,项羽曾对高祖皇帝的家乡进行过大扫荡,掳走了刘盈的祖父和母亲。当时,小刘盈不过五岁,因为个子小而藏在草丛里幸免于难。第二次则是跟着高祖躲避项羽的追杀,而高祖皇帝嫌车上载重太多,影响速度,于是按照胖瘦的次序,将刘盈姐弟从车上陆续踹了下去。这两次惊吓对刘盈的影响可想而知,但最大的一次“惊吓”却是在帝国成立后不久。

按一般史家言,刘盈的这次“惊吓”缘于高祖皇帝所宠爱的戚夫人。戚夫人因为得到高祖皇帝的宠爱,其所生儿子后被封为赵王的刘如意自然得到了他的重视。据说,高祖皇帝不止一次地在臣子面前提到刘如意酷似自己。这种赤裸裸的暗示让众多大臣所担心的国本问题浮出水面。

所谓国本,即是指储君,一国的储君问题倘若不能妥善解决,其所带来的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高祖一朝的众大臣乃至高祖皇帝都知道,秦帝国之所以迅速灭亡,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秦始皇没有处理好国本问题。有这一前车之鉴明放在此,高祖皇帝英明神武,不会不有所深思。也正因如此,所以,高祖皇帝一直希望继承帝国基业的是刘如意,而并非刘盈。

但是,他的想法一经实践,就遇到了强大的阻力。身为刘盈之母,吕后绝不可能让高祖皇帝的想法得逞。“母以子贵”即使在汉帝国不能成为经验,至少也是一种规律。且不说在帝国初建时,吕后运用政治手腕剪除了多数诸侯王的功劳,仅是在帝国开创时期与高祖皇帝的共苦,就足以让她有理由阻止丈夫的计划。

事实上,吕后不需要联络任何大臣来阻止高祖皇帝的计划,我们这个帝国的开国之臣大都出身低微,在国家政治的认识上,他们显然还固守着秦帝国的原始旧章,不可能有太多的创见,从秦帝国覆亡的经验中,他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国本一事尤其如此。在他们眼中,刘盈是长子,吕后又是皇后,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的宫廷法则与国家政治。

几乎所有的臣子都与吕后联合起来,坚决抵制高祖皇帝的计划。这是帝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与后宫的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在以后的王朝中将会屡屡出现。最终,他们取得了胜利。高祖皇帝留给戚夫人的只有一句话:“太子羽翼已丰,无可动摇。”

关于朝中大臣与吕后的合作,史有记载说,是大臣邀请了隐居在山林中,却在人间颇有声望的四个老人出来与高祖皇帝进行了谈判。高祖皇帝被四人的言辞与品德所折服而选择了放弃戚夫人的美梦。

我一直疑心,高祖皇帝不尊儒术、不相信道者,仅凭这四位老人就能让他放弃,实在值得商榷。事实上,汉帝国在高祖时代还不能称其为帝国,诸侯林立,名义上的大一统不足以让高祖皇帝乾纲独断,一意孤行。尤为重要的是,在高祖皇帝眼中,刘盈不具备自己的魄力以及对权术的掌控力。但刘如意尚在年幼,即使真的能荣登大宝,又如何能驾御住那些老臣?这很可能是他最终放弃的根本原因。即使刘如意“似己”,然而羽翼未丰,很难保证刘氏天下的延续与永恒。

吕后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忍与不忍之间,她能很好地拿捏住分寸,而这种分寸就是这个帝国在吕后时代为将来的崛起所贡献的最旺盛的精力。

如果说,高祖皇帝时代是帝国的大整合时代,那么,吕后时代就是帝国的大排列时代。吕后总揽帝国事务达15年,惠帝7年,前少帝刘恭4年,后少帝刘弘4年。在这15年中,吕后对汉帝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本应属于政府的事务却由于政府的不作为而转移到了吕后身上。在那个时代,政府一致的观点就是按照高祖时代的规矩来办理事情,他们称这种不可变更祖宗成宪的方法为无为。吕后并非是无为分子,但她的思路却跟后来的两位继承者相同,那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一切都要以此为衡量执政的水准。

所有的事实都证明,敌国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你在独自发展经济,匈奴人即使再过于愚笨,也不可能不知道汉帝国这个时候是在韬光养晦。最使人感到吕后能忍的一件事发生在惠帝三年,匈奴冒顿单于在位时期。

冒顿单于在这一年给吕后写了封信,在信中,他认为自己是单身,而吕后也是单身,既然如此,两国国王为什么不凑合一下,以结白头偕老之好呢。冒顿可谓禽兽不如,这是诸多大臣所做的评价。在评价过后,就想以军事打击作为报复。然而,当时就有大臣指出当年的白登之围,劝阻吕后此时还不是开战的时候。

吕后在经过深思后,给冒顿单于写了封回信,她说,自己已经年老色衰,冒顿单于你是肯定难以看上我的,况且,我们有和亲政策,我自当送一位公主前去。

冒顿单于的大不敬就这样被吕后轻松化解,冒顿单于在给吕后的回信上说,的确不知道中原风俗不允许这样,您不怪罪我的鲁莽,实在是我的幸运。

这种道歉毫无意义,帝国所有人都认为这种道歉只是冒顿的一厢情愿。只是借了本国的风俗一事来作为道歉的说辞,若不是吕后的委婉,冒顿单于还不知将做出什么样侮辱帝国国体的事情来。

然而作为一流的执政者,吕后虽然能维护住帝国的命运,却无法保护吕氏一门。在她死后其家族的被清算完全是政府与刘姓皇族的大反攻。但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能从整个事件中看到,诸吕并没有造反,也根本没有造反的心思。否则,吕禄绝不会轻易就把军权交了出去。

吕后不能在本家族内训练出一位精明强干的后继者,这是她一生中最大的无奈。而整个帝国政府与刘姓皇族即使在她生前没有受到诸吕的欺压,在她告别人间后,也会做出本章开头的那一幕,因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刘姓皇族都希望在吕后告别人间后做出一定的成绩来向刘姓的皇帝证明自己。想要证明这一点,就必须要将吕后的一切推翻,包括吕后本人。在她之后,经济政策上的鼓励商业立即被停止就是明证。

而我们这个帝国在经历了统一天下与宫廷政变后终于趋于表面上的太平。新上任的皇帝再也无法在政变上费尽心思,唱主角的将不再是皇室,而是一些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