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无中生有:中国人的诬陷往事
2793000000025

第25章 捕空风捉鬼影(2)

赵广汉立即被扔进了万丈深渊,宣帝大为震怒,下令将赵广汉逮捕,关押在廷尉狱中。当一些下级官吏和长安百姓听说赵广汉被捕后,纷纷守在皇宫门前号哭,数目之多达到了几万人,有人甘愿一命换一命,说:“我活着对皇上并无益处,情愿代替赵京兆去死,让他留下来为社会做贡献!”宣帝没有说同意但也没有说不同意,不过,魏相在这个时候立即狠狠地还击,他认为赵广汉此举不但让皇帝失望,而且还犯了帝国最忌讳的大罪——欲行诬告。在魏相看来,赵广汉想要诬告纯粹是捕风捉影,根本没有确凿证据就闯进丞相府,对自己的夫人用刑,实在不可赦。经他们这一说,赵广汉想要活命简直比登天还难了。

最终,赵广汉以欲行诬告罪被腰斩于市。这个廉洁明察,以威严抑制豪强,深得民心的父母官永远地离开了人间。他后来受到许多小民的思念和歌颂,而却没有人提到他那不光彩的一页,他以私人恩怨杀人,又欲行诬告。

赵广汉的故事告诉我们,诬告这种行为不是小人的专利,但只要涉及到个人利益,君子也能暂时变成小人。

3、嫉妒让人诬陷

诬告他人的人未必就为了纯粹的利益,有时候,嫉妒也能让人做出这种不耻行径来。当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行径都出自文人手下。

这件事情发生在北魏时期,诬告者叫游雅,是当时一个非常著名的文人。被他诬告的人叫陈奇,其才气与名气似乎不在他之下。二人之间的恩怨就是从学问开始的。

陈奇字修齐,河北人氏,年少时孤贫,对待母亲非常孝顺,上天似乎为了奖赏他,让他的脑袋非常聪明,由此使得他博学****,精通儒家典籍,特别是其所注的《孝经》与《论语》在北魏国流传甚广,为读书人所称道。北魏政府那个时候还很清明,对国境内有才之士都特招,陈奇就是这样从老家进入了国家的首都,并且得了一个官职。

游雅是北魏政府的秘书省总监,平时就听说过陈奇的名声,陈奇来到都城后,游雅立即就把他安排到了自己身边。最开始的时候,二人惺惺相惜,还能相处融洽。但不久后,游雅就有点厌恶陈奇了。陈奇的确有缺点。由于少时贫困经历,使他形成了很自卑的性格,成人后又在儒家经典上有所创见,所以过度的自卑导致了极度的自负,对同行,都瞧不起。游雅的学问事实上并不在他之下,否则也不可能做到秘书监,但二人在谈论学问的时候,陈奇往往立异以为高。游雅的学问相当正统,陈奇的学问则有天旁门左道。学问最怕的就是,以狡讲去攻击正说。所以,二人一旦辩论起来,陈奇总能把游雅搞得哑口无言。倘若游雅在学问精深的条件下还能道德完美,度量宽大倒也罢了,偏偏游雅就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与陈奇的矛盾就越来越深了。

陈奇自然也感觉到了这一点,游雅渐渐地抛开了学问,用官职来压他。陈奇好不容易混到这一官半职,不可能因为打嘴仗就把官给丢了。所以,他开始做些许的忍让。他这一忍让不要紧,游雅更得寸进尺了。

游雅开始反击,他用陈奇的那些旁门左道的理论来与陈奇较量。比如他在谈到《易·讼卦》“天与水违行”时就这样说:“天意是与人间的水流背道而驰的,自葱岭以西,河水都往西流,由此推论,《易》上说的是葱岭以东的事情。”陈奇觉得这简直是扯淡,就回说:“《易》理广大,包含宇宙万物……”这句话是不要紧的,但他下面立即讽刺,“如果像您所说的,那自葱岭往西,难道就要面向东来望天吗?”游雅憋得满脸通红,没有说一句话。从这以后,他开始使用无赖手段对陈奇进行攻击,经常当着很多人的面辱骂陈奇,不是你这样不对就是那样不妥,或者就干脆说陈奇是小人。陈奇最后告诉他,“您是君子,我是小人。”游雅立即向前冲:“你说你自己是小人,那你的祖父又是什么人呢?”在中国古代,有修养的人都忌讳谈对方的祖先,游雅这一招可近于没有家教了。陈奇有点愤怒,但还是回答他说祖上曾是燕国的一个小官。游雅继续问道:“这是什么官职,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陈奇讥笑:“从前还有云师、火正、鸟师等官名,由此可见,世道变革,官职也有变化,时代不同了礼数也就不一样了。您身为皇魏东宫的内侍长,又是什么官职呢?”游雅又被问得哑口无言。

游雅见不是陈奇的对手,立即就把他踢出了秘书省,给了他一个闲职。事实上,陈奇得到这样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游雅一方面所为。他本人也应该负一点责任,比如他既然进入朝廷做官,游雅就是他上司,他不该把自己和游雅都摆在文人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游雅当然也不对,作为上司,不能宽容下属,作为文人,却中了“文人相轻”的毒。一直很欣赏他的中书令高允就曾劝他说:“君朝望具瞻,何为与野儒辩简牍章句?”意思是不要跟陈奇比那些所谓的学问,那都是旁门左道。可游雅不但不听,还认为高允是跟陈奇串通在一起的。

游雅对陈奇可谓是恨之入骨,就在把陈奇赶出秘书省不久前,他把陈奇所注的《论语》和《诗经》全都投于火中烧掉。陈奇知道后,立即跑来嘲弄地问道:“您这么大的一个官,怎么连柴禾都烧不起了,还用烧书吗?”(公贵人,不乏樵薪,何乃燃奇《论语》)

游雅大为恼火,但的确不能把陈奇怎么样。他在给自己弟子们的教诲中把陈奇的学问批评的一塌糊涂。陈奇在那边也不甘示弱,认为游雅的学问一文不值。二人斗争了许久,终于,矛盾激化了。

事情的起因是,有人以匿名的方式写了一封信,交到了北魏政府。信中大都是议论朝政之言,自然这种信当然是对朝廷不满的内容居多。可这封信同时提到了一点,信的主人认为,陈奇是天下奇才,而现在居然闲职在家,简直是暴殄天物,这就是朝政不修的结果。皇帝大为震怒,让官员下来查匿名信的主人。游雅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他诬陷是陈奇写的。人家为有什么科学依据,他说,陈奇这个人学问与品德都不怎么样,不会有人甘冒杀头的危险为他说话,天下只有一个人能为他说话,那就是陈奇自己。

这种捕风捉影的诬陷手法之所以被许多小人屡试不爽,是因为负责查案的人员根本捉不到真正的嫌疑人,而皇帝命令的事情是必须要完成的。所以,任何人来处理这种案子,只会死马当活马医,只要有一点线索,一线生机,他们都不会放过。陈奇立即被提审。当然,这封信根本就不是陈奇所写,但他最终还承认了,因为陈奇的骨头没有那么硬,他无法承受严刑拷打。

朝中很多大臣都知道陈奇是被冤枉的,所以当皇帝下令要把陈奇处死时,几位大臣就借故拖延,但这并没有救得了陈奇的命。因为那个诬告者游雅再次出击,四处活动,最终把陈奇送进了鬼门关。

中国自有文人以来,互相轻视与互相吹捧就成了这个圈子里的规则。互相吹捧还有积极的成分在,但互相轻视就纯是弊端了。陈奇与游雅表面上看是诬陷史上的一个案例,实质上还是文人相轻的一个精彩的演绎。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游雅的捕风捉影手段已经臻入化境,他随口就可以把一件并不确切的事情说得有根有据,这就是读书破万卷的好处,也是做学问久的优点。

4、诬陷专业户

中国历史上最大一个诬陷专业户非唐代武则天时代的来俊臣莫属。来俊臣的来历就有很大的问题。唐太宗年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乡下有两个人臭味相投,一个来操,一个叫蔡本。二人可谓不务正业的典范,吃喝赌博俱全。来操当时个单身汉,而蔡本却是有妻室的人,而且他的妻子还颇有几分姿色。由于来操常到蔡本家玩耍,见到了蔡本的妻子,不由得就生了邪心。蔡本的妻子也不是良家妇女,二人开始勾搭起来。但这总归不是长久之计。来操就决定把蔡本的妻子变成自己的妻子。他开始在赌场上与蔡本耍老千,蔡本自然不知道这个好兄弟会跟自己玩诈,一来二去,不但输光了家底,还把夫人也输掉了。就这样,蔡本的老婆成了来操的妻子。不过,让来操略有点不满意的是,蔡本的老婆输给他时已经有了身孕,来操对这个未耕耘就有收获的事情虽然有一点不高兴,可出于赌徒的习性,白来的东西不要白不要,于是就容忍了老婆生下这个孩子的现实。而这个孩子就是来俊臣。

父亲是赌徒,母亲很轻佻,来俊臣的家庭教育也就可想而知了。年轻的时候,来俊臣跟他父亲一样,不事生产,游手好闲,终于有一天因犯奸盗罪被捕入狱。在一般人眼中,入狱就等于葬送了前程,但来俊臣却认为自己发迹的日子来了。他开始在监狱里诬告其他罪犯。唐代法律有规定,倘若罪犯在监狱中能检举揭发其他犯罪,就能得到宽大处理。来俊臣最开始的想法可能就是早点出狱,所以他开始捕风捉影地进行诬告行动。按照规定,监狱负责人在得到犯人的检举揭发后,就必须要去查办。但来俊臣所揭发的犯罪行为纯属子虚乌有,在被警告多次后,来俊臣始终不知悔改,最终,负责查案的官员发怒了。因为他经不起来俊臣的折腾,就向上级领导刺史王续反应情况。王续震怒,将来俊臣打了一百大板子。来俊臣子此后老实了一段时间。不过这一时间并没有持续多久。原因是王刺史被中央机关立案侦察,怀疑其有重大犯罪事实。来俊臣在监狱里得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他冷静地思考了一番,认为自己出头之日很可能来了。他决定落井下石,向朝廷揭发王续的重大罪行,当然,这些罪行无非是藐视朝廷,有不轨之心的滥词。可由于当时是武则天执政,武则天这个女人喜欢别人告密,所以,来俊臣的揭发书立即得到了这位女皇的重视。

武则天亲自接见了这位罪犯,在二人谈话不久后,武则天发现来俊臣就是自己最想要找的人。他精于捕风捉影,能把一些她不喜欢的人送进地狱,以此来增加自己的权威。据史书记载,武则天认为来俊臣很忠诚,“累迁侍御史,加朝散大夫”。

来俊臣的确是诬陷方面的天才,在他上任后短短的一段时间内,就通过诬陷手段使得一千余家被其所抄。其所制造的白色恐怖笼罩了整个长安城,满武大臣朝不保夕,噤若寒蝉,人们道路以目。

当然,来俊臣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纠集了诸多无赖之徒数百人专事诬陷。他的方法非常简单,想要诬陷一人,就使这些无赖之徒从四面八方一起诬告,辞状相同,被告者立即被捕,严刑拷讯,没有不诬服的。来俊臣是个聪明人,但他不能保证下面的那些无赖之徒都是聪明人,于是就编了一本《罗织经》,在这本著作中,他将诬陷人的种种办法一一罗列,对什么人用什么方法,一计不成再有第二计,总之,按照这本书的指导,天下就没有诬陷不成的事和人。

唐高宗时右卫将军李安静刚正不阿,脾气不小。当大多数臣子都上书劝武则天称帝时,只有他不肯在劝进书上写上自己的大名。来俊臣立即行动,于是,各种关于李安静谋反的揭发信如雪片般飞来,同时,还有他与别人联合谋反的罪状。李安静被捕,来俊臣亲自审问。李安静说,自己是唐室老臣,要杀就杀,但谋反之罪,却未犯过。来俊臣不管这些,将李安静以谋反罪处死。

神功元年(697),来俊臣唆使党羽诬告最高法院职员樊惎谋反。樊惎死不承认,来俊臣对这样的硬骨头自然有办法。他发明了各种刑具,比如最有名的一种叫做“突地吼”。它是一种枷,凡是被上了这种枷的,都会不由自主地在地上转圈。经过一番折腾,受刑的人先是上吐下泻,接着四肢瘫软。倘若还不认罪,来俊臣发明的第二个“铁圈笼头”就派上用场了。所谓铁圈笼头,是直用粗铁丝做成的圈。这种刑具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将铁圈套在犯人的头上后,往铁圈里插木楔,很多人因此脑浆迸裂而死。樊惎最终没有忍受住这种刑具,承认了自己谋反,被斩首。

他的儿子自然对父亲之冤不会袖手旁观,就跑到朝堂上去喊冤。但没有人敢受理,他的儿子就当场用刀把自己如同日本武士剖腹一样自杀了。当时的秋官侍郎刘如璇见此情景,暗自叹息哭泣。来俊臣立即就诬告刘如璇这个人与樊惎有着不可告人的关系,二人很可能联合想要谋反。刘如璇在被捕后,辩解说,自己是人老了好流泪,但仍旧不能让来俊臣放下屠刀。刘如璇后来死罪虽免,但活罪难逃,被流放到了汉州。

来俊臣在诬陷别人时的思路很简单,先给你随便定个罪名,然后不听你任何解释和发泄,通过强力手段刑罚来辅助诬陷既成事实。当时的大将军张虔勖与范云仙都被来俊臣审讯过。张虔勖在审讯时因不堪忍受刑罚,自诉对朝廷功,来俊臣就命令卫士把他乱刀砍死。范云仙是个话唠,不肯让来俊臣的诬告得逞,总是在受刑时历数自己一生伺奉先朝的功劳,并且说出了实质问题,他认为自己正在被人诬陷。来俊臣大怒,下令割去了他的舌头。当然,这一切都是出于武则天的明示暗授,确切地说,来俊臣在这些大臣们身上所进行的诬告都是受到皇帝指示的,是命令。但来俊臣不可能就这么尽职,他当然也有私心。来俊臣和他的后爹一样,是个好色之徒。如果他看上了哪个女人,就利用工作之便,先将所看中的女人的丈夫诬陷入狱,然后取而代之。他的正妻就是这样被逼娶过来的。

来俊臣在把诬陷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而又毫无阻碍的时候,他的野心不由得开始膨胀。在他看来,只要有武则天的支持,整个王朝的任何人都可以被他诬告,而后被他搞死。

如你所知,他不过是武则天为了对付异己势力而养的一条狗而已,当这条狗搞得天怒人怨,武则天的异己势力在得到警告后,他的职责也就到终点了。

来俊臣所以得到被诛杀的下场,跟他得罪了太平公主有很大的关系。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喜欢的小女儿,这位同样和武则天有着雄心的女人自然不肯把来俊臣放在眼里。来俊臣当时的权势却不容任何人来挑衅,所以,二人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

不过,真正把来俊臣送进地狱的却是他的好朋友卫遂忠。这个人平时跟随来俊臣学习诬告技巧,很得来俊臣的喜欢。不过有一天,卫遂忠喝多了酒来到了来俊臣家门口,看门的却说来俊臣不在家,不允许他进门。可他清楚地听得来俊臣在里面玩乐的声音,于是,酒壮雄人胆,他冲了进去,当着许多人的面把来俊臣损了一通,回到家中睡了一觉,醒来后想起了这件事,越想越怕。来俊臣是个小人,睚眦必报。他当然懂得,唯一的办法就是先下手,他立即找到了太平公主,并与太平公主一起向武则天诬告来俊臣有谋反之心。武则天知道这是诬告,但来俊臣这几年来闹得也的确不太象话,她顺手推舟,把来俊臣抓了起来。审问来俊臣的人把来俊臣发明的那些刑具在他面前一放,说,招了吧。来俊臣就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