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空穴来风
2792700000008

第8章 鱼与狐狸——起事者谣言大风潮(1)

中国历史上,但凡造反者大起事之前,都有谣言的出现。而一般情况下,这种谣言的炮制者都是起事者本人。当政者在那里总是造谣说自己是真龙天子,起事者当然不会以“凡间”的力量去造他的反,所以,借助天的力量就成了他们造反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这样一来,起事者至少在心理上达到了与当政者地位的平等,尤为重要的是,在迷信风行的中国古代,炮制“天意”的谣言往往能招揽大批民众,为起事创造硬性条件。

造谣鼻祖

第一个以平民身份向贵族身份的帝王发出挑战的应该就是陈胜。在秦帝国以前,没有这样的人,那些纵然学富五车,口若悬河,才智过人的战国知识分子,即使和国王关系多么优良,也从来没有过要取国王而代之的念头。或许,陈胜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在没有任何经验与教训的情况下,他敢为天下先,打破世袭的传统,挑战出身论,实在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

今天我们看陈胜的所为,只是觉得他伟大并且胆气十足,可在当时,想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想要在现实中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在精神层面上最先取得“合法权”,只有如此,才不可能成为他一个人的战斗。

陈胜年轻时就有宏图大志,他本是楚国一个小城的农民,在秦国还没有统一天下时,他在地里休息的时候,看着苍天,并看着自己的那些同事们说,如果有一天我富贵了,我不会忘记你们的,如果你们之中有富贵的,也不要忘记我。(苟富贵,无相忘)

他的同事们如同听到了笑话一样,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我们都是种地的,能有什么富贵?你也就别想了。”这些人绝对是最合格的农民,要知道,战国时代虽然有世袭一说,但也有很多人就是靠着真本事登上了政治舞台的。比如那个苏秦,只靠了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挂了六国相印。陈胜能有这样的话,并不奇怪,况且,这个时候他也没有想要向国王挑战。所以,当他听到了同伴的嘲弄后,只是不屑地说了一句:“你们这些呆鸟怎么知道我这大鸟的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不过,他说完这两句名言已经过了二十年,他仍旧没有“富贵”,此时,楚国已经被灭掉,秦帝国建立,他成了秦帝国的子民。据历史记载说,他这个时候的确已经进入了国家体制内,是一个军队里的小头目——屯长——了。

依我之见,陈胜以一介平民在历史上既留下名字又留下了字(陈胜字涉),还留下了那两句千古名言,他的确不是一个普通人物,这倒并非是事后诸葛,从他后来所言所行来看,他的确为了取得“富贵”而运筹了很久很久。

秦始皇死掉的那年七月,陈胜与另一位付屯长吴广奉命带领900名士卒去和匈奴作战。秦朝自建立的第一天起,都城咸阳就频繁地发出“征发令”,征发各地的成年男子要么去修宫殿,要么去边疆防御或者是攻打匈奴。

当陈胜与吴广一行走到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小刘村)时,天降大雨,由于这个地方靠近淮河支流,所以,他们无法冒雨过河,在经过几天的等待后,大雨始终不停,陈胜的那颗求“富贵”的心不自然地升腾起来了。

如果当初作为楚国子民,他的求“富贵”还只是“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的话,那么,这个时候的求“富贵”可就是对秦帝国皇帝的发难了。

陈胜是个相当聪明的人,他先是找来吴广,跟他探讨。按照秦律,不能按时到达边境者将会被处死。吴广是个粗人,只是对秦律有着粗枝大叶的了解。事实上,秦律并非是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不近人情,比如,陈胜这一次的误时就不在刑法惩治范围内,因为秦律有这样的规定:“诣水雨,除。”就是说,如果真的是不可抗力而导致的“失期”,是不会得到惩罚的。陈胜担任屯长这么多年,不可能不知道这一条文。但他却忽悠吴广,我们现在是非死不可了。

吴广也是一筹莫展,死当然不是小事,为今之计,就是保住自己如何不死。陈胜当然有主意,他说,“我们已经被逼上绝路,逃跑也是死路一条,还不如做一番大事,怎样?”吴广大为惊讶,“什么大事?”陈胜说道:“带领这900人,脱离秦朝的统治。”

那个时代还没有“造反”这一说,不过陈胜的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楚。历史在记载吴广所说的话是这样的:“我也正有此意,但是只凭我们这些人能成功吗?”如果历史记载的没有错,那吴广的意思应该是:我们只有900人,帝国军队可有数十万人,我们不可能成功。

但陈胜却懂得在斗争中发展的道理,他说:“秦二世不是长子,没有继承权,做皇帝的应该是大公子扶苏,听说扶苏被胡亥杀了(扶苏早已经被杀了)。还有,项燕是我们楚国当年对秦作战的名将,楚国人很怀念他。如果我们以这两个人的名义起事,一定会得到拥护。”

吴广就说,不知道老天是什么态度。陈胜立即就和吴广找到了当地的一个占卜师,让占卜师占卜一回,结果是:“你们要做的事都会成功,但你们死后会化为厉鬼。”

吴广显然比较重视后面一句话,而陈胜重视的则是前一句。二人回到军营后,陈胜左思右想,认为起事条件并不成熟。秦帝国建立多年,没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想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相当有难度的一件事,那被他带来的900人是否愿意跟他冒着被诛九族的风险与他造反。而即使这900人愿意冒险,跟随军队的还有帝国的监军,这些人把士卒欺压的如同老鼠见了猫一样。想要造反,必须要完备如下条件。第一,这些人的确已经被逼上绝路;第二,把监军干掉;第三,有一种可以凝聚这900人的力量。

第一个条件可以完备,陈胜知道这900人都是法盲,只需要把“失期当斩”的法律条文告诉他们即可;第二个条件也不难做到,只需要在众人面前让监军做些丧尽天良的事,然后以“除暴安良”的口号和手段将其解决掉即可;最难的是第三个条件,把这900人的心拧成一条心,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造反,并在心理上认可造反是老天的命令,是有希望的。

陈胜先难后易,而想到的方法就是制造谣言。谣言的制造过程其实一点都不复杂,陈胜先是用朱砂在一块丝帛上(那个时代,丝帛是相当贵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陈胜这个人比较有钱)写了“陈胜王”三个字。这三个字很有值得研究的价值,他之所以没有写“陈胜皇帝”四个字,是因为他的目标并非是做皇帝,而只是想当一个诸侯王,可见,秦始皇统一天下,发明“皇帝”这两个字并没有深入人心。在后来的起事事件中,炮制谣言的人大都是想当皇帝,这并非是陈胜没有理想,实在是当时的形势所限。六国虽然覆灭,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统一仍旧不是主流,国家林立才是他们的理想。

他写完这三个字后,又不可能把这丝帛直截了当地扔给大家看,有一种谣言所以称为谣言,就是因为它具备了某些神秘色彩。陈胜把它搞得神秘的一个办法是,塞进了鱼肚子里,然后交给了市场上卖鱼的商贩。最后,他派人去买鱼,买鱼的人很可能也是他事先安排后的,结果买回来的那条鱼被厨师剖开,那张丝帛就出现了。

谣言开始流传,但陈胜是个制造谣言与煽动民心的高手,他又炮制了一个谣言,让几个人在夜晚跑到隐秘之处,学着狐狸的声音大喊:“大楚兴,陈胜王。”

大楚是指已经被灭掉的楚国,陈胜所以能炮制出这个谣言,并非是他的发明,而是许多东南谣言给他的启示。在上一章我们谈到过,秦帝国东南地区的谣言数不胜数,尤其是关于楚国的谣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言就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东南谣言。

这样连续几天的学狐狸叫喊,谣言已经在军中满天飞了。这些人一见到陈胜就指指点点,陈胜自然乐不可支。他知道,谣言起了作用,那么接下来的事就非常简单易行了。

他指使吴广故意对喝醉的军中的监军将尉说要逃跑,将尉自然大怒,当众鞭打吴广。醉醺醺的将尉只顾挥动他的鞭子,却没有看到大家都在对他怒目而视,陈胜在一旁趁势抽出了他的剑,扔给了吴广,吴广回身一剑将其杀掉。陈胜立即跳到高处,发布动员宣言:“兄弟们,我们已经耽误了行程,按秦律当被处死。现在秦皇无道,把我们逼上绝路,不如就此起事。壮士不死便罢,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已经对陈胜深信不疑的这900人立即大声呼喊同意造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平民向皇权挑战的事件爆发了。而爆发的原因除了秦帝国的残酷外,起了重要作用的就是那两个谣言。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刻意地夸大了谣言在这次开天辟地历史上的作用。但是我们仔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倘若没有这两个谣言,这次有着900人的大造反事件就不可能发生。

秦帝国之前,平民采用军事行动与国家对话的事从来没有过,即使是西周时期的国人暴动,也不过是一群城市居民拿着劳动工具冲进王宫而已。后来,柳拓所领导的奴隶起义也只是一群山大王作风。这并非是因为平民没有这个条件,而是因为那时的人民都相信命运,国王的世袭、贵族的世袭已经养成了百姓的思考习惯:我不是贵族,我将永远都不是。到了战国时代,这种思想始终存在,可战国时代由于国家林立,出于生存考虑,许多国王都礼贤下士,门客文化就是典型代表。他们将社会上比较有才能的人全都圈养了起来,让这些人没有理由来向王权挑战。如果陈胜这个时候还是战国时代,只凭他那几句名言就很可能成为国王或者是贵族的门客,而不会是民间的一个小军人。

秦帝国建立后,六国后人的造反屡有发生,可无论是给这个帝国制造谣言的人还是一些奋不顾身的刺客,其造反的声势非常隐蔽与有限。比如张良这个人,他曾联络过无数人想要革了秦始皇的命,结果如何?他最辉煌的一次革命也不过是跟一个善使大铁锤的刺客砸了秦始皇的副车而已。他之所以动员不了那么多人,全是因为秦帝国时代的统治思路,严厉刚猛的治国治民规则,稍有微词即被帝国送往地狱。在强大压力下生存的人,已经养成了胆小懦弱,甚至没有了思维的习惯。他们绝对不会联合一大批人进行造反,谁都知道,秦帝国实行告密制,如果一旦在联络中出现失误,最先倒霉的肯定就是首难者。这就是为什么“敢为天下先”者受到历史崇拜的原因。

如果陈胜不以老天的名义来进行煽动,被秦帝国压迫很久并已经产生恐惧的这900人无论如何都不会参加这次起事,陈胜所制造的这两个谣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给了人以力量,让人们有了“靠山”,“靠山”就是老天,老天说了:陈胜王。

后来的事,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陈胜领着这900人,先是攻下大泽乡,又攻占了安徽的几个县城。接着是一路飞奔,当他打进楚国的旧地时,军队规模庞大:战车六七百辆,骑兵千余人,步兵数万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如此规模,那个“陈胜王”的谣言肯定起到了很大作用。紧接着,那些一直隐忍的不敢吃螃蟹的人纷纷跳了出来,楚国的地方名流陈馀、张耳、周文倾巢而出,各地反秦的旗帜高扬——山东的齐国王族田儋自立为齐王;陈胜的将领武臣攻占邯郸后自称赵王;陈胜的另一位将领周市攻占魏国故地后,奉魏国王族魏咎为魏王;韩广在北方自立为燕王。而在陈胜的后方,沛县刘邦和会稽项羽也开始了他们对秦帝国叫板的人生。

不过,仅在半年后,陈胜就被他的车夫杀掉,提着他的脑袋投降了秦朝。陈胜之所以失败,首先是因为秦军还没有丧失战斗力,其次,陈胜在对人上有很大的失误,比如他对前来的老乡总谈到他当年贫穷的一些事就非常反感,不是把他们赶出去就是把他们杀掉,导致了身边人的猜疑,人心涣散。如果从谣言这个角度来分析,陈胜用鱼和狐狸这两个动物来做谣言传播中介,真是所见识不高。用秦始皇的话来说,就是山鬼不过才知道一年的事,那么,鱼和狐狸这两种普通的动物才知道多久的事呢?

占卜师的话也未必全可信,陈胜后来并没有变成厉鬼,刘邦建立汉朝后,按照王侯的待遇,在芒砀山为陈胜重修坟墓,时时祭祀,又派了30户丁役为他守墓。

陈胜对中国谣言历史的最大贡献就是,他开辟了起事者制造谣言的先河,而由此成为起事者造谣的鼻祖。

以宗教的名义

陈胜给了后世起事者一个很好的榜样,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他所制造的谣言样板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需求。如果说陈胜炮制的谣言只是笼统地借助上天名义的话,那么,后来的诸多起事者所炮制的谣言就有了具体的传播媒介,这个媒介就是宗教。

第一个利用宗教来散播谣言的比较有影响的就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事。起事的领袖叫张角,冀州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是当时民间最大宗教太平道的首领,自称“大贤良师”。太平道本属道教,但如你所知,道教作为中国文化的根底,在任何时代都有许多面目。张角所在的太平道奉黄帝、老子为教祖。他传道的方式是以治病为名,其教义非常简单,无非是道教羽化成仙和逍遥处世那一套。不过,这正是那时期挣扎在东汉末年社会溃烂的百姓所需要的,所以张角只用了十年时间,其所有徒众居然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熹平五年(176),政府的一位官员上书皇帝,请求诛杀太平道的渠帅,以免酿成后患。但皇帝并没有在意。

或许也正是朝廷一些人明确反对太平道,所以让张角很是担忧“大贤良师”这个位置的稳固,再加上东汉末年,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渐渐失控,张角决定起事。既然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张角的起事准备就很简单。他只需要染老天来对自己进行一下质检就可以了。什么方法最有效,当然是炮制谣言。在经过几天的谋划后,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谣言就出来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很押韵,也许在当初,这很可能是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但今天的我们,却很难把它理解。我们现在就来理解一下。

“苍天”指的就是当朝的皇帝,“黄天”则是指张角他们这群道士所穿的衣服为黄色,后面两句就是说“甲子”那天,万事大吉,仿佛是鬼节那天阎王爷的话:你们今天舒服了,有冤的报冤有仇的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