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空穴来风
2792700000017

第17章 雍正十大罪——谣言止于什么?(1)

吕留良、曾静案是清朝雍正时期最大的一场文字狱,这场文字狱居然是由曾静为雍正炮制的十大谣言而引起的。雍正对曾静的处理方式也是非常特别,两人共同进行了“辟谣”活动,然而,雍正的用心良苦却没有得到民间的认可,他越是辟谣,当世与后世关于他的谣言就越多。这足以说明,“谣言止于智者”是错误的。

曾静案

湖南人曾静最开始时并非是反清分子,他曾几次参加清朝政府组织的科举试,但由于才识尚浅,屡屡不中。便在自己的家乡以教书糊口,可天不佑他,雍正年间,湖南多次发生灾荒,曾静的生活是一日不如一日,由此对清朝的统治产生了不满情绪,某一日,他突然读到了一本叫《时文评选》的书,这本书当然是禁书,是许多年前他的同乡吕留良所著。吕留良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死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一思想家、文学家与革命家。清朝入主中原后,吕留良曾跟一批反清武装分子接触过,但作为一个文人,他并没有参与其中,而是用笔大肆讨伐满清。在他的著述中,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论”,认为满族是夷人,乃野兽,不配统治中国。不过,他的这些书在当时只是小范围内流传,并没有什么大影响。曾静看到吕留良的书时,这位老人已经死去四十多年,但他的思想却让对现实不满的曾静准备雄起。

在那段时间,曾静把关于吕留良的事迹和其流传下来的著作通通读了一遍,最后,他在吕留良思想的激励下,决定反清。

反清这件事到了雍正时期已经不是时髦的了,社会安定且不说,中国汉族知识分子对满清的依赖与维护使得很多反清人士得不到大众的拥护。曾静想要反清,就必须找到一条路,使得许多群众跟着走。或者说,打出一张可以勾人眼球的牌。

在调查了许多天后,曾静决定,仿效历代民变者,先炮制谣言。但他的方法是,不给自己正名,而是先给对方以威吓,然后再把对方搞臭。

在给对方威吓方面,他通过调查的结果得知,手握三省重兵的川陕总督岳钟琪是汉人,并且是岳飞的后代,曾屡屡受到雍正皇帝的猜忌,有传言说,岳大人曾上书表示过对雍正皇帝不满。曾静炮制的第一个谣言就是:一旦岳大人起兵,则湖广、江西、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六省“一呼可定”。

这一谣言暂时还不能传播出去,因为他还没有炮制把雍正搞臭的谣言。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等了许多天后,有两个八阿哥的太监在发配到广西的路上时四处传播雍正的丑恶。曾静仿佛是捡到了一个宝贝,也不做任何调查,立即把这些谣言整理出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雍正十大罪。十大罪依此为: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怀疑诛忠、好谀任佞。

如你所知,炮制攻击谣言的人大都是一些联想力丰富并且听风就是雨的人,但谣言的特质也正是如此,如果不趁风趁雨将它立即输送出去,那很可能会夭折。曾静立即派出自己的学生张熙亲自带着自己炮制的两个谣言和一封亲笔信到川陕总督所在地西安来见岳钟琪。

雍正六年(1728)九月二十六日傍晚,张熙辗转多日后终于在西安的一条大街上,忽然拦住正乘轿回署的岳钟琪,向其投书。

岳钟琪接过书函,见封面所写收件人名号是“天吏元帅”,不由十分诧异,他怀疑此人将书投错了人。但在询问过后,跪在轿子前的张熙依然认定就是给岳大人的,岳大人觉得此事有些可疑,就把张熙带回了署中,并且交巡捕看守。自己拆读书函。

当岳钟琪看完此函后,浑身发冷。

信的内容主要有四方面:其一,提出了“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论”;其二,列举了雍正帝的十大罪状,否定其称帝的合法性;其三,雍正称帝以来,天下寒暑易序,旱涝成灾,民不聊生,老百姓已无法承受,只要有人造反,定会一呼百应,一举推翻满清的统治;最后,指出岳钟琪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后,虽任川陕总督,但雍正对其多有猜疑,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利用“握重兵、据要地”之条件“乘时反叛,为宋明复仇”。岳钟琪的确是岳飞之后,也的确受到雍正的猜疑,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反叛,他立即把张熙押来,两人开始交流。

岳钟琪:你是哪里来的,你可知此信直斥当今圣上犯有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怀疑诛忠、好谀任佞“十大”罪状的严重后果性吗?

张熙此时还认为岳钟琪在试探他,就说:我此次前来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就怕没有后果!

岳钟琪并不说话。

张熙见他不讲话,就又说道:将军可知与清人是世仇,您难道不想报仇吗?

岳钟琪甚为疑惑,他自己都不知道和大清有什么仇恨,而且还是世仇。他受到雍正帝的破例重用,担任陕甘总督,掌握兵权是天下尽知的事情。他的祖宗没有被清人屠戮过,世仇一词还真不知从何讲起。

张熙就解释给他道:将军姓岳,是南宋岳武王(岳飞)的后代子孙,而清朝的先人是金人,岳王爷当年被秦桧与金人相互勾结冤死风波亭,这难道不是世仇吗?此时将军手握重兵,正好替岳王爷报仇的最佳机会!

听完张熙的一番解释,岳钟琪几乎想笑出来。他祖宗岳飞的事情太遥远了,这跟他是否孝顺一点关系都扯不上。他和面前的张熙虽然都是汉人,但因为物质层次的关系,他断不会为了都快成灰的祖宗而冒险造反。况且,他祖宗对君主可是忠诚无比的,他若造反,岂不就是违反了祖宗的身体力行?

他立即做了个决定,先把张熙押进死牢,然后拷问。接着就把这个消息快马告诉了雍正。张熙骨头很硬,就是不说主谋是谁。远在北京的雍正接到岳钟琪的奏折后居然没有发怒,在正常情况下,任何听到自己的十大罪状,即使有的并非是谣言,那么也会冲冠而起。对于雍正而言,还不仅仅是十大罪状,第二个谣言尤其令他震惊。那就是,如果岳钟琪一旦造反,那么天下将云集响应。雍正当时自然不知道这只是曾静炮制的谣言,他以为曾静的党徒已经遍布天下,尤其让他惊恐的是,曾静能说出这样的话,必有大奸大恶之人做其后盾。

雍正在许久的震惊过后,猛地沉静下来,他给岳钟琪写信说,“此事在你利害攸关,朕思你不得已而然,但料理急些了,当缓缓设法诱之,何必当日追问即加刑讯。”这说明,雍正对如此要案,绝不急于求成,而是要稳当一点,想方设法弄个水落石出,放长线钓大鱼。

岳钟琪果然改变策略,马上把张熙请出来。跟他说,昨天只不过是试探你一下,我怎么知道你是真的想反清呢。

张熙早就希望这是试探,如今一听,果然是试探,就高兴地把背后人供了出来。曾静浮出水面。岳钟琪得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又把张熙关进了监牢,一面派亲信急忙到湖南缉拿曾静,同时拟好奏章,将曾静、张熙图谋造反之事连夜快马加鞭呈报给了雍正。

雍正非常高兴,立即下命令逮捕曾静、张熙,在得知曾静被捉后,派出了刑部侍郎杭奕禄到长沙审问曾静等人。

曾静被捉到后,官员几乎没有用大刑,他立即招供。不但承认自己是主谋,也承认了自己炮制了那两个谣言。同时还供出了已经死掉的吕留良。要知道,这个时候,吕留良已经死了四十多年,曾静痛哭流涕,说自己是中了吕留良反清思想的毒,所以才走上这条错误的道路的。因为他招供,雍正皇帝下令将吕留良亲族、门生和曾静的诸“同谋”及各家亲属都牵扯进来。由此制造了清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文字狱,杀死流放多人,还将吕留良的尸体挖了出来,处以鞭尸之刑。

按照常理,曾静本人才应该是第一个进坟墓的人。但他却安然地活了下来,原因就是:雍正天真地救了他。雍正七年,雍正下令将曾静解到京师等待最后处理。

朝中大臣献上无数处置曾静的方式,有大臣认为曾静必须要死。可雍正给出的回答却很有意思,他说:“遇此等怪物,不得不有一番出奇料理,倾耳以听可也!”他所谓的“出奇料理”的方式到底是什么呢?首先,他将曾静、张熙免罪释放,然后下令将审讯曾静的记录整理成册,又在前面加上了长长的按语,并准备将其命名为《大义觉迷录》,《大义觉迷录》像访谈一样的文字。曾静说他杀父,他就要在下面解释一大通;曾静说他弑兄,他又解释一大通。满篇都是他的文字,这让人看上去似乎是自己再发表长篇大论。

紧接着,他突然发现《大义觉迷录》虽然辟了谣,但却没有显示出他的仁慈来。他暗示曾静现在很需要这样的图书。曾静立即写了一本《归仁录》,大肆赞扬雍正的仁德。雍正见到这本书后,大喜,将其放到自己的书中,并将回答方变成了曾静。于是,新版《大义觉迷录》由此成功上市。他立即下令颁发全国所有学校,命教官督促士子认真观览晓悉,玩忽者治罪;又命曾静到江宁、苏州、杭州等地去宣传这部奇书,为他作宣传。

当然,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在当时的大清朝图书市场的确是一个闪光点。而且问的人是皇帝,答的人是名扬天下的曾静。此书内容也有可看点。大概不用宣传,此书成为畅销书已是不争的事实。此书的基本形式应该是这样的:雍正质问,曾静作答。曾静简单地回答一点问题后,就开始大骂自己,几乎到了狗血淋头的地步,从而反证他散布的有关雍正争位的种种言语是如何的荒诞不经。

图书成功上市后,他又下令曾静与张熙是****之人,日后若有当地官民暗中迫害,必将迫害人治罪,最后,将来的皇帝也不能以曾静等炮制今日之谣言而追究诛戮他们。他的理由是:曾静遣徒投书,使朝廷得以顺藤摸瓜,查出谤言的制造者。这样说来,曾静当“有功”。他不但放了曾静,还给了曾静一份工作。首先他下令在曾静的家乡湖南成立观风俗使衙门,将曾静派到观风俗使衙门效力。这位湖南书生曾静对自己的工作十分负责,配合着雍正,到各地宣讲皇帝的“圣德”。

曾静肯定是痛哭流涕的,因为他不但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还曾经在皇帝的书中以主要人物出现过。这对于一个汉族知识分子,尤其是三流知识分子来讲,简直就是天大的福分。他似乎也想过,这是雍正在玩弄他,但他还是希望雍正是以“感化愚顽”的意图来玩弄他。可如果他知道雍正只不过是利用他来洗刷自己,他会不会去上吊。

用以往的政治运作来看,雍正皇帝对本案的“出奇料理”简直就是胡闹。曾静不但有谋反罪,而且有诋毁皇帝的罪过,任何一项指控都可以让他死上一百次,可雍正却用了这样一种方法,让世人很是琢磨不透他。

不过,如果我们看了下面这段内容,就会发现,雍正的出奇料理跟他的性格很有关。

清朝自康熙开始,就有了密奏制。所谓密奏制,是指各个官员都可以写信给皇帝,而他们所写的信只有皇帝本人才有资格拆看。雍正时期,密奏制空前发达,我们仅从他对几个奏折的朱批上就看出雍正其实是个很可爱的人,有一点天真,性格上有一点“出其不意”:

喜悦

1、批李卫折: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

2、批蔡廷折:李枝英竟不是个人,大笑话!真笑话!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真武夫矣。

自负

1、批田文镜折:朕生平从不负人,人或负朕,上天默助,必获报复。

2、披杨文乾折:朝中党援亦皆由此分门立户而生恩怨也,看透此者亦惟当年雍亲王一人耳。

谦虚

1、批金珙折:朕之自信,有时尚不及信鄂尔泰之深。

2、批齐苏勒折:此段河工,朕未获亲履其地,今向卿等论方略,可谓班门弄斧也。览奏朕实抱惭。又如批陈时夏折:灯下草笔,莫哂字丑文拙也。

怜爱

1、批李卫折: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亲王都心疼你落眼泪。阿弥陀佛,好一大险!

2、批年羹尧折: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今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

戏谑

1、批年羹尧折:珐琅之物尚未暇精制,将来必造可观。今将现有数件赐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贪”字,一件也不给,你得此数物,皆此一字之力也。

2、批石文焯折:喜也凭你,笑也任你,气也随你,愧也由你,感也在你,恼也从你,朕从来不会心口相异。

细心

1、批王国栋折: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

2、批陈世倌折:这两年批折子,随手混写,把手都写坏了,不成字矣,莫笑哂。

失望

1、批王士俊折:岂有是理!朕心寒之极,未料王士俊如此待朕也。

2、批杨宗仁折:该!该!该!该!只是便宜了满丕等,都走开了。不要饶他们,都连引在内方畅快!

坦诚

1、批石文焯折:朕如此推心置腹,任用尔等,凡有累民之举,概令据实入告。尔等竟若罔闻,政令乖方一至于此,朕惟仰天泪下,亦无言可谕尔等也。

2、批张楷折:知道了,朕只据事而论,心在你腔内,朕从何察考,只在行。

3、批田文镜折:不过叫你知道你主子为人居心,真正明镜铁汉,越发勉力小心就是了。你若信得过自己,放心又放心,就是金刚不能撼动朕丝毫,妖怪不能惑朕一点。你自己若不是了,就是佛爷也救不下你来,勉为之。朕待你的恩,细细的想全朕用你脸,要紧!要紧!

嘲讽

1、批佟吉图折:知人则哲,为帝其难之。朕这样平常皇帝,如何用得起你这样人!

2、批胡凤 折:多赏你些,好为你夤缘钻刺打点之用。

恐吓

批年羹尧折:图理琛是在广东拿住你哥哥的人,叫他来拿拿你看!

牢骚

1、批鄂尔泰折:看竟有如此可笑之事,如此可恨之人。虽系匪类逆言,览其言语不为无因。似此大清国皇帝做不得矣!还要朕怎么样?

2、批鄂尔泰折:人之福分,力量之限,丝毫不可强,从前实未留心,今六年观之,实令人毛骨悚然。时常自问,只恐不能身荷,常对天祈恩,一身若是不是,宁可损寿,千祈不可折福,何也?生死人所必有,一无福,折令七颠八倒,为天下后世笑,实生不如死也。

痛骂

1、批王柔折:观汝屡次论奏,俱属狂妄不经,莫非尔身果有疯证耶!

2、批傅泰折:你是神仙么?似此无知狂诈之言,岂可在君父之前率意胡说的!

论人

1、批石云倬折:柳进忠来京陛见,朕观其一无足取,乃小聪明,识见卑鄙,材质甚属平常之人

2、批纪成斌折:朕将王嵩调到,看伊竟是一不堪弃物,满面鄙俗之气。

3、批石云倬折:即如福建人至他省做官惹厌,一理也。

4、批李维钧折:大奇!大奇!此人乃天日不醒的一个人,朕当日在藩邸骂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于登极后不记出仕何地。

5、批葛森折:旗下人员,只以见钱,眼都黑了。

6、批鄂尔泰折:览。商人此一片至诚敬爱之心,甚知恩,可怜见儿的。

自喜

1、批田文镜折:张球之事何如!朕早知其非端人矣,今种种欺隐俱已败露,服朕之明鉴否?

2、批田文镜折:只观朕前旨,今日之悔非自取乎?但此等无心不及之过,朕皆宽恕也。况尔原非私心袒护,其欺汝之巧,汝察之严,皆历历明白,何罪之有?但未免少乏识人之明耳。此等人、如此事经历过好,可以增识见,看透人情亦美事也。

警告

1、批江宁织造曹折: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传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不要乱跑门路,瞎费心思力量买祸受。除怡王之外竟可不用再求一人,拖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