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揭秘明十三陵
2792200000005

第5章 陵园游记(4)

帝王多嫔妃历代如此,据证,明以嘉靖嫔妃、宫女、太监多而闻名;宫中太监最多时达十万之众,宫女也多达千人以上,嘉靖奢靡暴戾,不重朝政,沉迷后宫,对嫔妃宫女杀罚并重,深得痛恶,引得宫女有弑其之心。英宗朱祁镇,驾崩前遗照,废宫人殉葬制,大开了明代殉葬制历史先河。

明代嫔妃制度是明王朝政治制度、宫廷生活的的缩影。人们的概念是宫内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明史》后妃传中妃嫔在册的并不多,因记载不全,准确数字很难查实。据考证,除嫔妃外仅宫女就有1000余人;值得一提的是,明朝16帝中,有四位是宫女所生。皇帝的女人多如牛毛,所以记录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废立嫔妃,由皇帝好恶,非宫廷大事,嫔妃多,受宠的有限,这是皇家私事,所以也难怪记录官们不予尽职详记。

明初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的嫔妃大多随皇帝殉葬了。据《历代陵寝备考》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长陵十六妃从葬,位号不俱;仁宗殉五妃,余三妃寿终别葬金山;宣宗诸妃具陪葬,景陵唯一妃别葬金山。

殉葬人在死去的前一天,先要赴宴,宴罢被引到指定的殿堂内,站在小木床上,将头伸进挂好的绳套中,宦官撤去小床,这些嫔妃就命归西天了。

宣宗朱瞻基死后,殉葬的嫔妃中,有一个名叫郭爱的少女,进宫才二十天,竟被指名去殉葬。临死前写了一首绝命辞:修短有数兮,不足较也,生而如梦兮,死则觉也,先吾亲而归兮,惭余不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己兮;是则可悼也。哀怨凄惨催人泪下。

葬于裕陵的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一件绝大好事,他杜绝了嫔妃的殉葬制度。

1464年,英宗病危,临终时遗照停止宫人殉葬。以后嫔妃才有了自己的坟墓。《昌平山水记》记载“自英宗既止宫人从葬,于是妃墓始名,或在陵山之内,或在它山。”但妃嫔墓的差别很大,生前受宠的妃嫔,多葬在陵区之内,她们的陵墓建制、大小仅次于皇帝的陵墓,如葬于茂陵的宪宗朱见深的贵妃万氏,颇顺帝意,备受恩宠,她的墓地占地两万平方米。

神宗的贵妃郑氏,极受帝之宠爱,死后葬在陵区的银钱山下,占地约四万平方米。地面建有围墙、享殿、配殿等建筑。改葬崇祯皇帝的田贵妃墓,地下有两层石门,一进石门内有享殿三间,二层石门内是通长大殿九间。由此可以论定,其地下建筑规格也一定是十分考究,陪葬的宝物也一定超过田妃墓。

在明代宫廷中,多有皇后未生皇子,而由嫔妃或宫女生子当上皇帝的。如宪宗是英宗贵妃周氏所生,孝宗是宪宗的宫女纪氏所生,穆宗是世宗嫔女杜氏所生,神宗是穆宗宫女李氏所生,光宗是是神宗宫女王氏所生,熹宗是光宗宫女王氏所生,思宗是光宗淑女刘氏所生。这些嫔妃宫女们,生前身份低微,在皇后面前低三下四,为了地位尊卑有些甚至被皇后所害;但在封建王朝中,母以子为贵,他们死后,都被嗣皇帝追封皇后或皇太后,并葬入或移葬至皇帝陵内。

除葬入陵区的嫔妃外,绝大多数嫔妃均葬在北京西郊金山一带。如英宗共有十八妃,一葬锦山,其余葬金山。明朝的妃子以世宗为最多,共有妃三十人,七妃葬在陵区内,其余妃子和嫔女二十八人,均葬在京西的红石口和峰峪口。

万历爱情悲剧

在东井的东侧约一里的象山脚下,有一巨大的墓坑遗迹,形如锅底,深约十余米,直径约五十米,村内农人栽树种地时从中挖出很多巨型城砖。墓坑由北向南有一连接通道,宽约三十米,长约八十米;当地老百姓说此为宋代坟墓,据传:以前四周有围墙,墓碑、殿基等遗迹,目前已被村庄占据,遗迹已无存。据考证,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四月,孝端皇后崩,三个月后神宗崩,过一个月,光宗又崩,一年之中死一后二帝,宫廷中丧事重重,国库空虚,时间又紧,在发丧神宗、孝端皇后的同时,派人从东井附近,去迁葬光宗生母王氏。我亲自考察了此墓的位置,遵从以上说辞在东井附近我找了很久,从墓坑遗迹的方位结合老百姓的传言,我找到了此墓穴,我判断那不是宋代坟墓,是神宗的宫女也就是光宗的生母王氏的迁葬遗址。

1578年,礼部奉慈圣皇太后旨意,选锦衣卫指挥使王伟长女王氏为皇后,2月19日行大婚典礼。这就是葬于万历傍侧的孝端王皇后。万历不止是对王皇后没兴趣,对其它嫔妃也无兴趣可言,他感到的只是空虚和苦闷。

万历的母亲,原为一个普通的宫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穆宗皇帝看重,私兴后生下幼子朱翊钧,最终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他沿袭了父亲的历史。从而演绎了一段悲哀的爱情史。

年已十九的万历到慈宁宫拜见母亲,母亲不在宫中,却巧遇端庄秀美的宫女王氏,万历欲火顿炽,拉住王氏私而兴之。按规矩,万历应将一信物赐与王氏,作为临幸的凭证,此举已被随身太监记录。他不顾王氏哀怨的眼神,穿衣束带自顾走出慈宁宫,孰想春风一度,王氏却暗结珠胎了。

王氏身怀有孕,几个月后就被慈圣皇太后猜破并盘问出来。太后联想身世触景生情,对王氏深表理解。她在向万历问及此事时,万历矢口否认,太后命太监取来随身太监记载的《内起居注》,让万历自己看,万历窘迫无计,只得如实承认。王氏在1582年6月被册封为恭妃,同年8月,生一男孩,也就是短命的皇帝-朱长洛。

而万历真正的爱情起点是长得乖巧玲珑的小家碧玉,十六岁的淑嫔郑氏,万历对她恩宠有加,把王皇后与恭妃王氏置于脑后,他和这位少女的爱情终身不渝,由此埋下了本朝一个极为惨重的政治危机,导致大明王朝深受重创而最后沉沦。

郑贵妃确有倾国倾城之美,闭月羞花之貌,能够讨得万历的欢心的是她的聪明机警,通晓诗文等他人少有的才华。一天夜里,万历在郑妃宫中,无意间吟了一段《西厢记》的唱词: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蔬秋风听马嘶。我为什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时何迟?

皇帝刚一唱完,身边的郑妃立即唱出了下段: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年轻的皇帝由惊转喜,多少个日夜的求索,今日终于找到了知音。他一把将郑妃揽在怀里,如痴的亲吻,心情好不畅快。从此,来往郑宫更加频繁,亲密有加。不到三年就把她从淑妃升为贵妃。并为万历生了皇子-常洵。郑妃的升迁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尊荣理应降于皇长子的母亲王恭妃,本末颠倒不和常规。

万历向郑妃承诺,意立郑妃之子常洵为太子,又恐群臣追询和反对,只好等待时机。一方面对王恭妃母子进行残酷的虐待.万历五岁开始读书练字,但是长子朱长洛长到十四岁,还没有老师,几乎成了文盲。王恭妃本人也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

转眼长洛已十九岁,万历既不为之成婚,又不立为太子。大臣们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那位王皇后既无子又常常生病,王恭妃虽生贵子,但横遭冷落,一旦皇后去世,既由郑妃继之,常洵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太子。对万历的所为,大臣提出异议,众臣长跪劝柬被以杖责之。

处在风烛残年的慈圣站在群臣一边出面干涉,万历在无奈之下,只得在1601年10月立长洛为太子。常洵封为福王,封地洛阳。

至此,前后争吵了十五年,无数敢于直谏大臣被贬被斥甚至被杖责。万历百般努力,终不得愿,使得他身心憔悴,心痛如绞;郑贵妃郁闷不乐,以泪沾襟,国本之争告一段落。

王恭妃,这位可怜的女人,为万历生下了皇子,好容易熬到了儿子做了太子,长期被囚禁郁闷成疾,双目失明,太子在万历面前苦苦哀求才得以应允,前去探望时,侍卫费了很大的劲,才砸开生锈的铜锁,太子前来探望时,恭妃已是奄奄一息了,常洛睹此惨状,跪抱母亲放声大哭,伤心不已。恭妃摸着儿子的头,泣不成声地说:“吾儿长大如此,我死也无恨了”。过度的惊喜与兴奋,已泣不成声,痛哭之际气绝身亡。死后被葬在前面所说的东井左一里的象山脚下。

郑贵妃的儿子常洵,在大臣与慈圣太后的执意下,去封国就藩。万历眼见与自己心爱的女人所生之子不能如愿继位,反被放逐他乡,十分悲痛,在午门前送别的时候老泪纵横反复叮咛“路途遥远我儿珍重……。”郑妃在大臣们的眼里是祸国之秧视为不齿。万历先于她十年死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遗命封郑氏为皇后,死后与其同葬。大臣们认为此诏有驳常理未予执行。

走进阴冷的地下玄宫,三口朱漆脱落的棺材,左边是他的名誉皇后孝端,右边是被他打入冷宫的孝靖皇后,那一生中唯一相爱的女人,生不能如愿,死也未能长眠在身边。不知万历的在天之灵作何感受。如果说郑妃是秧国的祸水的话,皇帝就不应该有真正的爱情了吗?郑妃维护自己的爱情,力保儿子即位的权利,又有何错?宫内的女人,又有哪一个无此奢求?如果抛开万历怠政昏庸的一面,封建王朝葬送了多少真挚的爱情。万历作为一代君主,也同样成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

明代最后一帝是如何埋葬的

崇祯皇帝朱由检,光宗第五子,1610年12月24日生;1622年封信王,1627年其兄朱由校去世,继兄位,在位17年。

崇祯皇帝在明代诸帝中是个比较恭俭和颇为勤政的皇帝,经常与大臣议事、批阅奏章到深夜;这样的皇帝何以成为亡国之君?

其一,他临国之初,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还把执着朝政,在以后的时日他剿灭阉党,铲除羽翼,调整内阁,平反冤案,振兴了朝纲,但阉党给朝政带来的混乱和吏治不利已经造成地方经济匮乏,削弱了国力,国库空虚,经不起战乱和农民起义对政权的威胁。

其二他继位时内忧外患,无力打击潜在的敌对势力,东北地区,后金势力日益强大,积极扩军备战伺机入关,并已成立了清政权,彪悍善战的清军抢关夺隘,横行关外,辽东重镇已经失陷。西北地区连年干旱,颗粒无收,农民起义不断,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各路起义军攻城夺池,迅速发展。关外以及西北地区的两股势力,在向中央蔓延,对明王朝构成威胁。

其三,自神宗起既不理朝政不修边戊,奢靡无道,盘剥百姓,民不聊生,埋下了内忧外患的伏笔,此时明朝经济已经走入低谷。继之朱长洛继位一个月,尚未有收拾残局的举动即死于非命,其兄朱由校亦是一位不务正业的昏君,宦官理政使朝政腐败,贤臣受压,政令不通,民怨甚深,更加重了明王朝的土崩瓦解,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崇祯。万历对朝政的疏于管理时日达四十八年,历史学家评说,明之亡不在崇祯,而毁于万历。

其四,崇祯过于急躁,并且存在心胸狭窄、喜逢迎、恶直言和用人不当、多猜疑、重诛杀等缺点,在满清大兵压境之时,听信谗言,斩杀大将,动摇了军心,使之众叛亲离,众臣逃逸,终于使他励精图治、中兴明室的愿望破灭。

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下令皇后周氏自杀,传令太子及二王乔装逃走,手持宝剑砍常平公主手臂,杀死昭仁公主后,提起朱笔,绝笔身着衣襟之上:“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死时头发盖在脸前,光着左脚逃出故宫后门,在太监王承恩扶持下吊死在景山寿皇亭的树下。为报君尽忠,王成恩也自缢身死崇祯的身边。

李自成的农民军找到了崇祯的尸体,用门板将崇祯与周皇后的尸体抬到东华门侧,装入柳木棺内。搭盖了临时祭棚,三月二十三日重新装殓,以红漆棺殡帝;黝漆棺殡周皇后。崇祯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周后也依制加袍带。李自成虽为农民领袖亦存宽厚广博之意,实数难能。

崇祯生前拨款修建其兄陵寝的地面建筑,尚未为自己营建寿宫,农民军决定将他们葬入崇祯宠妃田贵妃墓中。

该墓位于陵区内的鹿马山前,在昭陵西南约三里的嫔妃陵墓群中。1644年3月25日,农民军顺天府官李票就崇祯帝安葬一事,责令昌平州官动用官银,尽快雇人打开田妃墓,务必在阴历四月初四那天将两位帝、后入葬。但当时昌平州库银空虚,时任昌平州吏目的赵一桂与监葬官礼部主事许作梅商议,带上工房人员冯朝锦入京禀报顺天府。经再三请示,府官指示:“着该州各铺户捐挪应用,事完再议”

赵一桂回州组织募捐,先后有十人捐银233.6两。挖开墓道时见墓隧道长十三丈五尺(约20米),宽一丈(约三米)深三丈五尺(约十二米),挖了四天四夜才见到地宫石门。打开第一道石门,见一三开间香殿。西侧两间,空中悬挂着两盏万年灯,灯油仅二、三寸深,油下都是水。内设石香案一座,上面摆满祭品,两边列绸缎轧制侍从宫人。大红木箱数个,储放田贵妃生前所用衣服、器物。东间设有石寝床,上铺栽绒毡,床上迭放着被、褥,形质为一面锦绣,一面用布缝合而成。金银器皿均以铅和铜冒充。试想,一个宠妃陈设如此寒酸,恐有多种原因,推测一,宦官勾结内臣贪污作弊,以假乱真去繁从简。推测二,国库空虚,内忧外患,崇祯无暇顾及爱妃从葬之事,由此看出,崇祯务政之时,左右施政的能力有何等疏漏。

打开第二道石门,一间九开间的大殿呈现在面前,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石棺床,上面孤零零的停放着田妃的棺椁,一股潮气迎面扑来,就像是田贵妃的幽灵在迎接崇祯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