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留给明王朝第二代帝王建文帝的是一个庞大的特务组织,但同时也给这个皇孙留下了一个祸患,就是当时的燕王朱棣。我们知道,朱元璋在世时封了第二至第十子为亲王。朱棣就是这九个王中的一个,王号为燕,驻守当初元朝的都城北京。后来,又把其他儿子(共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封为亲王,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受封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属,地位相当高,公侯大臣进见亲王都得伏而拜谒,无敢钧礼。分封到边塞的诸王因有防御蒙古贵族侵扰的重任,所以护卫甲士尤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拥兵10万,大宁的宁王士兵有八万。他们在边塞负责筑城屯田、训练将兵、巡视要害、督造军器。晋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战,打败元朝残余势力的军队,尤被重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特诏二王军中小事自断,大事才向朝廷报告。尤其是燕王,由于功绩卓著,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地位独尊。藩王势力的膨胀,逐渐构成了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但朱元璋在世时一直把目标对准了功臣,没有对藩王问题着手解决。不过,随着岁月流逝,随着各个藩王的年纪老迈和相继战死,藩王问题已经不成为问题,朱元璋在临死前也对建文帝说,别人都说燕王朱棣是祸患,但我觉得不足虑。
可就在他死后不久,建文帝不知道抽什么风,居然干起大削藩的事情来。燕王朱棣本来就有野心,一听到自己的侄子想要把自己变成光杆司令,当然不愿意,所以在建文元年7月宣布造反。建文帝也宣布接受叔叔的挑战。
一开始,燕王朱棣屡吃败仗,但由于建文帝在耿炳文率军北伐前,曾告诫出征将士:千万不要让自己背上杀叔之名。所以,燕王朱棣虽然屡吃败仗,却毫无性命只忧。因为当在战场上一旦遇到危急情况,朱棣就站在队伍前面,用侄子的这句话告诫对方,趁势掩护军队逃跑。东昌战役中,朱棣几乎全军覆没,但由于诸将奉皇帝的命令,都不敢对朱棣赶尽杀绝,最终,朱棣自己殿后,后面的追兵像是护送他一样,眼睁睁地看着他逃掉。
但是,三年后,一直吃败仗的朱棣突然率军直插南京,最终攻下南京城,建文帝不知下落,成为历史之谜。朱棣为什么会有如此行动,而且一击必中呢?
原因很简单,有人告密。
告密者是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因为犯了过错,被建文帝赶出了宫。这个太监越想越生气,就北上见到了朱棣,告密说,现在南京城无兵,所有的兵都在北面与你正面对抗呢。
朱棣大喜,这才下定决心,率兵南下,最终,夺取了空虚的南京城。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宦官的告密,朱棣即使有天大的胆子和无上的智谋,也不可能兵行险着,跑到建文帝的老家来送死。可以说,朱棣是靠告密得到了天下。
事实上,朱棣在逼近南京的途中还不是很有信心,但一路上,从建文帝宫中跑出的无数宦官都向他“倾诉”南京城里的秘密。这些人之忠心让朱棣很是感动,在攻进南京,即位后,对这些人的赏赐非常丰厚。建文帝刚登基时,疑心朱棣要反。于是就派人去燕地窥探朱棣。宦官徐增寿立即给朱棣送信,告诉他了一切。朱棣在接见建文帝的使者后,因为有所准备,再加上施以重贿,所以,这些使者回到宫中只是报告朱棣并无谋反迹象。
建文帝还是不放心,就问徐增寿:“燕王真的不会反?”
徐增寿立即跪下,回道:“燕王是先帝的儿子,您的叔叔,已经富贵如此,怎么可能反?”到朱棣造反后,徐增寿不停地将情报输送给朱棣,后来则把南京城空虚的情况也送给了朱棣。建文帝发觉后,朱棣已经来到了南京城下。建文帝大怒之下,将这个告密者砍了。朱棣进入南京城后,特意命人找到徐增寿的尸体,趴到上面嚎啕大哭。还有一个宦官叫王宁的,也是告密者,被建文帝发现后,捉拿进监狱最后处死,朱棣即位后,居然称王宁忠于国家,正直不阿,封了他一个永春侯。试问这种待遇,历史上有几个告密者可以享受到?
朱棣对告密者不薄,当然是他以告密者起家的缘故。所以在成为皇帝后,就更加强特务侦缉,因为他感觉到,靠特务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是最英明的决断。
众所周知,朱棣的这个皇位来得名不正言不顺,即使他自己没有这个认识,也有人会提醒他。为了让天下闭嘴,特别严申禁止“诽谤”,除了那些固定的特务外,他还特约一些人来告密,同时鼓励天下人互相告密,民间告密之风大盛,自然就会引发挟仇诬陷的事。
有个叫丁玉的朝廷官员见到乡里人举行民俗聚会,就告发说他们聚众闹事,在那个风气下,上级官员也不查,立即将十多人抓捕,判死刑。朱棣听说有这样一个官员后,立即提拔。朝廷之上,官员们只要稍有过失,就会被此人听到,结果可想而知,轻则几顿板子,重则丧了性命。
但即使是这样,朱棣还是觉得告密者不多,所以又创立东厂,于是,特务遍布京城内外,上至太子亲王、公主驸马,下至普通官吏、平民百姓,都处于特务们的严密监视之下。即使是特务自己,也都在其他特务的监督之中。据史载,朝野内外均以刺探臣民隐私为乐事,“以故事无大小,天子皆得闻之。家人米盐猥事,宫中或传为笑谑,上下惴惴无不畏打事件者”。
不过,这位靠告密起家的皇帝和乃父朱元璋一样,也很有手腕控制那些特务。一旦告密风行,皇帝就必须要用到一些酷吏,武则天时代就是一个明证。朱棣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酷吏横行的时代。纪纲、陈瑛、郑赐,都成为中国历史中并不逊色于索元礼那样的酷吏的典型。尤其是纪纲,很得朱棣的欢喜,这个人派出无数特务到各地去侦缉,诈财诬陷,无恶不作。曾通过告密诬陷了很多人。此人还有一手,让人牙根直痒。一次,朱棣下旨要杀掉一位大臣。纪纲就跑到那位大臣家,对他说,只要你能拿出些钱财来,我自会到皇帝处给你求情。这位大臣先拿出一点,纪纲觉得不够,接着拿,直到纪纲认为实在没有什么钱财可以榨取了,然后放下一句话,走了。他刚走,那位大臣还在等好消息,锦衣卫就上了门,将大臣立斩于市。这种连死人钱都赚的人,简直是禽兽不如。
纪纲的告密范围相当广泛,王公大臣自然不在话下,即使是百姓买卖货物都在其侦察之内。纪纲就曾向朱棣上告过这样一件事:有一百姓与外国人交谈多时,可能不轨。朱棣就拿来人问,结果那人回答,只是希望用我的货物换他一点吃的罢了。
朱棣想想也觉得可笑,但他又不好斥责纪纲,因为一旦说了不该说的话,就会让告密者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该报什么不该报了。无论是在告密方面出力最多的纪纲还是陈瑛,最后都被朱棣杀掉,和武则天当年杀掉那三位酷吏是个样子,但却不是一种心态。朱棣一生都没有废除过特务,他杀掉一个,就会再找一个顶上来。
因为特务除了告密之外,还有别的用处。明太祖的驸马梅殷按亲情应该是朱棣的妹夫。朱元璋死时,梅殷是托孤大臣之一。后来虽然勉强投降了朱棣,然而内心却并不服气,时时口出怨言。朱棣有那么多告密者,当然知道这个妹夫在背地里都说了自己些什么。于是,他决定报复。永乐元年十月的一天,梅殷早晨上朝时,居然死了。死因是走在金水桥上时突然被人推了下去,他又不善游泳,所以就活活被淹死了。他的老婆宁国公主自然不让,抓住朱棣的衣服袖子大哭大闹,朱棣只好假装命人严查,最后“查出”两名锦衣卫军官推的梅殷,朱棣下令将二人处死。两人临死前,很不满意,大喊:“此上命也,奈何杀臣!”
朱棣急忙命金瓜武士击碎二人牙齿,推出斩了,然后以隆重的礼节厚葬驸马,亲自致哀。满朝大臣和朱棣当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仪式却进行得很规矩,大家表情都非常沉痛。朱棣险些就哭出声来。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二人都对告密这一卑劣行径深喜不疑。朱元璋设置锦衣卫,朱棣设置东厂,俨然是把告密行为当作了国家事务的一部分。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随着极权制度发展到明代(朱元璋自“胡案”后废掉宰相,将政府事务与皇家事务统统集中到自己手中,终明一代,没有设置过宰相),已经日趋完善。一旦集权,皇帝要做的事和要知道的事就会增多,所以,告密文化这种极端阴暗刻酷的政治手段,也就受到了当政者的鼓励而在广大的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不过,与朱棣的鼓励告密所不同的是,朱元璋在这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他曾做过这样的规定:全国的子民都可以持他所编辑的《大诰》赴京告奸,即直接向他本人举报揭发各地的官吏的违法乱纪行为。虽然这种“监督”的最终裁判权是在朱元璋手里,可无可否认,它的确是强调了小民对官吏的监督权。如果在上者是清明的,比如朱元璋这样的皇帝,那么,这种权力在小民手中就非常实惠。
所以,整个明朝为什么告密长久不衰,原因之一就是,开国帝王已经建立了一套制度性的法理,比如使告密成为国家化和鼓励百姓前来告奸,由此而育成了相当一部分国民对之趋同的心理。而后续的皇帝们又把这当成一种祖宗家法,继承并不断完善。所以,直到崇祯皇帝上吊前,他的案桌上还有没来得及看的各类告密文件。
告密的极致
明朝历代帝王对告密的鼓励与利用,对特务的重视与激励,就无可避免地催生出许多特务头子来。太祖与成祖时代,由于二人均有手腕与魄力,能牢牢控制一些野心的特务,所以,他们并没有出头之日。而一旦帝王的手腕与魄力锐减,或者干脆是置之不理,那么,就会出现一些特务中的极品。明朝历史上,刘谨、王振、曹吉祥、汪直都是以特务身份而成为某个时期炙手可热的人物,在这里,当属天启时期的魏忠贤最为显眼。
魏忠贤本是个地方上的无赖,因为欠人赌资所以被迫进宫当了太监,他进宫那年已经二十一岁,这样一个年纪还是只是一个小太监,让他非常不舒服。后来,他使用各种手段逐渐地攀上了当时司礼太监王安名下的魏朝。过不久,他由魏朝推荐入选为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太监。王才人死后,他又被派到李选侍那里当近侍太监。最后,跟在了后来的天启帝朱由校身边。朱由校登基后,就把他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掌东厂太监。这是非常高的职位,因为司礼太监是有权力替皇帝批阅公文的,而朱由校又常常喜欢当木匠,所以,魏忠贤俨然就成了皇帝的代表。
天启二年,魏忠贤把宫中最大的太监王安排挤掉,开始了他的专权生涯。在皇宫内,他有人,就是那个皇帝的奶妈客氏,还有心腹太监王体乾、李朝钦等三十余人。在朝堂上,围过来的人逐渐组成了一个被后人称为“阉党”的组织:以文臣崔呈秀为首的“五虎”;以武臣田尔耕领导的“五彪”,还有“十狗”,这帮人都聚集在魏忠贤这个变了质的****周围开始作恶。苍蝇聚集到最后,从内阁到六部,再到四方总督、巡抚,都是魏忠贤的人。
魏忠贤的权力如此之大,自然会受到朝臣的不满,于是,所有正直的朝臣都联合起来向他展开攻击。魏忠贤也是来者不拒。
他也开始跟自己的走狗制定计划进行对异己势力的打击。首先就是给那些异己分子正名。先是给他们开列名单,括入百余人,称为邪党,而将阉党六十余人列为正人,以此作为黜陟的根据。魏党一伙的给事中阮大铖博学多才,对市井小说《水浒传》的造诣相当的高。于是,他给魏忠贤作一《点将录》,以《水浒传》中的聚义领袖的名号排东林党人,如天罡星三十六人:托塔天王李三才、及时雨叶向高、浪子钱谦益、圣手书生文震孟、白面郎君郑郧、霹雳火惠世扬、鼓上蚤汪文言、大刀杨涟、智多星缨昌期等;地煞星七十二人,有神机军师顾大章、青面兽左光斗、金眼彪魏大中、旱地忽律游士任等。
据说,魏忠贤看完这份黑名单后,大喜,连忙拿给朱由校看。朱由校看了半天,觉得很押韵,但不知道什么意思。魏忠贤就指着“托塔天王李三才”给他讲述了一遍晁盖这个乡村恶霸搬石头的故事,朱由校听完,击节赞赏道:“勇哉!”
是勇!魏忠贤也这么觉得,所以,他的第二步就是向异己分子开刀,当然,如何开刀,自然就要与告密有所联系了。他指使人四处侦察,并且以各种告密内容为根据,对异己分子进行打击。他最先清洗的就是内阁、六部和都察院等朝廷重要部门,先是通过告密把首辅叶向高驱逐出去,之后,吏部尚书赵南星与左都御史高攀龙同一天被免职,而接替这二人职位的理所当然是魏忠贤的人。排挤走了内阁、六部中的异己分子之后,魏忠贤把枪口对准了杨涟。和杨涟一起的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六个人身受酷刑,最后以受贿罪或杀或流放。此次事件被称为“六君子事件”,被影响到的朝中臣子达三百余人,或是被革职或是被杀。聪明一点的就只好告老还乡将那些人清走后,然后补缺、安插上自己的亲信。大批朝中正直之士全被清除,但这并没有吓倒某些正直之士,吏部稽勋主事周顺昌就是其中的一位。
天启五年,都御史魏大中被东厂特务押着路过苏州,周顺昌在苏州城门为魏御史送行,还跟在一起住了三天,又答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魏大中的孙子。押解魏大中的特务多次要魏大中上路,周顺昌大怒道:“回去告诉魏忠贤,就说我瞧他十分不顺眼。阉人!”他骂得真是痛快淋漓,但当他骂完以后,就发现魏忠贤迫害的朝中大臣太多了。当他与魏大中把酒痛饮之时,朝中与魏忠贤作对的大臣已经所剩无几。包括他自己,也在第二年被魏忠贤杀掉。
对内,魏忠贤破坏朝政,而对外,守辽大将熊廷弼也被人“告发”最后冤枉致死,脑袋砍下来后在明朝九边重镇转了一圈。
魏忠贤通过鼓励手下人的告密而诛杀了大批异己者,那个时代是属于特务时代,更是魏忠贤的时代。这个老特务对告密的运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曾经有四个人在一密室里饮酒,其中一人大骂魏忠贤擅权祸国,其他三人都劝他不要说,因为到处都是特务。但此人认为这是私家之地,特务们即使遍布天下,也不可能来偷听普通百姓的谈话。但他错了,宴席还没有结束,他们已经被特务捉走,最后被处死。而那三位因为“阻止”有功,被赏了大把银子。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透露出来的信息却是重大的,这说明魏忠贤的特务组织可能要比朱元璋时代还要强大以及无微不至。
但他的末日在天启帝死后,就到来了。崇祯皇帝上台后,魏忠贤似乎还没有感觉到危险的到来。在他看来,首先,天启帝有遗嘱,让崇祯好好对待他魏忠贤。其次,魏忠贤丝毫看不出崇祯皇帝是个能干的皇帝,依他之见,崇祯很可能跟天启皇帝一样,也是一个什么事都不管不问的人。他派出了大批特务在崇祯身边,了解他的一举一动。崇祯皇帝当然知道,身边有告密者,所以,他必须要表面上稳住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