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青葱岁月——追忆似水年华
27888900000009

第9章

期末考试结束以后,董晓波在全年级一百多号人的队伍中位居前40名,自以为还能像以往的假期那样遂着自己的心愿,轻松痛快地出去游玩,甚至去城里打听薛晴的住址和学校,没想到董母良心发现,抛弃心爱的麻将,要在这个假期腾出手来帮助儿子补习功课,迎接下期的中考。董晓波失去自由,仿佛唐僧身边的悟空,被观音菩萨给的紧箍咒套住,即回不得花果山,还得听人摆布,喝来唤去整日被习题包围着,心里苦楚无人能及。好容易遇个新春佳节,算是偷得浮生三日闲吧,可董晓波游玩还没有完全尽兴,母亲就自作主张声明说:“够了哈!吃也吃了,玩也玩了,现在该是书归正传的时候了。”董晓波苦苦哀求于事无补,只得乖乖重回书山题海之中。一段煎熬之后,终于曙光乍现,熬到了假期结束。董晓波知识没长进多少,倒是减肥好几斤,董母天天在身边却没有发现。

回到学校,董晓波仿佛跳出五行山下的悟空,获得解脱,喜悦与轻松随之而来,包围着每一根神经。想想还是学校好:轻松自在,自由洒脱。

入学三四天有余,董晓波一直没见着苏云贵。见不着苏云贵,董晓波心头升起某种不祥的预兆,一时间猜想不断:苏云贵去哪呢?离开学校了?不应该呀!即便要离开,他也会提前告诉一声的,怎么会无声无息地走呢?董晓波猜想着,又否定着。看不到苏云贵,他心里仿佛压上了一块石头,沉甸甸的。课上得无精打采,兴趣索然。

几天过去了,依然不见苏云贵影子,董晓波心下着慌,想,惨了,难道苏云贵真的被自己的话言中,找到好地方不回来了?董晓波这样一想,心里就后怕阵阵。见不到苏云贵,董晓波心里空荡荡的,好似一个人被抛进了太空,无依无靠、无挨无着。他不知道苏云贵什么时候回来,回不回来,是明天?还是后天?或许就这样永远地消失了?董晓波不敢往后想,心里一阵热一阵凉的。

学校分班已成定局。因分班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了许多学生心头一件抹不去的痛事:分到快班的学生扬眉吐气;分到慢班的学生自甘堕落。但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今年还凭空多出个“保送班”。那情形,只要能进入这个班学习的人,学校就能保证他们们百分百地升入到他们想去的学校就读。

“保送班”的划分,皆由期末考试全年级中的前10名组成。在那个中师、中专在广大城镇和农村还特别看好的年代,仿佛学校就是专为它们所开,专为它们所设,它们就是学校希望的全部。

分班结果:董晓波有幸进入快班学习。罗奔自从受表哥的点拨和失去薛晴之痛后一心向学,爬进了保送班。李倩儿却因期末考试临场发挥的失误落到慢班学习。看到原来的同学如今四分五裂,董晓波心里的痛渐渐凝聚起对学校分班的恨。他觉得,九年义务教育人人皆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学校这种做法明显背离了这一原则,是对学生的完全不负责。董晓波心里很窝火,他暗自寻思要为所有毕业班的同学讨个公正的说法。

文学社那边,许多学生都在急切地等待苏云贵的消息。有人没事时就去校门口转悠,希望能看见苏云贵回来的身影;或者去传达室翻看书信,要么其中有苏云贵寄来的信件。董晓波更是心急如焚,没有了苏云贵,董晓波就好像刘备身边失去了关张二位兄弟,征战没了实足的把握,心里空落落的。

在漫长的等待中,晃晃悠悠不觉半月有余,苏云贵回来的消息没听着,倒是传来不少慢班学友纷纷逃学的消息。董晓波痛心阵阵,更加心灰意懒,整日一副四大皆空的样子,于沉沦中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一天,董晓波在阅览室翻书,遇到一位同学匆匆跑来递给一封信,说像是苏云贵苏老师来的!”

董晓波听着是苏云贵的信,心里一阵激动。阅览室翻书的同学也仿佛久旱的大地普降甘霖,兴奋地围上来观看。董晓波看见信封上字迹,果然是苏云贵来信,于是拆开来看。信封里夹着三封信,董晓波打开其中的一封,看看是写给全体文学社成员的,董晓波细细读来:

文学社的同学们:

大家好。首先,我向大家抱歉,对不住大家,临走时没将情况如实相告,怕大家分散学习精力,可细细想来,实为不妥。怕你们惦念老师,惦念文学社,因此还是写信据实相告:学校已做出决定,为抓升学率,从这学期开始停办文学社。鉴于此,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时不要气馁,更要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去,待将来升到高一级中学再去进一步深造。初级中学,仿佛建筑中的地基一定要扎实基础,不得偏废,将来才有更大的作为,学校这样做也是旨在发掘大家的内在潜力,有竞争才有动力,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明白适者生存的道理。

至于老师,已不能与你们共度最后半年时光了,本人现正供职于省城的一家大报社,欢迎大家有时间投稿,老师一定鼎力相助。

最后祝愿大家学习进步,顺利地通过中考,将来顺利地考上大学,做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苏云贵

於七步斋

董晓波打开了另一封信,此信是写给他原先教过的毕业班全体学生的。现已分班,董晓波一时没想出如何将原班的同学整合在一起让大家都看见来信,只得在现场的人先睹为快。

同学们:

大家好,常言说“帮人帮到底,送佛送西天”。原想能将大家送至毕业,没曾想事事难预料,到省城后,在一次谈话中,老师被一位评委看中,他主动邀请我到他所在的一家大报社工作。鉴于机遇难得,在校,老师又属学校聘请,校文学社又被停办,文学毕竟是老师终身所追求奋斗的职业,这不仅使我感到前途渺茫,也就失去了继续留在学校的意义。追寻人生应有的价值,是每个有识之士的必然抱负。因此,老师选择了后者,这里更适合老师的发展,请大家原谅老师的自私,愧对了大家的一片真诚。

现在你们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无论分到那个班,一定要好好学习;要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自己;更不可心有包袱,甚至对现实自暴自弃,望大家千万用功,考出好成绩,上理想的学校就读,将来做个社会有用的人,也不愧于大家师生一场,老师将不胜欣慰。

老师一切安好,工作也很顺利。祝大家百事可乐,心想事成。

苏云贵

於七步斋

第三封信是写给董晓波的。相比之下,信写得要简洁许多,董晓波打开来看。

董晓波同学:

你是校文学社基础最好,最有希望的一个,又有着扎实的功底,老师希望你发奋用功,好好学习,将来走上文学道路,老师会永远支持你的。有时间欢迎向老师所在的报社投稿,地址见信封。

快毕业了,希望多多用功学习。另外,代我向李倩儿和罗奔两人问好。预祝你们学习进步,事事顺心,考个好成绩。

苏云贵

於七步斋

看完苏云贵的来信,一行人半晌无语,张张落寞的面庞凝固在初春的阳光里。一时间,董晓波心头升起一股强烈的留恋之情,恨不得这一切都不是事实,苏云贵明天就能回到学校,回到他们中间;像以往一样,文学社继续存在,他依然是校文学社社长,带领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该有多好啊!可这一切都已成过眼烟云,苏云贵也不可能再回到同学们身边,校文学社也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继续存在。想到这些,密密麻麻的失落夹杂着痛苦,像蛛网般在董晓波心底纠结,吃不香饭睡不好觉。连着几天下来,董晓波便有了国宝熊猫般的眼睛,一副枯槁憔悴的面容,大有未老先衰之势,心疼得董母以为儿子为学习熬成了这般模样,不惜钱财跑城里买营养品,天天督促着让他吃。

事实的变迁,心底的失落,董晓波心灰意冷,似出家的顺治看破红尘般看破世间的人情冷暖,变得事事莫不关心起来。久而久之,他与李倩儿之间的那份兄妹情谊也如暴跌的股票一路下滑,逐渐蜕化得没了关系;原本对薛晴存在心底的最后一丝眷顾,也在这场分班、校文学社停办和苏云贵的出走加之渐起的自卑情愫中,一起灰飞烟灭了。

没有了文学社,没有了苏云贵,没有了薛晴,董晓波仿佛灵魂出窍一般,没事就坐着发呆,看到成绩落后了就猛补一阵。相比之下,罗奔可就春风得意多了,自己爬进了保送班成了学校的新宠不说,又赚足了学校领导、老师们给足的面子,一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得意相。董晓波懒得瞻仰,想起苏云贵的话,只将一门子心思又放回到学习上。

学校新派来顶替苏云贵的语文老师是个老头,六十开外,步履稳健,谈吐风雅,精神矍铄,看上去身子骨还算硬朗。听说是原先学校的退休教师,从前也教过毕业班语文,由于学校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语文教师,便只好请他二度出山代毕业班的课。

老头不愧教学多年,深谙考试行道;又精通古文,讲课布置习题从不撰写教案,信手拈来。尤其是书中古文,更是倒背横流,分析精辟,讲解透彻。

一开始,许多原班人马还惦念苏云贵的好,对老头的讲课不削一顾。时间长了,老头渊博的学识和风趣幽默的谈吐,渐渐征服了班上众人的心,那情形与苏云贵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态度的转变,学生们渐渐对他肃然起敬起来,当然讲课也就专心地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