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五):革命星火
2776100000016

第16章 文化名人在兰州(1)

就在兰州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抗日期间,许多知名人士纷纷来兰,与兰州抗日斗争交相辉映,给予兰州人民极大鼓舞。这些家乡沦陷的著名学者和文化界名人,更把一腔的愤怒倾注在了他们的斗争和宣传活动中,为兰州的抗日热潮推波助澜,使得兰州的文化和民主斗争气氛达到了高潮。他们的活动鼓舞了兰州人民抗战的决心和斗志,特别是给兰州人民带来了高层次的理论和指导,提高了广大人民抗日的觉悟和艺术。

燕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顾颉刚于1937年9月末来兰,考察甘肃、青海、宁夏、绥远四省教育情况。在兰期间,这位对中国民间歌谣颇有研究的学者出任《老百姓》社社长,这份旬刊生动活泼,以西北民歌的方式作抗敌宣传,深为群众和进步青年喜欢。

1938年4月,应先期来兰州创办救亡刊物《战号》的青年作家吴渤的邀请,作家萧军、戏剧家塞克、舞台美术家朱南星及作曲家王洛宾夫妇等5人,于4月24日从北京辗转到兰州,在丛德滋民众通讯社居住。丛德滋通过各种关系,介绍萧军到《甘肃民国日报》主办《西北文艺》,介绍塞克主办《剧运》。他们主张文艺要为抗日救亡服务。在副刊阵地上,他们宣传抗日民族统一阵线政策,介绍进步文艺作品,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的阴谋,唤醒人民,积极热情地鼓舞青年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1938年7月至1939年1月,来兰的著名人士还有赵丹、老舍、张大千、茅盾。他们纷纷作报告、演讲,发表文章,对兰州的抗战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王洛宾的花儿开了

走哩走哩(者)哟的远(哈)了,

眼泪的花儿漂满了,

哎哟的哟,

眼泪的花儿把心淹(哈)了,

走哩走哩(者)越哟的远(哈)了,

褡裢里的锅盔轻(哈)了,

哎哟的哟,

心上的惆怅就重(哈)了。

这首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西北花儿《眼泪的花儿漂满了》改编自后来被称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

王洛宾在《万朵“花儿”永世飘香》一文中回忆:“40多年前,我来兰州的途中,遇到连天阴雨,在六盘山下一个车马店里住了三天,欣赏到车马店女主人漫的‘花儿’”;“原来车马店女主人是六盘山下有名的‘花儿’歌手——‘五朵梅’”;“这段因缘,使得我逐渐放弃了对西洋音乐的向往,投入了民歌的海洋”。这段“花儿”是王洛宾记录下的第一首民间歌曲,他也是第一个为“花儿”记谱的人。

王洛宾在兰州奠定了他民歌事业的基础。在抗战时期,他搜集、整理、改编了许多展示我们民族精神的民歌,通过歌声与旋律来支持抗战。后来,王洛宾参加了兰州抗战剧团。1939年的一天,一支运送苏联援华抗战物资的车队路经兰州,王洛宾所在剧团举办了欢迎会。一个维吾尔族青年即兴演唱了一首简短的新疆民歌,因为他是用维语唱的,歌词听不懂,但那特殊的曲调和韵律,却震撼了王洛宾。欢迎会后他专门去向那位青年求教,匆忙记下了这支歌的旋律,并且请当时兰州的维吾尔族商贩作了简单的翻译,商贩还向王洛宾介绍了新疆的婚俗、独特的景观和漂亮迷人的维吾尔族姑娘……年轻的音乐家灵感顿起,他铺开纸,编配出一首简短流畅的民歌,取名为《达坂城———马车夫之歌》。第二天,在欢送车队的联欢会上,王洛宾登台演唱了自己再创作的《达坂城的姑娘》,并配以刚学来的维族舞蹈。清新悦耳的曲调和生动幽默的歌词打动了在场的人们,几个维吾尔族小伙子随着他的歌声跳起了舞,气氛很快达到了高潮,车队的年轻人围起了王洛宾,伸出大拇指对他一个劲地说:“亚克西!亚克西!”这首《达坂城的姑娘》很快传遍了兰州的大街小巷。之后,又由南下北上、东来西去的旅人传唱至全国各地。

在兰期间,王洛宾跟随兰州抗战剧团几乎走遍了西北高原。后来,王洛宾在给王德芬的信中这样写到:“多少日月我们顶着风雨,在西北高原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来激励人民,而人民群众的热泪、留有手温的铜钱和那热情呼喊的口号,也激励着我们。所以,团里的学生们虽然脚掌磨破,嘴唇干裂,但他们的眼睛却闪耀着幸福的光彩,因为他们都能为抗战救国贡献力量,深深引以为荣!”在荒芜的西北高原上,剧团把歌声、笑声、声讨声到处撒播。革命的岁月也滋养着音乐家的心灵,一首首美妙的歌曲自此诞生。

日机袭兰纪略

就在兰州人民纷纷走出家门、团结抗日之时,在兰州的上空,穿梭着贴着红膏药的日本飞机。

后方兰州,何以招致这些凶险铁鹰的光顾呢?

抗战开始后,华北、华东、华南大片国土沦丧,随着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西北逐渐成为了抗战的大后方。作为甘、青、宁、新四省交通枢纽的兰州,有一条重要的国防通道——甘新公路,日寇为堵截苏联援华物资经兰州运往各抗战前线,同时破坏在兰的全国重要的空军训练基地,数年来,日寇对兰州施行了极端野蛮的轰炸。

1937年11月5日,日机7架首次空袭兰州,在兰州东郊飞机场投弹数枚而去,抗战后方的一块天空从此开始不平静了。

日寇继第一次轰炸之后,1937年12月4日、6日,分别以11架、7架飞机再次集中轰炸兰州机场。之后,轰炸不断。大规模的轰炸记述如下:

1939年2月,正值春节,敌机漫空而来,对兰州进行了抗战以来最大规模的轰炸,满城一片哀痛之声,万户千家不见春色。

诗道:“欲换桃符无处着,门楣今已付灰尘。可怜大地成焦土,万户千家不见春。”时任甘肃全省防空司令部参谋长的叶建军,在《回忆八年抗战期间的兰州防空》一文中写到:

1939年2月20日至23日,日机对兰州狂轰滥炸,穿梭往来,投弹二千枚以上,古城兰州一片火海。炸得最惨重的是市区东部和西部。2月23日,中山市场(今兰园)中了3弹,唐代修建的佛教丛林——普照寺藏经楼被炸毁,藏经楼中有《大藏经》6358卷(唐藏5048卷、明藏1000余卷),名僧蓝方文(众诚)殉难。市场进门处的两家京货店及鲁氏摄影室、陇海旅舍被炸平。贡元巷、新关街、西北新村、南大街、东大街等地敌机投弹最多,房屋被炸成一片废墟,死伤共百余人。

1939年11月27日,日机72架,分6批彻夜轰炸兰州黄河铁桥及市内居民区,炸毁房屋六七百间,死伤五六十人。在之后日寇的数十次轰炸中,惟一一座连接黄河南北两岸的铁桥,在日寇密集的炮弹下,终能侥幸存还。日军轰炸兰州的目击者安守仁先生在2005年的一天回忆道:1939年前后的这段时间,日军把黄河铁桥当做重点目标,

日军轰炸铁桥却无一弹命中,炸弹都投在了铁桥附近,在铁桥两岸,有很多弹坑,有的坑直径有六七米之宽,但弹片把铁桥削坏了多处。1939年12月26日、27日、28日,日军分别出动飞机102架、106架、112架分批空袭兰州。死伤近300人,近600户居民无家可归。1941年5月、6月、8月,日机对甘肃地区进行大规模轰炸。据统计,自七七事变开始至1941年9月,日军空袭兰州共36次,出动飞机670架次,投弹2738枚,共造成406人死亡、受伤,其中215人死亡(男191人、女24人),受伤191人(男162人、女29人),损毁房间21669间。

亲历了日机轰炸兰州的茅盾先生在《兰州杂碎》一文中记述:

旧历除夕前一日,城外飞机场被炸,投弹百余,但据说仅死一狗。这是兰州的“处女炸”。越三日,是为旧历新年初二,日机又来“拜年”,这回在城内投弹了,可是空战结果,被我方击落七架(或云九架),这是“新年的礼物”。从此以后,恼羞成怒的滥炸便开始了,几乎每一条街,每一条巷,都中过炸弹。四○年春季的一个旅客,在浮土寸许厚、软如地毡的兰州城内关外走一趟,便往往看见有许多房子,大门还好好的,从门隙窥视,内部却是一片瓦砾。

碧血祭长空

日军轰炸下的兰州,满目疮痍。但对付这些黑鹰的有我英勇的中苏空军战士。

在整个抗战时期,中国空军以弱小之力抵抗日军强壮之空军。在西北,我空军不畏强暴,与苏联国际主义战士携手并肩,保卫着一方天空。

兰州当时是中国空军的重要基地和空军部队的训练中心之一。中国空军在兰州设立了第四路司令部,统一指挥、协调西北地区的防空作战。地勤补给系统也在兰州设立了空军第七总站,下辖拱星墩机场、东固城机场、西固城机场、中川机场以及临洮机场,大批空军飞行人员在此经过训练后,奔赴全国抗日战场。另外,还设立了空军第三工厂,负责修理各式飞机。1938年冬,中国空军驱逐总队从四川的梁山迁至兰州西固城,负责整训空军各驱逐部队,同时进行飞机的换装补充。1939年初,中国空军驻防兰州的有第十五中队和第十七中队。中央防空学校炮兵团的一个营驻防于拱星墩机场、白塔山等地,配合空军作战,保卫兰州。

当时援华空军基地也设在兰州,1937年8月21日,中国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分别代表本国政府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根据当时缔结的条约,苏联派出援华志愿队支援中国抗战,援华空军有飞行员、飞行教官与地勤维修人员、作战飞机及其物资装备。

密集的地下火力网和空中雄鹰随时准备着迎接日寇的飞机。

自1937年10月至1941年间,苏联参战人员始终和中国空军战斗在一起。

苏联援华支援队中的苏联驱逐机大队参加抗击日寇,直接对日寇空军作战,在中国,这些优秀的飞行员英勇善战,血洒长空。他们比陈纳德的“飞虎队”更早地来到中国,为保卫中国与日本人浴血长空,他们中有二百多人永远留在了中国广袤的土地上。

在蓝天上,苏联的“黄莺”(伊-15比较灵活,便于水平作战,被苏联人称做“黄莺”)、“燕子”(伊-16则因速度快、便于垂直作战和追击,而被叫做“燕子”),伴着“喀秋莎”(CB轰炸机),高低搭配,灵巧穿梭,为中国空军掌握1937-1940年间的战场制空权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总共派遣3665人参加中国抗战,包括1091名飞行员。他们带来的飞机,据不完全统计,共有1250架,其中包括561只“黄莺”和“燕子”,222架轰炸机(大部分为“喀秋莎”),以及100架教练机。4年中,日军损失飞机986架,战舰100多艘,包括一艘航空母舰和一艘巡洋舰,日军王牌飞行员中的“四大天王”有三位被击落。志愿队也献出了211条生命。

1937年12月4日,日机二次袭击兰州,中国空军立即起飞迎战。1938年2月20日和23日两天的激烈空战中,经中苏空军勇士奋力抗击和地面炮火的射击,日寇轰炸兰州的目的未能得逞,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兰州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2月5日,日机在轰炸兰州返航之际,驻兰空军尾随日机至山西运城机场上空,就在日机降落未稳之际,中国空军突然从天而降,轰炸机场,投弹60余枚,顷刻间,日寇40多架飞机化为灰烬。1939年2月20日、23日中苏空军在空中与日军展开激战,击落敌机15架,这是自武汉、广州失守后,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所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2月27日,《新华日报》发表题为《给敌空军更大的打击》的短评,向全国人民报道了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

1939年12月26日至28日,面对日军300多架敌机的疯狂攻势,我方将士竭力进击,在26日血战中,大批敌机将苏联支援队的7架飞机包围,苏联空军誓死进攻,击落日机3架。

据统计,自1937年至1943年的空战中,中苏空军和地面炮火在甘肃上空共击落日机26架,击伤一架。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以萌芽之军当十倍之敌”,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中,包括苏联战士在内的许多空军战士血洒长空,1937年至1942年间,空军与日寇在兰空战百余次,阵亡及殉难烈士共有63名,其中包括7名苏联空军战士。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保卫了一方蓝天。日军虽对兰州进行了长期的狂轰滥炸,但东西交通线依然畅通,黄河铁桥安然屹立,人民抗敌意志愈坚。

中苏空军英烈为了共同的反法西斯的事业长眠在了甘肃大地上,在兰州东大门的东岗镇古城,中国空军为这些国际主义战士立碑纪念,纪念碑上郑重地写道:“为争取中华民族解放,抵抗日本侵略者空战阵亡”。烈士墓碑上记载了永远为兰州人民所缅怀的苏联空军英烈的姓名和牺牲时间:

司切帕诺夫,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二月十九日

雅士,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二日

郭尔皆耶夫,1939年12月20日

波拉吉诺夫,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三日

马特,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二日

伊萨耶夫,1939年12月20日

……

中苏空军的英勇抵抗鼓舞了兰州人民的斗志,坚定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空战时,贴了阴森太阳旗的日本黑鹰在天上乱飞,老百姓在地上纷乱地“跑飞机”,还有许多百姓忘记危险,仰望天空,关注战斗每当日机中弹冒烟,群众奔走相告、高声欢呼。

特别值得一记的是1939年2月27日至3月2日,空军部队在兰州中山林及兰州民众教育馆举办了击落的日寇飞机残骸及日机驾驶员肢体的展览,不到一周的时间,观者达数万人次,纷至沓来的人们看着敌机的残骸和敌空军尸首,无不拍手称快。

****兰州市委进一步推动抗日民主斗争

1938年10月,抗战前方,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至1938年底,经过16个月的战争,日军在我国华北、华中、华南侵占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战线绵延数千公里,他们自身力量也几乎殆尽,经济拮据、兵力严重不足。特别是我国坚持的持久抗战和我敌后战场对其构成了致命威胁,所以它不得不改变对华的方针政策:在政治策略上,放弃过去“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在军事战略上,放弃“速战速决”,停止战略进攻,转以保守占领区为主,准备长期对华作战,并决定以主要力量打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摧毁抗日民主根据地,以确保其占领区。

此时,国民党则开始采取“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政策。

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甘肃的重要地位日益彰显。****中央指示甘肃工委:“甘肃是国防的交通要道,不仅国民党注意此地(统治极严),日本亦注意此地。所以这地方今天虽为远后方,最终可能变为近后方(如果西安失守),同时成为西北的政治中心。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注意此地工作。”1938年4月,****兰州市委正式成立,以便于与甘工委、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积极配合,领导正在高涨起来的兰州地区群众的抗日救亡运动,并准备吸收大批先进分子,壮大在兰的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