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六):工業搖籃
2775900000010

第10章 悠悠驼队行进在黄河铁桥上第一辆小汽车出现在兰州城(1)

清宣统元年七月初四(1909年8月19日),兰州黄河铁桥全面竣工验收通车,工程比合同期提前两个月完成。修建黄河铁桥总共花费白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其中泰来洋行工料总包价是15.9万多两,另送工程师往返差旅费2000两。运杂费等14万多两。

陕甘总督升允亲自撰文并书写了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碑记的内容包括:铁桥建造始末,历史背景,与外商洽谈情形以及遇到的阻力和流言蜚语;充分肯定了升允继承前任总督左宗棠未竟的事业,利用洋人的奇技巧思为民兴利的意义。碑文记录了自始至终督办建桥工程的兰州道彭英甲及协同照料的兰州府、皋兰县主要官员、负责运料人员、英文翻译员、现场施工员等人的业绩。把他们的名字以及外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名字都铭刻在石碑上。

碑记上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刻上参与修桥的本土木匠铁匠泥水匠及众多小工的名字,但是不言而喻,他们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他们是为铁桥付出巨大辛劳的无名英雄。

碑记的落款刻的是升允的头衔和职责:钦命头品顶戴,赏戴花翎尚书、陆军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总督陕甘等处地方兼理茶马粮饷管甘肃巡抚事。碑记的日期是:大清宣统元年仲夏六月吉日。

刻立这一石碑,花费白银100多两。

天下黄河第一桥横跨在兰州白塔山脚下的波涛上,这一弯美丽的钢铁彩虹,是一种兼收并蓄的文明,一种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从桥身、桥墩到每一个构件,到处都荡漾着欧风美雨,凝聚着清朝末年地方官员和修桥员工的智慧与汗水。

高原的太阳热烈地拥抱着闪闪发光的铁桥。黄河天堑变通途,不仅为兰州人带来了方便与安全,也为众多甘、宁、青、新乃至中原、沿海东西往来的兵骑、商贾、旅人解除了往昔船渡筏渡的麻烦和危险。

一座铁桥,大大地提升了这座古城的风采,推进了兰州与各省及中亚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铁桥成功皆大欢喜。宣统元年六月初十(1909年7月26日),甘肃洋务总局设宴公请各色洋人,热烈庆贺兰州黄河铁桥竣工和织呢局告成。

从当时皋兰知县赖恩培造具的这次办酒席所开支银两清单看到:翅鸭烧烤大餐一全桌,海参中席6桌,香槟酒39瓶,烧酒12斤,木瓜酒5斤半,还有吕宋烟和孔雀牌卷烟,白洋丝布1丈5尺,给比利时参赞林阿德家人赏银,赏王厨子工钱,以上合计银162两08分。

给织呢局的洋工程师,洋教习和满老爷等11位客人的马夫分别赏银100文或200文。给彭大人、孙大人、善大人和谢大老爷等人的马夫,轿夫、茶房、皂隶、壮勇、亲兵等也发了数量不等的赏银。此外又给这些随从人员买了金嘴卷烟,买手巾,买水花,买桃子、杏子、西瓜、醉瓜等。酒席及各项人役口食等项总共花了白银一百八十两九钱七分九厘。宴会费用由洋务局与织呢局各认一半。

6月30日,护督毛庆蕃指示皋兰知县给铁桥工程师满宝本和德罗送去价值60两银子的花红湖绉8匹,作为礼品。

7月5日,泰来洋行经理德罗算清修桥款,离兰回天津。他把锅炉天汽帽等设备及下剩的水泥交新泰兴洋行收存。所有零星铁器、管子,卖给了一个姓韩的回族人。德罗临行前致信彭英甲:如果公家需洋灰时,可向新泰兴洋行去买。

设宴犒赏洋人之后,又研究中方有功人员的奖励事宜。大家认为虽说工程由洋人承包,但施工两年来,转运桥料、监工、操作等项工作十分艰苦,应择优褒奖。只是因政局变动,官员更迭,直到宣统二年五月(1910年6月)补授陕甘总督长庚才作出批示。不久即对建桥有功人员分别给予升官或记功等奖励。

铁桥通车后,甘肃洋务局颁布《管理暨岁修铁桥法程》10条,由兰州府会同皋兰县共同负责防护和管理,并由参与修桥的天津人刘文魁帮管,给他发月薪12两白银。对巡兵站岗、车马行人往来规定6条。设12个护桥巡兵,常川住桥,分三班轮流巡查,每人每月发给3两银子。要求巡兵南北桥头各站1名,中间站2名,指导车马行人。

下班前洒扫桥道和南北码头。

规定车马走中间,行人走两边,从北而南者靠东,从南而北者靠西,不得任意错乱拥挤。南来北往的车马行人,均照指示各节鱼贯而行,不得久立观望,有碍通行。车辆载货过重,不宜齐驱并驾。要求过桥车马缓行,不得任意抢快,免伤行人而保治安。

后来,兰州巡警道和甘肃洋务总局又出了一道告示:严禁在铁桥上驰跑车马。告示重申,公家不惜巨款修铁桥以便利行人。凡我军民,备当循序缓行,过桥车马,务须缓辔徐行,不准驰骤急跑。倘敢不遵,即由站岗巡兵扭送来局。轻则责罚,重则枷号示众。告诫军民,慎勿以身尝试!

对铁桥的管护提出具体要求,甚至桥上桥下每一个螺丝钉,都要每7天紧拧一次。

铁桥通车10个月时,因大车往来行走,将桥面中间及两边木板碾坏。经洋务总局及有关部门研究批示,由统捐总局拨款1000两银子,用7天时间抢修,把碾坏的木板换成了新板。拆下的旧板,除利用之外,其余不成材的10多车碎木只能当烧柴运送到白云观附近的洋蜡胰子厂供烧锅炉燃炭之需。说是公物公用,不收钱。

铁桥上留下了清朝官员的足迹,留下了德国人、美国人、比利时人、西班牙人的脚印。铁桥天天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车马行人。只可惜最早想在兰州建黄河铁桥的那位陕甘总督左宗棠,已经在铁桥开工前10年就做古了。还有那位准奏建铁桥的光绪皇帝,就在铁桥竣工的头一年,他忧郁而孤独地驾崩于紫禁城。他们未能在这黄河第一桥上走一走。

铁桥通车的头16年中,还没有汽车通行,过桥的除了行人以外,都是马车、人力车、骡马、骆驼、毛驴乃至羊群。一张老照片留住了当年驼铃叮悠悠走过铁桥的骆驼队画面。这朦胧的图片,会让当今追求时尚的少男少女们产生一种浪漫主义的奇妙感觉。

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称,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主要运力,甘肃河西走廊有数以千计的驼户,历史上最大的商运驼队由6000峰骆驼组成,一直运行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驼队驮载的货物主要是商盐、药材、布匹、糖、碱等物资,常来往于陕甘宁青新及省内各地。兰州常有驼帮来来往往,在城西(今临夏路一带),开有骆驼客歇脚的车马店。

兰州的市内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

民国十年(1921年)兰州城里第一次出现了汽车,一辆小客车。那是当时甘肃督军陆洪涛的妻弟、甘肃驻北平办事处主任董士恩乘坐来兰的小卧车。这辆小汽车落户兰州,成为第一辆在兰州注册的汽车。也是铁桥上驰过的第一辆汽车。

当现代交通工具的这个小精灵闪亮上路呼啸而过,兰州的大街上有那么多人回过头来围观看稀罕。谁也不知道,此刻美国人亨利·福特已成为“汽车大王”,他的汽车公司已是日产轿车1000辆了。

汽车工业被誉为工业之花。自从人类发明了汽车,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大改变,汽车的魅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1893年,美国一个农民的儿子、爱迪生电气公司的工程师福特,制造出一辆汽油汽车。十年后他在底特律创建了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也就是黄河铁桥动工修建的那一年,T型福特小汽车诞生了。

当时在中国人看来,造汽车坐汽车,那是美国人的事。但美国人已开始懂得要开创“汽车时代”,要把他们造的汽车卖到全世界去。中国第一次进口两辆汽车的时间是1902年,那是满清帝国时代的事了。

兰州人见识了小汽车后,又过了四年,冯玉祥部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率部队来到兰州,一批军用汽车随军开进兰州城。兰州人第一次看到了大型汽车。从此开始了甘肃的汽车运输时代。直到后来甘新、甘青公路通车后,才有汽车往来于黄河铁桥。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黄河铁桥改名中山桥。此后黄河铁桥又经受了战火与洪水的考验。

时代音符注入百年情结世纪桥梁成为城市标志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战火在黄河铁桥上燃烧,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把指挥部设在“三爱堂”。深夜,彭大将军找来兰州地下党负责人罗扬实,说:“铁桥是我军西进的唯一通道,必须立即组织抢修。兰州有共产党员工程师吗?”罗扬实说:“有,有,有个姓任的,我找他去修。”

夜色中罗扬实敲开了西北新村16号任震英的家门。二人很快商定了一个抢修方案,去见彭总。彭德怀操着浓重的湘音问:“工程师同志,你造过铁桥吗?”任震英说:“没有,我盖过楼房,修过公路桥。”

彭德怀一挥手:“就由你领着干!”任震英连夜找到四位工程师,集结了200多个工匠奔向铁桥。

任震英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高材生,其夫人侯竹友是大家闺秀。夫妇二人均为****满州省委地下交通员。1937年农历三月初八,他俩冲破日本宪兵的大搜捕,穿上结婚礼服,扮成新婚夫妇逃往山海关,辗转来到兰州,找到了互助巷八路军办事处的谢觉哉。从此,任震英的公开身份是建筑师,夫人侯竹友的公开身份是苏联外交官的中文教员。

任震英带领工匠在铁桥上苦干八个昼夜,被炸损的铁桥修复通行。其间彭总两次到桥上视察慰问。当西进的解放军大队人马渡过铁桥之时,彭老总紧紧握住任的手:“你为抢修铁桥立了一功!”这个任震英,就是描绘出新中国第一张城市规划蓝图,后来担任过兰州市副市长的国家建筑规划设计大师。兰州人对他的评语是:“不爱功名爱石头。”

1950年,发现铁桥的桥墩出现裂缝。西北公路局立即派工程技术人员查明裂缝原因,用钢筋混凝土把裂缝箍上。并用30吨千斤顶把桥顶起来,取出滚轴除锈后再装上,以防桥墩再裂。从这一年起,铁桥严格控制行车速度和载重量。同时将加固方案上报交通部。

看样子,这回得找苏联老大哥帮忙。1951年冬天,一个名叫别路包诺夫的苏联专家,在视察了铁桥后,提出四种加固意见。苏联专家的第四方案被采纳,但实施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当年承包修建铁桥的德商喀佑斯和设计师满宝本没有留下铁桥的图纸。

1952年夏天,经过26天的仔细度量检查,弄清了原桥各部尺寸和桥架受损程度,炮弹伤痕等情况,找出桥面下沉、重车过桥时桥架上下左右摆动的症结,是超负荷造成的。

交通部核准加固工程费60万元。兰州选调技工116人,雇用普工141人。加固工程于1954年4月1日开工。加固期间,在铁桥下游用牛皮筏子搭设了一座248米的浮桥供行人过河。当然,这是一座临时浮桥。

加固工程进度很快。由于各专业人员流水作业,改进操作方法,工人劳动热情高涨,工程于6月12日完工,比工期提前了18天。

通车典礼热热闹闹,省人民政府主席邓宝珊到会祝贺。参与加固的9个单位荣获纪念锦旗。给34名先进工作者颁发了奖品。

加固后的铁桥,将原桥上的梯形钢架增置了弧形钢架梁,提高了桥梁刚度,更换了桥面木板,铺设沥青桥面,修茸一新。可以双车对开,载重由8吨增加到10吨,震幅由6厘米~8厘米减少到4厘米—5厘米,达到了设计要求。

人类社会,天天有旅行者通过水路、陆路,通过小径和桥梁,使自己和携带的东西到达目的地。光荣的兰州黄河铁桥,在中断了73天之后,又呈现一派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又过了27年,黄河铁桥遭遇特大洪水“挑战”。清末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包修兰州黄河铁桥的合同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保固八十年限期之内,无论冬夏,倘因起蛟,河水涨发,水势过大,水已进城,因蛟水神力将桥冲坏,与泰来行无干。这个蛟,是古代传说中所说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蛟龙。

1981年8月,黄河铁桥72岁华诞之际,兰州人发现身边的黄河水大涨了。到9月3日,黄河浪花已扑打桥墩冒顶。很快,水文站的监测报告称,黄河兰州段流量由2050秒立米涨到2950秒立米,已达到警戒水位1515米。这一天,兰州报头版刊出一条独家新闻,标题是《黄河水位达到警戒线》。此前各媒体没有获悉官方透露的任何消息。

晚报的洪水新闻,引起各方高度关注。9月4日下午,由安宁区委返回兰州市委的一辆乳白色面包车驶过十里店黄河桥,坐在车子里的市委常委们望河惊呼:“啊!又涨了!”市长武修亮当机立断,一次特别常委会在行进的面包车上召开,一个兰州市非常防汛指挥部就此诞生。一份紧急防汛通知的腹稿由副市长窦明海在车上拟就。

9月7日,黄河中山桥流量由2950秒立米猛增到4360秒立米。这个流量给兰州亮出了一张黄牌。因为平时流量在300至1000之间,枯水期最低流量是60秒立米。

黄河兰州段流量是以中山桥流量为准的。因此这里的浪涛成为抗洪抢险关注的焦点。

发生这次洪水的根源在于黄河上游流域面积18万平方公里内阴雨绵绵,连降中到大雨,各个支流河水猛涨,黄河干流出水量大,龙羊峡、刘家峡入库流量很大,9月7日刘家峡水库流量已超过自1968年蓄水以来最大值。为防止平坝、垮坝,为防备龙羊峡施工围堰溃决或漫决,刘家峡水库被迫加大泄流量。

如果出事,从甘青到山东,沿河灾情不堪设想,兰州黄河铁桥的命运可想而知。因此******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兰州市保住刘家峡水库保住兰州,让洪峰顺利通过。

兰州军民奋起抗洪抢险。

黄河委员会兰州水文站是黄河上游主要水情控制站。可见兰州战略地位之特殊。每天公布的水情报告,都是黄河中山桥的流量。中山桥与洪水紧紧连在一起。水文站的工作人员不顾浪大流急,时刻监视,每2小时向防汛指挥部报告一次实测中山桥水位和流量。发报精度达到99.6%,并将洪水情报及时发往中央防总和沿河各省区及兰州各交通工矿企业。兰州报及时公布水情,还发号外。

黄河抗洪抢险的口号是: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好最坏的准备。

9月14日,大流量到来,铁桥桥墩淹没,浪花溅上桥面。据史料,1946年9月13日流量5900秒立米,铁桥桥墩淹没,溅水浪花喷上桥面。

此时的兰州,共淹良田18638亩,倒塌房屋307间,冲毁堤坝3169米。搬迁社员、居民891户,4435人。

9月14日,接******紧急电报,上午10时,省市防汛指挥部发出第一号命令,号召军民紧急动员,做好迎战6000立方米/秒特大洪水的准备。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全市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此命令从当日12时起执行。

1号命令特别提出,流量达到5500秒立米时,中山桥实行戒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