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二):歷史名人
2775800000008

第8章 薛举:雄踞陇右的西秦霸王(1)

隋朝末年,隋炀帝暴虐无道,各路英雄纷纷揭竿而起,全国各地掀起了汹涌澎湃的农民大起义。在当时的兰州大地上,曾崛起过一支雄踞一方的起义军,领导者就是自称“西秦霸王”的薛举。

霸王出世

在隋朝的金城(今甘肃省兰州市)曾从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迁来一户人家。这家主人广置产业,家资富有,闻名一方,后来成为西秦霸王的薛举就出生于这个家庭。薛举(?—618年),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他精通武艺,尤其精于骑射。他生性豪爽,喜交朋友,又能仗义疏财,声名传遍了边境朔方,后来被隋朝任命为金城校尉。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陇西发生饥荒,饿殍遍野,但隋政府不但不派官员前来赈济灾民,反而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致使百姓怨声载道,暴动四起。此时金城一带的百姓也揭竿而起,纷纷响应起义。金城令郝瑗招募军队数千人,任命薛举为统领,试图对起义军进行镇压。目睹了陇上民众不堪其苦的惨境,薛举不满郝瑗镇压起义军之举,同时看到隋朝政府已是岌岌可危,气数殆尽,也不愿为之卖命。为救陇上苍生,在郝瑗招待各将领的一次宴席上,有备而来的薛举以郝瑗有私建军队、企图谋反为借口,将其拘捕。后又进一步控制了地方政权,与其子薛仁杲起兵反隋,下令开仓放粮,解救饥民,从而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起义军迅速壮大,不久便占领了陇西(今甘肃省陇西东南)、西平(今青海省乐都县)、天水等郡,尽得陇西之地。凭着天时地利人和的薛举,建立了秦国,改元秦兴,定都金城(今《兰州晚报》社所在地为其王宫),自称西秦霸王,封兵点将,初建霸业。

胜利后的西秦霸王薛举,不同于西楚霸王项羽,他有着远大的抱负,继续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势力,一步一步地建立着霸王大业。而此时的隋朝为了维护统治,怕拥兵数万、军威甚大的薛举威胁到其政权,命驻扎在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州)的大将皇甫绾攻打薛举。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薛举挑选精兵2000人,亲自率领攻打枹罕,与皇甫绾相遇于赤岸,两军狭路相逢。薛举乘暴风雨倾向敌军之机,一马当先,直冲敌阵,隋军大败,皇甫绾弃众而逃,义军攻陷枹罕,大获全胜。这就是西秦军事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枹罕战役。

此次战役使薛举军威大振,陇右的小股起义军纷纷前来归顺,其中著名的岷山羌族首领钟利俗率军2万前来归顺。薛举又乘胜追击,进封其子薛仁杲为齐王、东道行军元帅,薛仁越为晋王、河州刺史,大将宗罗为兴王、东道行军副元帅,东进争夺关中,扩张势力。薛仁杲、宗罗率军攻下了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廓州(今青海省贵德南),并在同年12月在汧源(今陕西省陇县)打败农民起义军唐弼部,收编了他的部队。经过一系列的征战,使薛举尽得陇西之地,实力大增,号称拥有30万大军。薛举以他出众的军事才能,精干的军事队伍,扩大着势力,建立英雄霸业。

短暂霸业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薛举在金城称帝,加封其妻鞠氏为皇后,其子薛仁杲为太子,并置先祖宗庙于城西南桦林坪。随后,便派太子薛仁杲率领军队围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薛仁越围攻剑口、河池(今陕西省凤县东)。此次战役中,薛仁杲攻下秦州,把都城由金城迁往秦州,继而开始了围攻扶风(今陕西省凤翔县)的战役。

正当薛举父子的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由李渊父子领导的另一支起义军也在不断壮大,并于公元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长安。一山不容二虎。从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为争夺政权,李渊父子同薛举父子之间上演了一场硝烟滚滚的龙虎斗。

战争初期,薛仁杲占据扶风,李渊审时度势,考虑到扶风特殊的地理位置,派次子秦王李世民前去解扶风之围,薛仁杲兵败,伤亡数千人,只得退回陇右。扶风战役失败,使薛举开始重新考虑时局,与朝中大臣共商国事,就是否应该投降发问道:“古来天子有降事否?”对此朝中大臣意见不一,黄门侍郎诸亮以越帝赵佗、蜀后主刘禅、近代肖琮为例,主张投降,他认为只有投降才能转祸为福。而曾被薛举在起义前拘捕,又被得以重用的卫尉卿郝瑗以汉祖、蜀先主为例说明,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应因一战失败就做投降敌人的亡国打算。薛举听后深感惭愧,以为郝瑗之言甚是有理,不但对其进行厚赏,而且不计前嫌,把郝瑗引为谋士,对他的谋略言听计从。面对战败后双方兵力上的差距和寡不敌众的现状,薛举听从郝瑗的东联梁师都,共为声势的建议,派使节带大量钱财贿赂突厥莫贺咄设,请突厥出兵与薛军攻打长安,争夺天下。重金之下,莫贺咄设答应了西秦使者的要求,制定了薛军先出兵,突厥军随行的军事计划。然而,西秦使者贿赂莫贺咄设之时,唐都水监宇文歆正出使突厥。当唐使得知了这一重要军事行动之后,同样用金帛贿赂突厥,使莫贺咄设反悔,拒绝与西秦联合。西秦与突厥联兵共同攻打唐军的计划破产,薛举处于劣势。

九九归一

唐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唐丰州总管张长逊率军进击宗罗(日侯)。薛举亲自带兵前去救援,军屯高墌(今陕西省长武西北),先锋到了幽州(今陕西省彬县)、岐州(今陕西凤翔)。秦王李世民据守,此时的李世民估计薛军粮少,利在速战,所以采取了坚壁不战、等待对方疲倦的方略,拒不出兵。以此达到不伤一兵一卒,而又能拖垮薛军的目的。战争陷入僵局,薛举一筹莫展。但是后来李世民生病,把指挥权交给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并叮嘱二人要严守城池,不得擅自出兵。然而在李世民回京养病之后,二人却不听劝告,为抢占军功,一意孤行,擅自出兵攻打位于高墌西南的薛军大营。薛举抓住机会,率军截断唐军的后路,前后夹击,使其腹背受敌,唐军大败,死伤惨重,撤回长安。薛军乘胜进军攻占宁州(今甘肃省宁县),挽回败局。唐军无力抵抗,处于劣势,李渊甚至做出了准备迁都以避其锋芒的计划。

面对这一大好形势,郝瑗上书:“今唐军新败,将帅并擒,京师骚动,可乘胜直取长安。”薛举接受了这一建议,准备攻打长安,谁知此时薛举却突然得重病,未曾出师便死在了折墌城(今甘肃省泾川东北),不久郝瑗也病死,西秦的政治大厦摇摇欲坠,危在旦夕。

失败后的唐军,为巩固新成立的唐王朝,彻底清除西北隐患,派人联络割据凉州的李轨,封其为凉王,准备东西夹击薛军。当李渊得知薛举已死,便命其子李世民再次率军攻打薛仁杲。薛仁杲派大将宗罗(日侯)率军10万迎击,双方激战,各有胜负,唐军与宗罗军在高墌相持60余日。到十一月,薛军粮草供应不足,将士离心,又有内史令翟长孙、将军梁胡郎等率部投降唐军,兵力削弱,李世民乘机攻打,薛军大败,薛仁杲被迫投降,曾经雄踞一方的“西秦”王朝灭亡了。

薛举虽然失败了,但他依然是曾经崛起于陇上的英雄,曾经辉煌过的西秦霸王。

刘雄:北朝乱世大英雄

在战事频繁、朝代更迭的北朝,有一位“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英雄——刘雄。刘雄(?—578年),字猛雀,北周金城郡子城(今甘肃省兰州市)人。他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最后捐躯战场,体现出了军人的最高荣誉。

不辱使命

北朝时期,北齐国力强盛,兵多将广,实力最为强大,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对其余诸国发动战争。而北周地处西北一隅,经济凋敝,民穷兵弱,国力远不及北齐。开始的时候,北周宇文泰之子殇王宪派人与北齐修好,订立“各保境息民,不想侵扰”的盟约。但是国与人同理,有些财大气粗、人高马大的人,就喜欢欺负比自己弱的人。北齐也是如此,在与北周交界的边境宜阳,高筑城墙,广积粮草,屯设大量士兵,并对边境的出入与贸易进行严格限制与盘查,对北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殇王宪决定先发制人,天和四年(569年)率领刘雄等将士攻打宜阳。北齐丞相斛律月光率军赶来援救。殇王派刘雄作为使者,前去交涉。刘雄仅带了几个随从到齐军大营。齐军大营戒备森严,所有兵士都列成阵势,盔甲覆身,武器在手,威风凛凛,原来这是丞相斛律月光的命令,一方面显示自己的实力,另外要给刘雄施加压力。但是刘雄依然视若不见,高昂着头走进齐营。斛律月光见到刘雄首先质问北周为何攻打宜阳的原因,非常傲慢地威胁北周应该撤兵,如不答应,刘雄的生命安全也不能保证。刘雄早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斛律月光毫无惧色,慷慨激昂,义正辞严,陈述北齐背信弃义,违背盟约在先。斛律月光被刘雄的气势所震慑,自觉理亏,终于撤兵。刘雄不辱使命,凯旋而归。

长城之战

北周与北齐的纷争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和解而安定,在宜阳战役后,又于长城之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为防止北齐的进攻,殇王派柱国宇文盛和刘雄在长城加强军备,北齐听闻,派大将优孝先率军大举进攻柱国宇文盛。由于敌军人多士众,北周士兵节节败退,眼看就要被围歼,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候,刘雄主动请缨,要求组成敢死队杀敌,宇文盛爱惜刘雄,不答应,但是刘雄大义凛然地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大丈夫生死由命,当以为国捐躯为荣,雄恳请柱国恩准。”宇文盛迫于当时的形势,只好应允,刘雄仅带领着20多个兵士拒守着关隘,与敌军鏖战。由于所处的地势险要,加上刘雄拼死抗敌,打退了敌军的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优孝先看到攻克无望,而且士兵伤亡也很惨重,于是撤退了。

刘雄仅仅凭借着20多人,冒死守住了关隘,终于打退敌军,振奋了军威。为此,受到周武帝的嘉奖,升为军司马,晋封为侯。

晋州之战

在长城之战中失利的北齐,因为被刘雄的20多人所打退而将此视为奇耻大辱。公元576年,齐后主亲自率领大兵,攻打北周的晋州,想挽回颜面,也想借此逐渐实现吞并北周的野心。大军浩浩荡荡,杀奔晋州,把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且利用云梯攻城,齐后主亲自指挥。战事惨烈异常,守城士兵顽强抵抗,但终因齐军攻势强大,晋州告急。

在此情况下,刘雄临危受命,作为先遣军火速赶往晋州解围,北周援军大队随后就到。刘雄到达晋州城前,看到北齐围城的兵力之多,前所未有。要想完全解围,只有联合城内的士兵,来个理应外合,才能打退敌军。他想出计策,亲自率领步兵和骑兵1000多人,分成一字阵形向前行进。临近齐军的时候,下令敲响大鼓,吹响号角,声震四方。刘雄的号角一方面吸引了齐军的注意,使他们转而攻打自己,减轻了晋州的压力,另一方面振奋了守城士兵的军心,奋起杀敌。等拖延到了北周大队人马赶到,齐军受到两面夹击,大败。

此次战役,不但解了晋州之围,而且使北齐元气大伤。第二年(577年),刘雄率军灭北齐。

幽州之战

刘雄灭北齐后,关内的战乱暂时平息。但是由于北周所属的幽州和突厥接壤,突厥一族属于游牧民族,生性剽悍,骑术精湛,屡次对幽州边关的百姓进行掳掠,当地居民苦不堪言。甚至经常袭击军营,杀伤守关士兵,当官兵出击的时候,往往飞骑而逃,给边防构成很大的威胁。为此,刘雄被任命为幽州刺史,负责边关防务和治安。

他到任后,看到百姓遭受的苦难,非常同情,下决心打击突厥匪寇,保一方平安。他加筑城墙,设置哨卡,训练士兵,并且让官兵组成巡逻队,严密防范,发现情况立即出击,对来犯的突厥进行了沉重的打击,治安逐渐好转。突厥因为害怕刘雄的防范,出兵也变得谨慎起来。

公元578年,突厥兵再次侵扰幽州,刘雄亲自率兵追击,但因不熟悉地形,陷入突厥兵设伏之地,最终血洒沙场,壮烈殉国!

辛云京:河西才俊平叛乱

唐朝天宝年间爆发的安史之乱,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深重,是唐建国以来空前的。这次叛乱也直接导致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日趋没落。在平息这场暴乱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位著名的将军——辛云京。辛云京,唐代陇右道金城人(今甘肃省兰州人)。他有勇有谋,战功卓著,尤以平定安史之乱所立的战功而闻名。

俊杰出名门

辛氏一族,在河西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尤其是出将才的家族。辛云京就出生于这样一个家族中,他的父辈是统率千军、英勇威猛的将军。他们兄弟数人,全都加入行伍,因为作战勇敢,各自成为了军中将帅,其中以辛云京最为勇敢、最有胆识。

辛云京从小聪颖过人,勤思好学,在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也逐渐对有关战争的军中事务感兴趣,尤其喜欢读排兵布阵、战略战术方面的书籍,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一名将军,纵横战场,杀敌报国。

他练习武术,每天三更起床,五更入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不懈。

经过不懈努力,武艺大为精进,对军事战术也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后来随父从军,在南北征战中,大大丰富了战争的阅历。每当在战争发生的时候,辛云京便主动请求上阵,以擒获斩杀敌人的将领作为最荣耀的事情。在长期的战斗锻炼中,他素以有胆量、性格刚强豪放而为全军之首。

仗剑平叛乱

安禄山揭起反唐旗帜后,由于唐朝长期朝政腐败,军务荒废,加上朝廷上下的士兵久疏战阵,抵挡不住早有准备的安禄山叛军,于是唐军节节败退。唐军兵败如山倒,形势变得日益严峻起来,都城长安告急,危在旦夕。唐朝廷为了解除困境,大力重用有才能的将士,召集军队抵抗叛军,形势才有所好转。唐军的反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叛军的混乱,安禄山也在混乱中被儿子安庆绪所杀。但是叛乱并没有因为安禄山的被杀而停止,他原先手下的大将史思明又重新反唐,成为叛军的领袖人物,势头更加凶猛。

天宝十四年(755年),史思明屯兵相州,厉兵秣马,准备发动大规模进攻。此时的辛云京已身经百战,成长为一名有胆气有谋略的将军了。得到史思明大兵压境的消息,辛云京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周密的部署,决定采用突袭的方法,打退兵力远远超过自己的敌军。他亲自挂帅,挑选4000精兵,轻装上阵,急行军到达滏阳(今河北磁县)。稍做修整后,辛云京召集唐军将士,语气豪壮地说:“如今国难当头,大兵压境,作为热血好男儿,报国的时候到了,只要大家同仇敌忾,勇猛向前,我们一定会胜利!”说完,一马当先,率军杀向滏阳城。经过激烈的战斗,攻下了滏阳,乘胜追击,把残余的叛军打得七零八落。辛云京又会合后续部队,继续追击,追到叛军的老巢相州与史思明遭遇,在辛云京的指挥下,经过艰苦的血战大败史思明。

经过这场战斗,史思明的力量受到重创,基本上没有再给唐王朝造成大的威胁。这次战斗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唐军的士气,也是平定安史之乱一系列战役中非常著名的一次大捷。为表彰辛云京的战功,唐肃宗授官以代州(今山西雁北地区)都督、镇北兵马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