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她的努力并没有立刻得到回应。当时的北洋政府对外软弱无能,对内又极尽血腥镇压之能事。蔡元培先生对这样的政府忍无可忍,愤然辞职离京,这封信并没有寄到他的手中。虽然信没有寄到蔡元培先生手中,但由于她的呼吁,还是发生了一件“平地起惊雷”的事。就在邓春兰投书呼吁后不久,喜讯从北京传到了兰州:北京女子高等师范要来甘肃招考女生!她毅然报考,成绩优异,她被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录取了。
为了求学,也为了给全国的女子作一个“敢为天下先”的表率,1919年7月25日,邓春兰和其他5名被录取的女生一起离开兰州,赴京求学。
考虑到当时兰州到北京的路上土匪出没,很不安全,她们改换了赴京路线:从兰州乘羊皮筏子顺黄河东下,然后在宁夏中卫改乘木船,行至内蒙古包头,再改乘老式大车驱车丰镇,再乘火车沿京绥铁路东行,经过居庸关最终到达了北京。历时一月有余。兰州距北京,关山万里,路途艰险,这样遥遥数千里的旅途对于6位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子来说,实在是艰难备至。在路途中,她们屡遭凶险,备尝艰辛。然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她们不愧为新时代的精英骄子,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抵达北京。邓春兰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这次出行,历时一月有余,行程数千里,备尝艰辛困苦。想到小时候自己体质虚弱,娇养成性,离家不过百里,便泪水涟涟,思家心切,如果时间更长,就归心似箭;而这次离别家乡亲人,远走异地,所经历的困难,更胜过男子,而精神体力反倒健旺起来。
由此看来,女子在生理方面未必比男子差。况且今后的世界日新月异,我们女子怎么能够经常呆在闺房中不出呢?所以此后,我应当振作精神,致力于学术,以此来服务于社会,这岂不是一件令人激动兴奋的事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真是一名气度不凡的奇女子!这番话在今天看来,仍然是金玉之言,掷地有声。她们的这次远行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标志着中国的现代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她们身先士卒,为当时二万万的妇女同胞作了表率,也在近现代妇女解放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才学比须眉
邓春兰在离开兰州前夕,二次草拟了一份题为《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及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的呼吁书,再次大声疾呼全国的妇女同胞应为争得教育平等而努力抗争,她说:“与其单单凭借他人提倡,不如自己努力奋斗,天下哪有不耕耘就收获的道理呢?”她将呼吁书和给蔡元培先生的信一并投书北京新闻界,希望得到回音。
就在邓春兰等人艰难赴京的途中,她的呼吁在北京乃至全国引起了轰动。北京《晨报》以《邓春兰女士上书请大学解除女禁》为题,将呼吁书和信全文刊登,北京、上海的许多重要刊物也先后报道了这一消息。她的呼吁得到了许多新文化主将的支持与共鸣。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都先后发文,表示支持男女同校的主张,并以此为契机讨论妇女解放的问题。
邓春兰以自己的努力表明了她和中国广大妇女同胞走出家的樊篱,在社会这个广阔的天空中振翅高飞的愿望,而她的“飞翔之梦”也在不久之后得以实现了!1919年底,蔡元培先生回到北大,他被邓春兰坚韧顽强的求学精神感动,公开向外界宣称:“北京大学明年招考时,要是有程度相当的女生,尽可以报考,一旦成绩合格,理所当然应该录取。”邓春兰怀着激动的心情报考了,1920年2月,她和另外8名女生正式成为了北京大学的学生,她们也是我国历史上男女合校后的第一批女大学生。邓春兰进入了哲学系继续深造。付出总有回报,她的努力不但使自己的“飞翔之梦”得以实现,而且也打破了高等学府不招收女生的禁令,这一页历史终于翻过去了!1923年,邓春兰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她对家乡情深意笃,毕业后回到了兰州,任教于兰州女子师范,她兢兢业业,把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下一代。解放后,邓春兰被聘为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担任第四届甘肃省政协委员,继续努力工作了几十年。1982年6月9日,这位伟大的女性安详地闭上了自己的双眼,离我们远去了!邓春兰——这个雅洁的名字,永远地留在了妇女觉醒的史册上。
张一悟:陇原大地上的火炬人生
你像一个辛勤的农民,和其他同志一道,把革命的种子,最早撒在甘肃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心血来浇灌、抚育、培养。小心地保护它们发芽、成长和茁壮。
——摘自张一悟同志祭文“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真正的革命者就有这样的胸襟与气度。他是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是甘肃人民忠实的儿子,在和无数革命志士的一同努力下,让革命的火焰在辽阔的陇原大地上蔓延起来。张一悟(1895—1951年),原名张种德,学名张谷,甘肃榆中人。
男儿立志出乡关1918年的秋天来得格外早。这天,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个23岁的青年背上了远行的行囊,他望了一眼身后钟灵毓秀的兴隆山,又将目光投向了远方——云山苍苍,流水茫茫……在经过了一段山高水长的跋涉之后,他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新文化中心——北京,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大预科班学习。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文化,经受着欧风美雨的洗礼,在一年后的五四运动中,有幸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李大钊,并从此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当时的北京处在无能的北洋政府统治下,祖国受着西方列强的欺凌。他同张亚衡、丁益三作为甘肃旅京学生代表,积极参加反对北洋政府的斗争,被誉为“榆中三杰”。经过李大钊的介绍,他南下武昌,进入武昌高等师范教育系。在校学习期间,他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改名为“一悟”。这是他人生的标志与转折,在此后二十几年中,他自始至终怀着崇高的理想奔波奋斗,面对国民党的高压政治,他辗转异地宣传革命,被捕后以牢狱为家,气节如兰似金,他是一生都在“悟”,悟什么呢?悟他选择的觉悟之路即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路;悟人生的价值与追求;悟不变的信念;也悟对祖国、对人民、对父老乡亲的责任。
革命火种播陇原
“丈夫一生何所求?愿把身躯易自由。”毕业回乡的张一悟先后在兰州一中、兰州女子师范、武威师范任教,向广大的爱国青年传播革命真理,对青年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后绽春雷。”他愿作革命道路上的铺路石,愿作寒冬里的微小火种,燃烧自己,温暖大地。1942年,张一悟终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也是陇原大地上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1925年,冬夜。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个日子。就在这一天,在兰州市小仓子6号张一悟家中,甘肃第一个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成立。张一悟任支部书记,由外地来兰并向张一悟传达建立****组织的宣侠父和钱崝泉任支部委员。自此,陇原大地上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办夜校、成立政治训练所、支持甘南拉卜楞藏民的反军阀迫害斗争、成立“藏民文化促进会”,仰天谢时日,踏海斗长鲸,陇原革命运动方兴未艾。可偏偏在这时,革命的形势发生了大逆转:1927年4月6日,李大钊被张作霖杀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张一悟等怀着一腔悲愤,在兰州临洮等地公开举行悼念活动,怒斥反动派暴行,他遭到通缉,绕道前往西安。此后,他又参加了关中渭华起义,继续着他的革命事业。
誓如青松挺且直
“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这一年,他在山东被捕,关押在济南第一监狱。他在受到严刑拷打后,在敌人让他写悔过书的纸上,奋笔疾书一首高适的《登陇》。
他边写边想,想到的是还未完成的事业,他也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父母妻子,思乡情切,溢于言表。在诗后,还有两句:“无话可说,速我一死!”反动派的花样,无非是老一套:皮鞭抽打、金钱利诱、老虎凳、掺有头发渣的汽油和辣椒水……他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差点被弃于荒野。幸好,他的坚贞打动了同室难友,他们热心救护,他在九死一生中捡回了一条性命。
二十年来革命路,一生系得几安危?就在死神快要逼近时,他的父亲得到消息,立即找到邓宝珊,请他出面营救,邓宝珊欣然应允。他被改判无期徒刑,在此后五年的牢狱生涯中,他一面同疾病作斗争,一面反对敌人的迫害,为改善生活待遇曾联络难友同当局进行绝食斗争。在他被捕的第五年,侵华日军占领济南,城中大乱,张一悟终于逃出魔窟。
道装伪服欺逻眼
张一悟一生有许多化名,都是逃名遁世的词汇,给敌人以假象,漏脱他们的魔爪。例如在济南监狱念佛经,在册页上署名“空尘”;在练习小楷的题字簿上署名“退伍生”、又名“龛谷云僧”、“栖云山樵”等。他不但知识渊博,擅长书法,而且医道高明,医德高尚。1939年曾以行医为职业,暗中进行地下活动。他平易近人,晚辈们亲切地叫他胡子伯伯、胡子爷爷。他能言善辩,却并不摆做官人的架子。这就是钟灵毓秀的兴隆山养育出的陇原赤子。他用铮铮铁骨,把尊贵的头颅,骄傲地高扬在敌人面前,用滚滚热血,把浩然正气,注入滔滔向前的黄河。
解放后,他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着,先后被任命为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甘肃省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委员、省人民政府委员。但多年的奔波和疾病毁坏了他的身体,1951年1月3日,甘肃人民的赤子张一悟离去了,带着一生的坎坷和最后的欣慰离去了……所有的赞扬与惋惜都融进了这首叫作《胡子大哥赞》的诗中:终生流放为群众,不爱紫罗厌膏粱。
道装伪服欺逻眼,马列真经看行藏。
牢狱安家成巨业,风餐露宿垦大荒。
一世功名在地下,千载兴隆埋香骨。
青山有幸埋忠骨,他被安葬于家乡兴隆山栖云峰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