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十二):歷史名人
2775800000018

第18章 刘尔炘:泉响名山伴书声(1)

正学废兴关世运

刘尔炘(1864—1931年),字又宽,号晓岚,别号果斋,又号五泉山人,甘肃兰州人。祖籍陕西三原县,清康熙年间,高祖刘世英迁居兰州。父亲为五品州判,50岁后退职居家,所以家道逐渐转为贫寒。刘尔炘自小勤奋好学,早年从师于卢政、佘德楷,受到卢之理学思想和佘之易学思想的影响;后入兰山、求古书院,受业于山长张国常、刘光祖,张之谨严和刘之宽宏,又使他受益匪浅。

1879年考中秀才,1885年经乡试中第六名举人,1889年进京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任翰林院编修。同年继母去世,次年归家守制。后索性辞官返回故里兰州,主讲于五泉书院。

“正学废兴关世运,斯文绝续在人才。”刘尔炘早在考中举人以后就在兰州西城乡和山字石斗母宫设帐授徒。当进士后两任兰州府立五泉书院山长。他针对诸生热衷功名、唯知读八股文的时弊,拟定了六条学规:“一宜立志,一宜存心,一宜有抉择,一宜有次序,一宜切记体察,一宜随事力行。”力戒人云亦云,倡导身体力行。

1903年,陕甘总督崧蕃聘刘尔炘为甘肃文高等学堂总教习,面对当时国家积弱不振、横遭列强欺凌的现实,在学堂上悬挂自撰对联:“五大洲同在地球,何故人强我弱;二三子欲擎天柱,当思人异月新。”思虑时事,勉励后昆。他还根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中西课程兼而有之,包括经学、史学、地理、外文、理化、博物、数学、体操、法制、兵学、图画、万国公法、修身等课程。其后他还先后参与创办了两所小学堂,奉命将育才馆和简易师范改建为存古学堂,筹资创建了全陇希社国文讲习所等教育机构,把希望寄托在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造就各类人才上。这如他在《果斋别集》所说:“国运之盛衰,关乎人才;人才之盛衰,关乎学术。”主张通经致用,因撰《治经条例》,又作《劝学迩言》。常以“弘毅”勉励后学,告诫学生要坚守志向,不可懈怠。严师出高徒,他培育的英才遍于陇上,如王烜、杨巨川、水梓、水楠、赵元贞、魏振皆等甘陇名人,均出自其门下。他离世后不久,由社会团体筹资创建的“志果中学”,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把大半生心血都献给地方教育事业的果斋先生的。

刘尔炘一生著作颇丰,计有《果斋前集》l卷、《续集》l卷、《别集》1卷,《劝学迩言》l卷,《授经日记》:《周易》1卷、《书经》1卷、《诗经》1卷、《春秋》l卷,《春秋大旨提纲表》l卷,《果斋一隙记》4卷,《果斋日记》8卷,《拙修子太平书》1卷,《陇右轶余集》2卷(此为尔炘所集先贤著作),《甘肃新通志·艺文》都有著录。另有《五泉山修建记》、《重修小西湖记》等等。

要度众生苦厄中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武昌起义,陕西相应,甘肃总督长庚委派刘尔炘负责兰州治安,刘尔炘“遥戴皇恩,决不承认共和主义”,乃募志果军300人。后来由于共和失败军队也就遣散了。

刘尔炘常因四方多难,眷念乡邦,深为贫苦生民所忧虑,认为非兴实业,不足以救人。于是与南通张季直书信往来,商订创办实业计划。创建实业待兴社、丰黎义仓,使饥馑之民得到救济;设立乐善书局,印刷陇上先贤著作;开办全陇希社、五泉图书馆,办皋兰兴文社、同仁局。对这样关于地方文化与慈善的事业,刘尔炘倾尽全力,出谋划策,因此都有较为卓著的成效。

1919年,刘尔炘以一个地方名流的身份,发起募捐,重修五泉山,本着“补其旧毁、增其本无”的思路,精心策划,躬与其事,呕心沥血达5年之久,于1924年竣工,以其非凡的智慧和精巧的构思,依山傍水,随势建成许多佳境胜地,使五泉山作为一座大型园林享誉西北。

1920年发生古今中外罕见的海原(当时属甘肃所辖)大震以后,官方并未直接组织救灾活动,但民间组织的募捐救灾活动遍及全国。当时,旅京、沪各地的甘肃籍人士纷纷倡捐救灾。而执掌甘政者恰逢新旧更替,致使救灾工作颇为不力。北京的王少鲁“陇右公赈会”、柴东生“震灾救济会”、李浚潭“赈款经理处”,上海的“甘人公立之救济会公赈会震灾奖卷局”,日本的“同乡会”等民间自发募捐组织即电函甘肃省长陈訚交推荐刘尔炘主持赈灾事务。随后,刘尔炘便以绅士名在兰州建立“震灾筹赈处”,专司救灾之事,并邀王竹民、李兴伯相助,撤销原设在兰州的“筹赈公所”,其赈务统归该处管理。到1923年4月为止,“震灾筹赈处”共收到国内外捐银30余万两,捐款的一半用于海原地震救灾,而其余多半则用于次年甘肃雹灾县及创设丰黎义仓等活动。

1929年甘肃50多县大旱,导致饥馑流行,遍地饿殍,仅兰州地区就有13.8万灾民。刘尔炘所设的丰黎义仓,立即在木塔寺、官园开仓平粜。同时又会同警察厅,在河北庙滩子、东稍门、雷坛开设粥厂救济灾民。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卒于家,享年68岁。《皋兰新志稿》有传。同乡王烜撰著《刘果斋先生事略》及《刘果斋先生年谱》。乡人私谥文毅,入祀皋兰先贤;并铸铜像,以五泉层碧山庄为专祠。

1935年10月27日举行揭幕仪式,市民闻讯而来,恰好东关火药库爆炸,使附近居民免遭灾难,当时就有传言:“刘大人走了,还在拯救百姓。”

但愿淋漓挥洒去

尔炘为诗,立意清奇,新颖别致,情趣横生,可谓不傍人篱下,不拾人遗唾矣。即经见之题,亦多想象奇警,推陈出新之作。而联系现实,关切国计民生之篇章,颇富社会意义。尔炘还擅长书法,晚年又习绘画,以兰草和山水见长。楷书遒丽柔婉,隶书雄朴壮健。

综观五泉山保留之联额,便可领悟其艺术修养。作为一代楹联大家,刘尔炘先生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重修兰州五泉山园林及为五泉山名胜景点题书的楹联。在修建五泉山的过程中,刘尔炘以其深厚的文化涵养为五泉山题咏书写了130多副楹联。

刘尔炘先生题书的五泉山楹联,立意奇远,构思精妙,语言清丽,飘逸洒脱,用语平淡而意韵隽永,大多是字字珠玑、音韵铿锵、妙造自然、发人深省、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和艺术瑰宝。如濬源寺拈花坞门联:“白鸟忘机,任林间云去云来,云来云去;青山无语,看世上花开花落,花落花开。”联语技法巧妙,表达了先生旷达无羁但又消极出世的怅惘情绪。再如摸子泉联:“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以其诙谐风趣的笔调,把破除迷信的意旨,以嘻笑口吻托出,使人在哑然失笑中引起深思,受到教益。还有题卧佛殿联:“还不起来么?此等功夫,怕是懒人都藉口;何妨睡着了,这般时代,倘成好梦亦欢心。”真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看似游戏之作,实际上是有其深意的。题金刚殿右“无色界”门联:“里面清清净净,安安闲闲,无非妙谛;到头囫囫囵囵,活活泼泼,便是如来。”在叠字联珠中,画出了如来的本来面目,敢在佛祖头上着秽,其胆也大,其语更妙。题“若登天然”坊联:“高处何如低处好;下来还比上来难。”短短14个字,字字深喻人生哲理,是五泉山楹联的代表之作,达到了楹联艺术的最高境界。诸如此类妙语警句,在题五泉山楹联中,俯仰皆是。登山临泉,访胜踏幽,俯仰之间,尽是妙联,读之见仁见智,情怡神畅,悦目赏心,令人陶醉,会心一笑,令人不得不击掌叫绝。

除五泉山楹联外,刘尔炘先生题咏较多的是兰州小西湖,为小西湖景点题写了19副楹联,无不是情景交融,意境高远,或忧世忧民,或自抒胸襟,皆为佳句精品。另有题兰州潜园、白塔山、五泉书院、甘肃高等学堂等处的楹联多副,亦多佳作。

彭英甲:横跨黄河的一座桥

兰州城依山阻水,东控陕陇,西扼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塞,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地位,然而占据着如此重要地理位置的兰州,却有一条黄河阻隔,使两岸无法贯通。在兰州黄河之上的“天下第一桥”,则成了历史与今天、东部与西部连接的象征。黄河铁桥宛若一条巨蟒跨卧黄河,至今雄姿犹存,与桥两面的白塔、五泉遥相呼应,美不胜收,而建桥之人彭英甲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

敢叫天堑变通途

“昔黄河八千里,自西往东,行者均以舟渡”,是说人们的渡河方式是依靠舟楫摆渡,而主要是用羊皮筏子。试想:在波涛汹涌、浊浪排天的河面上一叶小舟颠簸前进,的确有一种“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惊险美,但在人们“行到水深处”时,生命却也在波谷浪尖之上,得不到保障,也就很难有“坐看云起时”的雅兴了。

到了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河上下,顿失滔滔”,黄河结冰,形成一座“冰桥”,其景甚是壮观,人们可以在河面上行走,想来应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是“黄河滩上看春冰,人在未消冰上行。猿臂长杆如打浆,怅惘失足一心惊”,随时都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险。在黄河之上建桥成了一种历史的必然。为适应这一需要,所建成的镇远浮桥正如马世焘在《兰州竹枝词》里所写的那样:“长堤铁索压虹桥,天下黄河第一桥。二十四船联最稳,任他春水浪迢迢。”宛如彩虹的镇远浮桥,解决了人们的过桥问题,但每遇狂风暴雨,浮桥就会在风雨中飘摇,有时甚至会出现桥毁人亡的悲剧。人们需要的是一座坚牢永固的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时任甘肃劝业道的彭英甲率领众地方官员来到黄河岸边,面对奔腾翻滚的黄河水,心中感慨万千,为了适应兰州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毅然提出要解决黄河“无一桥永久贯通两岸”的千年难题,建议在兰州黄河上建造铁桥,以代替原有的“镇远浮桥”。他的这一提议无疑是晴天炸雷,众官员议论纷纷,犹豫不决。彭英甲力排众议,一锤定音:“天下事总是要干,要干最是要一片实心。”然而那时的清朝政府已是穷途末路,在数年战火硝烟的烧烤下即将耗尽元气,经济更是积重难返,官吏内部意见不一,而黄河铁桥就在这种情况下艰难起步了。1906年,彭英甲报请清政府批准,动用库银3066两,开始筹建兰州黄河铁桥的建造。工程项目由德商承担,保证80年坚固不垮,但进口物资运输一律由我国负责。在当时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建筑材料先用火车从天津口岸运到河南新乡,而从河南到兰州,笨重巨大的金属桥梁材料,只能用最原始的工具运输。地形险峻,行路艰难,就凭马车、驴车、骆驼车,甚至人力推车这样的运输工具,中国人硬是把数以吨计的建材运到了兰州,工人又冒着严寒酷暑在奔腾咆哮的黄河上施工,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

在中国当时的国力下,运输、建桥的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而彭英甲的筹款过程更是艰难,可谓是一波三折,但天下黄河“第一桥”终于在大清国覆灭前建成了。工程从1907年2月开工,到1909年6月竣工,历时两年。新建成的铁桥被命名为“镇远桥”,后被更名为“中山桥”。桥宽8米,(车行道6米,两边人行道各1米),长250米,全桥5孔4墩,载重8吨,保固期80年。黄河铁桥跨卧黄河,为兰州的政治、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成为连接青海、新疆、宁夏的交通要道,从而结束了“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历史,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伟业。百年后,这座桥被誉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象征”、“中外合作的壮举”。黄河铁桥是中华先辈在国力衰颓的凄风苦雨中大智大勇的结晶,它更是一座强国的路标,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黄河铁桥保固期80年,然而到今天它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风雨,百年沧桑,而它却依然挺立在黄河之上,见证着那段艰难的建桥历程,诉说着彭英甲的建桥伟绩。历史是无情的,历经百年的风风雨雨,黄河铁桥已几改容颜——桥,老了。但她默默地延续着她的使命。逝者如斯夫,当年建桥的那位来自东南之地的人物彭英甲早已随黄河之水漂流远去。斯人已逝,然而彭英甲的名字会和铁桥同在,永远烙刻在兰州人的心上。

创业为圆强国梦

彭英甲,字炳东,号铁函,思想开通,有远大抱负,希望以工业强国。他于1906年至1911年任甘肃劝业道兼主甘肃农工商矿总局,这6年中,在兰州兴办了一系列近代工业。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兰州西大街商品陈列所,人群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如同赶庙会一般。看着展出的产品,人们赞不绝口,纷纷称妙,恨不得立即出钱把它买回家去。而被人们交口称好的产品,都是出自兰州劝工厂。这个工厂由彭英甲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内设绸缎、织布、裁绒、玻璃等六科,从外省招聘技师指导生产,在兰州招收艺徒,利用当地优势发展生产,其产品质量高,样式多,既为兰州提供了经济来源,又让民众开阔了眼界。工厂开办后,省城和各县的人士纷纷前来参观,以期学习借鉴。

在当时清朝政府末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下,彭英甲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外面的世界;而他创办近代工业的创举,又显示了彭英甲的远见和强国之志。

同是1906年,有人向彭英甲禀报,说在皋兰铁石山有人发现了“矿苗颇旺”的铁矿石山。一心想为兰州人民创办工业的彭英甲,即刻着手做聘请比利时化验师贺尔慈的工作,并让他同本地工匠对矿石先进行小型的冶炼,再进行化验,以检测是否可有开发价值。经过检验,矿石的含铁量在四成以上,贺尔慈认为可以进行开发。于是彭英甲在黄河北岸购买土地,建造了皋兰官铁厂,但因为当时技术和工具有限,对于矿石只能用土法进行开采、冶炼,工厂建成后生产了只有半年多,便因生产成本太高,矿石相对含铁量太低而被迫停工,彭英甲开办的皋兰官铁厂以失败而收尾。

除创办兰州劝工厂和皋兰官铁厂外,彭英甲还创办了窑街官金铜厂。1906年10月,彭英甲奉命与比利时参赞林阿德签定合同,购置机器,并聘请外国工程技术人员,创办了窑街官金铜厂,于1910年耗巨资建成,建成后工厂外貌十分壮观,然而因原选矿有误,从白银运送矿石,入不敷出,赔累过巨,只得草草结束。

1908年冬,彭英甲再次与比利时参赞林阿德合作,在兰州白云观西侧开办了兰州洋蜡胰子(肥皂)厂。此厂于1910年竣工投产,中方投资白银1万两,从国外购买回成套的制造洋蜡、胰子的机器数台。并充分发挥甘肃的优势,生产中所使用的油脂原料是从临夏、甘南一带运来的牛羊油,而且产量很好,又因原料名副其实,产品质量无可挑剔,如此好的产品本来应当有着很好的销路,但因生产成本高,人民的购买能力有限,致使销路不畅,洋蜡胰子厂是苦苦维持。

辛亥革命后,工厂无以维持,只得停产关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