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三):農耕桑田
2775500000025

第25章 产业化,农业巨人的又一次飞跃(4)

兴隆山的确是兰州之肺,对兰州的空气、气候、生态等有明显影响。兴隆山的植被比较丰富,从山下向山顶垂直分布:2000米~2300米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有白桦、糙皮桦、杨树、辽东栎;2300米~2800米为温带常绿针叶林,乔木主要是云杉;2700米~3000米之间主要是寒温性灌木林,以高山柳、沙棘为主;30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这些草地林木,像巨大的“兰州之肺”,优化了兰州的空气质量和气候湿度,使兰州的生态系统得到改观。

兴隆山也是动植物和大型真菌的王国。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有大型真菌19科55属109种,高等植物120科452属1022种,各种动物和鸟类150种。目前已鉴定命名的昆虫1048种。其中植物中有全国胸径最大的云杉、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星叶草、三级保护植物桃儿七、膜荚黄芪等;珍稀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国家二级动物雕、鹫、蓑衣鹤、锦鸡、石貂、马麝等13种。各类动植物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真正成为理想的动植物王国。

兴隆山自唐宋以来,道家、佛家、民众和官府在这里兴修神殿寺庙,这里成为香火旺盛的洞天福地。山下有一清代建成的握桥,名为云龙桥,其形如虹,玲珑美观。过桥登东山,有龙王庙,山神洞,滴水岩,玉液泉,太白泉。山腰上有天梯、风月岭、黑虎殿、二仙洞、白云窝、寿星庵、通天梯等景点。20世纪50年代,全山亭台楼阁以及庙宇就达70多处,景点24处,成为佛、道胜地。现兴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滴泪亭等景点;栖云峰有混元阁、朝云观、雷祖殿等殿阁。于右任游览兴隆山后,曾感叹道:“西北风光何处秀,当数榆中兴隆山!”

兴隆山的美,美在那苍茫蓊郁的森林,美在那巍峨雄浑的山峦,更美在那浓浓的人文情怀。当旭日东升的时候,它像碧绿的翡翠,显得那样的端庄凝重,那样的变化莫测;当夕阳西下,它又像燃烧的红霞,显得那么热情似火,尤其深秋的“红叶”,更加吸引八方来客络绎不绝;阳春三月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苍松翠柏,欲与争绿,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盛夏来临,则云绕谷底,雾罩山峦,一派绿色的海洋;秋天是兴隆山最美的季节,红叶似火,层林尽染,满眼苍绿,如痴如醉;隆冬季节,山舞银蛇,松挂玉帘,置身其境,烦恼顿失,其心顿悟,胸襟豁然开朗,依依不愿离去。

兴隆山的秀色不仅伴随着许多传说故事而显得神奇,又伴随着历史的真实记载而显得格外庄重,还因成吉思汗而声名远播。成吉思汗曾赞美兴隆山:“花角金鹿栖息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吾翁享乐之帮。”抗战时,成吉思汗灵曾停厝于兴隆山大佛殿,使兴隆山声名远播。

兴隆山不仅和古人不期而遇,而且和现代名人也有不解之缘。

张治中将军曾建喜松亭,并题有他题写、水梓手书的对联:“静调琴韵听流水,更历岁寒爱老松。”1941年,于右任来甘视察,在兴隆山拜谒成吉思汗陵墓时写下了一首《越调·天净沙》曲子“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愤慨之情。1956年6月,陈毅在兴隆山与兰州象棋高手对弈,大战三局握手言和,陈毅坦荡的胸怀,平易谦和的人格魅力,曾被传为美谈。另有明代兵部员外郎杨继盛、清代吴可读、左宗棠、魏光焘、毛庆藩、民国******、赵正清、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朱德、胡耀邦、彭德怀、董必武、******、陆定一和外国元首越南主席胡志明等都曾游历兴隆山,为兴隆山增添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吐鲁沟:神话般的绿色山谷

吐鲁沟与五泉山、白塔山、兴隆山和皋兰山等名山不同,是一条纯自然最原始的自然风景区。沟中石崖林立,林海苍茫,曲径通幽,溪水长流,景色优美。进入吐鲁沟,就像刚刚步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这里是仿佛一个曲折幽深的画廊,许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画师在这里挥挥洒洒各显神通,把这三十里的山谷,装点得处处是画,步步是景,使人扑朔迷离,眼花缭乱,使人真正体会到了那种人在画中游的情趣。因此,吐鲁沟风景之雄之险之奇之秀,可比青城之幽,峨眉之秀,华山之险,九寨之奇,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真正的“神话般的绿色山谷。”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衔接部的连城林区,属祁连山脉的东麓,距兰州和西宁均为160千米,是一以奇山秀水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旅游区,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吐鲁”是古代蒙语,意为“大,好”,或“美好的果园”或深谷之意,从沟口到沟掌长16千米,故名吐鲁沟。

吐鲁沟曾为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里受山地气候影响,降雨丰沛,沟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吐奇纳秀,成为一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为主、人文景观相点缀的天然风景区。公园以奇特、险峻、幽灵的地貌景观为主体,以迭相交替的森林植被为陪衬,以溪流、瀑布为脉络,展现出苍劲、雄浑、秀丽、古朴的原始美。

吐鲁沟依地域分为前沟、后沟、小吐鲁沟三部分。游客跨越大通河桥,即进入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从大桥至三岔旅游村6千米,便分成大小两沟,左侧是大吐鲁沟,全长14.7千米,是以奇特地貌风景为主的景区,共有24处景点,峰、峦、崖、石、瀑,百态千姿。

再上行,便到沟掌草原,为迷人的草原游览区。从三岔右行即进入小吐鲁沟风景区。

吐鲁沟前沟较为开阔,有稀疏的民居和田野。沿谷口迎客狮而上,沟谷渐窄,扑面而来的是突兀的山峰和翠绿的林木。进入前沟腹地,便是云杉的世界,山峰山谷到处被云杉包裹得严严实实。

天窗眼位于距驼峰岭1千米处,路右有一月牙形水塘,名半月潭。半月潭左岸,有一个高22米、宽9米的洞窗高悬峰顶,透过石洞,可以看到湛蓝的天空和轻盈的白云,这是吐鲁沟独特的景观。

灯杆石是吐鲁沟前沟风景区最后一处景点。站在练功台举目西眺,便可以看见一块塔形巨石冲天而起。原为淘金者的出山标志,名金干石。后因此石立如灯盏,遂改称灯杆石。灯杆石四周,红桦绿松,云动溪流,景色如画。

石壁泻珠位于距灯杆石千米处。灯杆石以上,依S形溪谷渐陡,过最上一桥,北进小沟,路径中断。两座东西对称的小山包夹峙而成一条幽深的山谷,无数泉流从80多米高的断壁上飞流而下,有的酣畅淋漓,有的藉石乱流而下,与蓝天白云浑然一体,极富诗情画意,为兰州新十景之一的“石壁泻珠”景观。

圈湾草甸是吐鲁沟又一景点,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呈扇形向南伸展。碧绿的草场山花烂漫。远处的羊群在苍穹下缓缓移动,像一朵朵白云在天际流,确实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小吐鲁沟风景区长7000米,有12处景点。林区内有1600多种树木花草,栖息着麝、跑鹿、蓝马鸡、猞猁、石羊等数十种珍稀动物。

茫茫林海,淙淙溪流,参天古木,鸟语花香,俨然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吐鲁沟的气候异常凉爽。因山高沟深,海拔高低不一,因而气候变化无常。刚才还是阳光明媚的好天气,一会儿却乌云密布,雷声大作,顷刻之间,大雨飘泼,瞬间,又乌云消失,晴空万里。有时山下细雨霏霏,山上却大雪纷飞。这种变幻莫测的气候在吐鲁沟奇特景色的映衬下,的确给人留下神奇的印象。

南河道,老兰州最爱做梦的地方

“今日南河,重开宏篇,美景难收。南河重开,十里水注,使粼粼清流,和着喜泪,流进市民心头。

“南河之首,万人空巷,笑看滩渚,乐在金秋?老翁含泪说古今,披彩挂红握桥头。清流两岸,攒动人头;家具超市,游人奔走。古渡水车,巍然绿畴;农田菜圃,在河之洲。蓝天白云映其间,阵阵笑语逐波流,居民畅心,路人凝眸。南北失常多整洁,大街通衢生意稠。活水描锦绣,金风拂垂柳,十里大变化,笑脸出户牖。大雁正是回巢时,临水亲水不再走,金城又添南河秀。鑫报首倡,开通南河。金钟既叩,满城颔首,领导当先,民众挽袖。上下奋战,壮志今酬。正是那爱亦悠悠情悠悠,南河悠悠梦悠悠。”

以上文章,是《鑫报》征集南河道开通诗词歌赋活动中一位作者所作的《今日南河赋》,写出了对南河道的所见所闻所感。

南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又称教场河,从滩尖子离开黄河向东流去,穿越兰州市区东部地区,在东岗回归黄河的怀抱。南河对兰州的防洪、环保、城市面貌、空气质量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被称为兰州的“第二条母亲河”。

过去的南河道,是老兰州最爱做梦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南河道的水非常大,每到春、夏、秋季节,南河两岸郁郁葱葱,空气清新,一派江南秀色。每逢节假日,兰州人便不约而同地前往南河道,游泳观景,或者在雁滩游玩,非常的惬意。孩子们是南河最忠实的朋友,他们在南河嬉闹玩耍,有时一个猛子下去,一条大鱼便被捞了上来。冬天到了,南河上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孩子们穿着厚厚的棉衣,手脸冻得红桃似的,他们呵着热气,在冰上尖叫着,嬉闹着,你追我赶,赶着“冰溜子”,滑着自制的“冰车”,那份激情,那份童真,令人羡慕不已。

但好景不长,没过十年,南河道的恶梦开始了。70年代,兰州市掀起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南河被拦河筑坝,滔滔不绝的黄河水被挡在南河外面。80年代,干涸的南河开始污染,两岸郁郁葱葱的绿色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90年代,南河已经变成了臭气熏天的兰州的“龙须沟”。进入2000年,南河道的防洪、环保、美化城市面貌的功能已经完全丧失,而且副作用开始显现,反而成了阻碍防洪、污染空气的代名词,南河道成了兰州人心中难言的痛。

2005年3月,《鑫报》首倡疏通南河、治理南河,将南河建设成可与成都府南河相媲美的生态河。《鑫报》的倡议立即得到兰州市民的热烈响应,这也和兰州市委市政府的建设规划不谋而合,于是,治理南河道的“大战”开始了。2005年3月30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启动南河综合治理工程,年内必须完成南河道疏通工程和全线征地拆迁任务;2005年4月26日,市建委组织专家对南河治理工程概念设计初步方案进行了审查,明确提出了“客观评价,科学规划,深入研究,精心安排,分期实施”的重要原则;2005年5月27日,南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意见获得通过,疏通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10月1日,南河道首次进水;2005年10月23日,兰州军区援建工程指挥部和部队的400多名官兵开进南河道疏通工地,标志着南河道“军地共建”工程的正式实施;2005年11月21日,南河道综合治理方案正式出台。

南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基本构思和内容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的,达到“通、流、绿、美”的最佳效果,为老百姓营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从疏浚河道入手,坚持走绿化、人文、光彩照明、碧水长流等和谐统一的环境美化理念,把南河道建设成具有兰州文化底蕴的环境优美的生态河;综合治理模式,将通过生态系统建设,形成一河两岸八节点,三区双控十六景的规划结构,将昔日18滩的美景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综合治理工程包括河道疏浚工程、防洪工程、污水截流管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绿化工程、文化光彩工程、景观工程等8个分项工程组成。为使绿化和景观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将入口处的水车博览园、绿色公园、平沙落雁、夏园等景观纳入南河道的整体景观范围。

据了解,南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面积约120公顷,计划投资12亿元,近期规划至2010年。已经开工建设的河道疏浚工程预计3~4年完工。可以看出,未来的南河道,将一扫污水横流、垃圾塞道的“龙须沟”模样,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条具有兰州文化底蕴的、环境优美、风景如画、面貌焕然一新的生态河,她将以兰州“第二条母亲河”的身份,以“水景沁音”、“怀古幽思”、“柳林含烟”、“南河晚渡”、“芦提飘絮”等昔日18滩的美景吸引世人的目光。

这一民心工程对改善兰州市的生态和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增强城市的发展后劲,提高城市的人居条件,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