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先秦
2773400000009

第9章 领先世界的诸子百家(6)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爆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凡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几。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

有人把吕尚(也就是姜尚,又叫姜子牙)推为兵家的氏族。理由是,在周朝倾覆商朝政权的大战中,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他不仅在战略指导上善于把握战机,趁商军主力远征东夷,纣王在国都朝歌孤立无援、众叛亲离的有利时机领兵出战;在战术运用方面,吕尚攻心为上,他亲自率领百名精锐冲击商军阵脚。因为打前阵的是奴隶,吕尚初战告捷之后,武王便率主力跟进围歼,加上商军中的奴隶兵的倒戈,周军很快大获全胜,商朝被灭。从指挥作战的思想来看,吕尚应该属于兵权谋家或兵形势家。

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孙武,也就是孙子,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受家庭的影响,孙武从小就喜欢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但齐国的纷争和内乱使孙武十八岁时便离开齐国,到了吴国。

吴王阖闾即位后遍求人才,想成就霸业。大臣伍子胥便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孙武将写成的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吴王看后赞叹不已,他要孙武实际演练一下看看效果。为了考验孙武的才干,吴王没有给孙武士兵,而是交给他一百八十名宫女让他操练。

孙武毫不在意,他将宫女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位美姬做队长,带领宫女听令操练。孙武向宫女们讲完操练口令之后,便命人擂鼓操练。但宫女们根本不听他的口令,只觉得好玩儿,大笑不止,队形也变得大乱。孙武立刻下令将两名美姬队长斩首,以肃军纪。吴王吓得赶忙派人传令给孙武:“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姬,寡人吃饭都不香了,请赦免了她们吧。”

孙武却以“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斩杀了吴王的两名美姬,然后又任命两人做队长,继续操练。这次很快将宫女们训练得进退有序,阵形严整。吴王虽然失去了两名爱姬,但最后还是拜孙武为将军,因为他知道孙武是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难得的将才。

此后,孙武随吴王和伍子胥征讨楚的属国钟吾(今江苏宿迁东北)、舒(今安徽庐江县西),连战连胜。阖闾就想乘胜直捣楚国都城,孙武却劝阻道:“楚军现在还不能轻视,况且我们现在灭掉两国之后已经很疲惫,应该收兵休整,待机再战。”阖闾于是班师回国。

伍子胥和孙武确定了扰楚、疲楚、寻机破楚的战略,然后组建了三支精锐军队,轮流袭扰楚国边境。在第一支军队袭击时,楚国便调集主力迎战。但楚军一出,孙武却率吴军撤退了。当楚军刚返回时,吴国派出的第二支袭扰军队又开始了行动。这种车轮式的袭击战搞得楚国被动应付,军队疲惫不堪,国力也消耗严重,致使一些小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在袭扰中大有收获。

公元前506年,孙武又运用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的战法打败了楚军。当时,楚国围攻吴的属国,即一个小国蔡国。孙武率领三万精兵,乘船逆淮河而上救援。楚军见势不妙,赶忙退兵,在汉水设防。没想到孙武却突然弃船登岸,从陆路奔袭楚国腹地,给楚军来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孙武并没有用全部兵力奔袭,而是精选了三千五百人做先锋,披坚执锐,轻装疾进。等到了汉水东岸,楚军迎击时孙武又领兵后撤,引诱楚军追击,三战三胜。此后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决战,孙武用先发制人的战术冲乱了楚军的阵脚,然后吴王率领主力攻击围歼,又大获全胜。以后孙武用半渡而击、乘楚军用餐时攻击等灵活战术打得楚军毫无还手之力。

因为孙武的神勇指挥,从柏举之战到占领楚国国都郢,吴军只用了十天的时间,楚王仓皇而逃。孙武以三万之众破楚军二十万,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公元前496年前后,越王允常去世,新王勾践继位,国内还未完全稳定,阖闾觉得有机可乘,他不听孙武劝阻,在准备不足时就匆忙出兵。结果大败,阖闾也因伤重而丧命。太子夫差继任吴王后,孙武和伍子胥一起整军备战,在公元前494年终于击败越国。

当时,勾践领兵从水路进攻,夫差则以十万精兵迎战,孙武和伍子胥夜里派出疑兵,在两翼举着火把助势攻击,夜幕中火光照亮了天空,向越军包围过来,加上喊杀声,致使军心动摇,在吴军的猛攻下越军全线溃败,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最后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而是和勾践议和,养虎为患,后来又放勾践回国,纵虎归山。在夫差到北方会盟称霸后没几年,吴国便被卧薪尝胆恢复元气的勾践灭掉了,夫差也落得个自刎而死的悲惨结局。

孙武虽然帮助吴国建立了霸业,但夫差日渐骄横,不听忠言信谗言,逼死功臣、忠臣伍子胥,孙武见状寒心而退,知道自己想辅佐吴王统一南北的大志已无法实现,为免遭杀身之祸,便隐居深山,修订他的兵书去了。

孙武之所以被后人所称道,最主要的还是他留下的那部兵家圣典——《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虽然只有五千字,却体现了齐鲁文化伦理思想中“仁”和“义”,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不仅仅是一部军事著作,它更代表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思想、文化,是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智慧根基、源泉。这也使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的军事家,国人尊孙子为“兵圣”,而以色列当代战略学者MartinvanCreveld(克里费德)之言可以代表国外的总评:“所有战争研究著作中,《孙子兵法》最佳,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则只能屈居第二。”

18世纪80年代,国外还一度掀起“孙子热”。1772年,巴黎的迪多出版社出版了这套名为《中国军事艺术》的兵学丛书,其中第二部就是《孙子兵法》。这部书的法译本一问世,就引起法国公众的重视,《法国精神》等文学刊物纷纷发表评论,有的评论者甚至说,他在《孙子兵法》里看到了西方名将和军事著作家色诺芬、波利比尤斯和萨克斯笔下所表现的“那一伟大艺术的全部真理”,建议将这一“杰作”作为“那些有志于统领我国军队的人和普通军官的教材”。廖世公所著的《中国为世界文化之源》这部著作中提到,就连叱咤欧洲的法国名将拿破仑也读过《孙子兵法》。据报道,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交战双方都曾研究《孙子兵法》,借鉴其军事思想以指导战争。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孙子兵法》是美国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是影响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井深大一生的书,是通用汽车CEO罗杰·史密斯、软银总裁孙正义成功的法宝、商界必备实战手册、启迪人生权变创新的智慧。兵法的核心在于挑战规则,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兵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就是孙膑,孙膑是孙武后代,本名孙伯灵,山东鄄城人。年少时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髌刑(古代削去膝盖骨的酷刑),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打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部分失传。

纵观《孙膑兵法》十六篇,在继承孙武军事思想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其一,孙膑在《威王问》中阐述了战争是政治斗争工具的战争观。他明确地说,战争不是什么别的,而是先王传布“道”,即政治的工具。先王不是不想要“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为社会创造和平的生活环境,但是,依靠空口说教办不到,所以才“举兵绳之”,用战争的手段禁止争夺。然而,战争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并不是可以经常使用的。战胜固然可以“存亡国,继绝世”,而一旦战败,则会“削地而危社稷”。所以,对待战争“不可不察”,要慎之又慎。喜好战争的国家一定灭亡,贪图胜利的人一定受辱。孙膑的这种战争观显然比《司马法》所说的“以战止战”的思想更加深刻。

战争作为布“道”的手段,进行战争一定要合于“义”,“战而无义,天下无能固且强者”。经济是战争的基础,只要有充足的物质准备,小城照样能巩固坚守。在《强兵》篇,孙膑又进一步提出,要想强兵,当务之急在于“富国”,明确揭示了战争对于经济的依赖关系,在理论上发展了孙武所提出的“因粮于敌,取用于国”的论题。

其二,发展了孙武“任势”的军事理论,明确提出了“因势而利导之”的作战原则。《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孙膑贵势”,这指明了孙膑兵法的特点。势是战争态势,是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包括兵力、武器装备、军事物资等)的布局。孙武早在十三篇中就提出了“任势”,即驾驭战争态势的思想。孙膑则在“任势”的基础上,提出创造和争取有利作战态势的各种原则。

其三,孙膑指出了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月战》篇中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这是人文思想的重要表现。中国的人文思想源于春秋,战国时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思潮,在人不被当做人看待的****时代,孙膑能指出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无疑是进步的。从人文主义的论题出发,孙膑与孟子一样,也提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他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所谓“人和”,就是得众、得人心。“得众者,胜”,“不得众者,不胜”。孙膑的这种以人为贵的军事思想,显然也是由继承《司马法》的“仁本”思想而来的,但提法又超越了《司马法》,是战国时代人文思想在军事学理论方面的重要表现。

其四,孙膑在军事学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丰富和发展了春秋以来的阵法。春秋时,由于盛行以车兵为主的方阵作战,阵法大多以“三阵”、“五阵”为主。战国时,由于形成以步兵为主,车、骑兵为羽翼的多兵种协同作战,又出现了大规模的野战和围城战,所以军阵的阵法更加复杂化。

其五,孙膑在一系列战略战术上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指导原则。如:他提倡坚持积极进攻的战略原则,在《威王问》中说:“必攻不守,兵之急者也”,主张打击敌人没有设防或防守薄弱的要害之处。这个说法显然继承了孙武“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的思想。但孙膑并没有简单地吸收,而是把它从一般策略原则升华为战略原则,使它变成整军经武的急务。

孙膑还发挥了孙武“攻其所必救”的军事原则,把这一原则与“批亢虚”、“示之疑”、“示之不知事”等巧妙结合起来,取得了桂陵之战的胜利。对于孙武“我专而敌分”、以寡敌众的战术原则,孙膑也有创造性的发展。他提出对强敌要避开锋芒,而引诱迷惑敌人,使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我卒并而击之”。

当然,《孙膑兵法》作为两千多年前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会有局限和不足。例如:它杂有阴阳五行的神秘成分,认为日月星辰可以影响战争的胜负。有时对于战争中的地形等物质条件看得过于片面和绝对。但这些缺点和不足并不影响它的价值,它是战国时期战争实践的理论总结,继承了前辈军事家的优秀成果,又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发挥创造,在我国的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此外,今存兵家著作有《皇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司马法》《吴子》《尉缭子》《将冤》《百站七略》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正如孙子所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当今社会,用“兵”之处比比皆是,尤其是激烈异常的商业战争,讲求“兵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墨家:非儒即墨,千载之后有余音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

历代墨家首领被尊称为巨子,巨子的职位是由集团中公认的贤者互相传让的,享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方授楚《墨学源流》认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厘则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墨者大多来自社会的下层,能够吃苦耐劳,平时一律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串足胼胝,面目黧黑”,以吃苦为高尚的事。他们勤于进行实验,作战十分勇敢,平时从事生产劳动,主要职业是教师、工匠等。墨子及其门人为人们做好事,即使是牺牲了个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载:“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意思是说,墨家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而且他们功成不受赏,施恩不图报。

墨家是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腹朜杀子”的故事也向我们展示这个团体的纪律严明不是空穴来风。有个很有名望的墨家学者叫腹朜,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要听我的。”腹朜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规。”腹朜没有答应秦惠王,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朜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这足见墨家的纪律非常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