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财富路
2766600000363

第363章 竖起了县城的第一块广告牌

方书记说的是实情。在海山生活了几十年的林晓阳知道,就是到了二千年,海山还有不少的山区乡下,没有通车,更不要说在机车奇缺的年代了。确实,这般的情形下,海山那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对政府人员下乡来说,还真是个难事。

林晓阳记得,那个年代,先进入国内的进口车,就是他这几天驾的、华侨捐赠给县里的九座面包车。

虽然,林晓阳不知道这样的面包车,价值是多少,不过,从两年后,江口刚有进口摩托车卖时,一辆在后来卖到了万多块的摩托车,才卖三千块的这个行情,他推测在当前的市面上,一辆是摩托车十倍价钱左右的九座面包车,应该超不过三万块。

也虽然,三万块钱在当时的海山,足足可以买三十间的房子,但既然已经在海山投资下了这么多的项目,以后依仗政府的时候还多着,而且,在这个市场秩序还没有建立的阶段,许多时候,政府的一句话就是金钱。

就似今日一样,假如林晓阳贪婪一点,方书记的一句免费运输,可能不用两个月,林晓阳他们已经赚到了不止一辆面包车这个数,所以,就是送政府三万块钱,这个感情的投资,从长远来看也是超值。

再说,林晓阳也希望给家乡做点什么,当时的人纯朴,当时的政府也纯洁,所以,给政府办事,也等于给当地的人民办事,冲着这一点,就是林晓阳自己出钱,他也会给县政府送上一辆这样的交通工具。

在林晓阳思索时,方书记以为自己提出的东西价值太高,让林晓阳为难,他连忙对林晓阳说道:“小阳,如果难办就算了,毕竟,这个东西的价值不菲,一下子让港商捐赠这么大价值的东西,也确是让你为难。”

那年头,虽然也有华侨开始向国内捐赠,也只是一些小捐赠,捐赠的额度并不高,县政府在用的这台面包车,是一个商会百多个的海山籍华侨一齐捐赠的,平常一个华侨捐赠几百或千多元价值的东西,已经算不错,让一个港商捐赠几万块,好似确有点强人所难。

林晓阳听了方书记的话,连忙收起了思绪,回答道:“书记,海山的情形我基本了解,所以,我也知道您说的难处。您就放心好啦,这事我一定促成。”

林晓阳说完,当即就在方书记的办公室里借了个电话,当着方书记的面,给香港的黄师傅挂了个长途,跟他说了县政府在运输上给了他们的支持,提出了要捐赠一辆车给县政府作回报的事。

那边的黄师傅听了林晓阳的话后,说应该没有问题,等黄大师回到香港后,他跟父亲商量办理这事。

听了林晓阳说电话,再看到了林晓阳那成竹在胸的模样,本已经失望的方书记,不禁大喜过望,他连声谢谢林晓阳的帮忙。

最后,林晓阳还邀请了方书记抽个空闲时间,组织县政府的领导们,带上家属到飞海滩去游览一番,观赏自己家乡的美景,由他们全程包揽游览者的费用。

林晓阳的邀请,等于给了县政府的工作人员一个福利。当时的政府人员并没有什么福利,甚至工资还比不上工人,所以,林晓阳这一着,对县政府的工作人员来说,无疑就是一个福音,方书记当然也高兴啦。

从县府出来之后,林晓阳直奔离县府不远的县印刷厂,他要看看自己的广告图片进展如何。

县印刷厂里,接过了方书记指示的厂长,正组织了全厂的技术力量,在给林晓阳的活攻关。

经过了厂长从县府回厂后这段时间的研究,林晓阳的活终于有点眉目,他们把林晓阳提供的照片先分成了四张来印刷,印刷好拼在一起的效果还可以,只是用摄影的术语来说,就是噪粒大了些,但在当时的技术下,又哪有什么降噪的好办法?

这天下来的时间,林晓阳就呆在了县印刷厂里,直到了完成他的活为止。

由于方书记的重视,厂里当然就尽力,印刷厂的厂长在印好了林晓阳的活后,让人加班给连夜拼凑了起来。

第二天的一早,林晓阳带着驻守海山的丹青舅父,来到了印刷厂时,印刷厂的厂长,已经提前把那连夜制好的大幅广告画,让几个人拉开在厂里唯一的两层楼前,等林晓阳验收。

把一张照片放大到了万倍,噪粒也同时放大了一万倍,所以,那画近看的话,简直就无法入眼。林晓阳直后退到了十多米后,才勉强看出了画中的内容,再后退十多米,看上去的效果才好些。

唉,在那个没有扫描、喷墨的年代,能印出这样的画已经是奇迹,林晓阳又哪还能有什么要求?还好,这画林晓阳准备挂在车站那三层高的主楼,让人远看,所以,这样的效果总也算差强人意了。

接过了县印刷厂的交货后,林晓阳问厂长这活的费用时,厂长说,方书记已经吩咐过,他们这个工作是支援外商,当然就免费啰。

见到了一班工人为自己加班加点忙活,林晓阳哪过意得去,他从身上掏出了百多块钱,递给厂长,说请那班给这活忙碌的人吃点心。

见厂长犹豫不接钱,林晓阳解释说,港商很满意这活,所以就奖励为这活辛苦的工人,请厂长收下,代港商慰劳加班的工人。

听了林晓阳这还算合理的解释,厂长才敢收下这笔足够全厂两百工人吃五件以上点心的钱。

把这幅超大的画抬回去后,林晓阳马上画了个图,并飞快地算好了材料与开料的数据,然后让丹青的舅父带着两位由江口下来海山做钢窗的工人,立即动手做这个广告牌的支架,而自己则去联系买贴这幅广告画的木板。

由于那年代还没有后来那加工方便的夹板,所以,林晓阳费了大气力后,才在一家木工作坊,购下了几张加工好的床板,并把那做木的师傅连工具带了过来,让他帮忙把床板裁好,然后众人合力把裁好的床板固定在广告支架,再把广告画贴上。

第二天,在没有后年代的起重吊机的情况下,林晓阳请了县搬运队的老师傅,带着搬运队的全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广告牌给搬到了车站主楼的顶楼上。

把广告支架固定好,海山的第一幅巨型广告牌从那天起就应运而生,直到了多年后,海山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还记得这幅在当时不敢想像的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