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财富路
2766600000344

第344章 筹备县城里的投资项目

林晓阳今天,在海山县城已经算“地主”了,因为他今天在海山县城购买下了五套的房子。

那时国内的旅馆,无论设置、服务,都与普通人家里差不多,所以,有房子的林晓阳他们,当然就不用破费去住那差不多的旅馆,他们在他买下的五间房中,选了间凉快点的房子,当成他们一行人的暂时旅馆。

当天的晚上,林晓阳也没有回家去,因为他还要与黄大师他们商讨投资项目的展开。

新买下的旧房子,当然除了水电之外,就什么设置也没有,所以,林晓阳与黄大师爷孙和丹青的舅父,就坐到了房子的门口,边享受夏夜的凉风,边商讨项目展开的事宜。

而剩下的众女呢?当然就轮着去洗澡啦。嘿嘿,女人洗澡也是个麻烦事,每人半小时算,四人就要耗费二个小时,何况,还有个黄芷青呢。

海山的投资项目中,旅游与出口这两项,林晓阳与黄家已经包揽,没有丹青舅父的事,所以,四人现在商讨的是装修项目与“银丝面”销售点的展开。

“银丝面”销售点的展开就好办,执照都已经办好了,剩下的是销售的事而已。

既然执照是自方的名字,销售的物品、甚至开摊档的钱,都来自自方,所以,黄大师他们认为,就以租那李姓妇女的房子、并请她们家打工这样的方式,来经营这个销售点。

林晓阳却对这个经营模式提出了异议。

林晓阳提议用“代卖”的模式来经营这个销售点。既不租那李姓妇女的房子,也不请他们家打工,而是直接把“银丝面”按批发价送到那刚搬屋的李姓妇女家,让他们自己定售价,自己设法去卖,赚到的钱也归他家。

这种“代卖”的销售模式,在当时算新奇,所以,众人忙问林晓阳,这种销售方式的利弊。

“代卖”这样的销售模式,货品生产商赚的利润虽然会少些,但却胜在不用管理,也不用去头痛销售的事,干手净脚就能赚钱。而卖方呢?他们因为有定价的权力和自己作主的灵活销售,更有看得见的利润,所以能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卖家卖出的货越多,对商家来说当然就越有利,不但能薄利多销,提升收入和产量,还能打开产品的名声,让更多的人认识他们的产品。

既然这个销售模式有这么多的好处,众人当然就不反对了。商定了就按这个销售模式,明天就与李姓妇女家商量开档。

销售点的事完后,接着商量的是装修的项目。

海山县城里,当前新建的房子并不多,林晓阳在刚才市府的晚宴上,已经向同席的熟人、海山县公安局的李局长了解过这方面的情报,知道了到现阶段,海山县城里新建的住宅楼,就只有县直属单位建的“局长楼”和海山最大的一家国企建的职工楼。

从李局长那里了解到,所谓的“局长楼”,就是县里建的、局级以上的干部才有资格住的楼,这样的楼只建了三栋,李局长就住在其中。

既然装修项目的执照已经到手,而且准备开业,林晓阳当然就要找一家住房来做示范标本。见到了也算是熟人的李局长有让他“试刀”的条件,林晓阳当然也就不放过了,晚宴上就缠住了他,让他接受自己即将开业的装修公司的免费钢窗样本。

李局长被缠得没法,而且他家也正好有这方面的需求,就答应了林晓阳。

海山这边的装修公司,现在这个起步阶段所能做的,也只是钢窗这个项目。

钢窗这个项目如果按常规运作,就要用林晓阳白手兴家时的模式,先由角铁的钢窗做起,做大了才上设备改做扁铁的钢窗。

如果这样运作,就等于穿新鞋走老路,又要重复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旧循环,不但制作费力、生产进度慢,产品的质量、外观以及利润都要差上一筹。

那开始时上设备制作不行吗?如果刚开始就上设备的话,不但扩大了投资的成本,而且也没有这么多的需求量让设备消化,造成设备空置的浪费。

针对这样的情况,林晓阳对海山这边的装修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运作模式。

林晓阳提出的运作模式,就是海山这边只做后工序。海山装修公司负责了解清楚客户的需求后,把这个需求报给江口那边,由江口那边开好料、压好型,然后运到海山这边来,再由海山这边组装和上门安装。

这样的运作模式,虽然增加了运输的成本,但却让海山这边节省了开料的设备和人手,还能规范整个公司的产品规格。而且,林晓阳已经算过了这种运作模式的利润,虽然要比江口那边的运作低十几个百分点,但综合来算,还是比在海山上设备相宜。

当然,到产品的需求大了的时候,这种运作模式就不可取。不过现在这个初阶段,这种运作模式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众人听了林晓阳的详细剖析之后,哪还有什么意见?纷纷赞成之余,都佩服他那慎密的心思和灵活的变通。

既然都没有异议,林晓阳就开始了这个运行模式的第一单工程、也是李局长家的钢窗工程的分工。

明天,林晓阳准备亲自带丹青的舅父到李局长家里去量尺寸,量尺寸回来后,林晓阳第一时间做好设计和材料需求,交给丹青的舅父,然后由丹青的舅父带回外江总公司开料。

在丹青的舅父回外江开料的这个时间里,林晓阳要负责筹建海山分公司这边的摊档,等丹青舅父的料进场之后,就马上组装。

至于海山这边的钢窗制作,林晓阳决定让丹青的舅父下来挂帅蹲点,先从江口调两个熟练工过来做师傅,然后再在海山城里招收两个本地人跟着学。

这个招本地工人的事,当然也由林晓阳负责了。

第二天早上,用了两个小时完成了李局长家的钢窗量度和设计后,丹青的舅父就带上那林晓阳做好的材料需求,赶回江口开料去了。

丹青的舅父临走前,林晓阳还吩咐他下来时,带干、湿各若干斤的“银丝面”下来,让销售点开档用。

丹青的舅父走后,林晓阳他们这班剩下的人,分成了两拨行事。

一拨是黄大师爷孙,他们按照昨日商定好的“银丝面”销售模式,与李姓妇女协商,争取早日开档销售。

一拨当然就是林晓阳与韩雪她们众女了,他们负责钢窗的制作工场的工具购置、夹具制作等等,做钢窗组装的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