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财富路
2766600000127

第127章 章一次考察

林晓阳父子谢过了朱主任请到他家吃饭的客气之后,林晓阳凭前世的印象,带父亲来到了学校附近的一家小食店,让父亲品尝这里的一个特产当地一种出名的面条。

那家叫“春宛”的小食店,还像林晓阳前世时一样,不起眼地躲藏在一条小巷的深处。不过,应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古话,小食店凭着它的价廉物美,生意不错。

林晓阳父子走入小食店时,才几张枱的店里,已经坐着不少食客。父子俩找了张靠边的枱坐下之后,林晓阳向那兼职跑堂的老板娘,打听了面条的价格。

一碗斋的汤面条,还是林晓阳印象中的五毛钱。

在平均工资大概是四、五十块钱一个月的当代(当时社会上还没有平均工资这一说,这个数字是林晓阳根据他所知的圈子,推测出的大概数据),五毛钱一碗的面条虽然不算贵,但也并不算便宜。

林晓阳在父亲埋头吃着面前那大号汤碗盛的面条时,自己也边吃边仔细体验这称“银丝面”的当地特产。

“银丝面”是一种跟麻线差不多大的面条,它之所以叫“银丝面”,因它的外表黄白中透亮,在光的照耀下,酷似银丝。

“银丝面”是江口市一个叫外江的地方特产。

不知这家叫“春宛”的小食店的老板或老板娘,是不是外江那地方的人?他们的面条就在小食店的厅堂里制作而成。

小食店厅堂的一角,放着一台电动的小型面条机,当面条卖到差不多时,老板娘就拿出一团和好的面团,到面条机里现场做出一筐面条来,然后接着再卖。

林晓阳细细咀嚼了一口面条,韧、脆、爽、滑,无论口感还是味觉,这面条都不愧它久负的盛名。

面条机是普通的面条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林晓阳估计这面条制作的特别之处,应该在和面的功夫上。

经历过后世的林晓阳知道,他现在品尝着的这种土特产,在后来几十年的岁月里,一直就打不起它的品牌,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流传,而且,随着后来的冒牌产品出现后,这种流传年久的土特产,更是呈日渐式微之势。

虽然,南方人不以面食为主,但面条也不是没有市场,在日常的早餐与宵夜中,面条占的比例还相当重,所以,面条这门生意,应该也不是没有做。

此刻的林晓阳,又发现了一个商机。不过,此刻的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挖掘这个商机,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只是抓住机会,在冒牌产品没有出现之前,多品尝几次。

吃过了面条这顿午餐之后,林晓阳他们父子本来就要乘车出市区,然后再换乘长途车回家。但林晓阳看到他父亲见了汽车后那紧皱的眉头,突然生出了一个走路出市区的念头。

晕车的人吃饱了不宜坐车,特别是坐那沙丁鱼罐头般的公共汽车,因为颠簸、拥挤和混浊的空气,都会导致晕车的人呕吐或更晕车,所以,林晓阳就向他父亲提议,沿着公交线路向市区走去,走到累了再坐车。

林晓阳的父亲接纳了儿子的提议,于是,父子俩就向着市区的方向,开始了步行。

从学校到市区的长途汽车总站,约有六、七公里的路程,而且还多是黄土路。林晓阳边走边观察沿途的情形,对照自己前世的记忆。

走过技校,是一家生产化工机械的国营大企业,这家企业的厂房很大,厂房向着公路的正门那边外围,超过一公里的长度。林晓阳记得自己在读技校时曾经到这家厂参观过,知道这家厂在当时整个市里的机械行业中,技术和规模都数一数二。

当时的当地人,都以能入到这家国营大厂工作为荣,哪怕是入去做临时工,都比一些小型厂的职工好,因为在当时那个只有固定工资的年代,这些国营大厂的福利让人眼馋。

过了化工机械厂,是一片荒地。那时,江口市还没有发展,市区周边的荒地多得是,林晓阳现在就是要旧地重游,对这些荒地考察一番,看以后有没有办法在房地产热之前,拿下一块半块的荒地。如果真能实现这个梦想,自己的淘金梦就算成功了大半。

从寸土如金的前世社会过来的林晓阳,当然知道土地在几年后那火箭般的增值,而且更知道现在所见的荒地,以后会用在什么用途上。虽然,他现在还没有钱来贮备这些土地,但考察一番,做一做发财的梦,也并没有什么不妥。

走过了近两公里长的荒地之后,是一条城边村。那条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城边村,参差不齐地竖着一半超过半个世纪的瓦顶旧屋、一半起码建了十年过外的平房或两层楼房。

望着眼前这些破败不堪的旧屋和建得极简陋的平房、楼房,林晓阳心知这里这些现在日子并不好过的村民,在四、五年之后,每家每户都因政府收了他们的土地搞基建,赔偿一大笔的金钱而变得富裕。

想到这里,林晓阳不禁慨叹造物主的弄人。这时候,城边村里的农民,是最下层的人,而刚才走过的那国企里的工人,属上层的人,但过十年后,两个层次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上层人下了岗、失了业,而原来的下层人却有了大半辈子不用忧的生活费。

林晓阳前世也曾经历过下岗,所以,他庆幸自己这一世有前世的几十年阅历,能对以后的事做好提防。同时,他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利用好这些前世的记忆,来改变今生的命运。

走过了城边村,有一条河把在当时是市郊、以后变成市区的南北分开两半,要入市区就要过河。

这条河的河面上,相隔不远就横跨着两座桥,一座大桥、一座小桥。林晓阳知道,过了这任何一座桥的路,都能通往市区,只是远近不同而已。

林晓阳舍近求远,选择了小桥那边的远路。因为过了大桥之后,已经算是市区,沿途是摩肩接踵的一系列工厂;而过了小桥之后,一大段路还属市郊,但那段路,却是三年之后的发展重点,既然抱考察的目的,那当然就要看以后有发展的地方啦。

又经过了半个小时的步行,林晓阳父子俩终于进入了市区。前往车站时,林晓阳的父亲在途经的一家大商店里,选购了一些县里没有的糖果、饼干之类的食品后,两人才直奔长途车站,踏上回家的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