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世界是对的,你也是
2763500000023

第23章 算了吧,“免费咨询师”

说到我不赞同“分享”,很多人表示质疑。前面大体提过几个理由,一是大量个体信息的无限制传播,会令我们的信息环境过于庞杂,冲散我们的注意力直至信息麻痹;二是部分不加思考的负面发泄与“重口”转发,容易误导他人的情绪走向,恶化群体心理氛围;三是重复表达某种情绪,会将之内化,形成或加深困扰(正向情绪过度强化后也可能成为困扰)。这三点不知质疑者是否明白,或者,我不厚道地猜测,是否有人怕少了“分享”就少了机会?在别人的故事中悲伤落泪的机会,八卦中满血打转的机会。

别说我刻薄,我也绝不是倡导冷漠、冷血和无为。情感联结是人的自然需求和维系社会的必须,同情心、同理心,更是我们必备的心理素养。我所不赞同的,是那些超越合理界限的泛滥的“分享”,以及无用的不健康的“同情”。

来访者J认为自己有做咨询师的天赋。从学校到职场,“免费咨询师”一直是她深以为傲的头衔。她认为是她非同凡响的人格魅力,令身边的人敞开心扉,向她倾诉各种堪比韩剧台剧TVB剧的人间苦情。她与失婚女同事一同诅咒男人善变,想到漫漫长夜难挨,不禁为人家深深叹息;与罹致手术后遗症的邻居同声声讨无良医生,病痛感同身受;看到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报道,也潸然泪下。那些“苦主”大多与她交好,“有事总是第一个跟我说,说说就好了”。她眼里浮现挑战神情,意思大概是“专业在民间”。

“那你的问题是?”我问J。

她眼里的光芒暗淡下来:“我心里不舒服,好长时间了。不想听他们说了,可是人家有事总是第一个想到我……”

真是非同凡响的责任感啊。

其实不止J一人,“应该为别人的事悲伤难过”是我们不知何时起具有的偏执的道德观,似乎若不如此,人品就值得怀疑。可惜,我们的悲伤难过对“苦主”并无帮助,“说说就好了”没那么简单(如前面“第三条”所说),而我们若不能自行消化它,就会继续传播。而貌似道德的背后,还有些我们通常不肯承认的东西。比如优越感,为他人落泪时,一面感动于自己的温暖与崇高,一面庆幸那故事并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又比如“形象分”,以为可以借此博取更多认同。可是,这些都不对。

我告诉J一个专业名词:卷入。避免卷入是心理咨询师必备的能力,否则,沦陷于他人的情绪中,谈何帮助、引导。

又告诉J一个守则:“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比如“付费”就是寻求帮助的表示之一),不要主动越界,更不要主观推断他人的感受,将自己代入他人的内心。

“坐视不管吗?”J问。

当然不是,如果你愿意,又力所能及,就给些实际的帮助:带女同事去K歌看电影,帮邻居介绍个好律师,给“留守儿童”寄点书和玩具,甚至接他们来城里见见父母。但这些只是出于你的善意,绝非你的义务。这世界每人有每人的问题,谁都得自己面对。如果再有人一定要与你“分享”,给予适当的陪伴和正向情绪的反馈,也就够了。

剩下的时间,忙你自己、想你自己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