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产对母胎均不利,预防方法是从消除上述原因着手。首先要使产妇了解妊娠及分娩是正常生理过程,增强其对分娩的信心,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关心孕妇的饮食、休息及大小便,避免过早过多地使用镇静药物。对已出现子宫收缩乏力者,要严密观察,认真分析,及时处理。有胎位异常的应尽早纠正。保胎时不过多使用孕激素。子宫有疾病者应在孕前治好后再妊娠。
“月子”须知何谓“坐月子”
坐月子是指胎儿、胎盘娩出后到产妇肌体和生殖器官复原的一段时期,一般需要6~8周。医学上将这段时间称为产褥期或产后期,民间俗称坐月子。无论产褥期或坐月子,都意味着产妇要卧床休息,将养好身体,促使生殖器官和肌体尽快康复。
产前孕妇担负着胎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母体的各个系统都会发生一系列的适应变化。尤其是子宫变化最为明显,子宫肌细胞肥大、增殖、变长,到妊娠期子宫重量增加为非孕期的20倍,容量增加1000倍以上,心脏负担增大,血流速度加快,心跳每分钟增加10~15次,心脏血容量增加10%,如此才能供养胎儿和自身的需要。同时因胎儿逐渐成长,膈肌逐渐上升,而使心脏发生移位。肺脏负担也随之加重。肺通气量增加可达40%,经常出现鼻、咽、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妊娠肾脏也略有增大,输尿管增粗,肌张力减低,蠕动减弱。其他如肠胃内分泌、皮肤、骨、关节、韧带等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产后胎儿娩出,母体器官又会恢复到产前的状态。子宫、会阴、****的创口会愈合,子宫缩小,膈肌下降、心脏复原,被拉松弛的皮肤、关节、韧带会恢复正常。这些形态、位置和功能的复原,都要在产褥期内,而能否复原,则取决于产妇在坐月子时的调养保健。若养护得当,则恢复较快,且无后患,若稍有不慎,调养失宜,则恢复较慢,且多患产后疾病,甚至贻害终生。当然,产妇身体的恢复不仅是时间的问题,还决定于产褥期产妇的饮食、休息、锻炼等多方面的将养。将养得当,则恢复快,且无后患;若将养失宜,则恢复较慢,往往还会留下产后疾病,俗称“月子病”。
产褥期母体的变化
产褥期一般要经6~8周,在这期间母体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1)子宫:胎盘娩出后,子宫由于收缩及缩复作用,体积逐渐缩小,每天下降1~2厘米,10天后即入骨盆腔,6~8周子宫恢复到正常大小。
(2)恶露:恶露中含有血液、坏死的脱膜组织、细菌及粘液等,有腥味。最初3天因含有大量血液、小血块及坏死的脱膜,故恶露为血性。4~6天后,血量减少,有较多的宫颈粘液、****排液和细菌,色渐淡,约3周干净。若子宫恢复欠佳,或宫腔有残留胎盘、胎膜或合并感染时,恶露可增多,持续时间延长,前二者常为血性,后者则有臭味。
(3)乳房变化:分娩后2~3天,乳房增大且变坚实,局部充盈膨胀,开始乳汁分泌,最初分泌量少,色淡黄,称初乳。营养充足、生活规律、精神愉快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有利因素。
(4)体温:由于分娩期间体力大量消耗,在产后24小时内,体温略有增高,但一般不超过38℃。产后3~4天,乳房膨胀,可有低热,但也不超过38℃,一般在24小时内自行恢复。
(5)消化系统:产褥期卧床较多,腹肌及盆底肌肉松弛,肠蠕动减弱,易产生便秘。
(6)泌尿系统:妊娠期输尿管及肾盂扩张,产后4~6周逐渐恢复。妊娠期潴留在体内的水分产后迅速排出,故尿量增加。分娩期,尤其产程延长者,因胎先露的压迫,使膀胱粘膜充血、水肿、张力降低,可导致排尿不畅或尿潴留。此外,会阴肿痛也能引起尿道括约肌痉挛,增加排尿困难。
(7)褥汗:产后皮肤排泄机能旺盛,出汗特别多,尤以睡眠初醒时为甚,这也是排泄体液的另一途径,数日后褥汗现象自然消失。产后腹部肌肉的变化
产后最初几天,可能会对腹部是如此地伸张与松弛感到惊讶。当意识到在怀孕期间,腰围大约增加50厘米,就不会感到那么惊讶了。这时也要花一些时间,才能使腹部肌肉恢复原先的状态与力量。
腹部的肌肉包括了4层纵横交错的肌肉,并具有以下的功能:
(1)保护腹部的脏器,包括怀孕时的子宫。
(2)支撑脊椎,并使骨盆维持在正确位置。
(3)可以逐步地从各方向运动。
(4)这些肌肉帮助身体的排出运动,例如:生产、咳嗽与打喷嚏。
在最外侧,由上直降至腹部中央,由上而下的肌肉称为腹直肌。腹直肌包括了2个半面,由一层薄薄的称为白线的纤维组织结合在一起。在腹部两侧的肌肉,由不同方向斜斜地穿过腹部,更底下的一层,则是由一侧边穿到另一侧,直直地穿过腹部,这几层肌肉,有的并不在腹部中心交叉而过。在腹部中央的下方,只有一层肌肉,因此该部位特别多肉,而且容易受伤。
在怀孕期间,白线会开始变软,并开始扩张,使腹直肌的两层肌肉分开,以调适配合逐渐长大的胎儿。这种肌肉的分开,被称为腹直肌的分离。
生产后3~4天,发现其间约有2~4只手指宽的空间。当肌肉的力量开始增强时,这空间会缩减成只剩下1个手指的宽度。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运动,尽早度过这个阶段,同时,也要开始进行一些较为有效的运动,证肌肉恢复原来的形状与力量。在开始做这些运动以前,要先做一些简单的检查,看肌肉是否已恢复至正常状态。
要做正确的检查,需要用力地运动这些肌肉。
仰躺,屈膝,脚底贴于地面或床上。用力拉你的腹部肌肉,并将头与膀抬离地面。同时,伸出一只手,朝脚掌方向平伸。另一只手的手指置于肚脐下方,感觉到2条有力的腹直肌正在用力。产后胸部的变化
产后不久,激素会开始分泌,以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刚开始的几天,胸部会持续地制造初乳,正如怀孕期间一样。初乳较一般母乳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而这对于婴儿生命的维持,直到母乳出现是很重要的。初乳还富含抗生素,对于避免感染与过敏非常有效。
大多数的母亲会认为哺乳是很幸福的经历,但是在最初的几天,会遇到一些难题,主要是缺乏哺乳的经验。需要花一些时间去学会新的技术,并克服一些潜在的问题。****可能会非常敏感,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使****肿痛。
将婴儿置于胸前,使其胸部与腹部贴着母亲的身体,确定他不只是在吸吮****的顶端,而是含住了整个****。要做到这一点,婴儿的头部要稍微倾斜,并且下巴要碰触到胸部,而正确地张开嘴巴。不要让婴儿太过贴近胸部,当他位于正确的位置,而开始吸吮时,会发现他的太阳穴与耳朵微微地颤动。如果婴儿的位置很正确,就不会觉得****肿痛,当然,有些产妇在最初几天会感到不适。
在自己胸部下方,用一只手平贴在肋骨上,支撑自己的胸部。要避免压迫到胸部顶端,因为这很可能会使****的方向改变,而使乳腺阻塞。
要由婴儿来决定哺乳的时间与中间的休息时间。
如果婴儿吸吮得很好,就没必要将它抱离胸部。但是,若你要改变姿势,就必须把小指伸进婴儿的嘴角,以中断哺乳,再把他抱近胸部前。
每到下一次哺乳,都要换不同的乳房来哺育。如果只是喂一边的乳房,也不需担心婴儿在吸吮时入睡。在最初的几天,婴儿只要用一边的乳房来哺育就足够了。在不同的时间哺乳婴儿时,给他吸吮不同的乳房,有助于避免一边的胸部受到太大的压力。
假如觉得自己的****过分柔软,可以将分泌出来的乳汁涂在****上,这有助于****变得较有力。
生产后3~5天,正常的乳汁便开始出现。也许,母亲会发现乳房突然变得非常滚烫、肿胀而坚硬。这是因为血液的突然增加输送与生产的乳汁分泌所造成的,这种情况称为****初充血。可能会感到不舒服,但是这只是短暂的现象,很快就会消失。
这里有几个注意事项:
(1)在换边哺乳以前,尽量让婴儿延长吸吮的时间。还有,当他要求时就喂他。
(2)哺乳以前,在胸部撒一些温水,有助于乳汁的分泌。那么,婴儿就不需要费力地从坚硬而疼痛的胸部吸吮乳汁。
(3)假如胸部变硬,可以用手把奶挤出,以方便婴儿吸吮。
(4)哺乳后,用冰冷的毛巾擦拭胸部,可以收缩血管,降低肿胀的程度。
(5)轻轻地挤压肿胀的****,这也是个好方法。
(6)适当的胸罩可以使胸部感到舒服。
产后姿势的变化
怀孕期间,身体的重心会由于体形的改变而改变,减弱肌肉的力量,增加体重,使韧带变得柔弱。在生产以后,这些改变会逐渐恢复,也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也许,要花费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身体原先的状况,而很可能还是适应原先怀着婴儿时的状态。由于腹部肌肉变弱,骨盆可能会向前倾,而引发背痛,以及在肩胛骨与背部下方肌肉的疼痛。
姿势主要是受反射神经控制的,但是也会受到疲劳、肌肉的衰弱与心情的影响。重要的是要意识到自己的姿态,以及在怀孕期间所造成的错误姿态,那么就可以确定哪一些是必要的调适。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向,将会发现自己常被肌肉酸痛所困扰。如果长期受到肌肉酸痛与紧张所困扰,将会导致关节磨损与撕裂。
想一想,在站立的时候,体重均匀地分配在双脚上,维持膝盖的柔软度,使它们不会因站直而僵硬。收缩腹部,并将臀部向内与向下收缩,有助于矫正骨盆的姿势。将肩膀往下并向后压,同时伸长脖子的背部,收缩下巴。良好的姿势意味着身体各部分的平衡,以及肌肉维持某姿势时,所需要耗费的力量。
产后乳房的变化
产后最初2~3天,会感到乳房极度膨胀,这是由于静脉充盈,同时压痛明显。有时腋下淋巴结也会肿大、疼痛。
乳汁分泌一般经产妇开始较快,有的人在分娩后12小时就开始泌乳,大多数人在2~3日内。初产妇乳汁分泌较经产妇迟,平均在产褥期第3~4天开始泌乳。血液循环系统的变化
由于怀孕,妊娠期内血容量会持续增加,分娩后一般过3~6周才能完全恢复至孕前水平,但产后2~3天内,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内循环,以及妊娠期间过多的组织间血液的重吸收,故血容量上升。特别是产后24小时内,心脏负担加重,对于患有心脏病的患者,产后一定要加强护理和注意以防不测。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分娩后,产妇的内分泌系统会有相应的变化。产妇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迅速下降,至第7天可低于正常月经期水平,一般未哺乳的产妇平均产后10周左右就可以恢复排卵,哺乳期妇女可在4~6个月恢复排卵。恢复月经较晚者,在首次月经前多有排卵。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是很微妙的,直接受精神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产妇都应该精神愉快地度过产褥期,使内分泌系统能够尽快地“正常运转”。泌尿系统的变化
妊娠时,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内脏器所导致的肾盂、输尿管积水,一般在产后4~6周才能恢复,因而产褥期容易发生泌尿道感染。
临产时胎儿先露部位对膀胱形成压迫,如果滞产则易造成膀胱三角区充血、水肿及粘膜出血,严重时可阻塞尿道而形成尿潴留,虽然比较少见,但应引起注意。常见的是产后腹壁松弛,膀胱肌张力减低,对内部张力增加不敏感,再加上分娩时胎儿先露部分的压迫,膀胱肌肉收缩功能障碍或尿道、尿道外口、****、会阴创伤疼痛,反射性地使膀胱括约肌痉挛,增加排尿困难,甚至不能自解小便而需要导尿,但是导尿又会增加泌尿道感染机会。
妊娠期体内潴留的大量水分,均在产后数天内经肾脏排出,因此产妇产后会出大量的汗并明显增加尿量,以排出体内的水分。
呼吸、消化系统的变化
分娩后腹腔压力降低,会使横膈恢复原来状态,孕期主要为胸式呼吸,这时又转变为腹一胸式呼吸。
在产褥期内,胃、小肠以及大肠恢复正常位置和功能,胆囊容易向十二指肠排出胆汁,消化系统逐渐正常,但由于腹压功能降低,常有便秘现象。
腹壁的变化
产妇腹壁的皮肤受子宫膨胀的向外扩充,肌纤维增生,弹性纤维断裂,产后腹壁松弛,至少6周后才恢复。妊娠时期出现的下腹正中浅色素沉着在产褥期将逐渐消退。腹壁原有的紫红色妊娠纹变白,成为永久性的白色旧妊娠纹;妊娠纹的多少取决于皮肤弹性的差异,皮肤弹性好的孕妇在产后甚至可以不留下妊娠纹。
子宫的变化
子宫壁完全是肌肉纤维。在怀孕期间,由于体内激素分泌的影响,子宫会随着胎儿的成长而逐渐扩张。这种变化是相当大的,可以想象子宫由怀孕前有如小梨子的形状扩张成有如一个西瓜那么大,而其重量也大约由60克增至1000克,由此可以想见其变化是多么大了。
生产以后,随着胎盘的排出,子宫也变成原来大小。但是,它还是需要大约6周的时间,才能完全收缩至最初的大小与重量。这收缩的过程称为复旧。当子宫复旧时,子宫内部不需要的东西会排出。这些排泄物称为恶露,大约持续3~4周。最初,是由胎盘处排出红色的血来,过了几天便呈褐色,过了数周以后,则呈黄色。颜色的转变是不可预期的,因为在这期间,血的流失会有所变化。最常见的是小小的血凝块。一般的恶露不会有恶臭。如果发现凝块很大,持续性的流失或极端的流失,或产生恶臭,必须把这种情况告诉助产士或医生。这意味着子宫内部受到了感染,应该接受治疗。
****的变化
(1)分娩时,因为胎儿通过而被撑开的****壁,肿胀并出现许多细小的伤口,分娩后1~2天排尿时感到刺痛,1周后恢复。扩大了的****产后1天就能缩紧。
其次,分娩时,为使胎儿的头部容易出来,施行会阴切开等手术。这些伤口,分娩后立即缝合。有时伤口会在头1~2天痉挛,但不必担心。缝合的伤口,大约在4~5天内拆线。此外骨盆底部的肌肉紧张,也会在4~8周左右得到恢复。
(2)分娩后,****扩大,****壁肌肉松弛,张力减低。****粘膜皱壁因为分娩时过度伸张而消失。产褥期内,****肌壁张力逐渐恢复,但不能完全达到孕前水平。粘膜皱壁大约在产后3周左右开始重新出现。
外阴及盆底组织的变化
分娩后,可引起外阴轻度的水肿,2~3周内自行消失。如果注意局部清洁和护理,会阴部的轻度裂伤或会阴的切口,一般都能在4~5天内愈合。如果会阴重度裂伤或伤口感染,切口裂开会增加产妇的痛苦,需要2周甚至1个月后方可痊愈。
产后盆底肌肉及其筋膜由于扩张而失去弹力,而且常有部分肌纤维断裂。产褥期如果能够坚持产后运动,盆底肌肉可以恢复至接近孕前状态,否则就不能恢复原状。如果产后盆底肌肉及其筋膜有严重断裂,而产褥期又过早地进行体力劳动,就可能导致产后****壁膨出,甚至引起子宫脱垂,造成长期的痛苦。
骨盆肌肉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