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2749100000001

第1章 序

如蓝最早“出名”也许是因为她在2007年获央视“百家讲坛”大型征文一等奖。没料想,第二年她又推出个人专著《回眸思索——小女子品读大历史》,自然引起了《湖北日报》等众多媒体的关注。要知道,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真正纯粹的读书人越来越少,而这位青年作家竟然还是“圈子”外的企业工作人员,更属凤毛麟角,不能不让鄂南社科界、文学界刮目相看。我们“向阳湖文化沙龙”真诚地欢迎她加盟,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后来的情形证明,如蓝属于那种认准了目标便义无反顾的小女子。她执着、勤奋和敬业,有一股子可贵的豪气与侠气,兼有难得的才气与灵气。这不,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她就写出了几十篇有关向阳湖文化的思辨和纪实散文,成功地实现了从研究中国大历史到专攻“‘五七’干校史”的转型,同时,自身也完成了一次化蛹为蝶的升华。

首先,这“美丽的转身”使她发现了治学的新天地。向阳湖可谓“风景这边独好”,她流连忘返;向阳湖文化堪称资源丰厚的“金矿”,她钟情于兹。从此,她越发埋首书斋,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涉笔成文。她可不是普普通通的“发烧友”,附庸风雅,凑凑热闹,而是饱含热爱,高度自觉地融入其中。在她的笔下,屹立于这片新天地的向阳湖文化名人,作家如冯雪峰、冰心、沈从文、萧乾、郭小川、臧克家、陈白尘、张光年、韦君宜、严文井,文物专家如王冶秋、王世襄、朱家溍、罗哲文、吕济民,学者如周绍良、周汝昌,艺术家如周巍峙、司徒慧敏、刘炳森、范曾……一个个在我们眼前鲜活起来。又如,在《春风吹拂向阳湖——周恩来与向阳湖文化人》一文中,她把一代伟人对文化精英们的关爱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记述中华书局许逸民和张忱石二位学者重访咸宁时,却笔锋一转,引导读者怀念文史大家宋云彬和金灿然,令人顿生无限慨叹(《中华书局:风雨如晦向阳湖》);不仅如此,她将自己的感悟娓娓道来:“向阳湖文化表面是一种荒诞的文化,骨子里是一种反思的文化。面对中国历史上离我们最近的荒诞,我们不能简单地责怪,而应该深刻反思” (《向阳湖, 向阳乎》);而她提出的独特见解更是振聋发聵:“更多地关注自我的痛苦,而忽视了身边更多人颇深的苦难,这是一种巨大的悲哀。更为悲哀的是,下放干校的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没有鞋与没有脚》),“向阳湖文化人心灵上背负的沉重,表现出的类似麻木、迟钝或者不可理喻的火热,让我们更容易读懂他们历经的百年中国屈辱,以及中国文化人在苦苦探寻救国路上的真挚、艰苦、抗争与欣喜。”(《论大变局时代与向阳湖文化的内在联系》)。此外,无论是重温《“五七”干校散文集》,还是品味韩仲民先生“读书的境界”,她都能把心得谈得恰到好处,深深地打动读者。

其次,这“痛苦的蜕变”使她拓展了自己的大视野。如蓝系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读研究生,她的兴趣原为先秦史,可自打接触向阳湖文化,竟“见异思迁”,“忍痛割爱”。我以为,这无疑是一次正确的抉择!因为治先秦史者大有人在,而治“五七”干校史者寥寥无几,后者更有社会的和现实的意义。由于站到了更高更近的平台上,当她纵身跃入向阳湖,自然如鱼得水。一方面,她珍惜接触重访向阳湖的“五七”战士及子女的机会,亲历亲闻,亲身感受。每次客人返京后,她的纪实散文如行云流水般随即问世,如《罗哲文:殷殷文物情》、《吕济民: 刘公岛和向阳湖》、《文洁若 :永远的微笑》、《叶明珍:我的心中充满阳光》以及《那眼里涌动的泪水》、《“向阳花”开汀泗桥》,等等。另一方面,她身为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和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的一员,是大家公认的 “骨干分子”。社团聚会,她忙着录音摄像,会后有时还赶写出侧记,如《为了向阳湖文化的明天》;田野采风,她主动积极,随即一篇篇美文由笔端流出,如《夏日荷花向阳红》、《拜谒凤凰山》、《浓浓的乡情,浓浓的爱》;她在电力行业报刊上发表的向阳湖系列文章,为企业文化增添了新的亮色。而一篇《身边的英雄》,用白描手法将同仁们刻画得惟妙惟肖……毫不夸张地说,巾帼不让须眉,如蓝就是一个范例。正是由于她的努力,给我们和谐的团队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

尤其难得的是,如蓝读书与为文的用心。她的写一篇文章,都不是随意落笔,而是尽可能地广泛阅读和查找,然后用心思考,倾情写作,花费了巨大心血,并不时迸射出思想的火花。当然,由于经历、阅历和知识面的局限,她对中国现当代史尚未来得及系统研究,对文化名人的经历了解得还不够全面,无疑影响了某些文章的深度和厚度。但是,能够利用业余时间,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在一个基本为零的起点上取得这样的成果,是十分难得与可贵的,没有一份对文化的热爱与献身精神,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本书的问世,为有志于投身向阳湖文化研究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做学问别无坦途,全凭埋头苦干。我欣喜地看到,向阳湖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向阳湖的浪花正溅海内外,日见风生水响……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为建立一门新兴的学问——“向阳湖学”(或曰“干校学”)而不懈奋斗。

愿大家共同期待着!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会长、咸宁市中国”五七”干校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