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如何表扬,孩子更努力·怎样批评,孩子更爱听
2742500000018

第18章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对孩子最好的“表扬”(4)

现在,好几次开家长会,老师都一直在劝说,希望我们成绩倒数几名的学生家长想办法把孩子快点转走算了,免得孩子难受,老师难受,家长也难受。在老师这样的劝说下,我们也曾动摇过,也征求过女儿的意见,女儿多数时候不同意,但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央求我们帮她转学。

让我们无可奈何的还有女儿的网瘾,她真的就像上瘾了一样,如果不让她上网的话,她会像毒瘾发作一样难受!并且,我们发现,她在网上扮演男孩子,和外地的两三个女孩子谈恋爱!对她上网,我们也是采取堵的方法,一发现就强烈斥责,说一些狠话来让她伤心。

孩子现在的情况不容乐观:网瘾重、不学习、偷家里的钱买漫画书、心态阴暗、不愿意与人交往、极度自卑。

当然,孩子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她很有爱心,喜欢小动物,对人有礼貌,外出时知道爱护环境,善于察言观色,懂得安慰人,对事物的看法有时比较成熟,尊敬老人,还比较幽默,对绘画很执著,愿意帮爸爸妈妈做家务,等等。

作为家长,我们不希望她在学业上面有太大的压力,尽心就好,只希望她能够阳光快乐地度过一生,希望她懂得为了自己将来能过得更好,现在需要付出。更多的时候,我们想找回那个阳光快乐、无忧无虑的女儿。

[来信分析]

孩子的生命状态,决定孩子的学习好坏。孩子只有在舒展的状态下学习,才能感受到求知的快乐。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只看到孩子表面的优秀,而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做人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因为“人上人”容易狂妄自大,“人下人”则容易自暴自弃,而“人中人”既不膨胀,也不压抑,心灵舒展,人格健全。

很明显,这个案例中的女儿因为自身的优秀,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上人”,长期生活在老师的赏识和同学的羡慕之中,父母也因此而觉得脸上有光,深感自豪,却忽略了女儿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培养与提高,导致女儿因无法适应老师的“挫折教育”而彷徨无助。在女儿最迷茫与脆弱的时刻,父母不仅没有给予疏导和支持,反而加以抱怨指责,这无异于雪上加霜,令女儿在绝望之中自暴自弃,最终沦为“人下人”。

同时针对女儿在学习上、人际交往上和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父母要积极地与学校和孩子沟通,对症下药,缓解女儿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帮助女儿克服自卑、建立自信,只看女儿的长处,不看女儿的短处,并善于发现女儿的闪光点,把这些闪光点从点到面扩展开来。在帮助女儿建立自信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给予的鼓励和赞扬要合理而具体,是真诚而发自内心的,因为空洞的表扬只能使孩子感到家长的虚伪,反而刺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要从心底里无条件地相信孩子,给予她足够的能量,帮助她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产生向上的动力。

此外,针对挫折教育,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不管是挫折教育、赏识教育还是其他教育,要使得这些教育取得效果,就不能缺少爱。如果缺少爱,挫折就会变成伤害,赏识也会让孩子觉得虚假。爱是教育的根本,而在来信里所提及的老师的“挫折教育”,我们却丝毫没有看到爱的成分。这种没有爱的人为的“挫折教育”,只会粗暴地伤害孩子的心灵,给孩子带来根本性的毁灭。真正的爱,是关心孩子的情绪和状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

[家长来信]

我有一个宝贝女儿,今年22岁。女儿初高中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2007年成功考入大学。女儿一直是个有梦想的孩子,从小就立志要上大学,上大学后,又想拿奖学金,还想读研,因此她一直很努力,立志要比同龄人更优秀,更出色。

在大学里,女儿很用功,如愿拿到了奖学金,各门功课也很不错。但她觉得自己不如中学时优秀,也不如其他同学优秀,有点自卑,想通过到国外留学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2009年女儿到国外留学,还是很用功,各门功课都合格,有的还是良好。但女儿暑假回家时告诉我们,她虽然很用功,但没有拿到奖学金,而且学习效率越来越低,让她很痛苦,压力也很大,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之所以平时没有和我们说,是怕我们在家担心。女儿的话让我们很心疼,我们告诉她有什么事不要总自己一个人扛着,让我们共同分担。

2010年,女儿在国外的学习课程主要以做课题、做实验、写报告、写论文为主,这对于她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女儿的状态依然没有什么改善,越用功,越学不进去,她痛苦、烦躁,甚至不接我们的电话。在2011年上半年临近毕业期末考试阶段,女儿焦虑、失眠,没能正常参加考试,这让女儿很自卑,感觉自己曾经很优秀,现在也一直很努力,却未能成功,落差太大,心理失衡,感到没脸见人。因此她常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宿舍里,也很少和人接触交流,有时一天不吃饭,有时暴饮暴让孩子心安食,体重增加较大,自我感觉很自卑,甚至有自闭倾向(我和爱人曾在2009年、2010年的两个暑假里两次动员女儿减肥)。

女儿未能正常参加毕业考试,她难受,我和爱人也着急,担心女儿一个人在国外出事,建议她到医院及时检查生理和心理状况。检查结果出来了,除了睡眠不好,女儿的生理和心理都很正常。这让我们放心之余,也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问题出在哪里。

女儿最绝望的阶段,也正是我最艰难的阶段,我反复看了您的最新著作《生命如水,哪一段不美》,感觉越看越有生机,越有转机。当时我最深的体会是:有真爱才有赏识,有赏识才有生机。这时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发现女儿出现问题的责任全在我,是我这个做爸爸的、做丈夫的没有做好。第一,长期只看到女儿学习不错,很优秀,没有体察到女儿内心的痛苦,没有明确鼓励女儿快乐学习、快乐奋斗。第二,和女儿的沟通太少,对女儿了解也不够。第三,长期对女儿要求太高太严,不自觉地会挑女儿的刺,抱怨女儿。第四,最不应该动员爱人减肥,更不应该动员女儿减肥。第五:在教育女儿的问题上,与爱人商量沟通不够,协调统一不够,令女儿有时不知所措。

现在女儿已经在国外办理了留级手续,回家调整。在家里,女儿还是找不到学习的感觉,还是学不进去、学不下去,女儿整天以泪洗面,焦虑异常。我们也很着急,最急的是不知原因在哪,不知怎么办。很迷茫,路在何方?

[来信分析]

从来信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的期望非常之高,所以才会“长期对女儿要求太高太严,不自觉地会挑女儿的刺,抱怨女儿”。父亲的期望就像一根无形的鞭子,时刻在后面鞭笞着女儿,最后让女儿陷入“好太累,坏太罪”的怪圈里难以自拔。

女儿是一个典型的“好孩子”。“好孩子”容易陷入完美的陷阱中,父母说你次次第一真好,老师说你成绩名列前茅真好,同学们说你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真好。于是,“好孩子”便处处以最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拼命地努力,拼命地维护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谁都满意了,唯独累了自己。因为感受不到求知的快乐,“好孩子”也会累,会崩溃,在这种状态中学习,怎么可能学得进去?她心里也很苦,也想做得优秀,试着去努力,却怎么都达不到目标,心里充满了内疚和自责。随着自责一天天的深入,或者走入生命的低谷,悲观厌世,或者对一切都麻木起来,得过且过。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今后能够幸福快乐地生活和工作。因此教育成不成功,不是以孩子的优秀与否来定位,而应该以孩子是否幸福快乐来定位。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对孩子的未来负责,要看清上学的真相:上学只是一个手段和工具,是为孩子的未来服务的,其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今后得到幸福和快乐。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能给孩子自己带来快乐,这是需要每个父母去引导孩子思考的。

教育之道,即安心之道。安则静,静能生慧,智慧是生命中最美好的能量。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孩子走不动,源于能量不够。能量不够,源于孩子心不安。要让孩子心安,家长要帮助孩子形成“人中人”的心理状态—“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世界真美好”。孩子心安了,就会有足够的能量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命状态。

[家长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