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2740400000037

第37章 相面大师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对自己的大儿子说过一句感慨,叫“择友为人生第一要义。”(《全集·家书》)后来又有一次,他更精炼地直接说:“择人为第一要义。”(《全集·家书》)就是强调识人、用人、择友、交友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按道理我们觉得曾国藩当然会说修身养性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其次才轮到识人、择友,他怎么会说识人、择友是最重要的呢?

事实上,就成就人生的事业而言,尤其是要想建立一番功业而言,识人与识己其实一样重要,修身与择友本质上并行不悖。司马迁在《史记》里就说过一句名言,他说要想了解一个人,“不知其人,视其友”。那意思是要看这个人修身的水平怎么样,只要看他跟什么混在一起,他的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就可以看得出来了。这真是经验之谈,一个人必将受环境的影响,必将受你周围人的影响,尤其是受你最近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同志的影响。反过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要想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就一定要选择跟什么样的人相处、交友。

曾国藩算是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的人生中,在他的家训中,如何识人,如何用人,如何择友交友,如何进行人才管理,也成了自我修身之外,最为核心的一块内容。

所以他不仅教训儿子“择人是人生第一要义”,还这样教育他的几个弟弟,并介绍自己的经验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故不可不慎也。”(《全集·家书》)意思是说我一生的成败,都在择人与择友上,所以在识人上,最应该加强修炼。

他自己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因为特别看重识人与用人,所以如何识人与用人上,曾国藩花了很多心血,还写过一本专著,这本专著就是后世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冰鉴》。

为什么说是传得神乎其神的呢?是因为这本识人心得的专著,后来被当成一本专业的相面的书,而曾国藩也因此被传为是晚清鼎鼎大名的相面大师。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本相学名著《冰鉴》可能并非曾国藩所作,大概只是有人伪托其名而已。但即使这样,曾国藩作为晚清相面大师的名头还是从未有人质疑过。

其实,也不怪后人这样认识曾国藩,曾国藩强调要成就事业必先识人,他对此潜心研究,后来也颇为自诩,他自称相人无数,而且颇为灵验。尤其是在日记里,以及和朋友的交往中,经常表现他善于相人之术,也记下来不少。他自己都说是相人之术,自然别人也就把他当成是相术大师了。

但仔细研究一下他的日记,以及他那本著名的《冰鉴》,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把曾国藩的相人之术跟江湖术士的所谓相术区别开来。他的相人之术本质上还是站在公共关系角度上做出的人才学研究,所以我们在他的家训精华中专列这个“识人”篇也才是有根据的,也才是有科学性的。

当然,曾国藩被很多人视为相术大师,不仅是因为他有本《冰鉴》,关键是他在识人、相人上有很多经典案例。

《清史稿·曾国藩传》记载说曾国藩一生尤好相人,而选择任用一些新的人才,他都要先亲自过目,这也就是表现他的相人术了。问题是他相人的过程比较可怕,《清史稿》说“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

这段话是说,曾国藩平常就不怒自威,特别稳重。当然了,他是湘军领袖、一品大员,又是理学大师、一代大儒,自然架势挺吓人的。问题是他的那个长相更吓人,长了一对三角眼,而且还棱角分明的,跟一般人的眼睛特别不一样,也就是特别有杀气。

《清史稿》说他每次审视新人的时候,就坐在人家对面,瞪着一双杀气腾腾、棱角分明的三角眼,死死地盯着人家看,也不说话。他不说话别人也不敢说话啊,但不说话又别扭,因为他老死盯着你看,所以被他看的人无不毛骨悚然。

你别说,《清史稿》用“悚然”这俩字,实在用得太准确了。搁谁被这双三角眼盯半天,谁都会悚然的。你要没有悚然的感觉,你就想象一下一只大蟒蛇在你对面死死地盯着你,你就会感觉到什么叫悚然了。因为传说曾国藩就是一条蟒蛇转世,他那眼睛据说长得跟蟒蛇的三角眼一模一样。

被看的人虽然悚然,但曾国藩自己倒是很坦然。他总是一言不发地盯着人家看半天,然后什么也不说,最后还是一句也不说,就起身到后堂去了。

他留着人家在前面继续毛骨悚然,他自己总是立刻走到书房,把对这个人观察的心得记下来,往往还要对这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关键的是,他还喜欢预测这个人的未来。可神奇的是,也就是《清史稿》所说的,他的预测总是特别准,被他看过的人,后来的命运发展跟他以前作过的预测还总是八九不离十。这下曾国藩的名气就不得了了,所以当世大家就都称他为相术大师。曾国藩自己呢,受之坦然,也还以此自得。

那么曾国藩相人到底有多准呢?

举个例子。他任两江总督的时候,有人给他推荐了一个人才,叫刘锡鸿,说这个人下笔千言,非常有才,对国家大事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曾国藩求贤若渴,当即就在总督府接见刘锡鸿。

他一句话不说把这个刘锡鸿足足看了有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左右,看得这个刘锡鸿浑身直起鸡皮疙瘩。结果曾国藩最后回到书房当即写下了对这个刘锡鸿的评价。总的评价就是刘锡鸿这个人虽然有点小才,但一脸的抑郁不平、自鸣不凡之气,将来恐怕要众叛亲离、不得善终。

虽然曾国藩不看好刘锡鸿,但他还是主张要用人之长,所以还是用了这个刘锡鸿。没多久,曾国藩就去世了。后来,这个刘锡鸿跟郭嵩焘出使英国,当外交副使。结果他跟郭嵩焘意见不合,他气量比较小,就偷偷地写信回国,向总理衙门打小报告,揭发郭嵩焘带妾出国,还跟英国人交往密切,实在有损我们大清的形象。

当时,主政的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郭嵩焘也是湘军阵营的核心成员,所以李鸿章跟郭嵩焘那算是同门,自然不会向着这个刘锡鸿。

郭嵩焘知道了这个事,极为恼火,坚决让国内把刘锡鸿撤了职,然后把他赶回了国内。

刘锡鸿回国之后,猜测是李鸿章帮着郭嵩焘陷害他,所以他转而攻击李鸿章,列了李鸿章十几条大罪,专门写了一篇上表,建议朝廷应该立刻杀了李鸿章。

李鸿章此时正是权倾朝野的时候,不论是洋务运动还是外交事务,大清朝都要依赖李鸿章,朝廷动谁也不会动李鸿章啊。

可这个刘锡鸿就这么不开眼,竟然直接向李鸿章开炮。

李鸿章表面上还表现得很大度,也不搭理他。但没过多久,谁也不跟这个刘锡鸿来往了,包括他的亲戚朋友也不跟他来往了。有一次,刘锡鸿过生日,摆下酒宴请客吃饭,结果到了点,没一个人肯来赴宴。刘锡鸿这下真的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没多久,就抑郁而终,活活地自己把自己给气死了。

这时候,大家想起曾国藩当年的评语来,都说曾国藩相人之术,实在是太神了。虽然曾国藩早就死了,但这个刘锡鸿后来的命运,跟曾国藩当年的断语几乎是一模一样。

读过这个故事后,我也特别感慨。记得以前有首歌,其中有句歌词叫“给我一双一双慧眼吧!”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能拥有一双慧眼,能看透人心,能一眼就看出身边的人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种欲望,说实话,也是一种本能。

所以,我们要是也能像曾国藩一样,有一双识人的火眼金睛,那该多好!

那么,曾国藩识人之术,如此出神入化,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在组建湘军的过程中,又是如何高效、合理地驾驭人力资源,从而打造出一个极具战斗力的团队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