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趣谈领导学
2736900000004

第4章 概论(3)

很久以前,有五个学者来到喜马拉雅山下、维加亚纳加尔有名的帝王克里希南·德瓦拉雅的宫廷里。这五个学者分别是物理学家、语法学家、音乐家、占星家和生物学家。他们都表示自己在某一方面很有专长。在聪明的宰相蒂马鲁苏的建议下,国王让五个人先去自己做饭吃,然后再来接受奖赏。宰相安排他们住在一间宽敞的房子里,并准备好了必要的用具,他还派一些人暗中观察他们的行动。为了做饭,五个学者做了分工。物理学家去市场买油。他回来的时候手里提着一罐子油,他的物理学知识使他动了脑筋,他自问道:究竟是罐子依赖油呢,还是油依赖罐子呢?他反复考虑仍然解释不了这个问题。他想最好试验一下,以使弄清这个真理。于是,他把罐子口朝下,翻了一个个儿,结果油都洒在地上了,物理学家这才弄清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他感到很高兴,因为他又发现了一个新的真理,他愉快地拿着空罐子回到了住处。语法学家去买酸奶。在大街上,他遇到一个卖酸奶的姑娘。他听她说话不合语法,就堵着耳朵走开了。当他往前走时,听到另一个姑娘在叫卖酸奶,她的话发音也不对,于是语法学家走到姑娘旁边说:“看来你是个野姑娘,每一个词和每一个字就像神一样神圣,发音不对就糟蹋了它,这是亵渎圣物。”语法学家是不能容忍把短元音发成长元音,把非送气音发成送气音,把一个字母的音发成另一个字母的音的。”姑娘听了这番教训和责备很不高兴,她回敬说:“你是哪儿来的?你像是一个野人,你有什么资格让我好好说话。你应首先管好自己的舌头。如果你想买酸奶的话,就买,不然,就闭上你的嘴,滚开吧!你为什么在这儿浪费时间?”听了这顿数落,语法学家火了,说:“如果我从像你这样说话不符合语法的人手里买酸奶,我也会因而招致罪恶。”他说完就走了,因而没有买成酸奶。占星家来到附近的森林中寻找树叶,准备烧饭用。他爬到一棵榕树上去揪树叶。他正要揪的时候,听到变色龙咕噜咕噜地叫起来。占星家自言自语说:“这个叫声很不吉利,今天我不应揪树叶,最好还是下去吧。”当他试图下来时,地上有只蜥蜴叫了起来。他想,这个声音是个吉兆。当他左思右想该怎么办时,天已经快黑了,他只好回到住处,而没采回树叶。生物学家去到市场上买菜,他看到那里有各种各样的菜。但是他想,茄子吃了使人发热,萝卜吃了使人发冷,海鲜常引起痛风症……他发现每种菜都有缺点,他回到住处,什么菜也没有买。当四个学者出去采购时,音乐家开始做饭了。他把开水倒在锅里,再加上米,盖上锅盖。当他把炉子点着时,蒸汽噗噗地冒出来,把锅盖顶得啪啦啪啦直响,听到这种声音,音乐家的灵感来了。他随着锅盖震动节奏,谱起曲子来。过了一会儿,粥锅开了,它发出的声音是很不协调的,于是音乐家找来一根粗棍子,使劲地敲起锅来,结果锅被打碎了,煮的稀饭洒了一地。虽然如此,他仍然很高兴,因为不协调的声音消失了,当然,稀饭也没有了。到了晚上,五个学者聚在一起,互相指责起来,都说没有做好饭是别人的错误。克里希南·德瓦拉雅通过暗中监视他们的人知道了这一切情况。他很同情五个学者。他把他们叫到宫廷来,说道:“先生们,仅仅做个书呆子是没用的,必须懂得生活常识,做各种事情都要符合常识。”他讲完之后,送给了五个学者应有的奖品。寓言中的五个学者太抠书本理论,可以说是书呆子。从各自掌握的理论来说,他们是优秀的,但他们在一起干起事来却一点也不高效。领导的目的是为了实现1+1>2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领导就在于协同合作,提高整体绩效。故事中的学者从各自的专业来讲都是精英,诚然,精英的地位不应低估,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职业技能对整体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他们是团队文化理念的创立者、支持者和强力拥护者。但一个团队不需要也不可能个个都是精英。如果个个都是精英,他们会相互比拼,相互拆台;在员工奖励和提拔上也难以公正,造成人心浮动,一盘散沙。因此,领导的过程就是综合的过程,扬长避短的过程,是协调的过程,是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过程。

(三)应用性

相对于基础理论科学而言,领导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领导学和领导实践紧密相连,其所有的理论内容都是从领导实践中提炼、总结、概括和升华出来的。而这一理论与方法一经产生,又反过来应用于领导实践,对其产生能动的指导作用。

遇到问题要作总体分析:既要看正面,又要看反面;既看阳面,又看阴面。用兵法的语言说,要知吾卒可击,也要知敌之可以击,还要知地形之可以击,这样战胜才有保证,上述几个“知”,缺一个“知”的行动都是不可取的贸然行动。因此,要学会全面看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几个侧面组成的,一个正方体六个面四个边,点点延伸变成线,线线相连变成面,面面相叠形成体。因此,要学会从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关系中探察奥秘。

客观世界既有“过去时”,“现在时”,还有“将来时”,领导者要睁大眼睛去观察市场的气象预报,以决定今后的行动方向。因此,要学会发展地看问题。

岳飞有句名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三国时期的马谡失败了,战国时期的赵括失败了,他们被认为是熟读兵法的人,为何有街亭之失、长平之败呢?就是因为他们死背教条。因此,要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权变原则。

孙子兵法云:“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也要审度出其中的上中下顺序关系,在全局中抓主要矛盾,在众多相关事物中抓主要环节,在发展的形势中抓主导势态。

《道德经》第十一章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段话的意思是30条辐集中到一个毂,有了毂中间的空隙,才有了车的作用。抟击泥土烧制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隙,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子,有了门窗和四壁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这个东西给人的便利,而“有”却依仗着“无”在起作用。“无”,空隙,它是不被人们所注意的,老子却列举车毂、器皿、房屋为例,说明“无”的巨大作用。认为“有”是“无”作用的结果,没有“无”就没有“有”,有“无”才有“有”的存在。

我国有本叫《菜根谭》的书,是明朝洪应明写的,以语录形式而成。书的内容掺有不少禅宗思想,其中也有讲“有”、“无”观点的。比如有一则这样说:“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是说,考虑问题,要把自己置身于这个事物之外,头脑清醒地把事情的利弊关系作全面周到的考虑;在具体实践中,自己虽然已进人事件中,都要忘掉利害关系,大胆行动。这一段话,颇似老子所讲的上述观点。据说,在日本不少人运用《菜根谭》一些思想,在管理领域颇获成功。

老子和洪应明这样的观点,给领导管理工作以启示:一是“有生于无”,车毂的作用的存在,在于车毂中有空隙的作用存在,我们不仅要重视“有”的东西,还要重视“无”的东西:二是做工作办事情,若把自己置身于“无”的境界中,即超脱事物之外,冷静地分析一些问题,这样可能比实打实地考虑问题效果更好;三是“无”作为一种空隙状态、混沌现象,若把自己思想投置于这种“无”的状态中,它给人提供广阔的思索空间、抽象空间,领导者可凭借自己的智慧,在这个“无”的天地里施展才华,更使人心灵净化,超然脱物,达到游刃有余之境界。

(四)交叉性

领导学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它既融合了人类思维科学中的成就,又有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吸收了众多自然科学的有益成分。通过对众多学科有选择地借鉴与吸收,领导学建立了自身独特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并推动了领导理论的完善和领导实践的发展。

领导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类思维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人才学、伦理学、心理学、逻辑学、组织学、战略学、决策学、管理学、系统论、控制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是一门综合交叉性的科学。

三、什么是领导

“领导”一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是做名词用,在英文是leadership,leader是领袖、领导人;ship是大船、海船、舰。从词义上就是指引领航船的人就叫领导,实际上是指领导者、领导集团。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李瑞环曾经说过:什么叫领导?简单地说,“领”就是带领,就是走在前边,干在前边,身先士卒,“导”就是引导、教导。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自己满脸脏东西,怎么号召人家讲卫生?你在台上讲人,人在台下讲你,你讲的还管什么?如果各级领导干部都能真正做实事求是的表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表率,都能真正克服和反对形式主义,抵制和不搞任人唯亲,都能身体力行,言行一致,那么许多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或者容易得到解决。李瑞环同志在这里解释的领导实际上就是领导者、领导干部。

二是做动词用,领导是带领、引导的意思,指的是一种活动和行为。对领导的含义理解见仁见智,各执己见,五花八门。有的认为领导就是艺术,有的认为领导就是决策,有的认为领导就是管理等等。领导学中研究的“领导”大多是作动词用。什么是领导呢?领导是通过一定方式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众或组织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按照这一定义,领导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含义:

(一)领导是一个过程

所谓过程,就是指事物、系统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从总的特征来说,物质世界的发展是没有头也没有尾,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永远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的。但就每一个别的事物、具体的事物而言,都要经历或长或短的时间,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随着条件的改变,它就会丧失其存在的必然性,转化为它事物。凡历史上产生的东西一定要在历史上灭亡,而且在其发生中就已经包含着灭亡的种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作者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离开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无限感慨。说的是人一生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以豪放的性格和诗的飘逸风格,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体现了李白“遇赦放回”归心似箭轻松愉快的感情,也生动有力地显示了祖国河山的无比雄伟壮丽,说的是自然景色的一天发展过程。李白还写过一首《日出入行》诗:“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复人西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德与之久徘徊?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用现在话说就是:太阳出自东方的水湾地方,好似从地底下冉冉向上。它从天上经过又进入海中,为太阳神拉车的六条龙啊,哪里又是你们安歇的地方?太阳永世不停地运行,人不是元气,哪能和它一道长久地同来同往!草木并不感谢春风给它们的繁荣,也不为秋天使它们零落而怨恨和悲伤。有谁能挥鞭驱赶四时的运行?万物兴衰都是一个过程,自然规律岂能阻挡!李白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都是一个过程,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在一千多年前,李白就懂得“万物兴歇皆自然”的道理,在天地运行规律已不断认识的今天,我们更应懂得客观规律的自然过程。“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说的是天地运行,社会发展,沧海变桑田,大地变人间的过程。自然变化是一个过程,社会变迁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实践也是一个由低向高发展的过程,作为人类实践的重要活动领导也是一个过程。

(二)领导是某种要实现的目标

所谓目标是指激发人们行为的、预期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按层次可分为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按时期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按数量可分为单元目标和多元目标;按稳定性可分为在一定时期内不变的静态目标和在一定时期内会变化的动态目标。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力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10年后,这个谜终于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达到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2.195公里的赛程,我把它分解成几个小目标就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得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