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趣谈领导学
2736900000032

第32章 领导艺术(3)

这种“外圆内方”的艺术,在历史上早已有之。《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为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意。一日,曹操约刘备人府饮酒,议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张绣、张鲁,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竞吓得把匙箸丢落在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曹操问刘备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说:“雷本阴阳相撞所发生的声音,有什么可怕的?”刘备说:“我从小就害怕打雷,一听到打雷就无处躲藏。”于是曹操一声冷笑,以为刘备是个不成大事的人,从而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刘备因此安全地度过了他的危险期,后来东山再起,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三分天下。如果刘备不问我敌力量对比的悬殊,看不到自己的不利形势,而一味蛮干,在羽毛未丰满之时,梦想立即展翅高飞;力量微弱之际,立刻参与群雄逐鹿。可能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而且还有可能身死敌手,更不要说三分天下了。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他用的就是方圆之术。至于三国后期的司马懿,更是个外圆内方的高手,他佯装成快要死的人,瞒过了大将军曹爽,达到了保护自己、等待时机的目的。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统一了天下,这正是“鹰立似睡,虎行似病”。

反之,高贵乡公曹髦的“方圆”术就差。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已,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讨对付司马昭,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希望你们能帮助我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王经以春秋时鲁昭公不忍季氏,以致失国被笑为例,劝慰他不要操之过急,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中,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否则,“欲除疾而更深之”,适得其反。曹髦不听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刚刚继承王位时,朝中大权掌握在令尹斗越椒的手中,于是他每日饮酒作乐,不问政事,以无能的表象来保护自己,却在暗中积蓄力量,期待有反戈一击的机会。有一天,一位大臣申无畏向楚庄王进谏说:“我有一个迷语,请大王猜,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煞是威风,很是荣耀。只是三年不飞,三年不叫。不知大王可知道这是什么鸟?”楚庄王一听,就知道申无畏在嘲讽自己无能和软弱;便意味深长地回答道:“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果然,斗越椒权倾朝野,便越发目中无人,更不把平时看起来软弱无能的楚庄王放在眼里,甚至贸然起兵,想篡夺王位。结果,楚庄王利用早已积蓄好的力量,射杀了斗越椒,夺回了大权,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从而名垂青史。

小平同志以“外圆内方”而著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世界局势发生剧烈动荡时,******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指出:“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以后他还多次强调,我们要保持警惕,谁也不怕,谁也不得罪,朋友要交,心中有数;要韬光养晦,埋头苦干,不扛大旗不当头,过头的话不说,过头的事不做。这些对于我们应对复杂局面和领导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外圆内方”在具体领导过程中的表现

一是先圆后方。领导者刚开始走马上任,这时的领导者一方面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和陌生的工作环境,即使自己有不少抱负,但要经熟悉情况进入“角色”才能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新官上任,往往容易求成心切,“新官上任三把火”,很少能抽出时间与周围人进行情感沟通,而是谋求尽快地取得成就,于是将下属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指使,迫使别人去履行被领导者的义务。正确的开局用人艺术应该是先圆后方,着眼于人际沟通,着力于调查研究,增进相互了解。领导活动在展开过程中,领导者要改变或发展前任留下的局面,形成自己的领导风格。这时既要保持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工作的连续性,又要积极改变前任领导遗留下来的各种消极因素,在继承和模仿中融入己见,在容忍中纠错。亦即对于前任的弊端既要有宽宏的肚量,又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循旧而求稳定;对前任领导的成功经验,要继承和发扬,通过兴利除弊来形成自己的独到之道,逐步在领导活动中由圆到方。

二是我圆人方。开展工作以后,领导者可以而且应该站在源头,以开拓和创新的气概做出自己贡献的时期。这个时候要讲究我圆人方的领导艺术。其关键之处在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出主意用干部,主意出得好,用人用得好,就可以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图主动去开拓和创新,领导者自己只是适当介入,着重从旁观察、支持和制约,并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经验。

三是上圆下方。领导者一旦形成自己的格局之后,领导活动就要相对稳定,这时候宜以维持自己的领导格局与开拓创新兼顾为宜,以把握总体局面。这时的领导艺术为上圆下方。因为,在我国的领导体制中,一般垂直的领导活动多于横向的协同工作,任务和目标自上而下逐层分解,因而,领导者在决策用人中也要考虑上级的要求和意图,不能完全自行其是。对于上级的工作意图,要在透彻领会和掌握的前提下,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应该把自己的开拓与创新也纳入上级领导的范畴之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这就是“上圆”。所谓“下方”,是指领导在这一时期的工作思路必须坚持原则,排除各种制约因素,只要自己认准了的,就应该坚持到底,而不应该畏缩不前。

四是形圆神方。任何一个领导者,最后都会形成自己的一套领导风格。如何使自己的领导风格为其他人所接受,这是领导的基础。一般来说,领导者总是喜欢以自己的新的方式去处理各种事情,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个矛盾,即旧的已经习惯于被下级接受的领导风格与新的领导风格之间的摩擦。新的领导风格往往热情高于经验,创新多于继承,结果不易被下级所认可。所以,领导在建立自己的领导模式时,应该坚持形圆神方。“形圆”旨在保住新领导风格的认同基础,以免格格不入;“神方”旨在继承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把下属对前任领导的认同转移到自己身上来。做到外圆其形,内方其神。

不论是先圆后方,还是我圆人方,还是上圆下方,还是形圆神方,实际上是“外圆内方”的具体化、外在化。

可见,“外圆内方”是一种高超的处世艺术、领导艺术。“外圆”就是要我们学会必要的容忍,学会合理的妥协,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学会驾驭自己的意志,这样我们心胸就开阔了,生活就轻松了,对别人就宽厚了,与人为善了,处理事情就张弛有度,把握分寸,不锋芒毕露了。“内方”就是要我们保持人格的独立,坚守情操的独守,自我价值的完满实现,是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通过“外圆内方”这个途径,达到“和而不同”的领导自处的一种高素质,与人相处的大境界。唐朝名相李泌七岁时,与唐代宗对对联。上联是“方若棋盘圆若棋子”,李泌对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这或许是对“外圆内方”意蕴的最好诠释。

总之,外圆内方,和而不同,是中国几千年优良传统积淀的人文精粹,是中国最具社会良知的杰出代表人格体现。作为一个优秀领导者,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折不扣,不为小利所动,不为琐事分心,矢志不移,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即定的目标,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柔弱反能胜刚强

(一)柔弱胜刚强是天地万物发展之规律

当今社会,人们无不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积极地参与竞争,所以人人都争强好胜。老子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道德经》七十六章中“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在对人生和自然社会进行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认识到:在天地万物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内在因素,坚硬刚强的事物将逐渐失去生机,往往容易被毁坏;而柔软的事物往往更有生命力,充满了生机和希望。他举例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身体便僵硬了;世上的万物、草木在生长的时候,是苍翠柔弱的,老死之时,枯黄干槁;作战时,骄傲逞强的一方,多不是胜利者;树大往往先被砍伐。所以,坚强不屈,是走向死亡的一方,败下风,柔弱而能逆来顺受的,是属于生存的一方,则占上风。因此,“柔弱胜刚强”。

自古就有“柔弱”与“刚强”之分,它们带给我们的感觉也有天壤之别。“柔弱”展现出一种恬美、温柔等等之类的形象,而与之相对的“刚强”,则描绘了一幅坚强、有气势的姿态。“柔弱”具有一种内在的生命力,不是虚弱,不是脆弱,而是柔韧,有一种不断发展、成长的生机,必定战胜“强大”。因为,“强大”也就意味着已经在走向死亡——物壮则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间最柔弱的东西,往往能征服、驾驭最坚强的东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柔弱的物质不少,但是其中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它能攻破最坚硬的东西,或使最坚强的东西变柔弱,没有什么坚硬的东西可以胜过水。

“上善如水”,“水”是柔弱,但是对我们却有最丰富的启示。“智者乐水”,水盈科而进,遇到阻碍物就会转个弯,但是流向并没有改变,这种不硬碰硬,不采取两败俱伤的处世态度,是智者的风范;《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便觉得清爽”。水令人清爽,令人愉悦,是“美”的表征;水看似软弱无力,却包含着无尽的内力。故人说:“滴水穿石”,又说:“抽刀断水水更流”。水奔流不息,切之不断,为了到达目标,夙夜匪懈,勇往直前,表现了非凡的耐力与毅力;积小小的溪流,可以汇成大大的河川,汇合了百川,又可以成就无边无际的大海;水流动不息,而且变幻无穷,可以成云成雨,又可以凝为冰雪,形状千变万化,但是始终没有改变它的本性;水的表面看似平静,却有惊人的爆发力,一旦汇成急流,犹如千军万马的奔腾,迅猛如排山倒海而来,万物无法抵挡,这种深藏能量的特性,启发了人类效法它的预储潜力,以备有朝一日,发挥大用;水最谦卑,世界任何动植物都不能没有它,但是它从不居功,也不标榜自己的能力,默默地嘉惠了生灵万物之后,若无其事地又往低处流去;水最柔软,放人圆型的容器之中就成为圆形,放入方型的容器之中则成为方形,无论对方使出任何方法或手段,都能从容适应,即使洗涤了天下的污垢,依然自在快乐,在至柔中隐蔽着刚强,最具有耐性和弹性。正如《道德经》第八章所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利万物”即滋养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他物争高下,而是甘处人们所厌恶的卑下之地。因此主张人们立身处事应如水居卑下之地那样谦下;心应如水渊那样清澈沉静,兼容百流;与人交往应如水滋养万物那样慈爱无私,不求回报;说话应如水那样汛期而至,不言而信;为政的时候,应如水一样默默奉献,使人民安居乐业;做事应如水那样涤污去秽,平定高下,不逞能而能;行动应如水那样,善于顺应时势。

不仅柔弱的水能胜刚强,其他柔弱的事物自有非凡的魅力。“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柳叶随意摆动自己那婀娜的身姿,母亲般温暖的微风呵护着大地给人以韵味;温庭筠笔下少女“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画面相交映”又是何等温柔、娴静,给人以少女姣好的色彩;《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丈夫之间美好的爱情也是那样让人深感体会,回味无穷;就连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由明月而思念家乡,于是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佳句;少女千娇百媚,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唐王朝对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太极拳的制胜之道都是“柔弱”。由此可见,人间处处皆柔弱,柔弱反能胜刚强。

(二)柔弱胜刚强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