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艺术,是领导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地讲,领导学也称为领导艺术。狭义地讲,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广博知识、各种经验和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领导学理论规律的才能。
一、领导艺术的本质特征
******曾经在《矛盾论》一文中指出:“对于物质的每一种物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他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点。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就是说,注意它和其他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有可能区别事物。”领导艺术具有以下综合性、非程序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一)综合性
领导工作既要解决人与人的问题,又要处理人与物、人与事的矛盾,工作范围涉及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思维领域多个方面,解决问题的复杂性、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领导技巧的综合性特征。这表现在:一是领导艺术是广博知识的综合运用。诸葛亮被后人称为智慧的化身,他超群的领导才能是与他的博学多才联系在一起的。对付司马懿的“空城计”表明其深谙心理学,“借东风”的成功显示了他对气象学颇有研究,“七擒孟获”的举止又印证了他对人才学造诸深厚。******在战争年代之所以“用兵真如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知识渊博,所以,他指挥作战得心应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高超的领导技巧建立在丰厚的知识之上,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无论如何谈不上高超的领导艺术。二是领导艺术是各种经验的综合体现。领导经验既包括领导自己的直接经验,也包括他人的间接经验;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领导经验的积累,不单靠学习书本上抽象的理性经验,更要靠学习实践中具体生动的感性经验。******1938年在抗大对学员讲:“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的一切也是书。”他得出结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没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在复杂的情况面前,就难以做出正确决策。三是领导艺术是对不同层次艺术的把握,可分为经验型、唯理型、科学型。经验型即指熟能生巧,缺乏理论思维,领导者只会操作,讲不出道道,跳不出亲身体验的框框。唯理型的领导者在运用中常能举一反三,但运用于实践时,可能成功,可能失败,不具有成功的必然性,纸上谈兵,讲得非常好,头头是道,却不一定做得好。科学型是对领导规律的正确把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把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融会于一体,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条件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较好地实现了手段和效果的统一。
(二)非程序性
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曾把战争指挥艺术称之为“流动的艺术”。就是说指挥打仗没有固定不变的战法,如同用兵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一样,若能依据敌情变化战法取得战争胜利,则是用兵如神。非程序性指的是在解决问题时超出常规,不按已有模式,独辟蹊径,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达到预期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高层统治机关照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将胜利的赌注押在“马其诺防线”上,结果造成战争初期的失利。继任法军司令魏刚没有从中汲取教训,仍按专守防御的思想建立了“魏刚防线”,妄想以此阻止德军,结果导致军事上更大的失败。
(三)创造性
时代在发展,情况在变化,领导者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问题,单靠经验、靠老一套不行,只有确立新思想,采用新办法,才能打开新局面。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过人之举在于敢“走自己的路”,勇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创新精神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开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新局面,开创出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开辟出用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马克思说得好,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拒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一要具有创新意识,遇问题有远见卓识。创新意识是对传统观念的超越。那种对创新事物嗤之以鼻的守旧思想,泯灭了领导者的创新欲望;那种只相信以往经验的保守思想,遮蔽了领导者的创新眼光;那种失去信念的盲目习气,阻碍了领导者对新目标的追求。二要勇担风险,大胆走自己的路。工作中的创新意味着冒风险,不冒点风险,什么事情都想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那是不可能。三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把创新的思想变为创新的行动,离不开实践。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干,没有脚踏实地的务实态度,只会大吹大擂绝对不行。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曾经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采纳;儒家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为更多的政要名流孜孜以求。应该怎样对待人世与出世?孟子有句名言说得好:“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为”什么?“不为”什么?怎么“为”?对领导者来讲确是一种艺术。
(一)无为才有大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有首《梅花绝句》的诗,这样写道:“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干亿,一树梅前一放翁。”用这首诗比喻对******的怀念再恰当不过了。是什么办法化作******身千亿,人人面前有总理?原来是因为他许许多多的“无为”,才有了今天******的“大为”。
一是死无碑。当总理去世的时候,正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日子,****集团刚刚粉碎,江青“******”集团正自鸣得意,中国上空乌云压城,百姓肚里愁肠千结。总理逝世后,邓颖超就把家属召集到一起,说总理在十几年前就与她约定死不留骨灰。灰入大地,可以肥田。一架农用飞机将那一捧银白的灰粉化人海空,也许就是这一撒,总理的魂魄就永远充满人间,贯通天地。中国人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习惯修墓土葬,这对生者来说,以备不时之念。对死者来说则希望还能长留人间。千百年来越有权的人就越下力气去做这件事。许多世界上著名的陵寝,中国的乾陵、十三陵,印度的泰姬陵,埃及的金字塔等等。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名篇都是碑文、墓志铭、在名人墓前凭吊之作,有许多还发挥出炽热的情和永恒的理。如韩愈为柳宗元写的《柳子厚墓志铭》痛呼:“士穷乃见节义”,如杜甫在诸葛亮祠中所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都成了千古名言。明代张溥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简直就是一篇正义对邪恶的宣言。就是空前伟大如马克思这样的人,死后也有一块墓地,恩格斯在他墓前的演说也选人《马恩文选》,成了国际共运的重要文献,成为影响世界的经典演讲。马克思的形象也因这篇文章更加辉煌。为伟人修墓立碑已成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百姓的习惯,明山秀水间,市井乡村里,还有那些州县府志的字里行间,有多少知名的、不知名的故人墓、碑、庙、祠、铭、志。可******总理生时鞠躬尽瘁,死后不留麻烦;他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不求任何回报和香火的馈饷。一个曾叫世界天翻地覆的英雄,一个为民族留下了一个共和国的总理,却连一点骨灰也没有留下。
二是生无后。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刘备明明是编席卖履的小贩,却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武,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惹人怀旧。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要不怎么不去找出几个秦桧的几世孙呢?孔家、岳家、林家等都有就没有秦家、袁家等。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叫秦大士的名士过岳坟,不由感叹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前人与后人还是大有关系,名人之后关系重大。对越是功高德重为民族做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总理并不脱俗,也不寡情。在他的绍兴祖居,有抗战时期他和邓颖超回乡动员抗日时,恭恭敬敬地续写在家谱上的名字。他在白区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搜求烈士遗孤,安排抚养。他常说:不这样我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他在延安时亲自安排将瞿秋白、蔡和森、苏兆征、张太雷、赵世炎、王若飞等烈士子女送到苏联好生教育、看护,并亲自到苏联去与斯大林谈判,达成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协议:这批子弟在苏联只求学,不上前线,而苏联国际儿童院中其他国家的子弟,在战争中上前线共牺牲了21名。这恐怕是当时世界上两个大人物,达成的一个最小的协议。******何等苦心,他是要为烈士存孤续后啊。六七十年代,中日民间友好往来,日本著名运动员松崎君代,多次受到总理接见。当总理知道她婚后无子时,便关切地留她在京治病,并说有了孩子可要告诉一声啊。当总理去世,她悲呼道:“周先生,我们已经有了孩子,但还没有来得及告诉你!”确实,子孙的繁衍是人类最实际的需要,是人最基本的情感。但是天何不公,轮到总理却偏偏无后,这怎么能不使人遗憾呢?是残酷的地下斗争和战争夺去了邓颖超同志腹中的胎儿,以后又摧残了她的健康。但是以总理之权、之位、之才和一个倾倒多少女性的风采,何愁不能再建家室,传宗接代呢?这在解放初党的高中级干部中不乏其人。但******没有,他以倾国之权而坚守平民之德。
三是官无显。千百年来,官和权是连在一起的。官就是显赫的地位,就是特殊的享受,就是人上人,就是福中福,官和民成了一个对立的概念,也有了一种对立的形象。封建社会的官帽,不是乌纱便是红顶,官员的出行,或鸣锣开道,或静街回避,不就是一个“显”字吗?古人一考上进士,就要鸣锣报喜,一考上状元就要骑马披红走街,一当上官就要回乡到父老面前转一圈,所谓衣锦还乡,就为的是显一显。刘邦做了皇帝后,曾痛痛快快地回乡显过一回,元散曲中专有一篇著名的《高祖还乡》挖苦此事。你那排场:“红漆了叉,银铮了斧。甜瓜苦瓜黄金镀。明晃晃马镫枪尖上挑,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几个乔人物,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西晋时有个石崇官做到了荆州刺吏,相当于今天的市(地)委书记,就敢于同皇帝司马炎的小舅子王恺斗富,他平时生活“丝竹尽当时之精,庖膳穷水陆之珍”,王恺自叹不如。王恺用麦芽糖洗锅,石崇以蜡烛代替柴草来煮饭;王恺用紫色的蚕丝作路两旁的屏幕,长达40里,石崇就用锦作屏幕,长50里;王恺用赤石脂当涂料,石崇用香料和成泥来刷墙。有一次,王恺把晋武帝所赐的珊瑚树拿出来当众炫耀,高二尺多,堪称稀世珍宝。石崇当场用铁如意将其击碎,然后取出他所藏的六、七株珊瑚树,每枝高达三四尺,光彩耀目,让王恺随意挑选,王恺自叹不如。现在这种显弄之举更有新招,比座次,比上镜头,比好房,比好车,比架子。但******作为一国总理则只求不显。在外交、公务场合他是官,而在生活中,在内心深处,他是一个最低标准的平民。总理出国总带一只特殊的箱子,这专用箱里锁着寒酸的行头——副蓝布袖套,许多政府工作报告、******文件和震惊世界的声明,都是在这蓝袖套下写就;一入城就在中南海一座又湿又暗的西花厅办公,一直住了25年,多次请示总理都不准维修……想总理有权不私,有名不显,权倾一国却两袖清风。
四是党无派。大概有人类就有党,除政党外还有朋党、乡党等小党。******同志就提到过党外有党,党内有派。同好者为党,同利者也为党,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结党为了营私,党成了求权、求荣、求利的工具。项羽、刘邦为楚汉两党,汉党胜,建刘汉王朝,《三国演义》就是曹、刘、孙三党演义。朱元璋结党扯旗,他的对立面除元政权这个执政党处,还有张士诚、陈友谅各在野党,结果朱党胜而建朱明王朝。只有共产党成立以后宣布,它是专门为解放全人类而做牺牲的党,除了人民利益,国家民族利益,党无私利,党员个人无私所求。无数如白求恩、张思德、雷锋、焦裕禄这样的基层党员,都做到了入党无私,在党无私。但是当身处要位甚至领袖之位,权握一国之财,而要私无一点,利无一分,却是最难最难的。权用于私,权大一分就私大一丈。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做无私的战士易,做无私的官难,做无私的大官更难。像******这样军政大权在握的人,权力的砝码已经可以使他左偏则党为个人所用,右偏则党为个人所私,或可为党员、或可为党阀。王明、张国焘不都是这样吗?而总理的可贵正在党而无私。宋代欧阳修写过一篇著名的《朋党论》,指出有两种朋党,一种是小人之朋“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小人喜欢的俸禄,贪图的财物;一种是君子之朋“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君子坚持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气节。而只有君子之朋才能万众一心,“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这就是周灭商的道理。******在重庆时就被人称周公,直到晚年,他立党为公,功同周公。
五是劳无声。******是中国革命大吃苦人。上海工人起义、“八一”南昌起义、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种真刀真枪的事他干;地下特工斗争、国统区长驻虎穴,这种生死度外的事他干;解放后政治工作、经济工作、文化工作,这种大管家的烦人杂事他干;“**********”中上下周旋,这种在夹缝中委曲求全的事他干。如果计算工作量,他真正是党内之最。他的自我牺牲、厚道宽容、任劳任怨,革命的每个重要关头,每次进退两难之时,都离不开他。
******无碑、无后、无显、无派、无声的“五无为”,却得到了“五大为”:换来了屹立在世人心中的丰碑(大碑),换来了几亿中国人民的儿女后代,换来了无产阶级广大群众的大派、大朋;换来了众声的呼唤爱戴。此地无碑胜有碑,此地无后胜有后,此地无显胜有显,此地无派胜有派,此地无声胜有声。不独总理,所有历史上的伟人,中国的司马迁、文天祥,外国的马克思、列宁,我们又何曾见过呢?他们都是无为达到大为的。
(二)权衡利弊,果断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