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曾说:“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还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是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领导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而假设最容易发生错误,一旦事实动摇了假设,战略失败将不可避免。因此领导本身就意味着冒险,正如鲁迅所说:“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任何事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的把握,而不冒险也就不可能有成功。领导者要敢于负责,干事创业,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要承受艰辛,要承担风险,要付出代价。因此,没有敢于冒险的精神是不行的。江苏、浙江、上海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他们敢冒险的精神。在温州人的思维中“不等、不靠、不要”最为可贵,不管什么事情,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都要去试一试。这种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于自我负责的精神,成就了温州人前所未有的事业。
要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有必要培养一大批不怕失败、敢于冒险的领导者。但在冒险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在情况不清和基本条件还不成熟之前不能匆忙决策,决策必须基于周密考虑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盲动、冒失,谓之“莽”;其二,当时机一到,就立即投入力量,从而使“敌不及拒”,否则就是犹豫、寡断,谓之“儒”。这两者一体两面,犹如硬币正反两面,缺一不可。
2.勇气。
勇气也是胆量的内容,是指领导者不怕危险和困难的优良品质。《礼记·聘义》:“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
******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引用《左传》中的春秋时期齐鲁在长勺的一次战例: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鲁是邻国,齐强鲁弱,鲁国处于防御地位。鲁庄公准备迎战。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对他说:“大官们自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人宫进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你凭什么条件同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是小恩小惠,不遍及百姓,百姓不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诚实。”曹刿回答:“这是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你,神是不会保佑你的。”庄公说:“对于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我虽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诚心诚意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种表现,可以凭这个条件打一仗,作战时请让我跟从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一开始,鲁庄公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军击鼓三次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被打得大败。鲁庄公就要下令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还不行。”曹刿下车看了看地上齐军车碾过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撤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鲁庄公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擂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后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完了。他们的勇气已经完了,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但大国难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战车的车轮痕迹很乱,望见他们的军旗也已经倒下了,所以下令追他们。”
打仗靠勇气,搞建设、改革开放更靠勇气。作为领导者勇气在他们身上集中得越多,其才能的翅膀就越硬,飞得就越高,追求的目标也就越高远。
3.魄力。
魄力是指领导者处置事情所具有的胆识和果断的作风,是领导者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条件。领导者只有具备雄心壮志,远大抱负,放开脚步,打破常规,雷厉风行地干工作,才能取得高速度、高效率,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当然,领导者也不能一味蛮干,还要讲究策略,遇事要拿出办法和对策。
有胆有识才能有所作为。有识之士能够预见未来,抓住良机,推动事物快速前进。不仅如此,有识之士还能知己知彼,知人识物。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能够做到扬长避短;知道下级的长处和短处,能够设法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知道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能够有效地选择取胜的措施;知道自己所用的工具和工作方法的长处和短处,能够自如地运用它们做好自己的工作。
胆识的培养需要以学和才为基础,以德为指导,便能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意境。要想有胆识,一定得做个有心人,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分析它的原因,预想它的结果,想想怎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一定要找到最优的方法,方能做到深谋远虑。
五、体者,物质基础也
体即身体,是领导者的自然素质,也是其他素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身体是“一”,理想、信念、幸福、功名、金钱、娇妻、儿孙等都是“一”后面的“零”,如果有了“一”,后面的“零”才能存在,如果没有这个“一”,后面的“零”则毫无意义。这个人生的公式和法则将身体的本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世界本身就是物质的,人的生命体是以物质的形式而存在的。存在决定意识,决定一切,生命体不存在了,其他身外之物对人来说又有何种意义呢?身体健康本是人类古往今来一直的追求,但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诱惑,是过有节制的生活,还是纵情人生,却令许多人感到难以选择。这正如《红楼梦》中的“好了歌”说得那样: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工作繁忙,日理万机。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的管理人员平均每天遇到583个不同的问题,每48秒一个!我国的领导者我想也不会低于这个数字。他们的活动没有固定模式,活动方式变换之快令人瞠目,领班以秒为单位,主管人员以分为单位。快节奏、多变化的工作特点要求领导者具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力、良好的记忆力、敏锐的反应能力、清醒的头脑、健康的心理。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领导者呢?
(一)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
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无论是人类自身的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对社会发展的参与和社会发展成果的享有,都必须以自身健康为前提。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正如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所说:“我们要有自己的事业,要得到幸福,必须先有健康的身体。而要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更必须先有能够忍耐辛劳的强健体魄,这些道理十分明显,不需要任何证明。”因此,把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并列提出来,这是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也是构建全面和谐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
就像前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中岛宏博士曾经指出的“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死于愚昧。”以命换钞,以命换位,以命换知的人,无论挣多少钱,爬多高的位,有多么渊博的知识,对于健康则是无知的。西方的白领是透支金钱、储蓄健康、旅游保健;中国人正相反,透支健康,储蓄金钱。要知道生命与健康是一条单行道,一江春水向东流,奔流到海不复回,再好的高科技都不会让患过病的身体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金钱和生命能划等号吗?很多人对身体的本质认识不够,人工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超过自然给予的东西。人类用很多时间研究自然,对自身的认识却非常肤浅,而人自身要比自然复杂得多。波音747飞机由全球5000个工厂合作,600万个零件组成,但是人的一个细胞里所含的基因有大约10万个,由30亿对碱基组成,人的大脑皮层就有1000亿个细胞,可见人的复杂性有多大。
因此,“要防患于未然,弭祸于无形。”《汉书·霍光传》引用“曲突徙薪”的故事:有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家里做客,他见这个人家里的灶台烟囱是直的,旁边还放了很多柴草,就向这个人建议:把烟囱改建成曲的,再把柴草挪到远处;不然的话怕发生火灾。主人听了,却大不以为然。不久,这户人家果然失火了,多亏了左邻右舍一齐来救,才算把火扑灭。火灭了以后,主人杀牛买酒,设宴请客,谢他们邻居。受了伤的人被安排在首席,其余的人按功劳大小,依次坐下,只是不请曾经劝主人改建烟囱的那个过客。有人问主人说:“当初你如果听了那个过客的劝告,现在你也不用杀牛,不用买酒了,而且永远不会发生火灾。今天你按功劳宴请客人,怎么弄了个曲突徙薪不报答,焦头烂额做上客呢?”“突”是烟囱,“曲突徙薪”就是把烟囱改建成曲的,把柴草挪到离灶台远一点的地方。后来,常用这四个字比喻防患于未然。柳亚子《初度将及预赋四首》:“抚膺独下新亭涕,烂额争嗤曲突薪。”
对于领导者,在处理工作与健康之间确实存在矛盾,而当我们正确认识健康的重要性后,我们就不应该因为工作损害健康,健康一旦损害,就失去了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在公众眼里,领导者名利双收,很是风光,孰不知,他们所负担的社会责任比普通人多,承担的心理压力也远远大于普通人。上级的压力,人民的期望,知识的快速更新,后浪推前浪,使领导者被裹挟着不断前行,一旦停滞就会被淘汰。于是,他们就用不停的工作,来换取自己不被淘汰的地位;于是越来越多的领导者常年处于紧张状态,休息成了一种奢望;于是在领导们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严重的生理、心理的健康危机。正如著名相声演员姜昆所说,“只有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工作,这不仅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事业,为了人民。”笔者希望领导者应像蚂蚁一样工作,像蝴蝶那样生活,张弛有度,方是长久之道。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有了健康就有了希望,失去健康就失去一切。因此,应该处理好工作与健康的关系。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保护好身体,才能有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钱,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二)把握规律,颐养天年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只能认识规律、遵循规律,为我所用。身体健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庄子·养生主》是专说养生之道的文章。庄子认为,养生的要领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困扰。文章提出养生的关键在于“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也就是说,顺着自然的理路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寿命。庄子作为道家学说的主要人物,是老子的继承者,后世将其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以养生全年,活到83岁。
庄子援引“庖丁解牛”的故事为论据,阐明人处世界,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可以“保身”、“全生”。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都发出砉砉的响声,进入割解发生的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又合于经首乐章的韵律。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能到达这般的地步?”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没有不是一头整牛的。几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体的牛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顺着牛体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牛体自然结构去用刀;从不曾碰撞过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头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砍骨头。现在我这把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过一样。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人有间隙的骨节,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必有余地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可是每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微微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渍散落地一样,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站立,张望四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得到养生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