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现代化的大生产,工程规模宏大,现代社会现象极端复杂多变,联系越来越密切,竞争性日益增强。在这种大科学、大工程、大企业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对领导者的决策才能要求就非常高。美国的阿波罗工程,从构思、研究到设计,从发射到回收,整个工程动用了42万人,涉及几千个单位;我国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集中了大量的科学家、战略家进行反复研究论证科学决策。
决策关系重大,决策是领导工作的关键环节,决策才能体现的是领导者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领导者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才能。
1.领导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决策。我们共产党人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宗旨。而为人民谋利益不是抽象的,它要在我们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体现出来。报载:某县得到一条信息说周边地区种菜发了财,于是提出:“少种粮多种菜,小康日子来得快”,要求农户每家都必须种一定面积的蔬菜,谁知次年,蔬菜价格下跌,许多农民连本都赔进去了,成了“赤字农民”。又有一年,该县再次得到信息,说某地种植苹果赚大钱,于是年初制定计划时,立马提出:“栽植一亩苹果园,胜过十亩粮和棉”,要求农民人均种半亩苹果。岂料未等苹果进入盛果期,又烂了市,红艳艳的大苹果每公斤一块钱无人问津。过了两年,该县再次调整种植业结构,提出“西瓜地里套大蒜,一亩净赚二三万”。这次更惨,西瓜、大蒜销不出去,许多还烂在了地里。以后,又不断看到类似的报道。我们反思一下: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怎么总会在一些地方出现呢?这恐怕要从领导干部的决策才能和水平上找原因。要真正使老百姓从我们的各项决策中获得利益,我们每一项工作的决策都要合乎人民利益的要求,任何一个决策上的疏忽和差错,都可能给人民利益造成损失,有些损失甚至是很难在短期内弥补的。
2.领导者要通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深入而全面地把握情况,在心中有数的前提下来做决策。决策的正确与否,其本质就是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意图和结果相符合,不要像前面的事例,即不调查研究,又不掌握实际情况,人云亦云,“好心成了驴肝肺”,好心办了孬事情。******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下车伊始,哇哩哇啦”,不负责任地发号施令,实际上是瞎指挥。
3.领导者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采取专家论证会、群众代表咨询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各方意见;领导者决策,需要发挥集体智慧,特别是涉及重要问题的决策,往往会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市政建设,就涉及规划、建筑、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商业、文化、教育等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哪一方面考虑不周到,都可能留下隐患;决策时涉及各方面群众利益的,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如城市拆迁、水电费调价、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等等,这类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就非常需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三)协调才能
协调才能是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使各个方面和谐统一、步调一致的一种行为能力。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活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弹钢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钢琴有人弹得好,有人弹得不好,这两种人弹出来的调子差别很大。党委的同志必须学会‘弹钢琴’。”因此,领导学也就是协调学。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在行动上的一致,这就需要领导者进行有效的协调。宏观上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微观上讲,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组织、宣传、工青妇、吃喝拉撒样样都有。
协调中应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总体目标与分步实施的关系,走好每步棋。是否善于把总体目标分层次、分步骤、分主次地逐步实施,是衡量领导干部协调才能的标尺。
第二,正确处理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力求创出特色。一方面坚持全面推进,平衡发展,整体提高;另一方面搞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第三,正确处理与上级、下级、同级等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可以和睦共事,同心同德,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事业走向成功。反之,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导致人心涣散,一盘散沙,一事无成。
一般说来,协调中应做到“五多五少”:
一是多正己,少怨人。古人云:“政者正也,不正己焉能正人?”领导干部协调的质量高低,关键在于自己是不是块“真金”,而不能老是怨天尤人,嫌这个难伺候,那个不好驾驭。“恃德者昌,恃力者亡。”身为领导干部,要修德养性,培养优良品德,在社会公德上,做到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在职业道德上,要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廉洁奉公,勤政为民,顾全大局,爱岗敬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家庭美德上,要热爱家庭,孝敬老人,对妻子(丈夫)忠贞,对儿女关爱,对邻里和睦。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早上想一想计划是不是完善,要不要补充;中午想一想措施是否过硬,安排能否落实;晚上想一想当天工作是否有遗漏,明日工作该如何安排。总之,领导干部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才能敢于说硬话、管硬事,上级才放心,下级才顺心,同级才舒心。
二是多公道,少偏心。高质量的协调应建立在平等的根基上,即要遵循“等距离”的原则。俗话说:“领导偏心,部属寒心。”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同他人处在不平等地位,其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压抑。如果领导者日常不能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而是有亲有疏,厚此薄彼,就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因素,得宠者自是心花怒放,甚而恃宠傲物,但其他人势必会怨声载道,情绪抵触,工作消极,这样既害同志,又伤感情。不搞亲亲疏疏,不拉帮结派,是协调平等化、公开化的关键所在。
三是多求同,少特殊。领导者与部属同吃一锅饭,同喝一壶水,同饮一盅酒,同坐一辆车,同甘苦,共患难,融身于群众之中,自然与其沟通之,赢得尊敬与支持。领导者要把客观上存在于自己与下属之间的“沟”打通,就要做到在工作上不以权谋私、随心所欲,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行动上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你居上而不骄,部属才能处于下而不忧;生活上不搞特殊化,要艰苦朴素,不可挥霍,要与大家一般,不要特殊照顾。
四是多信任,少猜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疑行无成,疑事无功”,信任是用人的基本前提和原则。领导者要信任所用之人,或者说取得上级和下级的信任。在制定工作方针时要有一个基本思路,要有历史的继承性和工作的连续性,要一以贯之,坚决完成。决不能今天一个计划,明天一个思路;今天一朵花,明天豆腐渣,让上级、下级搞不清努力方向。对下属要放心使用,对其工作要坚决支持;要坦诚相见,以诚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挚于言而现于行,上下级安能不信任有加?
五是多关心,少冷淡。领导者如果能时时关心和体察上下级的困难,处处营造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的和谐环境,让大家都感受到来自领导的温暖,就能紧紧把大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营造这样的环境,领导者就要做到:在人格上保护自尊心,要意识到只是分工不同,在人格上绝无高低贵贱之分,不能把上下级关系当成主仆关系,言谈举止要平易随和,做到对上不自卑,对下不骄横。在工作上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设卡;多督促,少讽刺;多体谅、少武断;多引导、少指责。要变单向协调为双向协调,多进行换位思考。在生活上要体现人情味,主动问寒问暖,关心其切身利益,了解其疾苦,解决其困难,把关心爱护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用人才能
领导者的职责除了“出主意”,就是“用干部”。用干部,就是人才使用。古人论用人的有很多话,如有的说:“夫尚贤,政之本也。”有的说:“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有的说:“爵授有德,则大臣之义。”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领导者的工作,十分之七的时间是在考虑用人的。可见用人对于领导者多么重要。
看一个领导干部能力强弱,首先要看他用人的水平。能力强的会用人,能力弱的只抓权。巩固政权,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巩固队伍。如果一味地抓权,不重视用人,那就是舍本逐末,其结果必然是身劳而功废。
用人要做到以下几点:
1.用当其才。
清代诗人顾嗣协写有一首《杂兴》诗,诗中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诗形象地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对人才的使用,要力争用当其才。本来是一个人才,如果用的不是地方,那就变成“庸才”、“蠢才”。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在洛阳的南宫摆下酒宴招待群臣。酒酣耳热之际,刘邦问群臣:“各位诸侯、各位将军,你们不要欺瞒,尽管告诉实情。你们说,我为什么得到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掉天下呢?”高起、王陵两位大臣站起来大声说:“你率领的人攻打城池,占领土地,在得到那些城池、土地之后,就封赏有功之人,这叫做与天下利益均沾,因此跟随您打天下的人,一个个在战斗中拼命效力,为的是日后论功行赏,这是你得到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就不同了。他嫉贤妒能,有功的人他陷害你,贤能的人他猜忌你。并且打仗有功他也不论功行赏,不肯分封有功之臣,所以,在项羽的手下,打仗都不肯出力。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杰,我能使用他们,发挥他们的特长,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一个多谋善断的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所以被我消灭的原因。”汉高祖的这一分析,确实道出了他所以取胜的根本原因就是用当其才。
去过寺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于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贵宝剑,摘花飞叶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这里所说的用当其才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用之所“长”,另一方面用之所“短”。
俗话说:“挽弓挽强,用人用长。”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做到知人善任。天下没有纯白的狐狸,却有纯白的裘皮大衣,“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反映了巧手优化组合的能力。墨子对用人的不良现象比喻得很形象,说为官的人,有一衣裳不能制,必找好裁缝;有一牛羊不能杀,必找好屠夫,但在治理国家这样的大事上却往往不会用人,他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明小而不明大”,也就是说小事清楚大事糊涂。他讲用人不当的危害,就像让哑巴当外交大臣,让聋子当乐师。果真如此,想让国家不乱是不可想象的。
但另一方面善于用人,敢于用“短”。清朝有位军事家杨时斋,就很善于用人之“短”。杨将军认为:“军营中无人不可用,既如聋者,宜给左右使唤;哑者,令其传递密信;跛者,令其守放炮坐;瞽者,让其伏地远听。”杨将军深知,聋者因耳塞少听可免泄军情;哑者守口如瓶可免添词造语;跛者艰于行走而善坐;瞽者目弱而耳聪。的确,杨时斋明白“长”兮“短”之所倚,“短”兮“长”之所伏这个道理,用人用出了名堂,人人派上了用场。正如国外有句谚语:“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
2.气魄要大。
用人者须有大气魄。大气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容人之量,二是要有用人之胆。
容人之量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要容得下比自己才能高的人,要团结那些曾经反对过自己或意见并不一致的人,能够任用那些有缺点错误跟自己疏远的人。有一家工厂的厂长,决定让厂里“吹毛求疵”的人当质量监督员,让“谨小慎微”的人当安全监督员,让“斤斤计较”的人当仓库验收员,让“眼尖嘴利”的人当厂纪律监督员。经厂长这么一抬举,这些平时被人瞧不起的小人物成了“大员”,顿时感到无尚荣耀。他们走上各自的岗位后尽职尽责,尽心尽力。“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之妙,存乎一心。有时,非常难用的人,到了有些人手下,反而干得很好,这就是用人的才能。
大气魄的另一个方面,是要有用人的胆量。美国开展曼哈顿计划即原子弹研究,是罗斯福总统接受了当时交战敌国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建议。而主持原子弹研究的,恰恰又是敌国意大利的科学家费米和另外三个人。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需要很大的用人之胆的。因为爱因斯坦、费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美国列为“敌侨”之中的,让他们主管这样高度机密的军事研究是常人难以理解通过的。可是,善于用人的罗斯福这样做了,而且卓有成效地赶在德国法西斯之前研究成功了原子弹。
不仅启用“敌侨”之才需要大气魄,有时启用“新人”,也需气魄,因为那是要担风险的。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要看得准。看得准,就要大胆启用,同时给其必要帮助、扶持,使之尽快成熟起来。像《三国演义》中的庞统先生,才高气傲,风流绝伦。然而初来乍到,不被刘备重视。这位“凤凰”便多喝酒,少做事。有些存在缺点的人,往往很有特点和个性,犹如深山花草,虽然散漫,却有其独有的狂野和娇媚,就看我们如何删繁就简,修叶剪枝培育了。有的短处的表露,往往又是不给挑子、不压担子的缘故。
3.制度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