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送你一个真女人
2735800000064

第64章 你是一个有教养的女性

常常有年轻的女孩问我:“怎么做才是有教养的女性?”仿佛就是考验我这名被问者的教养一般,很难作答。因此,我总是在答出:“这个嘛……”之后,犹豫上老半天。问话的人,大概期待着诸如“读某本书”、“学习某种才艺”之类的答案吧!然而我无法提供这么简易、速成的答案。

如果要我勉强回答的话,我以为有教养的女性应当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设想;第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表达意见;第三是善于控制自己。

这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都是我对有教养的女性的实际印象。是否具备了它们,就足以断言她是有教养的女性,我不得而知。但是至少对我来说,它们是有教养的女性不可或缺的要件。

懂得体贴他人心

我曾多次与公认学养俱佳的卓越女士交往,却意外地发现对方丝毫不会顾及旁人,是个全然自我本位的信徒,因而令我大失所望。相反地,一名女子虽然没有辉煌的学历,却懂得体恤别人,能做到“爱人如已”,那么“有教养”这三个字,她是当之无愧的了。

古代的贵族特权阶级,有强烈的阶级意识,但是他们自幼所受的教育,教导他们要怜恤身份较低的人,并且为他们担负责任。由于始终持着这种心态,使他们得以成为明君,并且一直维持有教养者的尊严。现在,阶级的差别已经消除,人们处在平等的时代里,但是在这同时,体恤弱者的慈悲,似乎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我曾经从一位著名的女散文家那儿,听到以下的事:有一天,A和B两位男士接受她的招待,一起喝酒。他们都喝得酩酊大醉,结果回家的时候穿错了西装,而A的西装口袋里,有他当天从出版社领到的稿酬。次日,A告诉她穿错衣服的事,她立即安排两人交换上衣。可是不知什么缘故,B还来的西装口袋里,并没有那笔稿费。她向我转述这件事时,非常懊恼地说:“为什么那时候,我竟没想到要在A的西装口袋放进那笔稿费的金额呢?我实在很后悔!”

或许有人觉得奇怪,她何必为这种事操心呢?然而,我想那是一种照顾别人的心意,是她习以为常的教养吧!

会读书、有主见

一位同事得意扬扬地宣称:“我每两天看完一本新书!”她那快速的阅读能力,令我自叹不如,真希望自己能赶上一点点。

可是,每逢开会时,我总是听不到她自己的意见。她的脑子里塞满了经由阅读或听来的知识,而这些是完全未被消化的原貌,竟从她的嘴里滑出来。在这种情形下,她的言论毫不独特,更没有自己琢磨出来的哲理,因此说服力十分薄弱。

如果她能充分地咀嚼、消化所吸收的知识,再用自己的话发表,那她就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女性了。然而她却象鸬鹚(一种水鸟,俗称“水老鸦”,打鱼人常养它来帮忙捕鱼)一般,把吞下的鱼原封不动地吐出来,实在称不上“教养”二字。

“控制自己”就是不纵容自己、严于律己的意思。世界上有一种人,对别人严苛之至,对自己却凡事马虎,毫无原则可言,我认为那不是有教养的人。

摩洛瓦说过一句话:“有良好教养的女性,与其一天读两本书,不如一星期细心地咀嚼一本书。”他的意思应该是,读书本身并不等于是教养,重要的是怎么去读一本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是不能提升教养的。

我也不认为只要读了书,马上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有教养的人。当然,书读得越多越好,能读很多书固然很好,不过,真正的重点应该在于如何读书,而使书中的知识成为自己的养分。

培养真教养

我认为教养又可区分为真、假两种。在人生中,大概没有比分辨真伪更困难的事了吧!即可说是一种长期浸染的技巧,急就章的训练根本无济于事。

文艺评论家小林秀雄,曾在他的专栏写过一篇《真伪》,一针见血地说:“要分辨真假,就得时常接触真实。”

能欣赏画、喜欢音乐等,都是一种教养,而要想真正地懂画、懂音乐,必常接触好的画、好的音乐,才能分辨作品的优劣。习于接触赝品的人,不会理解真品的奥妙。但若企图透过理论来学习,不如亲眼去看、亲耳去听。毕竟,亲身体会才是最具功效的。有句话说:“教养来自培养”,可见教养是身体力行的收获。

如此说来,我们学习新的东西时,将目标订得崇高是相当重要的。除了反复欣赏一流的作品,让自己沉浸其中,用整个身心去体会其神韵外,绝不可能使真正美好的东西变为已有。

这种观念也关系到我们对事物的喜恶。比如,“讨厌哪种态度”、“哪种事不行”之类的价值判断,将会随着日常生活的体验,而有不同的基准。自古以来,有着“里仁而居”、“孟母三迁”等警句,这启示了良好环境的影响,是何等的重要。此外,由于这种渊源,我们也可以明白,家庭教育对其成员的教育,关系多么密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