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
2726800000032

第32章 记传笺疏(4)

[1]该文辑自清沈粹芬等编《清文汇》卷45,另见冯本、校点本,国图本、中科本均未收。作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望益轩、砚耕堂,均在秀水今嘉兴市,系邢澍寓所。《砚耕堂记》:“秀水之碧漪坊,明相国朱文属公第在焉,翰林竹垞先生生处也。余去长兴后,寓家此坊。”

[2]江右:江西。邢澍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由长兴迁署江西饶州府知府,举家迁居秀水(今嘉兴市),不久出任江西南安府知府。嘉庆十三年,因病由江右归秀水,并于是年省墓归籍。

[3]榜名:悬挂在门楼上的匾额。匾额署书叫榜书。汉相萧何曾用以额苍龙、白虎二阙,后世楼台殿阁,上有匾额皆题字。

[4]江文通: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官至梁金紫光禄大夫。少孤贫好学,声名鹊起,晚年诗文逊于早期,人称其“江郎才尽”。其《别赋》《恨赋》久负盛名,广为传颂。诗歌多拟古之作,少有创意。明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4年校点本)卷4《杂体三十首》全为拟汉至刘宋人诗,其拟陶靖节诗为五言《陶征君田居》。

[5]陶靖节:陶渊明私谥靖节,故称陶靖节。陶渊明出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星子县)破落地主家庭,曾任彭泽县令等职,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辞职归隐田园,饮酒赋诗,寄托情怀,后人誉为高士。袁行霈先生撰《陶渊明集笺注》卷1有《停云并序》、《答庞参军并序》各1首,卷2有《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1首、《答庞参军并序》1首、《移居》2首。

[6]寄情句:国图本作“寄情诗酒以终其身”。

[7]计吏:吏部派到各地考察地方官员的人。战国时对官吏的考核称为大计,两汉改三年一考,以此决定升降。明清分京察、大计考核。地方官员从州县至府道,层层考察属官,汇总给督抚复核,造册上报吏部,吏部审查后,对“才守俱优者”即“卓异”官吏进行“议叙”,加级或候补待用,对有过失官吏进行革职、降调。

[8]策殿廷:明清时期皇帝主持的殿廷策问考试。明清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每年八月九日到十五日在各省城举行,共考三场,每场三天,会试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四月九日到十五日礼部举行,考中者称贡士,别称明经。会试发榜后数日,考中的贡士在保和殿举行复试,分三等录取,中榜者再由皇帝在殿廷亲自面试,专考策问,当场封卷交评卷官评阅,再由皇帝审订,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邢澍“举礼部”,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考中贡士,“策殿试”谓殿试考策问赐进士出身。此年乾隆80大寿,改为恩科。邢澍是三甲21名,洪亮吉为榜眼,同榜尚有甘肃皋兰人秦维岳。

[9]解褐从仕:脱去布衣,换上官服。褐,粗布衣服。从仕,做官。

[10]契道:体悟自然之道。汉刘向编《关尹子·鉴篇》:“能制一情者,可以成德,能忘一情者,可以契道。”

[11]固穷:固守道义,安于贫贱穷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从穷斯滥矣。’”宋朱熹集注:“固穷者,固守其穷。”

[12]膴仕:高官厚禄。《诗经·小雅·节南山》:“琐琐姻亚,则无膴仕。”毛传:“膴,厚也。”汉郑玄笺:“琐琐昏姻妻党之小人,无厚任用之,置之大位,重其禄也。”

砚耕堂记[1]

秀水之碧漪坊[2],明相国朱文恪公第在焉,翰林竹垞先生生处也。[3]余去长兴后,寓家此坊。

戊辰九月[4],归自江右,养疴无事,惟以书籍及文房之具为娱。一日有鬻书者,携书与端州砚来售,砚小而良,背镌“砚田我耕”四字,又竹垞二字,八分书甚遒美[5],为先生手迹无疑。因售之,而以砚耕题所居之堂。[6]客之观者或疑焉,以为先生少遭乱,家贫既长,橐笔四方[7],藉宾幕为治生。后虽躬逢盛典,举制科,官侍从。不久罢归,名日隆,乞文者日益众,衣食婚嫁之费,皆取于文字,以砚为田固也,子岂其伦乎?不知事有不同而同者。

余寡学拙艺,视先生百不逮一,然起家科第,解褐从仕[8],由邑而郡,逾二十年,至今谢免客居,而妻妾子女无饥寒之患者,良由君赐,乃所以蒙恩泽者,读书业文故也,敢忘所由来乎?况先墓在陇右,虽有薄田,仅足供祭。而寓此者,五年矣,日用米蔬,购取于市户,惟与儿子辈昕夕力学[9],畲经而艹甾史焉。[10]命或不可知,然未见通博德才而穷饿于有道之时,如下农夫者也。

名堂之义,儿子辈倘能顾而思之乎?不宁惟是。余弱冠,随计吏至京师,始读《曝书亭集》,[11]即知私淑。及宦浙中,因尽观所著书。今近先生之居,考其遗事,仰其流风。兹以得其几席间物,顷缅怀前哲,日就月将,[12]冀得窃附著述之林,为陶泓氏增嘉话焉。[13]譬之于耕,先生为万井之封而不佞,亦为百亩之氓也,岂不幸哉?故为此记,以勖后人,并自勉云尔。

笺疏:

[1]该文辑自冯本,另见国图本、中科本、校点本。砚耕堂:邢澍在秀水的居室。嘉庆十一年(1806年)邢澍调任饶州府知府,举家迁往秀水。从文中“解褐从仕,由邑而郡,逾二十年”,及“寓此者,五年矣”推断,《砚耕堂记》当作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

[2]秀水:明宣德四年(1429年)分嘉兴县置秀水县,因嘉兴北秀水而得名,源出南湖,北入运河。明清时,秀水与嘉兴府同城而治。朱竹垞曝书亭在嘉兴南之梅会里(今王店镇一带)。

[3]朱文恪:朱国祚,字兆隆,明浙江秀水人,朱彝尊祖父,万历十一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傅。乞老休归,1624卒,赠太傅,谥文恪,著有《介石斋集》。清王士禛《竹垞文类序》:“秀水朱文恪公,以名德著万历中,诸子姓彬彬继起,号能文章。四十年来,浙西言文献者必首朱氏。” 竹垞:朱彝尊号竹垞,明崇祯二年(1629年)生,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一甲17名进士,授检讨,参与修纂《明史》。藏书8万余卷,室名观耕堂、曝书亭、潜采堂。朱擅长考订,工古文,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著述甚丰。邢澍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离长兴迁江西饶州府知府时,寓家秀水之杨柳巷,与朱故居为邻。

[4]戊辰:此处指嘉庆十三年(1808年),时邢佺山先生任江西南安府知府,因病归秀水。

[5]八分书:也称分书,字体似隶而体势多波折,相传为秦上谷人王次仲所造。有人以为,二分似隶,八分似篆;有人认为,似汉隶波折,向左右分开,像八字分背,故称。今人以为八分非定名,汉隶为小篆八分,小篆为大篆八分,今隶为汉隶八分,故称。

[6]砚耕堂:邢澍购竹垞“砚田我耕”端州砚,念竹垞与自己皆少年家贫,后读书举科第,享有俸禄,无饥寒之患,故命寓所为砚耕堂,以勉励儿子辈勤奋学习。

[7]橐笔:古代史官在帝王上朝时,常手持囊橐,插笔于头顶,侍立帝王或大臣左右,以便随时解答帝王疑问和记录大事,故称史官记录为持橐簪笔,简称橐笔。后泛指文士的笔墨生涯。 橐:布袋子。《诗经·大雅·公刘》:“乃橐饣侯粮,于橐于囊。”毛传曰:“小曰橐,大曰囊。”《汉书·赵充国传》曰:“卬家将军以为(张)安世本持橐簪笔,事孝武帝数十年。”唐颜师古注引张晏曰:“橐,契囊也。近臣负橐簪笔,从备顾问,或有所纪也。” 师古注曰:“橐,所以盛书也。簪笔者,插笔于首。”

[8]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唐陈子昂《麈尾赋》:“甲申岁,天子在洛阳,余始解褐,守麟台正字。”

[9]昕夕力学:终日勤奋学习。 昕夕:朝暮,谓终日。宋沈括《贺年启》:“祈颂之诚,昕夕于是。”

[10]畲经史:钻研经书与史书。畲:本指耕耘,后引申为钻研学习。田一岁曰,二岁曰田,三岁曰畲。唐韩愈《符读书城南》:“文章岂不贵,经训乃畲。”

[11]《曝书亭集》:清朱彝尊撰,计80卷,《附录》1卷,凡赋1卷、诗22卷,皆编年为次,始于顺治元年(1644年),迄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凡65年之作,其纪年皆用《尔雅》岁阳、岁阴之名。

[12]日就月将:每天有所成就,每月有所进步。形容积少成多,不断进步。《诗经·周颂·敬之》:“日就月将,学有熙于光明。”唐孔颖达疏:“日就,谓学之使每日有成就;月将,谓至于一月则有可行。言当习之以积渐也。”宋朱熹集传:“将,进也。……日有所进,续而明之,以至于光明。”

[13]陶泓氏:代指砚台。砚用陶制作,中有蓄墨汁处,故称。唐韩愈《毛颖传》:“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诸先生相友善,相推致,其出处必偕。”毛颖指笔,陈玄指墨,陶泓指砚,楮先生指纸,皆托人名代指文房四宝。

豫章罗氏家佛殿记[1]

祭田祠庙,盛于南方,而西北则否,无论齐民[2],即世为士族[3],叩以高曾以上名字,□□然□知,[4]盖习俗使然。其间有立祠宇奉佛兼祀其先人,名为家佛殿者,虽非古亦可取也。

阶州城北数武许,[5]有罗氏家佛殿,中奉释迦如来佛,旁有屋正祀晏公。[6]晏公者,江湖间神也。罗氏祖籍江西,往来故乡,获其灵佑,故祠之,即以始迁祖配食焉![7]百数年犹香火不绝。有圮坏则修葺之,而未增建也。

嘉庆十七年,监生罗士伦,佾礼罗万禄等[8],醵钱鸠工,度隙地建屋三楹,设始迁祖以下三世木主,正其位向,又扩门垣而大之。岁时聚族人其中,修祀事,序昭穆,[9]议立章条,传诸永久,可谓善继者矣!

嗟乎!风俗之敝也。纠他族之人,侈非鬼之祭,崇奉延纳,惟恐不力,而于先人遗踪,弃如弁髦[10];先人之云仍忽如陌路者[11],皆是也。若能家门如罗氏,上怀祖泽,下联同姓,岂不蔼然仁孝之风也哉?且由是而积厚流光,[12]贤裔继起,祭田祠庙之类,以渐兴举,即比美于吴粤间世族不难也。

罗氏,澍之外祖家也。稔知其事,故因其请为记,欣然为之,俾刊诸石。赐进士出身江西南安府知府同郡邢澍敬撰。

笺疏:

[1]该文系此次整理时录入,冯本、国图本、中科本、校点本均未收。 豫章:今南昌市,隋唐时期是豫章郡和豫章县的治地。据赵逵夫先生说,1967年他在陇南地区干校看到过此碑,1980年,邢澍七代孙邢子仪先生搬运回家,现藏于陇南阶州区城关竹集巷邢澍八代孙邢果先生家。该文是2004年8月3日下午,漆子扬和成县审计局局长马社平先生、武都水帘洞小学杜东明先生共同识读抄录的释文。碑高130厘米,宽62厘米,额高17厘米,共12行,行32、33字。落款为:“郡学生罗佩锦熏沐丹书、嘉庆二十一年合族人等勒石,蓝翎守备衔尽先拔补千总同郡重书、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吉日耳孙罗锦云重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碑已经不见了,现存的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重刻碑。

[2]齐民:平民百姓。《汉书·食货志下》:“世家子弟富人,或斗鸡走狗马,弋猎博戏,乱齐民。”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若今言平民矣。”

[3]士族:世家大族。士族制度兴起于东汉,南北朝最盛,至唐末渐趋消亡。

[4]□□然□知:此处残3字,赵逵夫先生释读为“懵懵然莫知”,今从赵师之说。

[5]阶州城:在今陇南阶州区(原武都城)西面地区。清顺治时期,阶州属陕西行都指挥使巩昌府(今陇西),康熙七年(1668年)属甘肃布政使司,雍正七年(1729年)升为直隶州,州署在土城(今阶州区政府所在地)。

[6]晏公:水神。传说晏公是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樟树镇人,能平风浪,海运漕运渡口以及临江城镇皆立祀庙供奉。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55临江府:“晏公庙,在府治东北三十里清江镇,旧传本镇人,名戌仔(子),元初为文锦局堂长,因病归,登舟即尸解,人以为神,立庙祀之,有灵显于江湖,本朝封平浪侯。”

[7]始迁祖配食:以最初从江西迁到阶州的祖先配享晏公祀庙。配食,配享,合祭。《汉书·孝武李夫人传》:“武帝崩,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以李夫人配食,追上尊号曰武皇后。”

[8]佾礼:庆典的礼仪。清代朝廷及文庙举行庆祀活动时,要表演合乐舞,充任乐舞的童生叫“乐舞生”,简称“佾生”,文的执羽箭,武的执干戚。

[9]序昭穆:排列宗庙中祖先神主左昭右穆的次序,以别亲疏远近。古代按宗法制度的规定,宗庙中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辨庙祧之昭穆。”汉郑玄注:“父曰昭,子曰穆。”又《礼记·祭统》曰:“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10]弃如弁髦:此处指废弃祖先遗踪如同加弁时废弃垂髦一样。弁,黑色布帽;髦,童子眉际垂发。古代男子行冠礼,先加缁布冠,次加皮弁,后加爵弁,三加后,即弃缁布冠不用,并剃去垂髦,理发为髻。因以“弁髦”喻弃置无用之物。清顾炎武《日知录》卷16《十八房》:“童子俨然与公卿相揖让,而文武之道弃如弁髦。”

[11]云仍忽如陌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生疏如同路人。云仍,也作“云礽”,指后代、后裔。参见前卷三《凉州上士印题辞序》注[17]。

[12]积厚流光:功德善行深厚,流传给后人的恩德也就广远。光,通“广”。《荀子·礼论》:“持手而食者,不得立宗庙,所以别积厚。积厚者流泽广,积薄者流泽狭也。”唐杨倞注“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是以贵始,德之本也。”明朱朝瑛《读诗略记》卷6《周颂·执竞》:“四方之所归附于此,见武王之积厚流光,迈越千古也。”

张起也先生传[1]

张镇,字起也,监生,家里仁乡。幼孤,秉母孝王氏教,刻苦笃行[2],抚兄子三,俱成立。精医学,不受人酬。自乾隆乙亥至嘉庆戊辰[3],五遇歉岁,率先饩里人粟。[4]里有太平、南星两区桥,易砖为石,并率先更建。

笺疏:

[1]该文辑自伊汤安、冯应榴等纂、嘉庆六年(1801年)刊本《嘉兴府志》卷50《嘉兴孝仪传》,此次整理时收录。张起也:嘉兴新篁里名医,张廷济之父。今嘉兴市新篁镇有张廷济以其父张起也之名募建的南星桥,桥柱上张廷济的楷书题字依然保存完好,张氏后人世代称张起也为南星公。

[2]笃行:行为淳厚。《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3]乾隆乙亥至嘉庆戊辰: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嘉庆十三年(1808年)。

[4]率先饩里人粟:率先给当地人救济粮食。饩,赠送粮食。《国语·周语中》:“膳宰致饔,廪人献饩。”三国吴韦昭注:“生曰饩,禾米也。”

八砖精舍记(佚)[1]

笺疏:

[1]该文当作于嘉庆四年(1801年),不知何时佚失,冯本有目无文。王章涛《阮元年谱》(黄山书社2003年版)嘉庆四年:“叔未解元得汉晋砖八品,名其居曰八砖精舍,阮中丞为书匾,邢太守为作记。”又张廷济《桂馨堂集》中《春日由嘉兴之长兴》“杜韩诗笔垂天壤”句下自注云:“师近寄《八砖精舍记》并赐和诗四首。”

国家图书馆藏《守雅堂文集》稿本,尾页上有1961年4月25日张铁弦、鲁日民两先生的题记。记云:“四月廿四日夕刻,在西城四书部得天水冯氏辑本《守雅堂稿》,予前不知此本。该文中有《八砖精舍记》,予前曾获见此文。”国内所藏的冯国瑞先生《守雅堂稿》辑本著录的《八砖精舍记》,均有目无文,张铁弦先生看到的《八砖精舍记》是否有正文,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