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邢澍诗文笺疏及研究
2726800000030

第30章 记传笺疏(2)

[4]郡堂:指设在湖州的育婴堂。

[5]鳏寡孤独:指无依无靠的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老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6]抚字惓惓:爱护百姓,心意拳拳,充满关爱。抚字,抚养爱护。字,养育也。惓惓,犹拳拳,谓心意恳切。《后汉书》卷84《列女传·陈文矩妻传》:“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

[7]掩骼埋胔:掩埋尸体。《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掩骼埋胔。”汉郑玄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

[8]孝廉:本指汉代选举官吏的两种科目。孝,孝子。廉,高洁之士。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荐孝、廉各一人。后指国家选拔的人才为孝廉,如州、县举秀才,郡府举孝廉。清代为贡举的一种,又别称举人为孝廉。 周乎遐迩:遍及远近。周,遍及。唐段文昌《享太庙乐章》:“泽周八荒,兵定四极。”遐迩,远近。明刘基《宋景濂学士文集序》:“年未弱冠,文名播于遐迩。”

[9]怵惕恻隐:惊异悲哀。怵惕(chù tì),恐惧的样子。恻隐,哀痛的感情。汉许慎《说文解字》:“怵,恐也。”梁顾野王《玉篇》:“惕,惧也。”汉许慎《说文解字》:“恻,痛也。”《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汉赵岐注:“隐,痛也。”杨伯峻《孟子译注》:“怵惕,皆惊惧之义。恻隐,皆哀痛之义。都是同义复词。”

[10]呱呱:小儿哭声。《诗经·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毛传:“后稷呱呱然而泣。”唐陆德明音义:“呱,音孤,泣声也。”

[11]兆姓:万民百姓。《尚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伪孔传:“十万曰亿,十亿曰兆,言多。”又《礼记·内则》:“降德于众兆民。”汉郑玄注:“万亿曰兆,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救火记略[1]

长邑虽在水乡,而居民稠密,火患亦不可不防也。

各汛向设救火器具[2],如东司汛有水铳一架[3]、水桶八支、钩镰二把、麻搭一把、云梯二支、绳索二条、衣帽五副。四安汛有水铳一架、水桶十支、钩镰二把、麻搭二把、云梯一支、绳索二条、衣帽四幅。合溪汛有水桶五支、钩镰一把、麻搭一把、绳索一条、衣帽二副。和平汛有水桶四支、钩镰一把、麻搭一把、衣帽二副。虹星桥汛有水桶四支、钩镰一把、麻搭一把、云梯一支、绳索一条、衣帽二副。鼎甲桥汛有水桶四支、钩镰一把、麻搭一把、衣帽二副。夹浦汛有水桶五支、钩镰一把、麻搭一把、绳索一条、衣帽四副。存县器具水桶二十支、钩镰八把,并经造册交代。

予于嘉庆七年,捐备带大铁挠钩四把、中铁挠钩两把、大铁粗拉钩四支、绳索四条、檀木榔头两个、藤笆斗四十支、灯笼三十盏、大云梯两支、中云梯两支、坐旗一面、水缸六支,一并入册流交。又于各役中,挑选八十名充为火兵,与目兵一体练习,轮班值日,间有不戒于火即时督率各役,携带器具相机救灭,不致延烧,仍分别奖赏,以示鼓励。其有退缩不前者,亦即予惩戒。此固行有成效者,因志之以告将来。阶州邢澍记。

笺疏:

[1]该文辑自邢《志》卷5《兵防》,另见赵《志》卷5《兵防》,作于嘉庆七年(1802年),此次整理时补录,冯本、国图本、中科本、校点本均未收。

[2]汛:防洪兵卒的驻守地。据邢《志》,当时长兴县有东司、四安、合溪、和平、虹星、鼎甲、夹浦七汛。

[3]水铳:灭火器,类似今消防水枪。邢《志》两处皆作“火铳”,据赵《志》改为“水铳”。明邓玉函《奇器图说》卷3第4图:“水铳,可以灭火,可以御火,可以防火,乃新有之器,其能力最便最大最奇,诸器所难比其功用者也。盖仓猝之际,火力正胜,人不可近,但有此器,则五六人可代数百人之用,又不空费一滴之水。”

重建丰乐桥记[1]

嘉庆元年冬,予自丽州调莅斯邑[2],即以税事临仓,见其民风淳朴,乐效输将。[3]古者时和年丰之象,于斯觏也。[4]

其前为桥,向名震龙[5],以在便民仓前,俗以仓桥呼之。明嘉靖间震川归公创建。[6]由县清河关外,东南达郡城。贾舶绎络,为长兴孔道。箬溪水自西北注之,《旧志》目为中若。[7]四安、苕溪二水亦自吕山塘分流而西而北[8],数十里至此,与箬水汇。形家谓龙自震方来[9],故以震龙名。岁久倾敧 。

六年秋,予方捐俸倡修,适绅士耆民以治前州桥之圮也,愿捐城市本年租金一月之半,其租户亦捐半月,以重建请,而仓桥之修,更愿以乡镇房租一月之半输助,租户亦如之,共得若干数。始州桥,次仓桥,督以县尉,董以耆俊,次第兴工,民人踊跃。

州桥成于六年十一月,予既勒石以志颠末,记以平政桥,从其朔也。是桥经始于七年九月,阅三月告成,广轮如旧制,坚厚有加焉。废者复兴,予顾而乐之,绅士等请记于予,并请更震龙之号,锡以嘉名。予自下车来八载于兹矣,其间修举废坠,上自庙祀,远逮湖溇,修城浚隍,凡有益于斯民者,莫不以次兴复。

董其成者,皆各悉心办理,未尝劳民之力,朘民之财[11],民自熙熙于茅檐蔀屋间,岁时伏腊咏《羔羊》也。[12]是予既乐其岁物之丰成,而民亦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也。昔欧阳公治滁,以丰乐名其亭,同民乐也,予遂以名是桥。[13]

笺疏:

[1]本文辑自邢《志》卷2《城池》,另见赵《志》卷2《桥渡》、冯本、校点本,国图本、中科本未收,作于嘉庆八年(1803年)春,邑人钟浩丹书。据赵《志》,丰乐桥在旧城东门宜春门清河关便民仓前,一名震龙桥,一名仓桥,明嘉靖四十六年知县归有光修建。按:嘉靖皇帝卒于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次年(1567年)正月隆庆即位。赵《志》所言嘉靖四十六年,即隆庆元年。

[2]丽州:唐置,治地在今浙江永康县北,此处指永康县。邢澍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任永康知县。光绪间永康知县李汝为编纂的《永康县志·职官列传·邢澍传》评价说:邢澍“博学工诗,尤勤于课士,有就正者,虽案牍纷纭,先评文艺,所赏识多成名士。为政尚严肃,遇盗贼,必置重典,鼠窃屏迹,几于道不拾遗。市井无赖,具有名籍,有犯必痛惩之,不少贷。”

[3]输将:资助,捐献。《钦定兰州纪略》卷20:“甘省地瘠民贫,朕从前节年加恩,出借缓征,用纾民力,在小民感激朕恩,自无不踊跃输将。”

[4]觏:遇见。汉许慎《说文解字·贝部》:“觏,遇见也。”

[5]震龙:《周易·说卦·传》“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引崔憬曰:“帝者,天之王气也,至春风则震王,而万物出生。”又《传》曰:“震为龙。”唐孔颖达疏云:“震,动象。龙,动物。故为龙也。”

[6]归有光:号震川,江苏昆山人,明代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作家,被誉为“明文第一”。嘉靖十九年(1540年)南京乡试举人,先后8次参加会试均未得第,以教书授徒为业,人称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任浙江长兴县令,敢为百姓说话,豪宗多怨。1570年,任南京太仆寺丞,次年去世。

[7]箬溪:又作若溪、合溪,在长兴县南。明董斯张《吴兴备志》卷15引《长兴志》:“合溪、画溪、箬溪,本同一溪,其发源处为合溪,有朱藤处为画溪,其下为箬溪。”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94湖州:“箬溪在县南五十步,一名顾渚口,一名赵渎,注于太湖。箬溪者,梁顾野王《舆地志》云:‘夹溪悉生箭箬,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二箬村名。村人取箬下水酿酒,醇美胜于云阳,俗称箬下酒。’”

[8]四安溪:原名泗安溪,发源于浙江长兴与安徽广德县交界山区,在县南流入龙溪。 苕溪:苕溪在县南四十五里,又名南溪,发源于天目山,逶迤百余里在梅溪进入长兴境,北经罗浮而下注太湖。

[9]形家:地形家,旧时以相度地形吉凶,为人选择宅基、墓地为业的人,也称堪舆家。清陈鼎《东林列传》卷24《刘同升传》:“形家言相度山川曰:某地葬,可封拜也。某地葬,可科第也。某地葬,可丰腴也。” 震方:东方。

[10]董以耆俊:让年长且有名望的人督察修建。董,督察、监督。耆俊,年老而才能优异者。

[11]朘民之财:剥削百姓钱财。宋真德秀《西山文集》卷40《谕州县官僚文》:“已欲安居,则不当扰民之居;已欲丰财,则不当朘民之财。”朘(juān),缩减、剥削。

[12]茅檐蔀屋:用茅草作房檐,用草席作屋顶。形容房舍极其简陋幽暗。蔀(pǒu),草席。《周易·丰卦》“丰其蔀”,魏王弼注:“蔀,覆暧,鄣光明之物也。”伏腊:本指伏祭与腊祭,后泛指年末祭祀庆贺丰收。梁萧统编《文选》卷16晋潘安仁《闲居赋》:“牧羊酤酪,以俟伏腊之费。”唐李善注:“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至于立秋,以金代火,金畏火,故至庚日必伏。腊者,《风俗通·礼传》曰:‘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猎也,言猎取禽兽以祭其先祖,故曰腊也。秦孝公始置伏,始皇改腊曰嘉平。”《羔羊》:是《诗经》中一首赞誉名流英贤勤俭正直的诗。毛序曰:“《羔羊》,《鹊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13]丰乐亭:在今安徽省滁县城西丰山北麓,系欧阳修建,有《丰乐亭记》,苏轼书碑。宋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参与范仲淹庆历新政而被降知安徽滁州,撰有《醉翁亭记》等名篇。

重兴九峰禅院记[1]

长邑多唐宋古刹,半在五峰三箬间。然岁久倾圮,有其废之,罕能兴者。“犹有南朝旧碑在,敢将兴废问休公”[2],古今有同慨也!兹于僧秀松之重兴九峰祥院,而不胜忻幸焉。

院创于前明崇祯四年,距城西约里许,箬水南流,灵山北拱,竹树阴森之际,听泉声鸟语,籁逸风清,都人士携朋选胜[3],常以比庐山莲社者。

癸亥春,余因修辑邑乘[4],过访其间。稍近,即闻梵呗书声,并彻山麓。[5]抠衣入[6],由山门而地藏殿[7],而慈云阁,暨左右庑,结构俱极闳整。而《旧志》顾阙焉不载[8],仅附创始时代于清凉寺末。[9]清凉则已墟矣,九峰乃独岿然。余方窃讶之,绅士为余言曰:“侯见院之兴,亦知院之兴而废,废而复兴之由耶?”

国朝以来,有僧法宏者,于乾隆八年扑斫丹雘[10],力为恢扩。阅偈言、明昭三世,使竣厥事,置有香火田百余亩。传至徒孙远山,毁戒盘游[11],不数年变卖及椽瓦。空山岑寂,草绿苔青,使无人焉。起而主持之,其不与清凉殿宇同没榛芜者几希!

秀松,龙华僧也[12],为人勤俭老成。公迓来院,又虞独力难支,收小乘为艧发徒,以继偈言、明昭之后。数年间,陆续赎回田若干亩,供旃檀[13],备修葺,胥于是乎赖。盖九峰之复兴,秀松之力为之也,遂请记于余,并请将田亩坐落号段[14],勒石永示,俾得植基勿坏。

夫清凉之废者,时也。向非诸君子维持而保护之,又安得今兹瑞相金容,法云氤霭。集东坡之侣,参佛印之禅,[15]共仰为一邑之名蓝哉?[16]既诺其请,更乐叙其事,以副诸君子愿,且为秀松勖云。

笺疏:

[1]该文辑自邢《志》卷13《寺观》,另见赵《志》卷15《寺观》、冯本、校点本,国图本、中科本未收。作于嘉庆八年(1803年)春。九峰禅院,在长兴县西五峰山下清凉寺东,崇祯四年(1631年),僧道贤创建,乾隆八年僧法宏、偈言重修,咸丰十年(1860年)被洪秀全的民变部队毁坏。

[2]犹有二句:见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卷89温庭筠《开圣寺》:“路分磎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殿影空。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耻,邢澍作“敢”。

[3]携朋选胜:带领友朋,寻游胜地。唐张籍《和令狐尚书平泉东庄近居李仆射有寄诗》:“探幽皆一绝,选胜又双全。”

[4]癸亥:嘉庆八年(1803年)。 邑乘:地方史志,此指县志。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为乘,后因称史书为史乘,方志为邑乘。明张自烈《正字通》:“乘,晋史曰乘。毛氏曰:‘乘者,载也,取载事为名。’”又《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汉赵岐注:“此三大国史记之名异,乘者兴于田赋乘没马之事,因以为名。”

[5]梵呗:也作梵贝,僧人敲木鱼诵佛经之伴乐。一说呗为音乐,南宋无名氏撰《锦绣万花谷前集》卷29《浮图名议》:“呗者,讠赞咏之声也,清而不浊,雄而不猛,流而不越,凝而不滞。远听则汪洋峻雅,近属则从容和肃。昔曹子建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音,清响哀婉,独听良久,乃摹其节,写为梵呗,自此始也。”一说贝乃乐器。宋陈旸《乐书》卷136《乐图论》:“贝之为物,其大可容数升,蠡之大者也,南蛮之国取而吹之,所以节乐也。今之梵乐用之,以和铜钹。” 并彻山麓:同时响彻山岳。

[6]抠衣:晚辈见到尊长时,要提起衣服的前襟,略一躬身,表示恭敬。《礼记·曲礼上》:“抠衣趁隅,必慎唯诺。”唐孔颖达疏云:“抠,提也。衣,裳也。”又“当两手提裳之前,徐徐向席之下角”。

[7]地藏殿:地藏菩萨殿。佛经中说地藏菩萨受释迦佛嘱托,在弥勒出生前,自誓在渡尽六道众生后,才愿成佛,常于地狱中解救苦难大众。

[8]《旧志》:此指明代县令顾应祥纂修的《长兴县志》,详见前卷三《修长兴县志序》注。

[9]清凉寺:清凉禅寺,在长兴县西一里五峰山麓,旧号仕成鹿,原在和平镇,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称清凉寺,元至正间迁五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立为丛林,乾隆间废。寺附近有宋绍兴十年(1141年)创建的东岳行宫,宫后有文昌阁,高敞可望太湖。

[10]扑斫丹雘:削去陈旧,涂以丹漆。宋陈彭年《广韵》:“扑,打也。”汉许慎《说文解字》:“斫,击也。”清段玉裁注:“击者,餐也。凡斫木、斫地、斫人,皆曰斫也。”丹雘,红色颜料。《尚书·梓材》“为其涂丹雘”,唐孔颖达疏:“雘是彩色之名,有青色者,有朱色者。”

[11]毁戒盘游:毁坏戒律,游乐无度。《尚书·五子之歌》云:“(太康)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伪孔传:“盘乐游逸无法度。”

[12]龙华:据赵《志》卷15《寺观》,龙华寺在长兴县东南弁山之阳,明崇祯初年明雪和尚创建,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赐龙华匾。见前卷二《宿龙华寺》诗注。

[13]旃(zhān)檀:用檀木制作的香,亦作丹檀,梵文旃檀那的省称。玄应《众经音义》:“旃檀那,外国香木也,有赤、百、紫等树种。”

[14]并请句:请求将寺庙田亩的方位地界,树石基标志予以界定。 号段:标志界定。

[15]佛印:名了元,宋僧,江西浮梁人,俗姓林,字党老,号佛印。博通中外,工书能诗,尤善言辩。宋神宗元丰年间主持镇江金山寺,常与苏轼、黄庭坚谈禅论佛。

[16]名蓝:名刹古寺。梵语称佛寺为伽蓝,简称蓝。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3:“唐沿六代,事佛尤谨,宝刹名蓝之外,又家供养佛堂。”

白石山碑记[1]

邑西北皆山,自互通发,干迤逦而来[2],岗峦隐伏,东结县趾。其矗如屏立者,为白石山,实领县城龙脉之要。[3]龙气宜蓄不宜泄,此山之东南二里许护龙庵所由建也。[4]

予自丙辰莅任,邑号小康,乃辛酉士不宾兴,祝融岁又三四见[5],予甚忧之。会邑绅士,以近有顽民凿石开窑,致伤地脉告者。予因恍然于护龙庵丁君元荐之记不诬也[6],记载鸡笼损凿,灾厉频兴,赖贤令谢、濮二君勒石永禁,迄今戴德。

予览白石山峰峦体势,直踞鸡笼上游,譬诸人身,其犹脊也。顾锤凿之不已,将必伤脉络而泄元气,其为害也,岂直如鸡笼故事哉?

予既示禁,诸绅士虑嗜利之徒,日久而故智复萌也,更请树碑永禁,因记之。申谕居民,只许采樵,毋得烧凿,并以告后之莅斯土者。

笺疏:

[1]该文辑自邢《志》卷8《山》,另见赵《志》卷10《山》、冯本、校点本,国图本、中科本均未收。作于嘉庆八年(1803年)。白石山,在长兴县西北十七里,又称鸡笼山,高30丈,周3里,状如鸡笼,合溪诸山从此过,因山石可烧石灰,邑人肆意开采烧凿,故邢澍立碑永禁,作《白石山碑记》。

[2]干句:山之主脉曲折绵延不绝。南朝齐谢朓《治宅》诗:“迢遰南川阳,迤逦西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