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匡文著述:《新唐书·艺文志》卷58史部编年类《两汉至唐年纪》1卷;谱牒类《天潢源派谱》1卷、《唐偕日谱》1卷、《玉牒行楼》1卷、《皇孙郡王谱》1卷、《元和县主谱》1卷、《家谱》1卷;卷59子部小说类《资暇》3卷。《旧唐书·经籍志》没有李匡文、李济翁、李匡义、李匡的著录。《宋史·艺文志》著录李匡文著述凡10种:卷203《史部》别史类《汉后隋前瞬贯图》1卷、《两汉至唐年纪》1卷;传记类《明皇幸蜀广记图》2卷;卷204谱牒类《天潢源派谱说》1卷、《唐皇室维城录》1卷、《李氏房从谱》1卷、《元和县生昭穆谱》1卷、《皇孙郡王谱》1卷、《玉牒行楼》1卷、《偕日谱》1卷。两书《艺文志》著录书籍名称略有不同。《宋史》多于《新唐书》的3种著述分别为:《唐皇室维城录》1卷,《唐志》谱牒类列于“李匡文《天潢源派谱》一卷”之前;《李氏房从谱》1卷,在《唐志》谱牒类李匡文著述之下,中间相隔有若干人著述;《明皇幸蜀广记图》2卷,《唐志》杂史类作“宋巨《明皇幸蜀记》一卷”。此三种书籍大概流传到元代,已托名李匡文,故《宋史》著在李匡文名下。
[6]姓名凡三见:邢澍谓《新唐书·艺文志》李匡文姓名凡三见,非专指子部小说类所著录。
[7]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3下小说类:“《资暇》三卷,唐李匡济翁撰。” 晁氏承《新唐书》作《资暇》,不作《资暇录》或《资暇集》。邢澍批评晁氏是将匡文讹作“匡”的始作俑者。大概晁氏避宋太宗匡义讳,写作匡,特缀济翁以明示,非误作匡。
[8]唐李匡义《资暇集》卷上:“今秘阁西南廊新碑,古人姓名若此,参误多矣,故愚撰《十四代蠲疑史目》以别白也。”故知李匡文又撰有《十四代蠲疑史目》。
跋古文苑
《古文苑》廿一卷,[1]宋章樵注,明成化间福建巡按御史张世用重刊。前有淳熙六年韩元吉《序》,及绍定壬辰章樵《序》。[2]
元吉《序》云:“世传孙巨源于佛寺经龛中,得唐人所藏古文章一编,皆史传所不载,《文选》所未取,好事者以《古文苑》目之。[3]今次为九卷,可类观”云云。是九卷者,即元吉所类次,与《书录解题》、《读书附志》合。[4]
章樵于旧本外,又取汉晋间文史册之所遗以补之,而加之以注,故增多至廿卷,见樵《自序》。内有杂赋、颂十七首,[5]张世用校刊时,以其文多不全,录附卷末,共为廿一卷。[6]故与樵原目又不符耳。直斋陈氏云“皆汉以来遗文”,而章注本,起于周秦。[7]然据韩元吉《序》及《读书附志》所述,则与章本正合,或系陈氏偶误。惟宋玉六赋[8],韩氏亦不言及,自非原本所有。
按晁氏《读书志》有《杂文章》一卷[9],云孙巨源得之于秘阁,载宋玉等赋颂五十八篇云。意章氏即取此书而并入之与?唐时古人文集与总集存者甚多,此编不过于《文选》史传外偶然搜辑,人非知名,事属易集,《唐志》之不著录,亦无足怪。逮经五代之乱,文集散佚。至北宋而《崇文总目》所载,比之《唐·艺文志》十不存一,则此编之出,宜乎为人所珍重,而博闻通识如洪容斋、王厚斋、王勉夫辈著书[10],亦竞相援引也。乃或者疑为伪撰,不知汉魏六朝之文,非宋人所能伪,并非唐人所能伪。深于兹事者,若辨淄渑,然安可欺哉?
章樵注本,于端平丙申刊成,见宋人江师心《序》。[11]韩元吉类次本,淳熙间亦曾刊之婺州,见陈氏《解题》。闻吴门黄氏有原印婺州本,[12]惜乎未之见也。
笺疏:
[1]该文见冯本、国图本、中科本、校点本。《古文苑》:编者不详,也不知编于何时,相传唐人所藏,北宋孙洙巨源于佛寺经龛中得之。收录了自周宣王石鼓文至南朝齐永明诗文歌赋264篇首。《四库提要》卷186集部总集类云:“《古文苑》二十一卷,不著编辑者姓氏。所录诗赋杂文,自东周迄于南齐,凡二百六十余首,皆史传文选所不载。”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韩元吉分为9卷,至绍定五年(1232年)章樵增订,为之注释,编为20卷,又收录杂赋14首、颂3首,别为1卷,共21卷。清代孙星衍辑录周至元遗文,编成《续古文苑》20卷,始收钟鼎文字。《古文苑》现行刻本为南宋淳熙9卷本、章樵注21卷本。9卷本,嘉庆十四年(1809年)顾广圻重刊,卷首附顾广圻致孙渊如函一通(见《顾千里集》卷7《与孙渊观观察论九卷本古文苑书》),即兰陵孙氏本。21卷本,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张世用重刊,乾隆年间钱熙祚校刻,收入《守山阁丛书》,《万有文库》有影印本。近代《四部丛刊》有影印21卷本。伏师俊琏先生重新编订的《古文苑》即将杀青付梓。
[2]韩元吉:字无咎,宰相韩维之元孙,南宋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徙居上饶,历龙图阁学士、官吏部尚书,封颍川郡公。宋孝宗淳熙六年,得《古文苑》序之。撰有《建宁府志》《桐阴旧话》等。章樵,南宋人,生卒年不详,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曾任平江府吴县(今苏州市)知县,注释《古文苑》,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年)作《古文苑序》。
[3]目之:邢澍于“目之”下自注云:“非晋孔逭《文苑》,直斋陈氏已辨之。”孔逭,南朝齐会稽(今绍兴市)人,抗直有才藻,作《东都赋》,人所共称,卒于卫军武陵王东曹掾。事迹见唐李延寿《南史》卷72《文学列传·丘巨源传》。《新唐书·艺文志》集部总结类:孔逭《文苑》一百卷。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5总集类:《古文苑》,“《中兴书目》有孔逭《文苑》,非此书。”
[4]元吉所类次: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5下总集类:《古文苑》9卷,“皆周秦汉人之作也。淳熙中,韩元吉之记已言之”。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5总集类:《古文苑》9卷,“唐人所藏也,韩无咎类次为九卷,刻之婺州”。
[5]十七首:《古文苑》21卷本收录杂赋14首、颂3首,共17首。邢澍作“十四首”误。
[6]廿一卷:邢澍于“卷”下自注云:“见《总目》注。”《总目》即《四库全书总目》。《四库总目》卷1《古文苑》21卷:“明成化壬寅,福建巡按御史张世用得本刊之樵《序》,称有首尾残缺者,姑从旧编,复取史册所遗以补其数,厘为二十卷。又有杂赋十四首、颂三首,以其文多不全,别为一卷,附于书末,共为二十一卷。”
[7]起于周秦: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5下总集类:《古文苑》9卷,“皆周秦汉人之作也”。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5总集类:《古文苑》9卷,“不知何人集,皆汉以来遗文,史传及《文选》所无者。”赵公武所言“周秦汉人之作”是正确的,陈振孙所言“汉以来遗文”不确。
[8]宋玉六赋:宋章樵注《古文苑》卷2赋类部分收录了宋玉赋6篇:《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
[9]杂文章:宋章樵注《古文苑》21卷本,第17卷为《古文》卷,无“杂”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5下总集类:《古文苑》9卷,“孙巨源于佛寺经龛中得唐人所藏《文章》一编,好事者因以《古文苑》目之,自石鼓文而下:曰赋、曰诗、曰歌、曰曲、曰敕、曰书、曰对、曰颂、曰箴、曰铭、曰赞、曰记、曰碑、曰杂文。”疑《古文》卷即《读书志》所言《杂文》卷。
[10]洪容斋:洪迈,号容斋,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曾出使金国。淳熙十三年(1186年),为翰林学士。学识渊洽,尤熟宋代掌故,著有《容斋随笔》等。王厚斋:王应麟,字伯厚,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著名教育家。南宋灭亡后,隐居乡里,著书立说。著有《困学纪闻》《玉海》、《汉制考》等。所著《三字经》,家喻户晓。王勉夫:王茂,字勉夫,南宋著名学者,著有《野客丛书》。
[11]江师心:南宋开化(今浙江省开化县)人,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曾在宋理宗嘉熙间任福建兴化府(治今福建省莆田县)知府。邢澍作“江赋心”,盛如谨《古文苑注》作“江师心”,据改。
[12]吴门黄氏:黄丕烈,字荛圃,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清代著名藏书家,以收藏宋本书著名,自称佞宋居士,有仪宋堂、宋百廛藏书室专藏宋本。其《荛圃藏书题识》卷10《集部》记载:“《古文苑》残本四卷,宋本。”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23《集部》别集类云:《古文苑》有21卷宋刻本、9卷影钞宋本。21卷本,有《目录》《序》和吴渊《后序》、韩元吉《题跋》,江师心、盛如谨二人《跋》。
复孙渊如观察论刘子书[1]
家人回,赍示手翰,深荷注存。并悉阁下,湖山载酒,名轧大苏;笺注满家,功同后郑。[2]澍吏鞅所羁,惜不得日侍左右,尽质所疑也。
承示检寻《刘子》原委,殊深踧踖,第以尊者见属,不敢以固陋辞。谨反复考之,而知《四库提要》所论未为当也。[3]盖《刘子》确是唐以前古书,已见《隋书·经籍志》注中。[4]当时作史者,必闻其绪言,故《九流》一篇与《隋志》子部所论相同,特南北混一之际,其书偶佚,至唐代复出耳。
袁孝政《序》定为刘昼孔昭,必有所据。故王应麟《玉海》亦从之。[5]《唐志》题刘勰者,即孝政所谓“时人莫知,谓为刘勰、刘孝标”也。[6]勰所著《文心雕龙》体格既异,宗旨亦殊。惟昼号称名儒,是书杂论治国修身之道,不失为儒者之言。
《北史》本传有昼所撰《金箱璧言》,或即此书欤?至于“播迁江表”之说,与《传》不合, 安知非史册失载。即据《传》称昼“缀辑词藻,言甚古拙”,并疑此书非其所能,亦非笃论。何者?以魏收之文,而徐陵曰:“为之藏拙。”[7]卢思道、薛道衡之文,而庾信曰:“少解把笔。”[8]何怪于孔昭?盖其才本不娴诗赋,既为邢、魏所笑,[9]耳食者遂过甚其辞耳,未见其不能著书也。
诸家书目皆云《刘子》,题为《新论》者,盖明代程荣、何镗之误。[10]书本十卷,或云三卷,或五卷,则分并之故,亦无歧义也。管见如是,是否有当,祈指示为幸!
笺疏:
[1]该文见冯本、国图本、中科本、校点本。孙渊如:字星衍,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朝考榜眼,曾与邢澍合撰《寰宇访碑录》一书。孙渊如平津馆藏有南宋刻《刘子》10卷55篇本,目录前题《刘子新论》,梁刘勰撰、袁孝政注。从邢澍的此函分析,孙渊如此前曾给邢澍捎书,谈论《刘子》,此手札已失传。 《刘子》:北齐思想家刘昼撰。刘昼,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省阜城县)人,少孤贫爱学,曾随马敬德学《服氏春秋》,得书披览,昼夜不息,天统中卒于家,年52岁。著有《金箱璧言》《高才不遇传》。清黄丕烈《荛圃藏书题识》卷5《子部》:“《刘子新论》十卷,南宋版本,陶大使所赠。宋题刘勰者,仍《唐志》之旧,与明人径题刘昼者殊,无足怪也。孙星衍记于金陵五松园。”又云“残宋《刘子新论》有注本,藏孙伯渊家,余从之借校于旧钞《道藏》本上,缺首二卷,以明刻本补之。”又题《刘子》10卷旧刻本云:“《刘子》有宋刻字,系小字,向为五柳居物,后以赠阳湖孙伯渊者。又有旧钞本,向为五砚楼物,后以归余者。有旧刻□本,向为香岩书屋物,今以售余者。三本各不同。”
[2]名轧大苏:谓孙渊如的诗文美名赶上了苏东坡。 功同后郑:功业可和后汉郑玄相媲美,谓孙氏注疏古书的成绩可以和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相提并论。
[3]《四库提要》:“《刘子》十卷,《隋志》不著录,《唐志》作梁刘勰撰,陈振孙《书录题解》、晁公武《读书志》俱据唐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序》,作北齐刘昼撰,《宋史·艺文志》亦作刘昼。自明以来,刊本不载孝政注,亦不载其《序》。惟陈氏载其序,略曰:‘昼伤已不遇,天下陵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为刘勰、刘歆、刘孝标作云云。”《提要》据《隋志》不录该书,认为是贞观以后人作,或者袁孝政自撰自注,故云:“观其书末《九流》一篇,所指得失皆与《隋书·经籍志》子部所论相同。使《隋志》袭用其说,不应反不录其书,使其剽袭《隋志》,则贞观以后人作矣。或袁孝政采掇诸子之言,自为此书而自注之。”敦煌写本《刘子》残卷,说明邢澍批评《提要》“所论未为当”是正确的。罗振玉先生《刘子校记》认为敦煌残卷本写于盛唐,“其为六朝人所著可知”。王重民先生在《敦煌古籍叙录》中说,敦煌本《刘子》,他于罗振玉卷之外,在巴黎又见两种,证明《刘子》确是六朝人撰。又翻检敦煌遗书《随身宝》,“求之卷内,正有‘《流子》刘协注’一则,知必系‘《刘子》刘勰著’矣。《唐志》刘勰所著之说,又多一证。”见《新唐书》卷59《艺文志》子部杂家类:“《刘子》十卷,刘勰。”关于《刘子》作者考述,可参阅傅亚杰先生撰著《刘子校释》之附录部分。
[4]《隋书·经籍志注》史部杂史类于《时务论》12卷下注云:“《刘子》十卷。”《九流》,系《刘子》第55篇。
[5]宋王应麟《玉海》卷53《艺文》:“《刘子》,北齐书,刘昼字孔昭撰,袁孝政为《序》并注。”
[6] 时人句: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0杂家类:“《序》云:‘昼伤己不遇,天下陵迟,播迁江表,故作此书。时人莫知,谓为刘勰,或曰刘歆、刘孝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