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走进大地湾
2726500000026

第26章 大地湾文化的命名

考古学上所讲的“文化”,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它是指大体同时,而又集中在一定区域并有着相同特征的遗迹、遗物的共同体。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周秦文化等。

大地湾文化有两种不同而又有联系的含义:一种是广义上的,即一般意义上的大地湾文化,内容主要包括大地湾遗址中的一期文化、仰韶文化和常山下层文化等文化内涵;另一种则是狭义上的,狭义上讲的大地湾文化专指考古学文化范围。大地湾文化在考古文化中被称为大地湾一期文化。这是根据大地湾遗址早期典型遗存——大地湾一期命名的。我们现在所讲的大地湾文化就是从考古学文化范围讲的。大地湾文化,对于了解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及其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9—1980年,在大地湾发掘区最下文化层发现早于仰韶文化遗存的地层堆积,并清理出代表大地湾一期文化的灰坑13个、墓葬16座、房屋遗址3座,同时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等300余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房屋遗址为窝棚式建筑,这与仰韶时代的半地穴式建筑在形式上有明显的差异。根据这一发现,专家们认为,大地湾一期文化的性质、分布范围及与黄河流域其他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关系等,为人们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大地湾一期遗址的文化命名一时成为考古学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问题。在大地湾一期文化遗存发现之后即展开了一系列学术探讨。如今我国考古界普遍将大地湾一期遗存所代表的考古文化称为大地湾文化,又名老官台文化或大地湾一期文化。

大地湾文化的命名,突出地体现了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早期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从大地湾文化的多种称谓可以看出,其文化特征与陕西关中地区的老官台等新石器早期遗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分布的地域都在关中、陇东的渭河、泾河流域;墓葬葬式都是仰身直肢,随葬物品的安葬位置相同,多置于两腿和身体的一侧,并都有猪骨;陶器的烧制温度都很低,质地较松且常有片状剥落,均为手制,普遍呈内黑外红或中间黑而内外浅红;陶器形制均有筒状深腹三足罐,红色绘内彩的彩陶钵等。总之,它们是分布地域相同、文化面貌相似的一批早于仰韶文化的独特的原始文化。在这类遗址中,以大地湾一期遗存的发掘面积最大、出土的器物最多且较完整,大地湾一期文化基本上能全面反映出这个类型的文化面貌,因而最具有代表性。

根据14C测定年代,大地湾一期文化断限为距今7800年~7350年,北首岭下层的绝对年代为距今6515年~(6375±120)年。这两种类型,相互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由于它们的分布地域和时代相继,因此考古界将它们看作是同一个考古学文化范畴中早晚不同的两个类型。在大地湾一期遗存发现之前,称之为老官台文化。随着大地湾一期遗存的披露,有关文化命名被重新讨论,因此有的专家把大地湾一期文化直接称之为老官台文化或大地湾老官台文化。先前命名的老官台文化包括多种内涵,其中有大地湾一期和北首岭下层。大地湾一期属老官台文化的早期偏晚阶段,北首岭下层属于晚期。由于老官台和大地湾一期属于同类遗址,而以大地湾一期出土遗物更具代表性,因此,可将老官台文化称为大地湾文化,这为国内出版的考古学大型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分册》采用。大地湾文化已经作为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考古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大地湾文化”的命名,也从考古学的角度证明了大地湾是黄河中上游早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体现了这一地区文化类型之间的联系和演变。大地湾文化是泾渭流域仰韶文化的前身,其演进序列为:大地湾一期—百首岭下层类型—仰韶文化半坡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