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走进大地湾
2726500000002

第2章 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与命名

光阴荏苒,岁月穿梭。

1958年秋天,甘肃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泾渭流域文物普查小组沿着渭河及其支流清水河追溯来到了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

五营乡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属渭河支流清水河流域。清水河又名五营河,古称略阳川,即《水经注》中的埿渠水,它是一条自东向西流淌的逆流河。从五营溯河向东经陇城、龙山,翻越横亘秦陇边界的陇山(关山),就到了陕西关中地区;顺河向西经莲花、庄浪,翻越秦岭山系六盘山,就到了甘肃、宁夏接壤的泾河流域。五营乡就位于秦安东北、清水河谷三乡(陇城、五营、莲花)的中心地带。其南北两面都是绵延纵横的大山,大山之间的川道被清水河劈成了或多或少的两半。北山较为陡峭干旱,沿山台地较少,也相对瘠薄;而南山则较为阴湿,台地面积较大,土壤也是腐殖质很高的黑垆土和黄绵土。五营河谷地带海拔1450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土壤又是肥沃的草甸褐土,非常适宜于农耕。

五营乡尽管偏僻封闭,但这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地方。不仅如此,由于这里地处秦陇要塞,扼三秦而阻北夷,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刘秀大战隗嚣的乱骨堆,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街亭都在这一带。五营的地名就与战争有关。据说清时回族起义,朝廷曾派左宗棠镇压,左氏命所属部队在这一带驻扎了左、中、右、前、后五个营部,后来平乱成功,清廷为了褒奖参战官兵,遂将此地起名为五营。据《秦安县志》记载,此前五营和现在的陇城同属陇城镇辖区。

五营乡政府驻地在邵店村。文物普查组的同志找到乡政府后,被安排住在了五营小学。当时的乡政府和小学门对着门,乡政府就在小学北面,小学就在乡政府南面的关帝庙内,两单位间只隔着一条街道。街道的东尽头,有一段连接两单位东墙的老城墙,老城墙下有个城门洞,向东钻出去就是阎家沟小溪,向西就是五营乡街道。街道东西向扯开,很短而且只有临街才有几爿零星的老式店铺。初来乍到,文物普查组的人员并没有对五营这个地方感多大的兴趣,当然也不可能被邵店这个简陋落后的村子所吸引。

当时正是全国“******”的火热年代,文物考察组在普查中了解到,尽管这里的庄稼丰收,但由于青壮劳力都被调去“炼钢铁”、“修水库”了,成熟的庄稼烂在地里收不回来,收回来的也都上缴了公粮,因而人们的生活十分困难。很多人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仅靠挖草根、刮树皮,吃糠咽菜生活。几天的走访,普查人员听到的尽是唉声叹气的声音,他们要找的文物古迹却没有丝毫踪迹。

正当普查队员满怀悲凉、满怀失望、准备束装离开的时候,奇迹竟然发生了。说来也巧,一位普查组队员在收取自己晾晒在窗台上的布鞋时,无意中竟在借宿老师的窗台上发现了一些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片。询问这位老师陶片出土的地点,他们才知道此地有一个叫“大地湾”的地里常有这样的陶片挖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普查组的队员们手捏陶片,仔细把玩,当他们确认这是仰韶陶片时,欣喜若狂!

这几片小小的陶片像磁石一样将普查组留在了五营。队员们顾不得打开收拾好的行囊,就兴高采烈地戴上草帽,挎上背包,拿上考古专用的家当上山了。他们勘地质、找线索、挖探方,越沟登坎,翻上跑下,经过连续几天的努力,终于有了可喜的收获——这方热土上,存在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且具有非常大的考古发掘价值!这一重大发现,让普查队员精神振奋、无比喜悦。这种喜悦就像地矿专家发现矿苗、天文学家发现新星、自然科学家有了新的发明创造一样。

高兴之余,普查组开始着手起草普查报告。这样,给古遗址起名的问题就摆在了面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提出自己的观点。按惯例,名称应以出土地命名为宜,如河南仰韶村发现了仰韶文化遗存,遂命名为“仰韶文化遗址”,陕西半坡村发现了半坡文化类型遗存,就命名为“半坡遗址”。这处古遗址在五营乡邵店村东发现,虽未发掘,但按惯例可将其命名为“邵店村遗址”或“邵店东村遗址”。但普查组统一意见后认为,既然最早发现的陶片出自当地人称为大地湾的黄土地,那么就将遗址称之“大地湾遗址”为宜。就这样,“大地湾遗址”的称谓从此就正式出现在了新中国官方的文件和报刊上。为了保护遗址,1963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在大地湾所在地邵店村立了一面石碑,可能为了彰显其史前遗址的特征,当年所立的那块石碑刻名为“大地湾古遗址”。

大地湾实际上是长虫梁山腰那几片大地块的名称。当地命名地块有以地块形状命名的,如锅砣地、大地湾;有以地块原属主人姓氏命名的,如邵家湾、冯家湾;有以地块方位命名的,如河湾里、前川里;有以历史事件命名的,如乱骨堆、右营下;有以地块用途命名的,如苜蓿地、草湾梁等。大地湾意即“山湾里的大地块”。过去的大地湾仅指几块山阶台地,随着古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大地湾”已闻名遐迩,如今的大地湾泛指整个遗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