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走进大地湾
2726500000013

第13章 骨针、骨锥、陶纺轮与原始纺织业

结绳、织布当然离不开针、锥和纺轮这样一些生产工具。大地湾一期遗存就出土了用动物骨骼磨制而成的骨针、骨锥,出土了用来纺线的陶纺轮。出土的骨针除了材质,形状几乎与现代钢针一样完美。令人不解的是,原始人在尚无锋利锐器钻孔的情况下,真不知针尾部长0.2厘米、宽0.1厘米的小孔为何物所钻。骨锥的性能也几乎能与现代锥子媲美,其形状有直尖的,也有弯尖的,但尖端都很锋利。同期出土的陶纺轮呈不规则圆形,中间钻有孔,为陶片打制而成,没有修整磨光,略显粗糙。

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骨针、骨锥、陶纺轮距今已有8000年左右的历史,应该说它们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见证,是人类又一文明成果出现的物证。它们的出土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大地湾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纺织业。

专家在对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进行鉴定分析后认为,在距今8000年左右,包括大地湾在内的甘肃东部地区水草丰茂,气候温暖湿润,生存着猕猴、熊、虎、豹、象等多种动物(其中的红白鼯鼠、苏门犀、苏门羚等,现在只有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才可以见到),生长着铁木、槲栎等多种亚热带树种。大地湾先民当时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过着以狩猎、捕鱼、采集为主的原始生活。那个时候,大地湾先民已不再用树叶蔽体,而是用狩猎所得的兽皮抵御风寒。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学家称之为“农业革命”。由于原始农业的兴起,大地湾先民逐渐告别了向大自然无穷攫取的狩猎经济,过上了以农为主、渔猎为辅的原始农牧经济生活。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逐步认识了麻这类野生植物的茎秆表皮十分柔韧,于是就开始用麻这类植物的纤维结绳织网。麻类植物,除了我们今天随处可见的大麻,还有胡麻等。大地湾出土了炭化的油菜子,这说明当时大地湾先民已开始种植油料作物。而大麻、胡麻的籽实都是油料,它们的茎秆纤维都具有柔长而有韧性(至今农村仍用它纺织麻绳)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大地湾先民最早是用麻类植物的纤维结绳织布的。

有人推测,大地湾先民的结(拧)绳技术是从辫发得到启发的。头发很细,拧结在一起柔韧性很强。于是大地湾先民便把麻纤维拧结在一起,制成了最早的麻绳。后来拧结技术进步了,就开始用纺轮拧细线,用细线结渔网。仔细想想,这种推猜不无道理。

随着纺线织网技术的不断提高,大地湾先民逐渐可以把麻纤维纺成很细的线,把网织得轻便而匀称。由细线结网受到启发,大地湾先民拉经线、穿纬线,织出了人类最早的布——麻布。为了遮体护身、抵御风寒,大地湾先民用骨针、麻线将麻布按人的体形缝合起来,于是人类便诞生了最早的衣服。当然,最初的衣服就像今天的超短裙、披肩一样,其构成肯定是十分简单的。

麻布衣服既轻巧透气,又保暖舒适,伴随这种衣服的普及,麻类植物的需求量也就迅猛增加。这样,大地湾先民起初使用的野生植物就再也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于是,大面积种植麻类植物也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那时起,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种植麻类植物,而麻类纤维一直是人们结绳纺织的主要原料。

用蚕茧来结丝纺线是黄帝时期的事了。黄帝的一个妃子名叫嫘祖,是她首先养蚕,并用蚕茧缫丝,进而织出了美丽的绸缎。而嫘祖缫丝距今只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这比大地湾先民纺麻线织麻布至少要迟2000多年。

我国纺织业的历史,如果从大地湾一期算起已有七八千年,但有记载的历史并不很长。《礼记·礼运》篇载“(上古时)未有丝麻,衣其(禽兽)羽皮”,《白虎通·号》中说古人“茹毛饮血而衣皮苇”。夏、商、周时代,麻、丝、毛等原料的生产已有较大规模,缫、纺、织、绣、染等技术也逐步提高。《礼记·内则》中记载:“执麻枲,治丝茧,织妊组紃。”由此可见,在春秋战国时代,用麻和丝作原料纺线织布已非常普遍。另据记载,这一时期丝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多色织锦技术也得到高度发展,彩绘、染色、刺绣技艺都已发展成熟。秦汉到隋唐,纺织品的生产已有官营手工作坊、城镇手工业、乡村副业三种形式。麻、丝、毛、棉原料已得到充分利用,并开始广泛使用缫车、纺车、络丝、整经等手工机械工具。从公元4世纪起,我国历代的纺织品、印染品、刺绣品,便源源不断地通过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亚、欧、非各国,我国为世界织绣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伟大贡献。

今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麻棉毛丝以及各种化学纤维制作的布料,已将人们的生活装扮得五彩缤纷。如今,不仅七八千年前大地湾人使用过的骨针、骨锥、陶纺轮已成为文物,就连后来取代它们的钢针、钢锥、手摇纺车,也都被现代机器所取代。但不论怎么说,现代那些电动缝纫机的针头、电动穿孔机的钻头以及电动纺纱机的结线原理,还是从大地湾那些骨针、骨锥和陶纺轮中得到启发,进而“蜕变”而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