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2725400000018

第18章 通讯(6)

在二次创业中,该厂把抓质量、促效益列为重点工程,从质量管理人手,练内功、增效益。今年年初,该厂向广大消费者郑重发出了质量宣言,他们大胆借鉴名优厂家的先进经验,采用混蒸混烧等工艺,同时,确保皇台酒的发酵期55天至60天,从根本上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新组建的皇台五车间优级品率达67.7%,高于内控标准30.7%,位居全厂生产车间优级品率之首。

甘肃凉州皇台酒厂宏伟的二次创业工程,是浇铸在戈壁滩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原载1994年11月5日《武威报》、1995年1月11日《甘肃日报》)

快马加鞭未下鞍

——甘肃凉州皇台酒厂二次创业纪实(中篇)

我们乘坐的汽车在武威城北郊民武公路14公里处的七家河滩戛然而止,一幅巨大的创业图跃入眼帘:500人的建设大军冒着深秋的寒冷,奋战在这片黄沙弥漫的戈壁滩上,那筑起的3米多高、4000多米长的围墙蜿蜒起伏,若隐若现;围墙之中的1300亩土地被基本平整,新打的两眼机井开始运转,中心花园、办公室、职工宿舍区、万头猪场初具规模。这块宝地正是凉州皇台酒厂的经济开发区。不久前,省、地领导都曾亲临现场考察,地委书记王国文三次来到这里视察,充分肯定了这一调整产业结构的举措。

在凉州皇台酒厂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处险境而挺立,濒困苦而亢然。”这虽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但实实在在地道出了皇台人的心声。蕴藏着皇台人的价值观。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凉州皇台酒厂的二次创业,不仅仅是投资1.2亿元的二次技改项目,它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他们积极响应地委、行署提出的“三个大办”的号召,全厂上下出现了大办的强劲势头,结合二次技改,对已兼并的“三厂”投资238万元,从技术改造人手,抓质量、调品种、上档次,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改造后的饮料分厂已收到了明显的效益。针对白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从全国看,白酒需用量在逐渐减少的情况,厂长张景发和他的同事们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倡导着“走进酒中,走出酒中,综合发展”的思想,坚持更新观念,借“三个大办”的东风,果断地提出要以酒文化为龙头,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集农、工、商、贸同步发展的路子。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今年4月,一个新的决策又诞生了:建立凉州皇台酒厂经济开发区。该厂现拥有武威城郊14公里处及民勤小坝口两处近2000亩的农业基地,发展养殖、种植业可以说得天独厚。初步设想14公里处今年冬天就可以整好地,在修建养殖场的同时,利用废窖及空闲地,搞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民勤小坝口也可以果菜套种。等完全正常以后,制酒的糟渣可以用于养殖业。养殖业产生的有机肥可以用于蔬菜种植业,进而发展无公害蔬菜,真正实现蔬菜种植“秋延迟,春提前,高效益”,养殖业四季兴旺的设想。

据该厂经济开发区总指挥张景发介绍,经济开发区立足武威资源,依靠科技进步,以工业布局为龙头,以经济开发为重点,工农并举,综合实施,配套建设,最终形成种、养、加,农、工、牧一体化的模式。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开发和适度加工相结合,通过资源转化,建立新的产业体系,推进开发区建设和发展。二是依靠科技进步,采用高新技术成果,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促进和引导产业结构向优化、高层次推进。三是依托武威现实的有利条件,重点发展高增值、高效益、低能耗、污染小的项目。四是发挥国家大型企业的优势,围绕主导产品的供求和边角料开发加工业。这项工程计划总投资1280万元,今年先投资300万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土建工程任务已完成80%,实现了“三通一平”。建成后的经济开发区包括万头猪场、3万只种鸡场、年产万吨糟渣饲料生产线和1000吨畜禽产品加工生产线,养羊500只、肉牛500头及奶牛100头、鱼池100亩,同时发展苹果、葡萄、红枣、核桃等经济林,酿制干白葡萄酒,再现古凉州“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风采,同时开办面粉加工、服装加工企业。

8月18日这项工程正式动工,建设者们为了皇台事业的兴旺发达,头顶烈日,脚踩黄沙,风餐露宿,克服着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在这片沉睡已久的荒滩上开始了新的创业。

“快马加鞭未下鞍”,这正是武威地区功勋企业凉州皇台酒厂创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原载1994年11月8日《武威报》、1995年1月18日《甘肃日报》)

无限风光在皇台

——甘肃凉州皇台酒厂二次创业纪实(下篇)

武威名扬天下,是因为雷台汉墓出土了稀世珍宝铜奔马。甘肃凉州皇台酒厂正在兴建的高21层的皇台大厦,堪称“河西第一厦”。这座现代化商贸中心,不久将巨人般屹立在武威城西南角,为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风采添上富有现代气息的灿烂一笔,让八方宾客为之瞩目。

无限风光在皇台。如果你有幸来到甘肃凉州皇台酒厂的话,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在该厂东南角,新近修建的皇娘娘台景点已然落成,即将对外开放,迎接中外游客。登上皇娘娘台,放眼望去,凉州皇台酒厂那乳白色的皇苑宾馆、气势恢弘的现代化厂区巍然耸立,与眼前这红墙琉璃瓦的古典建筑交相辉映,在湛蓝色的天空下融为一体,显得十分壮观。

皇台大厦和皇娘娘台景点的修建,是甘肃凉州皇台酒厂落实地委、行署“三个大办”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随着二次创业序幕的拉开,甘肃凉州皇台酒厂的决策者们独具慧眼,以现代企业家的胆识和气魄,于1993年为企业制定了新的多元化发展的战略构想,即发挥本厂优势,建立经济开发区,在农村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业等一、二产业;在武威城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筹建集商场、宾馆、娱乐场所为一体的21层皇台大厦。修复名胜古迹皇娘娘台景点,形成商业贸易、旅游服务、餐饮娱乐三业并举的新格局,为实现建立现代化企业集团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武威是丝绸之路上“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镇,1986年被国家定为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武威旅游业迅速兴起,日益壮大,特别是随着“亚欧大陆桥”的贯通,旅游观光型向旅游经济型的转变,展示着开发旅游资源的广阔前景。武威城市人口有13.42万,每年国内外来武威旅游、做生意的人达10万多人。在此情况下兴建皇台大厦,将会推动武威社会经济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建设皇台大厦和皇娘娘台景点,也是武威市政府规划的建设项目,但基于财政拮据,一直无法付诸实施。甘肃凉州皇台酒厂在企业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本着为政府分忧、为市政建设做贡献的原则,率先请缨,多方筹资,开始兴建。目前,总投资4350万元的皇台大厦正在紧张施工中,其主体工程已修到15层。

关于皇娘娘台,还有一段历史故事。皇娘娘台也称“尹夫人台”。西汉末年,匈奴入侵河西,官为张掖属国都尉的窦融与河西诸郡相救,河西很快出现了安定局面。为怀念这位大将军,在姑臧(今武威市)城西北修建了一座高台,台上建庙,被称为“窦融台”。东晋十六国时期,西凉王李暠图谋统一河西,其子李歆继位后,不听其母劝告,率兵攻打北凉,被沮渠蒙逊击败,李母尹夫人被掳,囚禁于窦融台。唐高祖李渊为李暠之后,为缅怀先祖,遂将窦融台命名为“尹夫人台”,当地老百姓也称之为“皇娘娘台”。

皇娘娘台亦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遗址。这块宝地之水来自祁连山北麓的莲花山药王泉,驰名中外的皇台酒就产于坐落在这块宝地(皇娘娘台)上的甘肃凉州皇台酒厂。修复皇娘娘台景点,不但可以为武威增加新的文化古迹,还可以与皇台酒悠久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日益密切企业与外界的联系。总投资250万元的皇娘娘台景点于1993年开始筹建,除在原来的遗址上恢复原貌外,还增建了殿堂、两廊及山门,内壁和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陈列室及酒文化展览。

由一家企业出资修复被毁的名胜古迹,在甘肃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此举充分显示了张景发这位现代企业家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所独具的战略眼光。皇台人钟情于武威这片待开发的热土,也必将获得更加丰厚的回报。

我们坚信,甘肃凉州皇台酒厂将从新的起跑线奔向辉煌的未来。

(原载1984年11月10日《武威报》、1995年1月25日《甘肃日报》)

黑风袭来的时刻

——来自古浪抗击沙尘风暴第一线的报告

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大多是无私的奉献,但它也蕴藏着本能的野性,有时会给人间带来深重灾难。

5月5日下午,正值放学时间,紧张学习了一天的同学们正蹦蹦跳跳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些天真烂漫、纯真幼稚的孩子们哪里知道,一场不幸的灾难就要降临。5时5分,晴朗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堵黑红色的特大沙尘风暴,以每秒25米的速度从西北方向进人古浪地界,犹如汹涌咆哮的洪峰,上下翻腾、铺天盖地、滚滚而来。顷刻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路旁的树木被连根拔起,电线杆倒伏、折断;孩子们惊恐万状地在公路上乱滚乱跑、喊爹叫娘。他们有的被刮到水渠被水冲走,有的掉入枯井,有的刮下山崖,有的刮进塘坝,有的失踪……据统计,全县共有173人受伤,23人死亡,20多人失踪下落不明,其中小学生居多。

就在沙尘风暴袭来的时刻,古浪县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暴救人赞歌,留下了一幕幕感人泪下的镜头。

镜头之一:同往常一样,下午放学后,胡家边乡宝塔寺小学3年级学生孙万财,领着一同上学的妹妹孙惠民和一年级小同学孙秀梅行走在回家路上。快到一水渠斗门处,他们发现了西北方向滚滚而来的黑色风暴,惠民和秀梅惊吓得哭叫起来。孙万财一面安慰她俩,一面接过两人的书包背在自己肩上,鼓励她们快跑。到韦庄桥头时,孙万财先将跑在前面的妹妹惠民送过小桥,又折回头来领秀梅,当他拉着小秀梅行至桥上时,暴风吼叫着扑来,将他和秀梅掀入水渠。在急流中,小万财紧紧抓住秀梅,试图爬出来,然而,任他如何挣扎也无能为力,他们终于被水卷着穿过了四道闸门,淌了3公里。待赶来的老师们将他们打捞起时,秀梅得救了,但他已停止了呼吸。

镜头之二:她叫王福秀,是胡家边乡朵家梁的村民。这天她赶着自家骡车从永丰滩探亲回来。5时17分,她行至距自家200米的古浪河总干公路上,突然被黑色风暴淹没,使她站不稳脚跟,睁不开眼睛。驾车的骡子惊跳嘶鸣。正在这时,忽听到车后不远处有小孩在哭叫。王福秀马上意识到可能是放学回家的学生们。路旁就是高干渠,有危险!于是,她顾不得自己的骡子车,顺着声音赶到学生们跟前,原来正是放学回家的宝塔寺小学的10名学生。在能见度为零的大风中,她同恰巧赶来的宝塔寺学校教师李清先,将10名被风卷得乱滚的小学生抱到骡车上,拢在怀里。待风暴稍缓,又将孩子们送到各自家中,使10名面临生命危险的小同学安全脱险。

镜头之三:在总干路南分水闸口,一辆小四轮机因暴风受阻停在路上。猛然,路上传来了叫喊声,两位车主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狂风中,连滚带爬赶到哭叫地点,发现是惊恐万状的18名宝塔寺小学学生。经过10分钟同风暴的拼搏,终于将王新芳、韦虹梅等18名小学生抱到四轮车里保护起来。天空微亮,他俩又将孩子们送到家门口。事后才知道,这两位车主是新丰村农民赵忠德和他的儿子赵子明。

镜头之四:在两条总干渠、两条公路和兰新铁路穿境而过的古浪镇,面对特大沙尘风暴,八里营、关庄、社中等5所学校采取果断措施,将学生们堵截在校园、教室里不放学,风后,由教师分头护送到家中。尖墩、孙庄等4所学校因发现风暴早,提前放学,使学生们安全回家。丰泉学校发现风暴时,已放学10分钟左右,学校紧急组织教师赶到途中堵截学生将他们带到安全地方。教师张雪梅在漆黑的狂风中,追上50名学生,把他们带到村委会院内。由于各学校行动迅速、措施有力,使全学区2246名学生,除1人受伤外,其余安然无恙。

镜头之五:土门镇土门村老支书王凤和发现风暴袭来时,他想到土门小学校门口就是水渠,沿途又有水井,便一头冲出家门,在漆黑的狂风中,连滚带爬赶到土门小学,同老师们一起将惊慌乱跑的孩子们堵回校园,避免了重大伤亡的发生。

大难临头见真情。这就是在沙尘风暴中体现出的又一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原载1993年6月5日《武威报》)

武威农民的市场观

——武威市城郊农村采访录

武威市东郊的高坝镇建设村二组有一帮婆姨,她们每年春天抓来刚出壳的小鸡,饲育一星期后再拿到市场卖掉,收入多的近千元。

马儿村七组农民张万海,去年出售生猪150头,净收入1万多元。今年他家可出栏350头生猪。目前,这个村养殖30头以上生猪的农民就有170户。“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羊为擀毡”的传统观念早已被高坝人抛弃。

武威市北郊金羊乡平苑村农民范主元弟兄合伙,形成生猪与老牛收购、育肥、屠宰、销售“一条龙”,搞活了市场流通。

武威城北的平畴沃野上,白茫茫一片银色世界,那是菜农种菜的塑料大棚。一年四季,到这儿拉菜的车辆不断,农民贩运户将菜运销到金昌、兰州、青海、新疆,大把的票子装进了种菜和贩菜农民的衣兜……

这一幅幅短镜头,就是武威市城郊农民走向市场的缩影。

盯着市场干,才能富起来。这是武威市城郊农村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共识。1986年以来,高坝镇党委、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发展乡镇企业上,一手抓千家万户家庭工业的发展,一手抓龙头企业,鼓励、引导农民摆脱小生产的束缚,发展商品经济。目前,全镇有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企业158家,乡镇企业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54%,进入乡镇企业做工的农民就有5100余名,全镇还有8500多人出外做买卖、搞副业,平均每一户就有一人上新疆、下兰州、跑青海贩运蔬菜、承揽工程等。

啥能赚钱就种啥。高坝镇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迈进。五里村七组近几年发展果园100亩,户均1.2亩,还种植蔬菜,人均年纯收入六七百元。该村九组农民陈廷龙全家4口人有2亩多地,其中1亩育葡萄苗、1亩多地种菜,仅葡萄苗一年就收入1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