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时代潮
2725400000013

第13章 通讯(1)

血肉之情

——********顾金池慰问灾民随记

5月24日至27日,********顾金池在百忙中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期间,他与灾民水乳交融般地一幕幕动人情景,鼓舞了群众抗灾自救的勇气和信心。

顾书记慰问的第一户便是古浪县定宁乡定宁村的王好忠家。王的一个男孩被恶风夺去了生命,一家人万分悲痛。顾书记安慰王好忠的父亲王德政说:“我们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但灾害已经遇上了,要想开些!”王德政闪着泪花说:“谁的子女遇了不幸都会伤心,但是我们一家人深深感到了党的温暖。受灾第二天,县上、乡上及县保险公司的同志就亲手把1000元钱交给了我们。今天********来了,我更是感恩不尽!”顾书记说:“不要太难过了,要化悲痛为力量,把生产搞好,把您的孙女培养好!”

在武威市二坝乡中新村,顾书记来到包含芳家,温暖的双手紧紧地握着这位失去女儿的年轻人的手:“你救了别人家的5个孩子,而失去了自己的孩子,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你表示感谢!向你们全家表示慰问!你的精神很可贵,值得大家学习。”包含芳哽咽着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

顾书记刚踏进与包含芳同村的尚伟福家的院门,就听见屋里的痛哭声。顾书记轻轻走进屋内,只见尚的妻子跪在地上,双手捧着失去的两个儿子生前的一张彩照,泪如泉涌。顾书记躬身接过照片仔细端详,看着照片上两个可爱的孩子,他顿时眼睛里噙满了泪水,一次又一次地安慰:“党和政府一定关心帮助你们!你们夫妻两个要相互劝导,要吃要喝,千万不要伤了身子。”顾书记得知尚的妻子已绝育3年时,当场表态可以允许恢复她的生育能力,再生个孩子。走出屋来,顾书记一面安慰,一面怀着沉重的心情将彩照交给了尚的妻子,并连声说:“多保重啊!”顾书记临走时,尚伟福一家人站在路边上不住地招手,目送着顾书记远行。

(原载1993年6月5日《武威报》)

许飞青访田秀才

3月30日,被一场瑞雪洗过的苍穹格外碧蓝,田野里充满着浓郁的春天气息。这天,省人大主任许飞青、副主任刘毓汉一行带着浓厚的兴趣,驱车直奔民勤县大坝乡田斌村,走访了当地有名的田秀才谢富思。

好客的主人把客人引进了一所别致的农家院落:一排新房的前面只留有不到2米宽的走廊,走廊前边则是一块庭院经济园地,一棵棵苹果树挺拔茂盛;后院外边的几百棵果树伸开枝丫冲出矮墙,展现在眼前。谢富恩向客人介绍:“全家5口人,去年庭院经济加其他收入不下1万元。”刘毓汉副主任连连赞扬:“你家的生活真不错,还添置了新式家具。”谢富恩激动地说:“这全靠了党的好政策!”许飞青主任再三强调说:“农村政策好,要坚持下去,不能改变,共产党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当他们得知主人还是从甘肃农函大毕业的学生时,十分高兴地问大坝乡党委书记毛集高:“乡上有多少农技人员?”毛集高说:“全乡有104名从农函大毕业的农民,还有2名高级工程师。”接着,许飞青又问主人:“农业科技资料你订得不少吧?”主人兴奋地答道:“订了甘肃科技报、甘肃农民报等科技报刊。”显然,许主任对田秀才格外关心!

(原载1991年4月10日《武威报》)

正是春风遍吹时

——地委行署领导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采访录

三月,春风吹拂,杨柳泛绿,武威的乡村大地呈现出喜人的春耕景象。连日来,地委书记朱炳麟、行署专员李万林等领导同志走出机关,访农户,检查春耕,了解群众生活。

3月14日,朱炳麟同志到高坝乡同益村一农户家中,一眼就瞅见主人在选一盆退化了的玉米种子,便上前热情地推荐新品种“凉单一号”、“中单二号”,并鼓励说:“这些品种是试验、试种成功的,不要有啥顾虑,可以大胆使用。”在九墩乡平乐村得知他们引进甜高粱种子,亩产可达300公斤,亩产高粱秆(可酿酒)5000公斤的事实,高兴地说:“这是一种好品种,要积极推广。”史家湖村有几户农民用塑料棚进行规模养猪,出栏时间可缩短一半以上,朱炳麟同志到现场观摩后,充分肯定了这种养猪法,认为是科技兴牧的典型,要求乡党委、政府召开现场会议,积极做好推广工作。

李万林同志在民勤县大坝乡田斌村调查时,来到农民谢福恩家里,了解到他在搞好多种经营和科学栽植苹果树的同时,还帮助同村其他贫困户脱贫致富,鼓励老谢要带动全村的人走上科技兴农的路子。在民勤的调查中,李万林同志提出要搞好试验、示范、推广,进一步开展利技兴农活动。尤其在湖区要搞好土地加工、肥料建设、种子建设及地膜推广。

李万林同志在古浪走访了困难户后说,要安排好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安心抓生产。并就救济款的发放和返销口粮提出要求:做到摸清底数,三长(乡长、村长、组长)负责,保证重点,一次到户。针对古浪的实际他指出:既要做好灌区移民的搬迁,还要在搞好旱作农业的基础上,抓好水浇地的科技推广和节水措施。在天祝的调查中,他还提出了抓好草原建设和牧草的改良、稳定畜牧业、更新良种、以草定畜、加快周转、提高商品率的思路。

行署副专员裴永俊在古浪的调查中认为,古浪县备耕生产搞得扎实,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调查回来后,就古浪春耕生产和群众生活安排方面的问题,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了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地委副书记杨兴昌、行署副专员刘尔能、连涛也分别下乡、下厂矿,指导农村及企业工作。

(原载1990年3月24日《武威报》)

地委书记为“希望工程”义写

12月8日上午,雪花飞舞,寒气袭人。武威地委书记王国文放弃休息,怀着一片深情,带着笔墨来到武威市西凉市场,为“希望工程”义写。

“希望工程”实施4年来,武威地区得到海内外、省内外、区内外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救助的失学和面临失学的儿童共4316名,目前仍有1000多名失学孩子需要得到社会救助。作为地委书记,王国文深知责任重大,经常把“希望工程”的实施挂在心间。他率先垂范,带头捐资助学,从去年到现在共为“希望工程”捐款1130元,在武威全区传为美谈。

义写开始了,王书记兴致勃勃地挥毫书写,刷刷点点,一幅“龙”字中堂跃然纸上,映入人们的眼帘,市场上的过往行人都驻足观望,连声称赞。一会儿,前来慕写的人接二连三地涌到了王国文书记的案前,王书记依着他们的要求“龙飞凤舞”。武威市西凉市场个体户陈积多兄弟二人精诚团结、经营有方,王书记特为他们写了“团结协作,再造辉煌”8个大字,陈氏兄弟感慨万分,当场捐资900元,并向记者说,他们靠党的政策好起来了,为“希望工程”捐款是应尽的责任。台湾友淞贸易有限公司老板邹成有要求王书记为他的公司题名,然后慷慨解囊捐资6000元。

王书记的书法功底深厚,字体苍劲有力,摆布讲究,落款艺术,独具风格,不少作品在全国获奖,长卷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他的功力超人,连续书写近4个小时,手不困、臂不酸,仍然挥毫自如,一连写成110幅书法作品,共为希望工程募集资金11440元。这天前来慕写捐资的有工商干部、个体工商户及部分单位和团体。

义写快要结束时,王国文书记说,他在市场上写字不是为了卖,而是通过这种形式为“希望工程”募资。他感谢大家对“希望工程”的关怀和支持。

(原载1994年12月22日《武威报》、1994年12月29日《甘肃经济报》)

地委书记的厚望

——王国文同志与昌宁乡村干部一席谈

5月26日,地委书记王国文来到民勤昌宁乡阜康村。

王书记谈笑风生,与乡党委书记郑世建、村主任金俊山一道扳着指头算了全村的经济账,又分项算起了金俊山一家的农业投入与产出细账,最后算出金家的农业产出与投入比为1:2.24,人均纯收入近千元。

算到这里,王书记话锋一转,问及阜康村办企业的情况。老金说:“村上只有一个农牧场,年收入1万元,再无其他企业。”

王书记接过话茬:“无工不富嘛,一定要发展乡镇企业!”又问:“乡上办了哪些企业?”

郑世建道:“乡上主要搞农副产品深加工,办了面粉加工厂、榨油厂,同时搞了一些绿色企业,全乡乡镇企业年产值200万元,年利润20万元,我们正准备办小煤矿、肉牛场。”

王书记一听乡上要办个小煤矿,插话道:“今天正式给你个任务,一定要把小煤矿办好。至于建矿资金,靠贷款不是惟一的办法,政策要宽一点,路子要宽一些,大力实行股份合作制,鼓励群众拿出手头的钱来入股办矿建企业。搞股份合作制经济是个大趋势、大方向,也是我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战略措施。”

“你们乡上有多少干部?”

“20名。”

“我看由5个人办公,其余的人都去办工业、办乡镇企业,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树立为昌宁人民负责、替昌宁人民着想、给昌宁人民办事、做昌宁人民勤务员的观念;树立敢想、敢冒、敢干的思想,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行。还可以到外地办企业,搞异地开发。经济搞上去了,到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什么事情都好办了。”王国文同志的句句话语,无不体现他对昌宁人民的厚望。

(原载1993年6月9日《武威报》)

一份特殊的“合同”

3月20日上午,寒风凛冽。地委、行署组织的春耕备耕工作检查组来到古浪县定宁乡晨光村文庄组。地委副书记曾继伟坐在炕头,与62岁的农民文发科拉起了家常。

当问到种小麦、玉米、甜菜用不用地膜时,文发科老人有点踌躇。曾继伟同志盘起双腿,如数家珍:“老人家,我给你算一算,种1亩地膜小麦多用地膜5公斤,大概多投入60多元;化肥用量差不多,只是一次性施肥;再就是用穴播机种1亩地多用人工1到2个,但种上后可减少除草用工,实际上整个用工差不多。这样一来,种地膜小麦实际上只是多了地膜的投入。我再给你算一算其他账:每亩地膜小麦能节省种子10公斤左右,按市价算能节约30元,按粮价算至少也能节约20元;节水200方左右,又是近30元。仅此两项就能节约近60元左右,这就把多投入的地膜钱省出来了。如果按技术要求去种,每亩地膜小麦增产在100公斤左右,减半按50公斤算,也能增加纯收入100元,还有能保温、早熟、防虫害等特点,你想合算不合算?”

文发科老人点着头说道:“村上今年让我种2亩地膜小麦,你这么一说,我今年先种1亩试一试。”曾继伟同志马上站起来,笑着说:“我看这样,你今年种上2亩地膜小麦,所需用的化肥、地膜、农药、种子一共300多元的投入,如果到秋天2亩地膜小麦的产量不如大田小麦,这300多元钱我给你出,行不行?”

文发科老人连连摇着头:“不行,不行,不能让你地区的领导出钱,你出钱,我种田,这怎么行呢!”

曾继伟同志态度坚决地说:“今天县上、乡上、村上和组里的干部都在场,他们作证,你2亩地的费用我包了,你就是我的一个联系点。”

文发科老人走上前去,紧紧握着曾继伟同志的双手:“你这么大的官要出钱让我种地膜小麦,我还有啥说的?我一定种足种好,到时候把你请来再看一看。”在场的人都鼓起掌来。

(原载1996年4月2日《武威报》)

春耕在即种啥为好

——访****武威地委副书记曾继伟

春耕生产迫在眉睫,我区农民究竟种啥好?记者于2月11日走访了地委副书记曾继伟。

曾副书记首先指出:面临市场经济,农民究竟种啥好?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政府部门不能撒手不管,而是要多研究、多探讨、多同农民交流。市场经济是有序的,并不是无序的,价值规律起着重要作用。政府部门、涉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义不容辞地向农民提供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信息,搞好信息服务,克服乱种植、盲目种植倾向,正确地引导农民步入市场经济。

曾副书记强调,粮食作物种植要突出“三扩大”,做到“一减少一稳定”,“家有十石粮,心里不着慌”。对我区来讲,农业必须走“两高一优”的发展路子,粮食产量一定要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据我调查,须对粮食作物的内部种植结构作调整,突出“三扩大”,做到一减少一稳定。一是扩大豌豆、扁豆等小杂粮的种植。小杂粮产量相对较高,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价格居高不下,如扁豆每公斤售价不下1.40元。二是扩大高粱种植。仅武威市两大酒厂每年至少需用高粱1500万公斤,有了这广阔的市场,何愁无销路。今年高粱的种植要力争突破3万亩。种植时特别注意选好良种,栽植方法一定要科学,最好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种植。三是扩大玉米和豆类作物带田。从古浪黄灌区等地的经验看,玉米带扁豆、玉米带黄豆效益相当可观,有条件的地方也要推广这种种植方法。小麦处于滞销趋势,市场价格偏低,所以要适当减少小麦种植,但务必要在提高粮食单产上下功夫。根据市场需求,玉米种植要趋于稳定。

在谈及如何种植经济作物时,曾副书记提出要搞好“三扩大”,做好“两减少”。一要扩大甜菜种植。国际市场上,糖的销售由低谷开始回升,因此,甜菜的需用量可能会大量增加。黄羊糖厂榨期所需甜菜23~25万吨,加上新建成的民勤糖厂,甜菜需用量可达33万吨。去年从区内区外只购进甜菜14.7万吨,缺口很大,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再则,河灌区种植甜菜要比种小麦亩增收入100元,古浪黄灌区和井灌区扁豆套甜菜亩收入达510元。种植甜菜还有利于倒茬,解决长期种小麦而发生的根腐病。二要扩大无壳瓜子种植。无壳瓜子市场前景广阔,台商、港商都联系订货,而且去年与深圳签订供货合同200吨,而实际只供给8吨,再无货可供。种植时,除一定要选好种子外,提供种子的部门要解放思想,让利于农民,以提高整体效益。三要扩大棉花种植。尤其民勤湖区,水源不足,土壤碱性大,种植作物几乎无效益可言,而棉花需水量小,又耐碱性,从湖区的种植看,产量、效益可观,省内棉花市场看好,因此继续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以提高效益,解决温饱问题。黑瓜子、油料的种植要相对减少。今年种植黑瓜子一定要慎重,农民手里还有一定数量的黑瓜子未销,流通部门还有一定的存货,应适当地控制种植,腾出耕地种更有效的经济作物。去年我区油料丰收,库存量大,价格一跌再跌,干旱山区最好以种植小杂粮代替油料作物,实现最佳经济效益!

曾副书记最后强调指出,流通部门、工矿企业要及早同农民签订购销合同,保证原材料的有效供应和农产品销售,为农民步入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原载1993年2月17日《武威报》)

灿烂的思想文化之花

——全省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武威现场会侧记

夏日的凉州,大地一片青翠。参加现场会的省上领导同志说,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已在武威开花,要在全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