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邹韬奋与******初次见面后就有相见如故的感觉。第三党的刘宗宽也有这样的亲身体会。1945年初,******与第三党成员、时任国民党陆军大学教官的刘宗宽在重庆第一次见面。当陪同的章伯钧介绍说刘宗宽是杨虎城将军的老部下时,******立即紧紧握住刘的手,连声说:“老朋友了,老朋友了!”刘宗宽后来回忆这次会见的情景说:“他亲切、平易近人的表情,一下子感染了我,只觉得一股热乎乎的暖流传遍全身,紧张的心情烟消云散,而感激的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和******是第一次见面,而他却说‘老朋友了’。这是他对杨虎城将军和十七路军的友情,惠及于我。说明他非常重视友情。这就一下子打动了我的心。”解放战争时期,刘宗宽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做出了贡献。认真地履行承诺是******对盟友真诚的又一个方面。1939年初,黄炎培先生和中华职业教育社主办的《国讯》杂志主编张雪澄约请******撰写一篇有关当前时局的文章,******答应了。但因“事忙且累,终至不能执笔,预约之文,乃至不能完篇”。为此,他几次写信或请邓颖超代笔向黄炎培、张雪澄一再表示歉意。为了践约,******在百忙中完成了《今年抗战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一文,分三期登载在《国讯》杂志上。这事虽是一件小事,但以小见大,它充分反映了******对朋友的诚意。
“严以责己,宽以待人。”这是******对朋友真诚的另一个方面。一次,一位党员干部向******汇报重庆各中间党派、文艺界知名人士发起反对国民党顽固派反共、调动军队进攻边区的签名运动情况时,对一位平时与我党比较接近而不愿签名的民主人士颇有微词。******立即严肃地指出:“这样讲不对。我们和非党人士交朋友,希望或要求他们做一件事,不能凭主观行事,首先要替对方考虑。你认为签一个名很简单,在对方看来,可能是一件关系到他的职业、生活和安全的大事。要求别人表态,一定要为别人投身处地地想一想,强加于人不行”,“强加于人,只会丢掉朋友,甚至把他们推到反对我们的方面去”。被批评者心服口服。
******对盟友发自内心的诚意,赢得了许许多多的各界朋友的认同。
在统战工作中,由于朋友所处的立场、态度、认识角度不同,加之不明真相或被误导,因而在某个或一些具体问题上产生疑惑、误会或与****产生分歧,这是很正常的事。关键在于如何消除误会或分歧!******的作法不是以大压小、盛气凌人,而是以理服人。这是他统战工作的又一鲜明特点。******对救国会成员递交致斯大林******的处理就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曾说过:“统战工作就是要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就要把许多事情告诉他们。”可以说,这是他对自己长期从事统战工作的经验总结之一。这一特点在抗战时期已经充分地体现在他的统战实践中。
为了引导民族资产阶级认识四大家族的罪恶,******特别注意用事实来说明问题。一次,他在重庆参加工商界人士的座谈会上,列举了当时国民党统治区每年出口猪鬃、桐油、生丝换取外汇的金额,列举了国民党四大家族垄断外汇,以法币向工商界结算等事实。加上通货膨胀、法币贬值等因素,指出了致使出口商蒙受巨大损失的根本原因,向工商界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四大家族的罪恶。这些数字不但说明了问题,而且也使工商界人士惊讶不已。事后他们说:“这些数字,我们搞了多年的出口业务,都弄不清楚。想不到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周先生,对经济情况了如指掌,真叫人又钦佩,又感动。”
******摆事实、讲道理的作法对统战朋友产生了重要影响。据四川实业界巨子康心远的女儿康岱沙回忆说:“******同志做了大量的研究,列举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对民族经济的敲诈、勒索。用材料和数字说明事实真相,这种有理有据的谈话,使得我父亲等人对******同志和我党十分钦佩与信任。”
正是在摆事实讲道理的过程中,许多人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的影响和他对国内国际形势的看法,逐渐走上了与****合作、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道路。胡厥文回忆与******的交往时说:“他给人以教益,却从不自居于人师。他思想极为敏锐,但毫无锋芒毕露……从没有听到他对朋友指手划脚,说你应该干什么。他的讲话朴质无华,总是给人启迪,使人不愿离席,即使对方一时想不通,他也不强加于人,而是耐心地不断地做团结教育工作,使人不知不觉中为之折服。”
在与国际友好人士打交道的过程中,******同样以诚感人、以理服人。皖南事变前,他与美国记者斯特朗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详细揭露了国民党反共磨擦的真相。事变后,他在会见美国总统代表居里时,向他提供了国民党制造磨擦的材料。揭露******的阴谋。抗战时期美国驻中国大使馆二等秘书、史迪威将军的助手谢伟思曾这样评价******:“他试图使我们赞同他(和他的党)对中国和世界的看法——他对这些看法是深信不疑的。但是,他这样做。靠的是冷静的说理,清晰的措词,温和的谈话,广博的历史和世界知识,以及对事实和细节的惊人的了解。人们会被说服(或受到教育),但不会被压服,也不会因持不同意见而受到责怪。”可以说,谢伟思的评价十分准确地慨括了******进行统战工作的这一鲜明特点。
五、坚定的原则与灵活的策略
在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即为达到目的,在原则问题上毫不让步,在方式方法上灵活机动,这是其统战工作的又一大特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原则关系着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与发展壮大,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着如何正确处理********与阶级斗争的对立与统一问题。因此,******无论是在与国民党当局的谈判中,还是在与中间派人士及国际人士的交往中,都始终把握住分寸,在原则问题上从不让步。
与国民党******谈判,******始终坚持原则。我们用几个事例来说明。西安事变后国共正式谈判伊始,关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性问题就提出来了。对此,******十分肯定地说:“承认国民党在全国领导,但取消共产党绝不可能,惟国民党如能改组成民族革命联盟性质的党,则共产党可整个加入这一联盟,但仍保持其独立组织。”他坚决拒绝******企图用“国民革命同盟会”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立性的要求。七七事变后,******溶共的企图未改,把“共产党合并国民党成一个组织”当作其至死不变的目标。******代表****中央向国民党谈判代表明确指出,国共两党合并成“一个组织办法做不到”,提出可采用其它形式进行两党组织上的合作。然而,******代表****提出的几种形式(国民党改组为民族革命联盟,****加入;建立共同委员会,等)都被******拒绝。最后双方只好采用“东方式的手续”:遇事协商,这成为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一种特殊的统一战线方式。
对******国民党,******敢于坚持原则。对中间势力,在原则问题上。他同样不作丝毫让步。皖南事变爆发后,******政府遭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谴责。为摆脱困境,******打起了主意,想让****参政员出席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第一次会议,企图利用国民参政会来掩饰国共因事变出现的严重分裂。各中间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纷纷表示:此次国民参政会开会,****参政员的出席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也留在重庆不走,专等观看国民参政会开会。****参政员如不出席此次会议,则确定无疑地向国内外显示了国共之间的严重对立。******因此异常焦灼。他急于让共产党参政员出席会议,以减轻国内外舆论对他的责难。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轻易出席国民参政会,坚持以皖南事变后****中央提出的“十二条”能否得到满意答复,作为****参政员是否出席的条件。中间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黄炎培、梁漱溟、张澜、莫德惠等人在******的鼓动下,极力劝说****出席参政会。这时,共产党参政员在国民党当局对“十二条”做出满意答复前是否出席参政会,不仅是关系到能否在政治上给******沉重打击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事关****是否以原则作交易、换取中间势力同情与支持的问题。为此,******对中间派人士做了大量说服解释工作,始终坚持****的原则立场。最后,由于国民党当局没有对“十二条”做出满意答复,****参政员拒绝出席参政会,打破了******粉饰太平的企图,沉重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径。
在国际交往中,******照样坚持立场,不以原则作交易。1944年9月,林伯渠代表****中央在国民参政会上提出“联合政府”的主张后,立即产生了巨大反响。此时美国政府为利用中国的抗战力量,直接介入了国共谈判。1944年11月上旬,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到达延安,与******等人进行了直接谈判,达成了组建联合政府的五点协议(草案)。满以为大功告成的赫尔利揣着协议回到重庆,没想到******不仅否定了五点协议,而且提出了三点“反建议”,实质在于继续坚持国民党一党专政,请中国共产党到国民党政府中去做客。赫尔利在******提出“反建议”后,也背弃了当初签订协议时的承诺,反过来成为******的说客,劝说****接受******的“反建议”。在谈判中,******代表****中央予以坚决拒绝。他坚定地表示,绝不会牺牲原则去换取国民党一党政府的几个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