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在历史的天平上:周恩来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724500000015

第15章 抗日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促成者(3)

对******的出尔反尔,******是有思想准备的。因此,针对******的主张,他明确表示:有关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问题,事关重大。必须请示****中央后决定;有关红军指挥机关及边区政府人事安排等,不能同意,并严词驳斥了******要******、朱德“出洋”的无理要求。双方争执很久,中间虽经宋子文、宋美龄兄妹、张冲往返磋商,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这次谈判没有取得成果。

6月18日,******返回延安,向****中央汇报了与******的谈判情况。****中央专门开会研究了******的意见。为顾全大局。****中央决定由******起草,提出了一个新的让步方案:“原则上同意组织国民革命同盟会,但要求先确定共同纲领,以便奠定同盟会及两党合作之政治基础”,“同盟会组织原则,在共同承认纲领的基础上,可同意国共双方各推出同数干部组织最高会议,另以蒋为主席,承认其依据纲领有最后决定之权”。方案同时提出:对具体问题,准备7月中旬发表宣言;提出红军改编后采用国民革命军暂编军、师名义,军、师以上如蒋同意设总指挥,则红军待其名义发表后改编,否则将于8月1日自行宣布改编;陕甘宁边区实行民主选举,在张继、宋子文、于右任三人中选择一人任边区行政长官,林伯渠任副长官;力争朱德为改编后的红军指挥官,******不拒绝出洋,但非到适当时机不去;不放弃国民大会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但要注意联合各民众政治团体,以促进******的转变与扩大统一战线。新方案尽可能地照顾了******提出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再次做出的重大让步,表明了合作的诚意。

为了尽快达成协议,6月22日,******打电报给******,说明红军师以上必须有指挥机关及指挥人选,党中央同志认为非有此,实无法进行改编,尤以朱德去留影响极大,务请鉴察此间实情,改变方向处置,但******仍不改初衷。鉴于抗日形势日趋严重,****中央作好了两手准备:一是准备再作让步,如果蒋仍坚持原议,红军改编后不设指挥机关,改编后红军以政治机关名义指挥,力争朱德为政治主任;一是万一上述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就自行宣布改编。

同时,****中央审慎地分析了国内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现状。考虑到国内和平虽已实现,但国共双方代表的阶级立场截然不同,双方的力量对比异常悬殊,在共同组织形式和共同纲领上是很难达成协议的,因此,决定先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力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争取党的公开,以利发动抗战。于是决定由******起草《****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7月初,******完成了《****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起草工作。此时,******电邀他到庐山谈判。****中央遂决定派******、博古、林伯渠前往庐山与******再次进行谈判。

7月4日,******等3人从延安出发,经西安、上海,前往庐山。当他们到达上海当晚,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了。13日,******一行抵达庐山,开始了第二次庐山谈判。此时,******、汪精卫正在这里举行庐山谈话会,邀请各方人士聚谈国事。但是,谈话会是******、汪精卫做主人请客,不是开“圆桌会议,共产党没有参加”。******后来说:“庐山谈话会的时候,共产党没有份,我同林伯渠、博古同志三个人不露面,是秘密的”。上庐山后,******向******提交了《****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的反应十分冷淡。1945年******回忆说:“我们带去起草好的宣言,他要动手改两句,那时候我们还客气,同意他修改了两点。但修改了他也不发表。总想把共产党合法这一点抹杀掉”。这次谈判是在******、林伯渠、博古与******、邵力子、张冲之间进行的。争论的焦点仍在红军的指挥机关和人事安排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比上次庐山会谈时更加后退。原先******曾表示:红军改编后在3个师以上设立的政治机关可代行指挥权,这次却通过张冲提出:改编后,“各师须直隶行营,政治机关只管联络”。对******的出尔反尔,******于15日写信给******指出,“此与来(******的自谦——引者)上次在庐所面聆及归陕向党中诸同志所面告者出入甚大,不仅事难做通,且使来一再失信于党中同志,恐碍此后各事之进行。”这当然是对******轻诺寡信的严正抗议。

7月17日,鉴于国共谈判没有进展,洛甫、******致电******,提出:“为大局计,可承认平时指挥人事等之政治处制度,请要求设正副主任,朱正彭副。但战时不能不设指挥部,以资统率。”第二天,******将所拟十二条(包含洛甫、******电示意见)谈判意见,通过宋美龄转交******。意见的主要内容有:应允许各报刊转载《****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国民党中央发表书面谈话表示赞同;迅速发表陕甘宁边区政府名义,从张继、宋子文、于右任三人中先择一人担任边区政府正职,由林伯渠任副职,边区范围应包括现在所辖的十八个县,边区疆界请国民政府行政院同边区政府共同划定;国共双方派人赴鄂豫皖、闽浙赣、闽粤赣、湘鄂赣等地联络与传达国共合作方针,对南方红军游击队实行改编;允许****在延安出版的《解放》周刊在全国发行;对红军改编的具体意见。

******仍我行我素,坚持红军改编后不设统一的军事指挥机关,3个师直属行营,各师参谋长由南京派遣,政训处主任只转达人事、指挥,并提出以******为政训处主任,以******为副主任。******当即予以严正拒绝说:我党决不接受这样的安排。

谈判陷入了僵局。******和博古、林伯渠离开庐山前往上海活动。

此时,因“日军进攻之形势已成,抗战有实现之可能”,****中央决定对谈判采取“蒋不让步,不再与谈之方针”,要求******、林伯渠留沪观察,等待形势发展。接电后,******等于21日联名致电洛甫、******,对红军改编提出具体建议:“不管形势如何发展,须立即自行改编三个方面军,各方面军一万五千人,各军师都编入,加强干部配备,使各方面军能独立工作。”(由于抗战形势日益紧迫,******急需红军开赴前线作战,27日,通过蒋鼎文转告******:红军迅速改编,出动抗日。

7月28日。******返回延安与****中央面商红军的改编问题,决定3个师以上设总指挥部,朱德任正职、彭德怀任副职。

8月1日,******电邀******、******、朱德三人到南京商讨国防大计。****中央决定,******不去,派******、朱德、叶剑英三人参加。8月9日,******等人赴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同时与国民党继续谈判,这就是南京谈判。

四、南京谈判:瓜熟蒂终落

****中央对******、朱德、叶剑英这次南京之行提出的目标是:(一)发表宣言;(二)确定政治纲领;(三)决定国防计划;(四)发表红军指挥系统及确定初步补充数量;(五)红军作战计划。

8月9日,******一行飞抵南京。11日,******、朱德参加了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谈话会并分别作了发言。******在发言中提出:在当前战争中,应当培养独立持久作战的能力,在正面防御中,不能够停留于一线与数线的阵地,而应当由阵地战转为平原与山地的扩大运动战,还要采取游击战。这些军事作战思想与******的游击战思想是一致的。

八一三抗战(即淞沪抗战)爆发的当天,******与朱德、叶剑英联名就与国民党谈判条件向****中央提出了几点建议:(一)努力抗战,以巩固******的抗战决心;(二)红军立即改编,争取开动;(三)力争发表《****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四)催促发表红军改编后的正副总指挥。

由于七七事变特别是淞沪抗战的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已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全国各界人民强烈要求团结抗日,这些都不能不使******改变一下他的顽固态度。尽管他对****起草的《****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了许多无理要求,如不同意宣言中“民主”提法,要求改为“民用”,要求取消对民族、民权、民生的解释,不同意提同国民党获得谅解、共赴国难等等。但不管怎样,这次谈判终于就两党关系和团结抗日的若干具体问题达成了协议:

第一,******同意发表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训令,改编后设总指挥部,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使僵持已久的红军改编后指挥及人事安排问题获得圆满解决;

第二,同意****派人到南方省省游击队传达****中央的指示并协助红军游击队改编,同意****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办事处。

第三,关于红军的作战方针,******、何应钦同意******提出的红军作战原则:红军充任战略游击支队,只作侧面战,不作正面战,协助友军,钳制并消灭敌人。

在谈判期间,******还使一些被关押的****重要干部被国民党当局释放。

这次南京谈判历时十多天,尽管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协议,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如边区政府管辖范围、行政长官的人选,国民党向八路军派遣军政干部等。这些问题成为******以后与国民党方面进一步谈判的内容。

在南京期间,******、朱德、叶剑英还会晤了四川省主席刘湘、云南省主席龙云及国民党高层官员冯玉祥、白崇禧、邵力子、于右任等人,为以后与他们的进一步交往打下了基础。8月21日,******离开南京,返回延安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

至此,******转辗4个地方,耗时7个月的艰苦谈判结束。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拖延已久的《****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次日******发表庐山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以上述两件事为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从此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投入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抗外来侵略者的伟大战争中去,并最终取得了这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所奠定的国内和平局面是脆弱的,很不稳固的。这是因为******在西安事变后,并不甘心与共产党和解,不愿意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屈三中全会虽然制定了和平统一、修改选举法、扩大民主、开放言论、释放******等原则,但还通过了“根绝赤祸”的决议案。这是******思想的真实反映。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企图溶化共产党,对红军总是以“投诚”对待,严重阻碍着国共两党关系的进一步改善,拖延了全面抗战的发动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在上述形势下,******受****中央委托,代表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进行了前后长达7个月的艰苦谈判。在中国国民党由内战政策转向合作抗日的过程中,在中华民族掀起全民族救亡斗争的转折关头,他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往返奔波于延安和国统区之间,把高度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地用于同******国民党的谈判桌上,为推动国民党加速实现政策的转变,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