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论语今读新解
2723100000028

第28章 子路第十三(3)

【注释】①中行:中庸之道。中:不偏;庸:不变。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跟从。引申为交往。②狂狷:激进与拘谨保守。何晏《论语集解》:“包(咸)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③进取:努力向前,有所作为。④不为:指不做不善之事。

【解读】孔子认为,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待人处世不偏激,能把握好度,是交友的首选。如果不能与这样的人交往,也一定要与激进的人和拘谨的人交往。因为激进的人虽然偏激,但有进取精神,能努力追求善道,并且有所作为;拘谨的人虽然保守,但为人处世谨慎,不会去做不善的事情。孔子曾说过不与不如自己的人相交,联系孔子说的这句话,可见孔子交友是十分谨慎的,他希望交往的朋友都是有思想、有志向、有节操的君子,而不是不仁不义、贪财好利、不思进取的小人。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①:‘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②。’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③。”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的人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做巫医。’说得真好!”《易经?恒卦》的爻辞说:“不长久保持仁德,就会招致羞辱。”孔子说:“这样的人不必去占卜了。”

【注释】①南人:南方的人。指吴国或楚国的人。②巫医:古代以舞降神的人叫巫,治疗疾病的人叫医;既能占卜祈祷,又能辟邪治病的人叫巫医。③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易经?恒卦》九三爻的爻辞。意思是:不长久保持仁德,就会招致羞辱。

【解读】孔子引用的南方人的话和《易经?恒卦》中的话,都是说一个人应该有恒心。远古时代,由于人类处于蒙昧状态,不了解宇宙万物和人的吉凶祸福的关系,因此巫术盛行。但没有恒心、朝三暮四的人,不可能通晓巫术和医术,因此不能做巫医。孔子认为,不长久保持仁德的人,即使去占卜,也不能改变招致羞辱的结局,因此不必去占卜。可见,孔子引用这两句话,是希望学生们要有恒心,要在求学、从政、做人中具备矢志不渝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学业,成就事业,成为仁德、善良的君子。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与人交往求和谐而不求同一,小人与人交往求同一却不和谐。”

【注释】①和:和谐。同:齐一,同一。

【解读】孔子认为,君子与人交往要以礼相待,和谐相处,但又不能为了保持一致而没有主见,人云亦云;小人与人交往总是自以为是,要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结果反而不和谐。孔子这种“和而不同”的交友之道和处事原则,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值得深思和借鉴。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说:“这话今天还很有意思,强求‘一致’、‘一律’、‘一心’,总没有好结果,‘多极’、‘多元’、‘多样化’才能发展……‘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使这些差异、区别、分歧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地位、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和谐或发展。”(《论语今读》)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①,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②,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问道:“家乡人都喜欢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子贡说:“家乡人都厌恶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不行。不如家乡的好人喜欢他,坏人厌恶他。”

【注释】①乡人:指家乡人、乡里人。好:喜欢。②恶:厌恶。

【解读】孔子认为评价人要有客观的标准,不能随大溜,不能人云亦云。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好人喜欢的人,坏人必然厌恶。反之,坏人喜欢的人,好人不可能喜欢。古今中外,那些人格低下,贪财好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总是臭味相投,称兄道弟;那些品德高尚,为人谦逊,学识广博的人,往往有深厚的情谊。因此,评价一个人的是非、善恶,要依据公理、道义,决不能盲目从众。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①。说之不以道②,不说也;及其使人也③,器之④。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⑤。”

【译文】孔子说:“君子容易侍奉却难以让他高兴。不用正当的方式让他高兴,他不会高兴;到他用人的时候,却能依据才能加以任用。小人难于侍奉却容易让他高兴。即使不用正当的方式让他高兴,他也会高兴;到他用人的时候,却要求完美,非常挑剔。”

【注释】①事:侍奉。②道:方法。这里指正当的方式。③使:使用。④器:才能。器之:意思是依据才能加以任用。⑤求备:要求完美。

【解读】孔子讲君子与小人在待人与处事上的区别,充满生活的智慧。君子德行高尚,待人以礼,因此容易侍奉和相处;君子尊崇道义,对不合道义的事情和行为不会高兴;君子能量才录用,不求全责备。小人德行低下,心胸狭窄,因此在待人处事上与君子完全相反。在现实生活中,看一个人有德还是无德,高尚还是卑劣,是君子还是小人,只须观察他在待人与处事上的态度,就会明白。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①,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详舒泰。”

【注释】①泰:《易经》卦名。《易经》:“泰,小往大来吉亨,天地交而万物通也。”引申为通畅,安宁。这里意思是安详舒泰。骄:高傲,傲慢。

【解读】孔子这句话指出了君子和小人在神态上的区别。君子胸怀宽广,仁德待人,心态平和,因此神态安详舒泰;小人度量狭小,自以为是,容不下人,因此神态傲慢无礼。是学君子,还是做小人,孔子的态度,不言自明。

13.27子曰:“刚、毅①、木②、讷近仁③。”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敢、质朴、谨慎,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

【注释】①毅:坚强,果敢。②木:质朴。③讷(nè):语言迟钝。意思是话不轻易出口,谨慎。

【解读】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到“仁”的境界,必须加强人性道德的修养,具备“刚、毅、木、讷”这四种品德。正如康有为所说:“刚者无欲,毅者果敢,木者朴行,讷者谨言。四者智能力行,与巧言令色相反者,故近仁。故圣人爱质重之人,而恶浮华佻伪如此,盖华而不实也。”(《论语注》)由于具备这四种品德的人朴实庄重,谨言慎行,所以孔子认为有这四种品德的人近于仁德。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如也②,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说:“互相切磋勉励,能够和睦相处,就可以叫做士了。朋友之间,要切磋勉励,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

【注释】①偲(sī)偲:互相切磋,互相督促。切切偲偲:切磋勉励。②怡怡:和顺的样子。意思是和睦相处。

【解读】在此章,孔子从处理朋友、兄弟关系的角度回答怎样才叫做士。他认为,朋友应该互相切磋勉励,才能增长学识、受到鞭策、建立友谊,才能为实现理想而共同努力;兄弟应该和睦相处,才能感受到亲情,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这样处理朋友和兄弟关系的人,才可以叫做士。孔子回答学生的问题,从不泛泛而谈,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简洁朴实的语言中,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①,亦可以即戎矣②。”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教育民众七年,就可以让他们去作战了。”

【注释】①善人:有道德的人。七年:当为约数。②即:就。戎:朱熹《论语集注》:“戎,兵也。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即戎:用兵。意思是作战。

【解读】孔子认为,有德行的国君或当政者,应该重视对民众的教育和训练。民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才具备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战场拼杀的本领,这样的民众才可以去作战。否则,让没有经过教育、训练的民众去从军作战,既缺乏战斗力,又白白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孔子的这一观点,是他的仁德思想在如何让民众从军作战问题上的体现。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①,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用未经教育、训练的民众去作战,这叫做抛弃他们。”

【注释】①教:指教育、训练。

【解读】孔子所说的“教”,包括了教育和训练,教育属于精神层面,训练属于技能层面。孔子认为,由经过教育和训练的民众组建的军队,才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和较强的战斗力,否则就会是一群乌合之众,不但不能消灭敌人,反而会白白送死。因此,孔子认为“以不教民战”,既不仁德,又对民众不负责任。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御就属于与军事有关的训练内容。联系此章孔子所说的话,可见孔子不仅重视礼制、人伦、文化典籍的教学,而且关心国防,重视日常的军事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