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智慧故事会:感动一生的70个人生故事
2718900000011

第11章 真情(3)

农闲时,她和别人一起收过槐米、柳条,也推销过草帽、黄豆,也贩卖过苹果……四哥申建华看到年仅14岁的妹妹如此艰辛,心中实在过意不去。他决定退学参军,留下来帮妹妹。

小春玲却很支持哥哥,她偷偷地劝慰哥哥道:“我最羡慕的是军人,留在家里又有什么出息呢?你放心去吧,家里的困难我能顶住。”经不住小春玲的一再劝说,继父终于同意了。

四哥去部队那天,小春玲从口袋掏出一大把皱巴巴的零钱塞到哥哥手里:“哥哥,这是80多元钱,是俺省下来的,你留着零用,到部队后你好好干,争取当个军官回来。”申建华的眼睛湿润了。

在繁忙的农活中,春玲始终不忘给继父治病,一有希望,哪怕山高路远,她也带着继父去。苍天不负有心人,继父的病有了很大的好转,有时还可以拄着拐杖挪步。哥哥们也是学业有成。大哥申建国在完成本科学业后又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四哥申建华在部队入了党,并被提拔为班长。1997年9月,三哥申建文高考顺利过关,被山东中医学院录取。

1998年3月,奶奶突然重病,临终前,老人紧紧抓住小春玲的手艰难地说:“玲儿,奶奶这辈子不亏,有你这么个好孙女,奶奶真舍不得你呀!”说着老人颤抖着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玉手镯递给春玲,春玲迟疑着没接。爷爷说:“玲儿,这是奶奶原本留给你长嫂的,可奶奶想,这个手镯最该给你,你就满足了奶奶的心愿吧!”春玲含泪接过了手镯,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奶奶去世后不久,出走了几年的母亲突然来信了,母亲离家出走时就偷偷开了个假离婚证明,找了一个做食品加工的老板做丈夫,生活还算可以。她从别人口中得知女儿这几年受的苦难,心里充满了愧疚。母亲想让女儿跟着她过,还允诺给小春玲找一个好婆家。

读着母亲的信,春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恨母亲的无情,可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啊!她多想扑到母亲的怀里好好地哭一场,多想跟着母亲过一个正常女孩无忧的生活啊!可她怎能舍弃这个家,这个家虽穷,但家人都是真心地疼她爱她啊!

善良的继父看出了她的忧虑,劝她道:“玲儿,你去找你娘吧,爹不怪你,咱家这么苦,会拖累你一辈子的,爹也于心不忍啊!”春玲咬了咬嘴唇,双膝跪在继父的床前:“爹,再大的苦俺都能吃,您可千万别赶俺走。”

春玲让人代笔给母亲写了一封回信,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她一如既往地为这个家操持着。为了给四哥多筹点钱买学习资料,1998年8月的一天,小春玲又一次想到了卖血。在她的再三请求下,医生一次为她抽了300CC血,原本身体虚弱、营养不良的她此时更加虚弱。她强打起精神去邮局汇钱。

没想到,过马路时一恍惚,她被一辆满载着钢筋的大卡车挂倒,沉重的车轮从她身上轧过……

噩耗传来,爷爷承受不住打击,病倒在床上;继父四度昏厥过去;三哥申建文第一个赶到家扑倒在妹妹的遗体前,哭昏了过去;二哥申建军接到电报后,在火车上两天没吃没喝,哭着从上海站着回到家乡;远在西安的读研究生的大哥申建国闻讯失声痛哭;刚刚收到桂林陆军学院录取通知书的申建华收到妹妹的噩耗,当场晕倒在训练场上。

按当地的风俗,未成年人死后不仅不能举行葬礼,就连祖宗的“老林”也不能入。小春玲到继父家四年,除了改姓,连户口也没来得及报,所以,她还不能算村里的人。可村里的长辈们深深地被这个“亲情义女”的大仁大义感动,不仅破例为她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而且还在祖宗的“老林”为她选择了一块坟地。老人们流着泪说:这么好的闺女,死了再不能让她受屈了。

于是,文章开头的一幕上演了……

37.血缘以外的深情大义

14个小时以后,手术成功了。更可喜的是,廖红霞术后长胖了2.5公斤,新肝脏已经在体内正常工作,罗玮的肝脏也已经恢复到术前的80%……

2005年4月,19岁的打工妹罗玮将自己的肝脏无偿捐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病人,成为我国第一例既非血缘又非亲属的活体器官捐献者。

肝病已经严重到必须作移植手术的农村妇女廖红霞怎么也想不到奇迹会降临在她的身上。在她肝源难觅,只能坐以待毙的情况下,一个素昧平生的女孩找上门来,要把自己的一半肝脏捐献给她。

罗玮是在报纸上看到患者的消息的,患者廖红霞和丈夫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12岁的女儿也非常懂事可爱,无奈病魔无情。残酷的现实拆磨不垮他们,当地医院被他们的情真意切感动了,决定动用特种资金来帮助这对恩爱夫妻,医院决定只要找到肝源就可以无偿地挽救患者的生命。丈夫自愿捐献,可肝源不匹配,家人中只有60岁的老父亲的肝脏与媳妇廖红霞的相匹配。可是婆婆和家人却不同意。

这个消息牵动着罗玮,经过再三考虑,她决定为廖红霞捐肝。她用朴实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到廖姐家去过,看见一片果林,是廖姐亲手栽的。如果我不捐肝,廖姐就只有一个月的生命了……我想要她有时间吃上自己种的水果……我还看见廖姐的女儿,才12岁,即使我捐肝只可以延长廖姐5年的生命,那时她女儿也长大了……

看着花一般年轻的女孩罗玮,听到罗玮父母为女儿担心的焦灼话语,廖红霞矛盾了:无论是罗玮,还是其他的好心人给自己捐肝,对他们都有所伤害。她不愿意伤害这些好心人,她想回家,不做手术了。

年迈的父母也无法理解女儿的举动,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说,甚至还将女儿骗回家。但罗玮在被父母带回家两天后,又偷偷跑回了成都,她下定决心,一定要救廖姐。

罗玮让医院告诉廖红霞已经为她找到了另外的肝脏,就这样罗玮瞒着父母和廖红霞,悄悄地爬上了手术台。就在要被推向手术室的那一刻,罗玮的父亲打来了电话,她没有想到父亲流着泪说,他们都想通了,同意她的做法,还说,不管以后她怎么样,都会永远照顾她的。

14个小时以后,手术成功了。更可喜的是,廖红霞术后长胖了2.5公斤,新肝脏已经在体内正常工作,罗玮的肝脏也已经恢复到术前的80%……

罗玮成为了我国第一例既非血缘又非亲属的活体器官捐献者,这令廖红霞和她的亲友们感动不已,也令知道这个故事的陌生的人们感动不已。

但对此,19岁的罗玮只是说了一句朴实无华的话:没什么,就是想救她的命。

38.我能抚养你

小不点学会了做饭,如果有时候哥哥出去推销东西,回不来,她就一个人做饭然后等哥哥回来吃,不论夜多深。不见哥哥回来,她不会上床睡觉。2005年4月一个周末,洪战辉去外面推销产品,到深夜才回来。打开门,洪战辉惊讶地看到,小不点趴在桌上睡着了……

1982年,洪战辉出生于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东夏镇洪庄村。在他12岁时,患有间歇精神病的父亲突然抱回了一个弃婴。

这是一个女婴,用粗线缝制的棉衣上面摞满了补丁。可能是饥寒交迫的缘故,孩子的嘴里发出一种微弱的声音。在孩子的贴身衣服上有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无名女,农历1994年8月18日生,哪位好心人如拾着,请收为养女。

贫寒的家庭承受不起哺育小女孩的花费,夜深的时候,母亲让洪战辉把孩子送回去,洪战辉无奈地打开门,抱着孩子走在刺骨的寒风中,一种爱怜伴随着一种痛苦,不忍心的他哭着又拐了回去。他对母亲说:“不管怎样,我不送走这位小妹妹了……你们不养,我来养着!”

小孩子留下了,洪战辉给她起名为洪趁趁,小名“小不点”。

父亲毕竟是病人,经济的原因不可能让父亲长时间吃药,一旦没有药物维持,他就不可抑制地要狂躁。除了不打小不点,家里任何东西都成了他发泄的对象,包括碗筷,包括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包括伺候他很长时间的儿子。他见什么砸什么,可怜的母亲身单力薄,身上常是旧伤没好,又添新伤。

一个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了一个目不识丁的母亲身上,这本身就是不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她还经常遭受父亲无缘无故的毒打。

1995年的8月20日,家庭的重担、父亲的拳头让母亲不堪重负,她选择了逃离。

“娘啊,你怎能撇下我们不管了啊!”洪战辉和弟弟哭喊着在周边村落寻找妈妈。生活就是这样无情,看着嗷嗷待哺的妹妹,洪战辉的哭声消失在黑夜里……

似乎一夜间,洪战辉长大了,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抚养尚不会走路的妹妹,伺候病情不稳定的父亲,照顾年幼的弟弟,年仅13岁的他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承担责任。

在他去学校的时候,他就把小不点交给自己的大娘照看,放学回到家里面,再忙着准备全家人的饭。更难的是小不点的吃饭问题,每天一早,小不点“哇哇”不停的哭声总会让洪战辉手足无措,只好抱着孩子去求附近的产妇们。天天讨吃也不是办法,洪战辉后来千方百计筹钱买了一些奶粉。在一些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下,他学会了给小不点冲奶粉。为了让奶的温度适中,喂奶的时候,他考虑到自己用口吮吸不卫生,他就将调剂好的奶水先倒点在手臂上,感觉不冷也不烫了,他才喂她。

吃饱了的小不点很听话,洪战辉只要上学前和中午及时回来喂奶两次,她就不哭闹。难熬的是晚上,每到夜深,小不点就要哭闹一场。这时,洪战辉毫无办法,他不知道怎样哄她,只是抱起她来,拍打着她,在屋里来回走动……

夏天还算好过,冬天的时候,小不点的棉裤尿湿了,又没有多余棉衣可供替换,每天晚上,洪战辉都是把湿透了的棉裤放在自己的被窝里面暖干,天明的时候,再给小不点换上。

1995年时,洪战辉已到西华县东夏亭乡中学读初中,学校离家有两三公里。但在读初中的三年中,洪战辉无论是在早上、中午还是下午、晚上,都步行在学校和家之间,及时照顾小不点吃饭。

日子过得很艰辛,也很平淡。几年了,母亲杳无音讯,父亲的病情也不断反复,为防意外,每一个夜晚,他都将小不点放到自己的内侧睡,只要夜间一有动静,他就先摸摸里侧的小不点。

几年的生活让洪战辉成熟了,生活的不公平让洪战辉稚嫩的脊梁坚强且执著。7月,洪战辉被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录取。

他利用假期,在一弹簧厂打工赚了1500元。考虑连学费都得欠着,去的又是新地方,开学这段时间,洪战辉不准备带小不点去学校。

开学后,他把小不点托付给了大娘,自己扛起装有100多公斤弹簧的袋子上了火车,来到了湘西山区的怀化学院。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将这些弹簧卖给了一家制造捕鼠器的制造商,将所得的2000多元钱交到了学校。

为了生活,他在学校卖起了电话卡、圆珠笔芯,在怀化电视台《经济E时代》栏目组拉过广告,并且给一家“步步高”电子经销商做起了销售代理,每月下来也有600多元,仅够全家的勉强生活。

2003年春节的时候,一个充满温馨的节日到了,洪战辉回到了久别的家,又黑又瘦的他,看到失学在家的小妹又瘦又黑,身上爬满了虱子。洪战辉内心的歉疚油然而生。

春节开学后,洪战辉的故事逐渐地传遍了校园。同学们推选他为学院市场营销协会的会长,并自发地帮助他,系领导得知他的真实情况后,发起了捐款活动。当系领导将捐款3190元交给洪战辉时,他却无论如何都不肯收下。最后学校将这笔捐款直接代交了他的学费。

当系领导问他还有什么困难时,他提出了惟一的要求:想带妹妹一起来上学!不是血缘却超越血缘的“兄妹”之情感动了怀化学院的领导,他们破例同意洪战辉将小不点接来,并单独给他安排了一间寝室,方便他照顾妹妹。随后,洪战辉来到学院附近的怀化市鹤城区石门小学,找到该校长,提出了让妹妹插读的要求,校长同意了。

2004年的暑假,洪战辉没有回家,他想利用假期挣够下学年的学费。他打电话给正在河南工业大学上学的高中同学张永光,要他和另外一个同学帮忙把小不点带到怀化。

洪战辉在怀化火车站见到妹妹时,大吃了一惊,头发凌乱,脸色发黄,一身衣服很久没洗了。他的眼圈红了,眼睛里有泪水,但在同学面前,他忍住了。小不点哭着抱住洪战辉的腿,久久地不愿意松开。给小不点洗了澡后,又给她换了套新衣服,剪了头发,小不点的面貌顿时焕然一新,一张原本清秀的脸重新绽放出了甜美的笑容。

小不点学会了做饭,如果有时候哥哥出去推销东西,回不来,她就一个人做饭然后等哥哥回来吃,不论夜多深。不见哥哥回来,她不会上床睡觉。2005年4月一个周末,洪战辉去外面推销产品,到深夜才回来。打开门,洪战辉惊讶地看到,小不点趴在桌上睡着了……

洪战辉把她抱到床上去睡时她醒了,睁开眼睛就扑到了他的怀里:“哥哥,我等呀等呀,你怎么才回哟!我担心你路上不安全咧!”洪战辉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每次看到洪战辉不高兴,小不点都会记在心里,她听哥哥的话,尽力帮哥哥做事。哥哥贩了电话卡,去女生宿舍推销不便,她就拿着去一个个宿舍叫卖。路上看到空瓶子,她会捡了回来。遇到哥哥从市里进了学生用品回来,她也会去帮着搬运。

2005年农历五月二十五,是洪战辉的生日。这一天,他突然听到校园广播里在为自己生日点播歌曲,他吃了一惊:这么多年来,从没人说起过自己的生日啊!便忙去打听是谁点的。这时,他才知道,妹妹记住了他的生日,是妹妹,是他心手相牵10多年的妹妹为他点的。这天晚上,小不点放学回来,还为他送上了一只千纸鹤。小不点说:“哥哥,这是高琴姐姐教我的,好难折,我还是折成了,我没钱,不能买什么东西送给你,就送这个了……”

2005年7月,小不点在石门小学组织的期末考试中,语文考了94分,数学考了96分,并以特别的人生经历和在校的优秀表现被学校授予“十佳少年”的光荣称号。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洪战辉高兴的了。端详着小不点的获奖证书,10余年的磨难之后,洪战辉从来没有体会到的一股暖流陡然涌上心头,今天的亲情是对他10年来艰辛的最好报答。

艰苦的生活即将过去了,也就在这个假期里,洪战辉回到家中还惊异地看到,久病的父亲也许是因为自己考上了大学,病情竟大有好转。虽然人看上去苍老而痴呆,但再没有过狂躁的举动。母亲也感到了愧疚,回到了久别的家中,几年杳无音讯的弟弟也有了消息,他在浙江打工,还谈了一个女朋友,现在正准备挣钱盖房子。

12年前捡来的妹妹。12年的岁月并不算短暂,小女孩已经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长成了一个懂事的小学生;12年的岁月也不算漫长,洪战辉用一种纯真的兄妹之情继续照顾着这个并无血缘关系的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