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四十修养与智慧
2716500000015

第15章 辑五:四十不惑,男人要深谙难得糊涂(2)

起始,田婴对待齐貌辨就是运用“糊涂”的伎俩,田婴不是不知道齐貌辨的为人,而是深知其人有大才,才在小事上装糊涂。这一装,最终装来了自己的官运和前程。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田婴运用“糊涂”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把它当成了生活中为人处世的原则,从而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坚定信心,做事才能游刃有余。

现实生活中,男人要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琐碎无常的际遇,这就要求男人更应该有难得糊涂的处世原则,对他人擅见其长,不拘于其短;对事情能总揽全局,不舍本逐末;在大事上能够坚持原则,分清是非,顾全大局,抑恶从善。于做人、办事、社交、家庭、职场等理智地运用难得糊涂,对解决人生、事业、生活中所遇的困难会大有裨益。

学古人“糊涂”的“聪明之学”

真正的糊涂,是高层精神境界对世界、对宇宙的反观,对人生、对社会的体悟。人可以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但不能糊涂一世,聪明一时。我们要谨言慎行,藏巧于拙;勿重贪欲,勿丧原则,我们要贵在糊涂,乐在糊涂,成在糊涂。

古人向来擅用“糊涂改治”,将有利的方方面面为我所用。刘备治蜀,得益于用人。人有所长,也有所短。宽以待人,用其所长,这是刘备的用人原则。刘备占有成都后,以诸葛亮为骨干,重用法正、关羽、张飞、马超、许靖、糜竺、简雍以及董和、黄权、李严、吴懿、费观、彭荣乃至刘巴等。这些人,有一多半是刘璋的旧部,他们各有才干,但也有种种的短处。而刘备却不求全责备,尽力做到因事设职,最大地发挥每个人的才智,对他们的不足以至错误,也往往采取宽容的态度。

法正,在刘备新政权中,可以说是仅次于诸葛亮的智囊人物。当年,他奉命请刘备进蜀,又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刘璋。刘备攻下成都后,即任他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法正开拓精神强,业绩颇丰,为刘备所厚爱。但法正这个人却经常打击报复人,有时甚至无所收敛,擅自伤害乃至误杀他人。对这一点,刘备心里很清楚。但是如果因此撤了法正,他就会失去一位能干事的人才。于是,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有人不服,就告到诸葛亮那儿,请诸葛亮转告刘备制裁法正。诸葛亮对告状人说,现在北有曹操,东有孙权,二者虎视眈眈,当务之急,刘备考虑的是怎样应付这些军国大事,京都那边的事,都要依靠法正去处理,眼下又怎么可能去深究法正的问题呢?但刘备也清楚长此以往会出大问题,所以,等局势稍稍稳定下来后,他就将法正调到身边,任他为尚书令。这种工作性质不容易滥用权力,又能使法正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刘备的用人之道,扬其长,避其短,让手下发挥最大的功效,为我所用。

聪明智慧,这是个最有魅力的字眼,又是个古老的人生课题。聪明智慧是人类认识事物和运用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天培养的悟性、技能和才思都可以归结为聪明智慧之果。我们要学习古人“糊涂”的“聪明之学”既能安然处世,又可明哲保身。老子曾经教导孔子要多装糊涂,隐其锋芒,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子还说,做人要像精明的殷实商人一样,明明家缠万贯,表面上却装得很穷,学会韬光养晦。所以,许多的仁人智者,虽然德行高尚、情操纯真,让人乍看起来像个傻瓜,大就是大智若愚。

济公和尚面对世道不公、人事不公,采取一种任人说他疯,笑他癫的态度,不介意他人的嘲讽,照样酒肉穿肠过,哪有不平哪有“我”,专拣达官显贵“开涮”,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醒半醉,亦醒亦醉,不失为一种“糊涂”。这种糊涂应该说是“渗”透、“悟”透了世态炎凉,人间祸福,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商末君主纣王,凶残暴虐,一味纵情酒色,穷奢极欲。他手下有三个大臣:微子、比干、箕子。三人心忧朝政,决定上谏劝说。微子数次上谏,但纣王置之不理,微子见状便与二位同僚商议之后,辞官而去;比干甚是忠烈,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相争!”乃强谏之,且措辞尖锐,终于触怒纣王,遭以极刑;箕子见情势不对,于是假装疯癫,遭纣王囚禁,总算躲过一劫。

孔子对微子见到纣王已无可救药就立马溜之大吉的态度不置可否;对微子“道不灭,身亦不废”的实践则十分推崇。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才是一个进退自如,既可以保全自身,又无愧于天下的好办法。

又如春秋时越国大将军范蠡。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际全心辅佐,终于以“韬光养晦”之策造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历史神话!可是他在大功告成之后却封印辞官,飘然远去。究其本意,就是因为他发现勾践这个君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特性;深明“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范蠡“糊涂”的“聪明之学”就是韬光养晦,颇有卓识,具有先见性,能够明哲保身。

陈子昂是一位文学士,聪颖非常,自知所学足可以应世,于是入京去求功名。他到了长安,人生地疏,没有权贵人士为他吹嘘,其诗文自然更不受人关注,落落寡合,郁不得志。一天,他带着小侍去逛街,见一位卖琴的,索价百万。很多豪贵子弟、文人学士都议论纷纷,评估古琴价值,但谁也不买,陈子昂突然跑过去,叫小侍把琴买下了,照价付钱。众人大为吃惊,争问此古琴底细,陈子昂高声答:“此琴名贵,我又善操此琴,故不惜高价把它买下了。”有人问:“你可以弹弹让大家欣赏一下吗?”陈子昂说:“当然可以啦,各位若有兴趣的话,明天中午请到宜阳里来,我会献丑为君等奏一曲。”

次日正午,很多豪贵及文士果然齐集宜阳里来,在此场合,陈子昂结识了一班新朋友,当众宣布说:“本人陈子昂,乃蜀中文士,写下诗文不少,自信皆呕心沥血之作,不无可诵之处。只因初到贵地,不为人知,特为怏怏。现操琴之前,特先为各位朗诵拙作一篇。”因他的文才好,朗诵好,听众大为敬服。忽然,他朗诵突停,转调感叹地说:“唉,弹琴只不过是一种娱乐消遣,并不是我们文士所努力争取的目标。这个琴虽名贵,但对我没有什么作用。”说完,将琴当场砸碎,随将自己印好的诗文遍赠宾客。因此,陈子昂的豪举及文名,一日之内,传遍了长安。很快,陈子昂的诗文,为世所重。

“糊涂”需要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做根基,“糊涂”是高素质要求,然而,它不能与生俱来,它需要长期的修炼。陈子昂是聪明人,运用糊涂之术,将自己的名声打造全城,也显示出了他的大智大勇。

曹彬是北宋开国名臣,曾用兵后蜀、南唐、北汉,以军纪严明而著称。元世祖忽必烈派大将伯颜进攻南宋时,就特意告诫说:“能夺取江南的,只有曹彬一人。你如果能够获胜,便是今日我之曹彬。”足见曹彬御将用兵之善。曹彬为人谦恭,宽厚仁义,尤以御将有恩而被世人所称道。某次,曹彬统兵镇守徐州时,有一名官吏犯法,审理后,判处杖责,只待行刑结案。可是,报到曹彬那里,却如石沉大海,凡人探询概不回答。有人非议,他也不予理睬,一直拖了一年多,众人以为他已经把这件事忘了,就不再提及。一天,曹彬突然批示:按律行刑结案。众人不明白他的意思,便询问缘由。曹彬却笑容可掬地反问道:“此人是何时婚配?”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使众人莫名其妙,彼此相觑无言,不知如何回答。这时他才慢条斯理地说:“去年判刑时,正值此人新婚燕尔,如果受了杖责,不仅本人疼痛难熬,新妇也要受尽折磨,公婆也一定会骂她是丧门星,她有口难辩,岂不委屈?我有意暂缓行刑,既可严格法规,又能体恤人情,有何不好?”众人听后,无不为他的宽厚仁慈所感动,受刑人更是感恩戴德。

纵观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或是时运欠佳,或是仕途不济之时,他们便把身心回归大自然,居山林亦寄情山水,留下了许多名垂千古的绝唱!陶渊明,一个在山水田园中寻求清静,以化胸中愤嫉的典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一生不仕,为平心中忧愤,山水田园也成了他的主要生活空间,“我爱陶家趣,村园无欲情”。王维在仕途一帆风顺时就对山水情有独钟,后来因“安史之乱”而受到政治风波的株连,愤然隐居山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给后人留下了别具一格的心灵写照。诗仙李白的一生更是与山水缠绵,即使他在翰林院身居要职时也有“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之情趣;当他面对朝廷中的腐败糜烂而心灰意冷之时,终于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才是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

历代文人墨客为什么要“糊涂”处世?因为面对种种复杂的环境和际遇,他们需要因时因地而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明哲保身,又不能得罪他人。所以,懂得了糊涂的学问,就知道了自己的意见不那么绝对,要虚心地对待不同意见。懂得了糊涂的学问,就知道了自己能力的局限,你所不能驾驭的,就不忙于去驾驭;你所不能把握的,就不会急于去把握;你所不能强求的,就不要去强求。同时,将自己的精力更专注地投入到一个有限的范围,善手其技,精益求精,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懂得了糊涂学问,才不会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看得过重,不但增强了耐受挫折的韧性,又能养成心如止水、宠辱不惊的持重。

总而言之,男人四十要懂得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糊涂学问,当置身在这个充满欲望,充满争斗,充满冲突的世界,你才能够更清醒,冷静,才有宽容之心,平静地看待世间这纷纷乱乱的厮杀,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功利、超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才能居闹市而不染一尘,待人宽容为上,处世从容自如。

做个聪明的“糊涂”老板

老板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职业,大家都渴望做老板,做一个大老板,做一个常胜的老板。然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做一个精明的、成功的老板。如果想当老板却不知如何用人,可以借鉴——做糊涂老板。糊涂老板以无招对有招,无为而治,御人顺其自然,放手让其发展。糊涂是老板的一种修养,了解其精髓的人深沉、老练,可以经受失败的痛苦和煎熬,可以平静地享受成功的快乐。糊涂是老板的一种韬略和智慧,他们认清大方向,顺势而为,做大事如烹小鲜。糊涂还是老板的一种权谋,给人一种消极、被动、傻的感觉,在形势与已不利的情况下,都能利用这层伪装克敌制胜。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留下两句四字箴言,一句是“难得糊涂”,另一句是“吃亏是福”。“难得糊涂”是一种“糊涂”的“聪明之学”,“吃亏是福”则是变小失为大利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少之又少,这不仅是因为人性中难以拒绝摆在面前的利益,还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舍弃眼前的小利以图未来长远的大利。一般人为人处世,都尽量避免让自己吃亏,并且在保证自己不吃亏的前提下尽量多地占便宜,很多时候,一失足或千古恨就是这么来的。从一出生开始,就要在吃亏与占便宜之间展开一场关于功与防的战争。要知道,尽管吃亏并不一定会占便宜,但是占便宜就一定会吃亏,这种亏是一个人在精神、良心,以及荣誉上的亏损。

四十岁的男人要懂得吃亏是福,一个人只有乐于让利于友,他的友谊才能愈加坚固,这同样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立足社会的根基。吃亏并不是一个人无能、懦弱、无知的表现,它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谋略。乐于吃亏,善于吃亏,会吃亏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他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尊重与喜爱。

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事情屡屡皆是,作为老板,要深记这个道理:拥有大智慧的人乐于吃亏,善于吃亏;聪明的人会吃亏,甘于吃亏,他们懂得吃小亏谋大福的道理。作为老板,要知道因为人的本性都是趋利的,你只有让别人得利,自己吃点儿亏,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人的积极性,成为你得力的助手。

其实人是一个很标准的守恒系统,当你的付出超过你的回报时,在物质上吃了亏,但却取得了某些心理上的优势。反之,当你的收获大于你的付出,甚至你是不劳而获的时候,尽管占了物质上的便宜,而在心理上你却处于劣势。

“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尤其对一个公司来讲,有着更为实际的意义。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切不可因眼前的短暂的利益损失了未来的长久的、更大的利益。作为老板,让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就必须用心体会这句话,实践这句话。

年过四十的牛根生为人处世有两个信条,一个是“小胜凭智,大胜靠德”;另外一个就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牛根生将蒙牛的终极目标定位于“经营人心”,将蒙牛文化的灵魂定位于“感恩心”,因此蒙牛的员工手册第一页就写着“以蒙牛事业为己任,不以蒙牛利益为己有”。这不仅写出了蒙牛重发展,还更重感恩的人文精神。

牛根生遵循“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的人生信条是有据可循的。当初牛根生离开伊利的时候,有400多名下属选择辞职跟随他开创蒙牛,业界人士一致认为,牛根生之所以可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便创业成功,这些跟随他的人功不可没。但是随着蒙牛发展越来越迅猛,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人才资源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的问题就充分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牛根生从长远角度考虑,成立了蒙牛商学院,聘请了多位专家、教授、高级技术人员,让蒙牛企业所有员工都参与到培训学习当中,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虽然对员工进行培训是费时费力的一项投资,看上去是牛根生吃了亏,但是实际上换来的却是深得人心,让员工对蒙牛企业的归属感更强,工作更加卖力和上心。

牛根生拥有不到10%的蒙牛股份,他用这些股份成立了“老牛基金会”,这个基金会的资金全部用于奖励对蒙牛企业发展有贡献的员工,牛根生自己不落一分钱。牛根生还修建了漂亮的小区,供员工住宿,这些举动都是牛根生对“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的最好诠释,因为牛根生的体恤关怀,蒙牛企业的员工向心力非常强,蒙牛的发展也越来越好,这直接成就了牛根生与蒙牛的辉煌成就。

“吃亏是福”短短的四个字,包含了智慧、力量和生命意义后的豁达顿悟。如果一个人用外在的吃亏换来了心灵上的宁静,这也是获福的另一种形式。拥有一个吃亏是福的心态,我们就要有一颗宽大豁达的心,要养成一种不计较小失小得的习惯,在吃亏中收获更多,在心灵上得到更多慰藉,人生也会变得更轻松、快乐。

所以,不要忽视或小看了那些看似糊涂的老板,实际上他们是真正精明的老板,总会在用人问题上下工夫,放手让员工去创造、去发展,自己做个清闲自在的糊涂人。员工们也喜欢这样的老板。人是需要尊严的,这种需求有时会高于物质、金钱的需求,老板给了员工信任,尊重了员工的人格,员工便会死心塌地地跟定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