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62

第62章 素质教育的“柱石”——教师队伍(1)

一、充分认识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1、教师:教育发展的“柱石”。一个更加现代化、智力化、速变化、多样化的网络化时代正逐步走到我们面前。其赖以存在的根基和精神不是机器、物质资源,而是所能开发的源源不断、无限广阔的人力资源;是人的思想的巨大发展;以及能够激发和调动出来的人的智慧和潜在的创造力。社会需要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情感的、富有创造力并能参与社会变革和创造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是一切国家和民族永恒的目标。80年代以来席卷全球的教育改革浪潮,正是以全新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培养能够迎接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的和目标而进行的。进入90年代,重塑新人、重建新的教育体系、创建新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的明确方向和目标。

决定民族未来的是教育,而在教育的发展变革中不可否认起关键和“柱石”作用的仍是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制约教育甚至干扰教育的复杂因素还很多。诸如,许多价值观念的错位令人迷惑;长期公认的社会道德准则遇到怀疑;书籍报刊、广告展览、音像制品、影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也正在包围着学生,都在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心理情感、兴趣志向、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等。为实现时代赋予教育的更多功能和更大使命,就必须重塑能够适应跨世纪需要的、能够扮演多种角色的新型教师,使教师从过去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的权威角色,转变为校内外学生生存和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疏导者和咨询者;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管理的积极参与者、探索者、开拓者和实践者;学校、家长与社会的沟通者、维系者与协调者。

2、复合型高素质教育人才:面向跨世纪的教师队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跨世纪的新型教师,应当具备适应21世纪发展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身心结构、思想道德水平的优化,成为复合型的高级教育人才。

第一、现代化的教育意识。现代化的教育意识是现代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所谓教育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的认识,是教育的客观现实在教师头脑中的反映。教师教育意识如何,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有直接的影响。①教育的政治责任意识。必须站在21世纪社会政治发展的战略高度,明确我国要实现21世纪的发展目标离不开高度发达的教育;明确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有竞争意识、危机意识。②教育的育人责任意识。学校教育是以培养人才为使命的,培养人才不是靠行政命令,也不是靠领导的愿望,而是靠教师创造性的劳动。要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教学生将来怎样做人,增强责任意识;要强化21世纪人才观;要明确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模式的转轨,更是对教育人才的挑战。③终生学习的教育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形成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

第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过硬的从教能力。①掌握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的劳动特点使教育的内容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巧性,只有有了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保证教育教学内容的正确、准确、精确,也才能随着专业学科的发展而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对本专业知识系统熟悉再熟练,掌握系统中重要的、关键的、有代表性的知识;了解清楚本专业目前最新研究的动态。②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知识的整体性、渗透性和综合性变得越来越显著。同时由于发达的传媒,使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增大。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上就不可能集中精力解决学生智力活动的思维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使课堂教学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授课只是照本宣科,就无法向素质教育转轨。③掌握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科学理论是打开学生心灵窗口的钥匙。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把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在教育规律的要求基础之上,用教育科学指导实践,这是21世纪现代教师的显著特点。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指导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需要。④掌握过硬的从教技能。要不断地提高对各种教育影响传导的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板书能力、掌握并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等。尤其要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具备指导学生生活工作的知识和操作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生活能力,使学生具备一个21世纪青年应具有的人格。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能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第三,具有创造能力。“学会创造”是教育改革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目标。未来劳动者具有越来越强的创造能力,具有较强的拼搏精神、应变能力、开拓能力、责任感等优良品质。21世纪的中国教育将在加强科学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应加强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创造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改变教师仅仅作为知识传递者和品德示范者的传统形象,而是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①有配置资源和发掘资源的能力。对学生必须合理地因材施教。无区别地规模生产应当被取消,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②具有获取、分析、整理、交流、运用信息的能力。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信息时代,人们预见21世纪信息将成为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战略资源”。谁善于掌握和使用信息。谁就掌握了通向“成功之门”的钥匙。21世纪的教师要善于收集、整理、运用有益信息,提高教育质量并把这种素质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③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第四。具有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①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认为:“对教育来说,任务是明确的,教育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增进个人的应付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考试委员会在它的报告《学会生存》中也指出:“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人类适应环境的能力是人类共同的素质。21世纪的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具有在变化的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高度适应能力。②21世纪的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命运日益息息相关,彼此日益相互依赖的国际化大环境中,要求每个人都扮演好“世纪公民”的角色。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方位的国际化教育”,以培养人们具有全球开放意识,因此要求我们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开放性的教师,具有全球意识。而开放性的另一面就是要求我们21世纪的教师还必须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力,使自己的知识系统不是封闭的、排斥性的,而是开放的。具有容纳能力的,能够和愿意被更新的,使自己的知识和思维处于不断地更新和发展之中。

第五。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教育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培养智力上,这是不完整的教育。更为重要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精神。而培养精神则是从培养品德开始的。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教育家们提出了“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这个新世纪新的教育主题构想,认为21世纪应以学会关心为根本宗旨和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学会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关心自己的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关心我们的地球;关心地球的生态环境;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等。未来教育使人的素质定位在“学会关心”基础之上。要培养学生“学会关心”,促进其德、智、体协调发展,并在协调发展中追求真、善、美,我们的教师就必须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个性。

3、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全面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教师职业是培养、造就一代新人的特殊职业,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教师职业道德的全部内涵和意义,都体现在育人过程中。要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全面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第一,处理好教师的人格塑造与教育事业的关系,做到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教师职业是平凡艰辛的,又是高尚光荣的。一名优秀的教师除了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以外。还必须自觉地塑造自身的人格。身教重于言教,立身是立言的根本。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反映在其内在精神境界上,而且体现在外在言谈举止和日常工作实践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当好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我们应该对教师职业的实质有个正确理解,充分认识教育在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热爱教师工作,承担起培育人才的重任。

第二,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做到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是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正确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关键是要做到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教育家刘佛年认为,师德包含了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师德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应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热爱,没有爱就不会有真正成功的教育。热爱学生,要求教师把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严谨治学。教师要用对学生的真诚爱护和优质教育来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第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局部与全局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做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教育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培育学生的任务,不是某一个教职工可以单独完成的,而必须依靠所有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科学研究或发展学校的其他事业,也需要协作攻关。教育活动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顾全大局,具备较强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协作精神。一方面,教师必须尽心尽职,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做好自己承担的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的教育目标、工作进程等服从整个学校或教师集体的意图、目标和进程,以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

二、人事管理相对滞后: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