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的塑造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通过人来建设、运作和发挥作用的,因而,人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而,人的素质的提高即人的塑造,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求每个人经受市场经济的锻炼,并具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适应的素质。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之所以遇到一些障碍,就在于一些人的思想行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还存在着矛盾:首先是大多数国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相对滞后;其次是客观上赋予某些人以一定的自主权与他们的能力有限而难以行使其权利;最后是赋予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经济运营中以主体地位与他们的主体素养相对不高之间产生的矛盾。所以,既要抓体制建设,又要抓人的塑造。人的塑造程度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程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际上是一项主要包括制度建设、体制建设、组织建设和人的建设在内的系统工程,而人的建设则是其中的基础工程。一定的制度要求一定的体制与之相适应。体制通过组织结构表现出来,组织是由具体个人构成的,是通过人来运作和发挥作用的,组织是否有效,取决于组织中每个人的素质。正是制度、体制、组织和人的这种内在有机联系。构成一种社会运作系统,其中,人是这一系统运作的基础。因此,只有加强人的塑造,制度建设、体制建设和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运作起来并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任务越艰巨,对人的要求就越高,因而对人的塑造就越迫切、越重要。换句话说,高等教育的任务和责任就越艰巨、越重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任何一项目标、方案、政策、措施的落实和实现,都取决于人的素质,要保障体制建设中的一些目标、方案、政策和措施的顺利落实,就必须注重人的塑
二、高等教育应该塑造怎样的人才?
高等教育工作实质上是一项塑造人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应把人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人的塑造应达到怎样的目标,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
1、具有正确价值取向
价值观念是人格的一项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创造和索取、人和物三方面的关系,从中确立一种既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为大多数人共同接受的核心价值。必须从哲学高度看待这一核心价值观念——以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为本位,其理由是:(1)以人的能力正确发挥为价值取向,有利于协调并处理个人和集体、创造和索取、人和物三方面的关系。(2)平等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市场竞争本质上要求充分正确发挥人的能力。(3)把人的能力本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核心价值观念,既能弱化权本位和钱本位观念,也有助于引导人们克服官僚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以“能力本位”为取向的价值观念,指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合的价值观,应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这一基础之上,人的一切活动、一切关系和一切追求都要围绕如何正确发挥人的能力旋转。这里的“能力”,除人的一般能力外,主要包括人的创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合理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相互合作能力等。
2、具有较高专业才能
从当前看,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专门人才或专家,是人的塑造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劳动分工必将越来越细,各种活动领域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必然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每个人应首先提高和充分发挥其专业才能,力求成为本部门、本领域、本行业的专家。
3、具有现代道德品质
完善人的道德品质,在人的塑造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了人主要通过创造和占有社会物质财富来实现其价值,在道德上必然要求个人成为独立的道德主体。这里,关键是要完善个人道德素质,避免集体主义道德失落的扩大。具体来说,要注意发挥道德自身的矫正功能,针对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集体主义道德失落的状况,确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集体主义,以此来矫正当前出现的个人利己主义行为等,其实质是把人塑造成为具有现代道德品质的人。
4、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人的良好精神状态,指的是个人具有从事活动的激情、热情、意志及积极进取的主体性精神。人的精神状态是人格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在我国是一场全新的实践,对此。我们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足够的基础准备,在素质上也不完全适应,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确立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使其以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竞争精神积极参与和支持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非常必要的。重塑国民精神,其目标是把人塑造成具有积极进取精神的人。
5、具有健全的社会性格
从人性一般来讲,人的社会性格有两种基本倾向:依附盲目和自主创造。这两种社会性格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都有表现。确有一些人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创造性地工作。但也不乏一些人的依附、占有行为严重,这集中表现为以下三种较为普遍的社会性格:用“人情攻势”向一切领域渗透,利用人情办事,破坏工作原则和规范;盲目附合别人,缺乏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判断;不敢为天下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追求个人利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又内在地要求人们发挥创造性,恪守原则规范。因此,必须把改造人的依附、“人情”的病态性格。塑造人的自主创造、恪守原则规范的健全性格作为人的塑造的一项基本内容。
6、具有健康的理性思维
在现实生活中,感性思维方式和教条演绎型思维方式支配着许多人的头脑。一些人要么只局限于感性直觉、感官享受、感情用事和感觉经验。要么只从既定的前提出发推出结论,前提是既定的,结论也是既定的。这两种思维方式使人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泥坑,阻碍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健康理性思维的人。在思维方式上,就是倡导人们既要解放思想,冲破教条演绎型思维方式的束缚,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去科学认识事物的本质,反对从感觉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因此,在人的塑造中。应注重对人的思维方式的改造和培养,目标是把人塑造成具有健康理性思维方式的人。
三、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心,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希望所在,全民族的素质提高是可靠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竞争的经济,而市场竞争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归根到底就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应当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跨世纪合格人才,作为中心工作来抓。
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培养。教育通过对人的培养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创造文化科学知识。高等教育为市场经济服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人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者文化素养和劳动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成果。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就要在这两方面下功夫。
首先,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转变教育观念,破除“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另一方面要克服狭隘的为教育而教育的旧观念,树立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观念,同时还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即树立全时空的教育观。在空间上,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为一体,打破封闭式的“围墙教育”;在时间上,要把就业前教育和就业后教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中去考虑。学校的就业前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而且要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能够根据科技发展、生产变革以及市场的变化随时参加学习。
其次,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内在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新时期,新旧观念经常发生碰撞,社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快节奏的特点,这对人才的非智力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但要求大学生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素质,而且还要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交、语言表达及组织管理才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竞争性、创新性、法制性。为适应这些特点,就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宽广的视野,善于捕捉信息;有果断的决策能力,敢想敢干,勇于创新;有经济头脑,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工作效率;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等。为此,在培养目标上要克服单纯追求升学的观念.注重大学生基本素养的提高。特别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抵制市场经济给人们思想上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高等院校培养的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将成为一所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试金石,最终也将成为决定一所学校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