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素质教育论
2705900000041

第41章 心理素质: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3)

4、人际关系出现故障。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营造亲密、融洽的关系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舒畅,从而促进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让生活更轻松如意。但是当大学生处在一种疏远、冷漠的关系中时,便有一种紧张状态,心情不愉快、烦恼,甚至有可能产生敌对、憎恶的态度,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有损身心健康。大学生所接触的人际关系主要有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尊师爱生、团结友爱是人们的共同需求,充满友爱的和谐人际关系会使人感到温暖并体验到安全,从而使人们以愉悦的心情去追求、去学习、去生活。反之,冷漠,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产生压抑感、焦虑感。长期的人际关系矛盾可导致多种心理障碍,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

5、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从而为人们充分发挥能力,展开平等竞争提供了可能。而且这种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呈现更加激烈的趋势。社会的现实,对于处在“伊甸园”中的大学生平静心理的冲击,犹如“击水穿石”引起的波动。这场“冲击波”引发了他们自我的奋起,开始注重现实,讲求实效,互相展开平等竞争。这对于一些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到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败、评奖的落选等情况受到挫折后,可能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

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个人至上、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那些应变能力差的学生,使他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和实用化。青年大学生作为我国青年诸多阶层中的一部分,富于探索、创新精神,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政治,对社会问题十分敏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对目前的改革开放环境缺乏承受力,心理上极易产生困惑不解,情绪波动,浮躁冲动而导致心理失衡。

6、大学生自身的主观的因素。对挫折过于敏感。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挫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但对待挫折的态度却会因人而异。有些大学生把挫折看作是对自己的考验,从而意志更加坚定。而有些大学生则对挫折异常敏感,轻微的挫折即可引起强烈的焦虑不安,形成心理障碍。

个人抱负脱离实际。自我评价过高,自信心过强,只看到别人成功后的喜悦,却看不到成功前的失败与艰苦探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或挫折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所以,一遇到挫折或困难便束手无策,更加重了挫折感,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在这里,目标越具体,动机和愿望越强烈而无经受困难和失败的思想准备,遇到挫折后,其耐受力越差,越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飞跃,但是,由于思维中形象成分仍在起作用,思维过程中很容易表面化和片面化.自我认识还不全面,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弱,自我评价易受情感波动的影响,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因此,客观上他们心理并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有的只看到自身长处,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傲慢无礼;有的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心灰意冷,信心不足;有的对自己期望值过高,拼命追求超出本身能力所及的东西;有的对自己不抱任何希望,懒懒散散,混时度日;有的甚至根本不知自己到底有什么优缺点。自我评价消极混乱对提高心理素质是极端不利的,不仅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而且还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往。

性的成熟。大学生的性生理已基本成熟,这必然带来他们性心理的变化。他们渴望接近异性,但由于阅历太浅,理智性差,因而增加了对性爱意识和欲望表露的盲目性和欠严肃性,很容易进入低级情感滥泄的误区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直至行为异常;有时热恋双方情感难以自控,发生越轨行为,导致事后悔恨、焦虑、恐怖性情感;当爱情与毕业去向形成两难选择时,男女双方可能会出现感情与荣誉之间强烈的心理失调,严重时会因失恋出现极度低落情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如上面所述的环境的影响、情绪的困扰、意志的缺陷,有的还有遗传的因素。但从主观方面看,重要的是认知方面的原因。认知是刺激和反应的中介,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发生作用而使人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行为。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人对刺激的反应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面临同样的挫折,有的人痛苦不堪,有的人若无其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挫折的认知、评价存在着差异。可以说,一个人在精神上是否愉快,不仅与他所处的情境有关,更与他对情境的认识有关。因此,是否有科学、合理的认知方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在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自卑与自负,可以说是大学生对现实自我的两种主要认知偏差。无论以上哪种认知偏差,都是因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缺乏全面、合理的认知所致。大学生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要走出心理误区,克服认知偏差。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心理咨询和治疗;明确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学会自我暗示,排除情绪困扰;克服意志缺陷,培养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等。

大学生中真正有心理障碍的人比例并不高,然而,比较普遍存在着自信心不足,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青年学生身上是正常的,但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帮助,常常会引发各种心理障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及坚韧不拔、在挫折面前永不低头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内涵,它指人的信念、情操、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它是“智能的载体”,也是“智能的驭手”。美国教育总署对于天才的意义表达为“中等以上的智力、高度信任感和创造力的综合”。这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道理:只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毅力,智力一般的人也能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造就人才、成就事业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当从培养坚强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入手,通过思想品德修养课以及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共同完成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六、对大学生应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针对以上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教育工作者应当顺应社会的发展,优化育人环境,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调适能力的培养。

第一,经常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生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社会发展历程中的种种现象是复杂的,有本质、非本质的,有积极的、消极的。由于大学生生活范围与阅历的局限,他们往往易把非本质、支流的社会现象当作社会本质和主流的东西而形成一些错误的观念。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人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由于心理定势的作用,当冲击打破原来的心理平衡时,看不惯,想不通,就会在思想上、感情上感到困惑、彷徨、苦闷,以至于不满、抵触,进而出现背离社会主导价值,趋近个人主义的取向,否定集体主义等负面效应。面对新的情况,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运用心理学的方法,适应时代要求,针对个体心理,立足现实状况。使学生懂得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同时也离不开个体的主观努力,个体行为动机的转化只有通过社会、他人和个人利益的合谐一致才能实现,从而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导向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二,对大学生适时地进行“爱护性吃苦教育”“挫折教育”。近年来,教育界和社会上一些深切关心青少年成长的有识之士,针对目前我国家庭、社会和学校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弊端,殷切呼吁。当今人才培养应当提倡并实施“爱护性吃苦”实践教育。即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吃点苦,受点难,经历些挫折,使之亲身体味生活、劳作之艰辛,以达到洗炼思想、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增强自我适应力的目的。通过社会实践,经过自身体验,才能做到知苦思甜,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国家和人民的热爱,激发他们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发奋进取的意志和毅力。同时,通过这种社会实践,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考验自我、认识自我的机会。要教育学生如何面对挫折,遇到挫折要认真分析原因,保持健康的心理,勇于向挫折挑战,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第三,提高思想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将心理素质教育与政治思想工作紧密结合。高等学校学生思想工作者,是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能否把他们培养成高质量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想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如何,“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好成绩,但是应当看到,这支队伍的组织体制和人员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改变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的形势对学生思想工作者的要求,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心理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必备环节和补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不解决心理问题。很容易产生思想问题,而思想问题不解决,也会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苦闷压抑等问题。学生思想工作者自身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自信心、良好的性格、乐观的情绪,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在具备丰富心理知识的同时,针对大学生中的职业选择、就业分配、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情感危机等方面,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思想工作,从心理上、情感上帮助他们,从而避免传统、生硬的说教,使思想工作更主动,更有效。

第四,加强和引导大学生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人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能够通过自我调节与控制去改善自己的心境,寻求最佳途径,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就是自己根据自身发展及环境发展的需求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节,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力,维护心理平衡,消除心理障碍。大学生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要摆脱消极情绪的影响,使自己尽快从不良心态中解脱出来;理智地面对现实,建立比较现实的追求目标。正确对待挫折和得失,坚定信念,顽强意志;扩展生活的范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容纳自己,宽容他人。除此之外,还有自我遗忘、自我暗示、自我静思等。

第五,大力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大学生的求助意识。心理咨询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一条新途径,是解决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创造一定的适合心理咨询的环境、条件和气氛,由心理咨询专家(或医生)、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等组成心理咨询中心,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把握前来咨询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危机,矫正行为偏差,弥补人格缺陷,达到心理平衡,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我国心理咨询事业才刚刚起步,甚至心理咨询专业才刚刚成立,经过系统学科培训的专业人员很少,承担不了高校中的全部心理咨询工作。所以,可以根据实际。对教师进行一定培训,使他们掌握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在平时的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研究教学方法,注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做好大学生学习上的导师,而且也要成为大学生的朋友,既要传道授业又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学生能够把理想和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知识和培养能力统一起来,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在西方,人们把法律、宗教信仰、心理咨询并列为解决现代人精神社会问题的三大主要方式。在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许多人对于心理和心理卫生缺乏了解,误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或者言及心理有问题就是“精神病”,或者认为身体健康就是健康等等,缺乏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更不会去心理咨询。因此,从这一情况出发,在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应广泛地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错误认识,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这样才能保证心理咨询作用的发挥。